书城军事中国历代兵法精粹
2792000000030

第30章 孙膑兵法(2)

神戎:即神农。据《帝王世纪》记载,炎帝神农“初都陈(今河南淮阳),后徒鲁(今山东曲阜)”。斧遂:或作补遂,或作辅遂,是两个氏族,补在今河南新郑,遂在今河北安肃。据《路史·后纪三》记载,神农氏时,补、遂不听命,就“伐补、遂,而定万国”。这是我国传说中最早的一次战争。神农进军路线大致是从豫东平原出发,渡睢水先与斧战,得胜之后,再沿古大野泽(今山东钜野县北)向东北继续前进,渡汶水再与遂战,获胜后,定居曲阜。

黄帝:传说中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姓姬,号轩辕氏、有熊氏。蜀禄:一作独禄(《逸周书》),即涿鹿,地名,在今河北涿鹿县东南。《战国策·秦策》记载:“黄帝伐涿鹿而禽蚩尤。”《史记·五帝本纪》也有所记载。

尧: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领袖,陶唐氏,名放勋。共工:传说中的部落首领。相传尧曾与共工作战。《史记·五帝本纪》有“流共工于幽陵(今北京市密云县西北)”的记载。

舜: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领袖,姓姚,有虞氏,名重华。疑是古代部落名,一说是三苗首领名。并:借为“屏”,屏除,放逐。三苗:古代部落名,也叫有苗、苗民。传说舜曾征伐过南方部落三苗,把他们驱逐到西方。

汤:商朝开国国君。桀:夏朝最后的国君。放:流放。汤灭夏后,将桀流放到南巢(今安徽巢县东北)。

武王:指周武王,周王朝的建立者。纣:即商纣王,商朝最后一个王。公元前1066年周武主率兵伐纣,在牧野(今河南汲县北)一战击败商军,商纣自杀,商灭,周王朝建立。

帝:疑是“商”字之误。奄:商的同盟国,在今山东曲阜东。

周公:周武王弟,名旦。武王死后,其子成王年幼,周公辅政。浅:通“践”,有毁灭之意。据《史记·周本纪》记载,周灭商后,被封为诸侯的纣王之子武庚又联合奄、徐等国叛周,被周公征服。

五帝:关于“五帝”,历来说法不一,一般有三种说法。一、据《史记·五帝本纪》,指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二、据《礼记·月令》,指大皞(伏羲)、炎帝(神农)、黄帝、少皞、颛顼。三、据《尚书序》,指少皞、颛顼、高辛(帝喾)、尧、舜。

三王:指夏、商、周三代开国的君主,即夏禹、商汤、周文王和周武王。

责:通“积”,指推行。

式:用。

垂衣常:指安居无为,譬喻雍容礼让,不进行战争。衣常:即衣裳。

捝:强取。争捝:即争夺。

绳:纠正,意谓以战争解决问题。

【译文】

孙膑拜见齐威王,对齐王说:“军事上没有永恒不变的有利形势可以依赖,这是先王传下来的道理。打了胜仗,可以挽救危亡的国家和宗族,使其继续生存下去。打了败仗,就要割让土地,危及国家和宗族的生存。所以用兵的人不能不懂得这个道理。可是好战一定会亡国,一味追求胜利的人,也一定会蒙受失败的耻辱。打仗不是好玩的,而胜利更不该一味的追求。只有在做好了战争的一切准备之后,才可以行动。这就是之所以城池虽小,而能够坚固防守,是因为有了充足的物资储备。兵卒很少,可军队的战斗力却很强,是因为自己所进行的是正义战争。那些固守却没有物资储备的,或者进行的战争是非正义的,天地之间就没有人能够使它防守坚固,战斗力强大。尧统治天下的时候,违抗他命令的有七个诸侯国,少数民族有两个,在中原有五个……(可尧却能拥有天下)这就是说明帝王不能无所作为而致利。打了胜仗,国家强盛了,天下就都服从他。从前,神农讨伐补、遂,黄帝在涿鹿打蚩尤,尧讨伐共工,舜讨伐并且驱逐三苗放逐于远方……商汤流放夏桀,周武王讨伐商纣王,商纣的儿子武庚与徐国、奄国一齐叛乱,周公就用武力消灭了他们。所以说,那些品德不如五帝,才能不及三王,智慧不如周公的人,还说什么‘我要推行仁义,崇尚礼乐,雍容礼让以消除战争’,这些办法尧舜并不是不想使用,而是事实上难以做到,所以迫不得已才用战争解决问题。

【故事论述】

1853年,太平天国发生内讧,各将领之间相互残杀。清军乘天京内讧的大好时机,加紧了对天京的围困,在长江南北各建一个兵营,屯兵数万,隔江呼应,并且截断了天京的交通和粮道,天京之势岌岌可危。

在这种情况下,洪秀全只好重用洪仁玕及李秀成、陈玉成等年轻将领。重新获得平静的天京上下一片沉闷,天京内讧的阴影像一块大石头压在人们心上,太平军必须要用军事上的胜利来振奋一下人心。

1860年初,驻军江南的清军活动猖獗,在天京城外不停地添筑堡垒,增掘长壕,修建大量工事,加紧对天京的进攻。洪仁玕和李秀成多次到城外远眺清军的工事,李秀成凭着他多年在前线拼杀的经验,认为太平军不能与清军硬拼,他说:“敌人的战壕已把天京团团围住,我们要冲出去,恐怕要死伤过半。”

洪仁玕听了点点头叹息说:“只要敌人的江南大营存在一天天京就会被围一天,如今是战不能战,守不能长久,天京的粮食马上要面临困难……”

洪仁玕的话还未说完,李秀成突然插了一句:“敌人断我粮道,我为何不能断敌粮道呢?”

这句话提醒了洪仁玕,他略加思考,高兴地说:“对,我们也可以切断敌人的粮道啊。敌人的粮饷出自苏南和浙江,我只要派一部兵力去攻打杭州、湖州等地,江南大营必然分一部分兵力去救。然后我们乘敌分兵之际,突然回师,杀个‘回马枪’,与京城的守军里应外合一定能击溃江南大营。”

李秀成也认为这是一条妙计,他说:“对啊,这不正是古代兵法所说的‘攻其必救’吗!”

洪秀全虽然觉得这一行动有些冒险,但他见李秀成态度坚决、胸有成竹,况且他本人也实在是无计可施,最后就同意了这个方案。

1860年2月10日,李秀成率领精锐由芜湖出发,昼夜疾驰,3月5日占领湖州,缴获大量清军军装和旗帜;他又让所有人化装成清军,避开大道,沿莫干山东麓直向杭州。

3月11日,李秀成突然出现在杭州城下,吓得杭州官员惊慌失措,守城的清军将领不得不火速向江南大营报告:“守城无策,退敌无兵。”请求火速支援。

3月19日,李秀成攻破杭州城门,清军见城门已破,立即溃不成军,李秀成率军占领全城,并处死浙江巡抚。

杭州的失守,使清军江南统帅深感恐慌:杭州不仅是天京的门户,也是保障清军粮食的要道,杭州被太平军占领就像清军的喉咙被捅了一刀,于是清军统帅急忙令总兵张玉良自天京率军救援杭州。

23日,清军进抵杭州城下,在杭州城周围扎营十多座。第二天清军总兵张玉良见杭州城上遍插旗帜,城墙上的卫兵军容整齐,斗志昂扬,而且他早知李秀成作战勇敢,于是打消了攻城的念头。他哪里能想到,这些人是城中仅有的几百名太平军,大部队在李秀成率领下已连夜回天京去了。

4月8日,李秀成率部攻下通向南京的要地--建平(今安徽宣城市郎溪),他立即会合太平军主将杨辅清、李世贤等人召开军事会议,商议如何进援天京。大家一致认为,当前清军部分主力被吸引到杭州,正是破清军江南大营的最好时机,应分路向天京进攻,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根据大家的提议,李秀成把太平军分为四路,分别由杨辅清、李世贤、刘官芳和他本人率领,采取大包围的方法,从四个方向直攻天京。

4月29日,太平军各路大军秘密进至天京周围,并与城里的太平军约定内外夹击的时间。5月1日,他们城里城外相互接应,一夜之间,清军有“万里长壕”之称的江南大营灰飞烟灭。

智破江南大营是太平天国在对清军作战中最成功,最出色的一次战役,他们通过攻打杭州城来调动清军,分散了清军实力,然后内外夹击,一举突破了清军对天京的长期围困。这次胜利,暂时缓解了天京外围的压力,也让内乱过后的太平军缓了一口气。可见“势”的转换是多么的微妙,本来已处死地的太平军上下齐心竟战胜了当时非常强大的清军。

【名家论战】草庐经略·誓师

《吴子》有言:“百姓是吾君而非邻国,则战胜。”未有义声煌煌,而三军之锐气不倍为鼓舞者也。故出兵之际,则陈师而誓之也。其声罪欲明,约束欲严,赏格欲厚,刑章欲肃。夫声罪明则军威张,约束严则纪律正,赏格厚则士乐趋,刑章肃则人警畏。此自《甘誓》、《汤誓》以来,所必重也。故为将者,毋以为故事而漫尝之。忠义慷慨,激扬吏士,庆赏刑罚,申饬再三,争先用命,同立功名,贵贱相忘,祸福与共,自可目无强敌,威自百倍矣。

威王问(1)

【本篇主旨】

本篇记述孙膑与齐威王、田忌关于用兵的问答。前一部分讨论战术指挥问题,就敌我兵力对比的不同情况,提出不同的作战方法。后一部分集中论述“必攻不守”的战略思想,以及治军、地形、阵法的一些问题。

【原文】

齐威王问用兵孙子(2),曰:“两军相当,两将相望(3),皆坚而固,莫敢先举(4),为之奈何?”

孙子答曰:“以轻卒尝之(5),贱而勇者将之(6),期于北(7),毋期于得(8)。为之微阵以触其侧(9)。是谓大得(10)。”

威王曰:“用众用寡有道乎?”

孙子曰:“有”。

威王曰:“我强敌弱,我众敌寡,用之奈何?”

孙子再拜曰:“明王之问。夫众且强,犹问用之,则安国之道也。命之曰赞师。毁卒乱行,以顺其志,则必战矣。”

威王曰:“敌众我寡,敌强我弱,用之奈何?”

孙子曰:“命曰让威。必臧其尾,令之能归。长兵在前,短兵在,为之流弩,以助其急者。毋动,以待敌能。”

威王曰:“我出敌出,未知众少,用之奈何?”

孙子[曰]:“命曰险成,敌将为正,出为三阵,一能相助,可以止而止,可以行而行,毋求……”

威王曰:“击穷寇奈何?”

孙子[曰]可以待生计矣。”

威王曰:“击均奈何?”

孙子曰:“营而离之,我并卒而击之,毋令敌知之。然而不离,按而止。毋击疑。”

威王曰:“以一击十,有道乎?”

孙子曰:“有。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威王曰:“地平卒齐,合而北者,何也?”

孙子曰:“其阵无锋也。”

威王曰:“令民素听,奈何?”

孙子曰:“素信。”

威王曰:“善哉!言兵势不穷。”

田忌问孙子曰:“患兵者何也?困敌者何也?壁延不得者何也?失天者何也?失地者何也?失人者何也?请问此六者有道乎?”

孙子曰:“有。患兵者地也,困敌者险也。故曰,三里沮洳将患军,涉将留大甲。故曰,患兵者地也,困敌者险也,壁延不得者渠塞也,奈何?”孙子曰:“鼓而坐之,十而揄之。”

田忌曰:“行阵已定,动而令士必听,奈何?”

孙子曰:“严而示之利。”

田忌曰:“赏罚者,兵之急者耶?”

孙子曰:“非。夫赏者,所以喜众,令士忘死也。罚者,所以正乱,令民畏上也。可以益胜,非其急者也。”

田忌曰:“权、势、谋、诈,兵之急者耶?”

孙子曰:“非也。夫权者,所以聚众也。势者,所以令士必斗也。谋者,所以令敌无备也。诈者,所以困敌也。可以益胜,非其急者也。”

田忌忿然作色:“此六者,皆善者所用,而子大夫曰非其急者也。然则其急者何也?”

孙子曰:“缭敌计险,必察远近,将之道也。必攻不守,兵之急者也。骨也。”

田忌问孙子曰:“张军毋战有道?”

孙子曰:“有。萃险增垒,诤戒动,毋可毋可怒。”

田忌曰:“敌众且武,必战有道乎?”

孙子曰:“有。埤垒广志,严正辑众,避而骄之,引而劳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必以为久。”

田忌问孙子曰:“锥行者何也?雁行者何也?篡卒力士者何也?劲弩趋发者何也?剽风之阵者何也?众卒者何也?”

孙子曰:“锥行者,所以冲坚毁锐也。雁行者,所以触侧应[也]。篡卒力士者,所以绝阵取将也。劲弩趋发者,所以甘战持久也。飘风之阵者,所以回[也]。众卒者,所以分功有胜也。”

孙子曰:“明主、知道之将,不以众卒几功。”

孙子出而弟子问曰:“威王、田忌臣主之问何如?”孙子曰:“威王问九,田忌问七,几知兵矣,而未达于道也。吾闻素信者昌,立义,用兵无备者伤,穷兵者亡。齐三世其忧矣。”

“善则敌为之备矣。”孙子曰……

……孙子曰:“八阵已陈……

……孙子……

……倍人也,案而止之,盈而待之,然而不……

……无备者困于地,不者……

……士死而傅……

【注释】

(1)威王问:此篇主要记载孙膑与齐威王、田忌关于用兵的问答。

(2)齐威王问用兵孙子:齐威王向孙子请教用兵的道理。

(3)相望:对峙。

(4)举:采取行动。

(5)轻卒:干练迅猛的部队。尝:试探。

(6)贱:通“践”,实践。将:带领。

(7)期:希望,企图。北:败。

(8)得:得胜。

(9)微:隐蔽的。即用一部分隐蔽的兵力袭击敌军的侧面。

(10)大得:很大的收获,也就是最好的办法。

命:名。

赞师:出师,兵法术语,指引诱敌人出战。

卒:古代军队组织的一种单位,一百人为一卒。行:古代军队组织的一种单位,二十五人为一行。

让威:兵法术语,避开敌人锋芒,防止硬拼,对敌示弱,出其不意地进行攻击。

臧:疑为“藏”。意谓隐蔽好后面的部队,以便随时可以撤退。

长兵:长柄兵器,如戈、矛、戟等。短兵:短柄兵器,如刀剑、匕首、斧钺等。

流:流动的。弩:用机械发箭的弓。流弩:即机动的弩兵。意思是在危急时刻,以机动的弩兵救援。

急:危急。

能:通“罴”,“罴”通“疲”,疲惫。

险成:险阵之意。

穷寇:走投无路的敌人。

可以待生计矣:等待生存的机会。

均:势均力敌。

营:迷惑。离:分离。指迷惑敌人,使之分散兵力。

并卒:集中兵力。

案而止:指我方按兵不动。案通按。

疑:指情况不明的敌人。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二句见于《孙子·计篇》。

平:平坦。齐:严整。本句意为地形和士卒条件都很好,却打败仗。

合:交战。北:败。

锋:刀刃。《十阵》篇用剑解释阵势,也是此意。

素:平时,一贯。听:服从命令。

信:守信用。

不穷:指奥妙无穷。

患:妨碍。

困:困窘。

壁延:坚固的工事和退却之路。

洳:即沮洳,指沼泽泥泞地区。本句意思是周围若有三里沼泽泥泞地带,则将成为军队作战的隐患。

大甲:重型装备,指车马辎重。

塞:疑借为“渠幰”,即渠幨,是张设在城上防矢石的设备。一说是蒺藜。

“……壁延不得者塞也……”是孙膑的话,“奈何?”应是田忌的话,其间有脱字。

鼓:击鼓,古代击鼓表示进攻。坐:疑借为“挫”。此句可能是说用进攻来挫败敌人。

揄:引诱,调动。

行陈(阵):阵势。

动:指作战。听:听从。

严:指军纪严明。视:借为“示”,表示,让……看到。利:利益,奖励。

急者:最要紧的事情。

正:纠正。乱:无纪律。正乱:整饬军纪。

畏上:敬畏上级。

益胜:有助于取胜。

权:权变,权术。势:势力。谋:计谋。诈:欺骗。

忿然作色:愤怒地变了脸色。

善者:指善于用兵者。

子大夫:敬称,此处指孙膑。

缭:即“料”,估计,分析。

察:审察。

必攻不守:指攻击敌人没有防备的空虚之地。

张军:即陈兵,摆开阵势。

倅:借为“萃”,居止的意思。矰:增高。

诤:通“静”,止。戒:戒备。

埤:同“陴”,城垛。广志:发扬士气。

正:通“政”。辑:团结。

锥行:指锥形阵,可参见《十阵》。

雁行:指雁行阵,可参见《十阵》。

篡:选。选卒:经过挑选的善战士卒。

劲弩:强弩。趋发:急速发射利箭。

剽风之阵:阵形不详,可能是一种突击分队用以迂回袭击敌人的队形。

众卒:与“选卒”相对,指一般士卒。

绝:穿过,破。绝阵:冲锋陷阵。

道:法则,规律。

几:希冀。

威王问九,田忌问七:“九”和“七”疑指威王与田忌所问问题的数目。

几:几乎,将近。

达:明白,通达。道:规律,原则,要领。

穷兵:指穷兵黩武,用兵过多。

齐三世:指齐威王、宣王、湣王。威王、宣王时,国势很强,至湣王末年为燕国所败之后,国势逐衰。从威王至湣王,恰为三世。由此看来,《孙膑兵法》可能是孙膑后学在湣王以后写定的。

案:即“按”,牵制的意思。

【译文】

齐威王向孙膑询问用兵的要领,说:“两军旗鼓相当,双方将士互相对峙,阵势都很坚固,谁也不敢率先采取行动,该怎么办呢?”孙膑回答说:“用轻装部队去试探敌军,用地位低下而勇敢的人担任指挥,只许败退,不要取胜。同时还要用少部分隐藏的兵力去袭扰敌人的侧面,这是最好的刺探敌情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