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中国历代兵法精粹
2792000000025

第25章 吴子兵法(7)

吴起说:“具备文才武略的人,是统领军队的将领。刚柔并用,是用兵的条件。一般人议论将领,常常看他的勇敢,其实勇敢之于将领,不过是多种应具备的条件之一罢了。一般勇猛的人常常会轻率交战,轻率交战而不明白利害,是不可取的。因此将帅应当谨慎把握的有五个方面:一是理,二是备,三是果,四是戒,五是约。所谓理,就是治理人多的军队和治理人少的军队一样。所谓备,就是军队一出动就像遇到敌人一样有戒备。所谓果,就是临阵对敌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所谓戒,就是即使打了胜仗也还是像刚作战时一样谨慎。所谓约,就是法令简洁明了而不繁琐。接受命令而不推诿,战胜敌人才谈得上凯旋,这是将领应当遵守的规矩。因此,从出征之日起,便只有为国损躯的荣耀,而没有苟且偷生的羞辱。”

吴起说:一般情况下,用兵有四大关键:第一是把握士气,第二是利用地形,第三是运用机谋,第四是充实力量。三军之众,百万之师,部署把握士气的盛与衰,全在将领一人,这就是所谓‘气机’。在路狭道险之处,名山要塞之间,安排十人守卫,纵有千人也无法通过,这就是所谓‘地机’。善于运用间谍,派轻装部队往来于敌阵,分散敌军兵力,使敌人君臣之间互相怨恨,上下之间互相指责,这就是所谓‘事机’。战车坚固车轴牢靠,战船便利橹、桨适宜,士卒熟习于战阵,战马熟习于驰骋追逐,这就是所谓‘力机’。明白这四大关键,就可以做将领。但是他的威望、品德、仁厚、勇武,必须足以统帅属下安抚全军,震慑敌军,并可以决断疑难。下达军令部属不敢违反,所到之处敌军不敢抵挡。得到他国家就会强盛,失去他国家就会危亡,这就是优秀的将领。”

吴起说:“鼙鼓金铎用来统一军队的听觉,旌旗麾帜用来统一军队的视觉,禁令刑罚用来统一军队的思想。听觉要统一于声音,不可不清晰。视觉要统一于颜色,不可不鲜明。思想统一于刑罚,不可不严格。这三项如果不确立,纵然拥有国家也一定会败在敌人手上。所以说,将领所向,没有人不跟着行动。将领所指,没有人不冒死向前。”

吴起说:“一般情况下,作战首要的是预先知道敌人的将领而且了解其才能。根据情况采用机变谋略,不用太大力气就能获得成功。敌方将领愚蠢而且轻信别人,可以采用诈术诱其上当。敌方将领贪婪而不看重名节,可以利用财物加以收买。轻率改变计划而没有智谋的,可以让他疲困。上司富足而且骄横,下级贫困而且怨恨,可以采用离间的办法加以分化。进退之间行动犹疑不定,部队感到无所依从,可以军威震慑使敌人逃走。士兵们轻视其将领而心里想着回去,可以阻断平坦之处,放开艰险之处,在中途加以拦击。敌军前进的道路便易,后退的道路艰难的话,可以诱敌前来加以歼灭。敌军前进的道路艰险,后退的道路便易的话,可以逼近去攻击它。敌军驻军的地低洼潮湿,水路不通,雨水屡降的话,可以放水来淹没它。敌军驻军的地方是荒野草泽,草木丛生繁密,经常有大风的话,可以放火来消灭它。敌军驻扎在一地过久而不移动,将领和士卒都已懈怠,军队失去戒备的话,可以悄悄地加以偷袭。”

武侯问道:“如果两军对阵,不知对方将领的情况,我方想要了解,应该用什么方法?”

吴起回答说:“派职位不高但是勇敢的军官,率领轻捷善战的队伍去试着与敌军接触,一定要败退,不求得胜,观察敌军前来,若是前进与停止之间,指挥很有条理,追击败退的军队装作追不上,见到小利假装没看到,像这样的将领,可以称作有智谋的将领,不要与他交战。若是敌军吵闹喧哗,旗帜混乱,士兵们自由行动,武器横七竖八,追击败退的军队惟恐追不上,见到小利惟恐得不到,这是愚蠢的将领,军队虽然众多也可以抓住他。”

【故事论述】

一个王者不是他本身有多大的本事,他只要有一种本事就会有百年基业,那就是能识人能择人用人。所以欲成大事者,无不注重用人方略;天下之争也就是人才之争。孙策就是用人的高手,这从用张昭与太史慈就可以看出来。孙家王朝之所以能立足东吴而三世这与他用人的本事是分不开的。

三国时代的孙策,被许多人称为英雄中的英雄,他的雍容气度,他的识才能力,他的用人智慧,是帝王中少有的。

知道三国史的朋友都知道,吴国有个臣子叫张昭,常常倚老卖老,在吴主孙策面前,劝阻这个,劝阻那个,孙权对这个人很头大,却不敢发脾气,因为张昭的个性直率耿介,又是孙策时留下的遗臣。

张昭在孙策刚创业时,就跟着孙策南征北讨。孙策把政治、军事都交付给他全权处理,他不负所托,政绩斐然,名闻南北。常有北方士大夫写信给他,表达慕名之意。张昭接到这些信,一则以喜,一则以忧。喜的是政绩受到肯定,忧的是不知该不该公布这些信的内容。公布嘛,好像在炫耀什么,也有点功高震主的疑虑;不公布嘛,怕有人误以为信里头有什么不可告人、勾结敌人的秘密。张昭进退不安,左右为难。

孙策知道这件事后,哈哈一笑,举管仲和齐桓公的故事说明立场。

齐桓公重用管仲,大小事都交给管仲定夺,每次臣子有事请示齐桓公齐桓公便叫他问管仲去,左右的人便问齐桓公,怎么事事都听管仲的,做国君怎么这样容易?其实这是齐桓公高明之处,政事委托有才能的人处理,国君当然好做,国政也因此蒸蒸日上。

孙策引管仲和齐桓公为例,说:“子布(张昭字子布)贤能,我任用他,统一天下的功业不就在我身上吗?”说得多豪迈。

后来孙策遇刺身亡,弥留之际,便把弟弟孙权托付给张昭。

再说孙策如何对待太史慈的。

孙策攻打刘繇时,和刘繇部将太史慈相遇,两人骑马大战,孙策刺中太史慈的马,钩住太史慈的手戟,太史慈也夺下孙策的头盔,在难分难解之际,双方人马及时赶到救援,两人未能分出高下。

三年后孙策攻打刘繇,生擒太史慈。孙策解开太史慈的绳索,追忆起三年前两人单挑的情景,便好奇问说:“如果当时你捉拿住我,你会怎么办?”太史慈回答说:“很难说。”孙策哈哈一笑,并不认为太史慈冒犯了自己,反而说:“我知道你是忠勇、有胆识的人可惜跟错了人,我是你的知己,想和你共创大业。”于是任用太史慈为将。

后来,刘繇死了,一万多名部众群龙无首,不知何去何从,孙策派太史慈前去安抚。左右的人不放心,担心太史慈是放虎归山,会据地为王,东山再起,因此纷纷劝阻说:“太史慈此去一定不会回来。”孙策自信自满,也很自负地表示:“太史慈除了我,还能跟谁?”

孙策在和太史慈握手送别之时问他几时能回来,太史慈回答说六十天就会回来。

太史慈走后,大多数人仍认定他不会回来,孙策说:“各位不要再说了。太史慈虽然勇猛大胆,但他一诺千金,重道义,不是个反复无常的人。一旦视你为知己,必然生死相随。”

孙策从不担忧太史慈会不回来。果然太史慈如期回来,圆满完成任务。这就可见出一个王者最重要的是如何用人。东吴政权到了孙权时代,也因其承孙策遗风而在前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孟子曾经说过:“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可见人才难得。其实人才并不难得,难得的是能够识别人才的伯乐。三国时期东吴的后起之秀陆逊,所以能够登上历史舞台,火烧连营,打败刘备,成为一名光照千古的军事家,正是因为遇到了吕蒙和阚泽这两个伯乐。当然这也是因为孙权更愿意相信他的将领的原因。

建安二十年,西蜀大将关羽坐镇荆州,一方面与曹魏争夺樊城、襄阳,另一方面又与东吴斗智,企图长期占领荆州。这时驻守陆口的东吴大都督吕蒙给孙权写了一封密信。信中的大意是说,请求孙权以治病为名将他调回建业,用以麻痹关羽,待关羽集中全部力量攻打襄阳的时候,便乘虚攻打关羽的后方,以便夺回荆州。

不久,吕蒙便称病回到了建业。年轻的将领陆逊去见吕蒙,关心地问:“大都督不在前线驻守,怎么回到后方来了?”吕蒙回答说:“我回来养病呀!”陆逊说:“关羽骄傲,盛气凌人。他刚刚建立了水淹七军的大功,正是志得意满的时候,一心北进,并不把我们放在眼里。这次听说您病了,必然更不防备我们。如果趁此时机,发动出其不意的攻击,一定可以实现夺回荆州的夙愿。”由于吕蒙的用心只有孙权一个人知道,所以他不露声色,只是淡淡地对陆逊说了些不痛不痒的话,但是心里却很欣赏这位具有军事才干和政治眼光的年轻人。

随后,吕蒙回到了建业,向孙权建议,由陆逊代替他去驻守陆口,这实际上就是将陆逊推向了军事斗争的主战场,事实上,陆逊也没有辜负吕蒙的器重。他一到任便敛其锋芒,以无名小辈的口气给关羽写了一封极尽恭维的信。盲目自大的关羽哪里会看得上书生小将,便把用来防备东吴的军队抽调到襄、樊方面去了。当陆逊看到关羽把留守的部队确实调走以后,便建议孙权抓住这个有利的战机突袭荆州。于是孙权紧急命令吕蒙和陆逊为前部,溯江而上,一举攻占了南郡、荆州。而关羽腹背受敌,只得败走麦城。

荆州失,关羽死,彻底激怒了刘备。于是刘备不顾诸葛亮、赵云等人的劝阻,立即组织了所有精锐部队,亲自率领,长驱直入,浩浩荡荡杀奔东吴而来。偌大东吴,顿时危急万分。

恰当此时,吕蒙病故了。大敌压境,大都督之职由谁接任呢?孙权一时陷入深深的忧虑之中。他曾考虑到陆逊,但想到陆逊太年轻了,再者荆州之战时他只是副手而已,怎能驾驭得了纵横几百里的战场呢?

正当孙权左右为难、举棋不定的时候,阚泽大胆地向孙权建议:“东吴现有一个擎天大柱,完全能够挑得起这副重担,请您不要再迟疑了。”阚泽所说的擎天柱,指的就是陆逊。接着他又说:“陆逊虽然年轻,但是有学问,有才干。依我看,论才干并不比周瑜、鲁肃、吕蒙三位大都督差;若论沉着持重,也许比他们还略胜一筹呢!他的卓越才能在夺荆州、捉关羽的战争中表现得很清楚了。大王如能重用他,粉碎刘备的进攻是不成问题的。”

这一番话却引起了张昭、顾雍、步骘等一批老臣的非议。认为陆逊太年轻又是一儒生,认为不可让其担任国家存亡之重任。

就在这决定东吴成败兴亡的重要时刻,阚泽无所畏惧地表现了他对吴主的一片忠诚,他站起来,振臂疾呼说:“要是不重用陆逊,东吴的失败将是不可避免的!对于我的这项举荐,我敢以身家性命担保!”

话说到这个地步,足以见得阚泽保举陆逊,全然是以国事为重。唯有襟怀坦白、没有半点私心的人,才敢于在历史关头痛下断言,这才是社稷之臣的本色!

事实证明阚泽是正确的。陆逊登临将位以后,不急不躁顶住了来自内部的种种压力,冒着酷暑潮湿,把刘备在战场上拖得疲惫不堪,而后出其不意地采用了火攻的办法,使蜀军的四十多万人马葬身火海,大获全胜。

陆逊的军事才干和政治远见是早经历史证明了的,无需多论。而今,值得深思、令人起敬的是吕蒙的慧眼和阚泽力排众议的勇气。

一个将领有才能重要,而一个能任用他的国主则更重要。如果没有伯乐,那千里马也就只能拉开车驾辕。

虎钤经·论将

《万机论》曰:虽有百万之师,恃吞敌在将者,恃将也。夫举国之利器以授之,苟非其人,是轻天下。将何以为?谓小大者各有四焉。八者皆无,何足以谓之将乎?其大者:一曰天将,二曰地将,三曰人将,四曰神将;其小者:一曰威将,二曰强将,三曰猛将,四曰良将。凡兴师举众列营结阵,视旌旗之动,审金鼓之声,揆日度时,以决吉凶;随五行运转,应神位出入,以变用兵,敌人不测其所来,以神用兵,我师不知其所为;动有度,静有方,胜负在乎先见,持天地鬼神之心以安士众:此之谓天将者也。

所至之境,详察地理(一作利),山泽远近、广狭险易、林薮之厚薄、溪涧之深浅,若视诸掌;战阵之时,前后无阻,左右无滞,步骑使其往来,戈戟叶其所用,指挥进退皆顺其情,人马无逼塞之困,攻守获蓄之利,振野得水草之饶,使人马无饥渴之色,陷死地而能生,攻亡地而能存,逆地而顺用之,顺地而逆用之,不择险易皆能安而后动,动而决胜者:此之谓地将者也。又若廉于财,节于色,疏于酒,持身以礼(一作公),奉上以忠,忧乐与士卒同,获敌之货赂而不蓄,得敌之妇女而不留,纳谋而能容,疑而能断,勇而不陵物,仁而不丧法,匿其小罪,决其大过;犯令者不讳其亲,有功者不忌其仇,老者扶之,弱者抚之,惧者宁之,忧者乐之,讼者决之,滥者详之,贼者平之,强者抑之,懦者隐之,勇者使之,横者杀之,服者原之,失者扶之,亡者逐之,来者爵之,暴者挫之,智者昵之,谗者远之;得我城不攻,得地不专;敌浅以待变,敌诡以顺会,逆势则观,顺势则攻,此之谓人将者也。又若以天为表,以地为里,以人为用,举三将而兼之,此之谓神将者也。

行师之时,无失天时,无失地利,无失其人,无有勇怯,闻敌而即行,心无疑虑;犯令者罪无大小,必绳以刑,敌闻之即畏,当之即破,此之谓强将者也。师无多少,敌无强弱,三军顺令,若臂使指;往复万变,出其敌不意,举动如神,匹马单剑,摧锋先入,使敌人失措惧而远遁,此之谓猛将者也。夫能以威为表,以猛为里,以强居中,兼三将而有之,此之谓良将者也。国之任将也,得天将,可以当违天之敌;得地将,可以当逆地之敌;得人将,可以当悖人之敌;得神将,可以当天下之敌,举无遗算矣。威将可附天将(上能顺天,下壮威武,所宜附也),强将可以附地将(上明地利,下知进退,所宜附也),猛将可附人将(上明人心利害,下以精敢御敌,所宜附也),良将可保四方。曰:虽有敏捷之用,然皆不可以独用焉。如是者,将之体也。

应变第五

【本篇主旨】

本篇主要论述严明的政令对于军队的重要性。“不从令者诛”。对敌众我寡之状况提出了具体的应对方案,在这种情况下就要选择有利的地形,使我军可以以众击寡。尤其是对已处在优势的敌军提出了有效的组织兵力的方法。以弱击强是以为圣人之谋,这也是考验一个将领的应变之能力。如果是己军出现恐惧情绪,那更是要有一正确的对抗措施来取得胜利。本篇也对行军作战中出现的天气、地理、人心的可能变化都做了深入的分析并提出了制胜的方案。若已取得了胜利,就要以仁政来安抚其百姓,这也是成为霸主的条件。

【原文】

武侯问曰:“车坚马良,将勇兵强,卒遇敌人,乱而失行,则如之何?”起对曰:“凡战之法,昼以旌旗幡麾为节,夜以金鼓笳笛为节。麾左而左,麾右而右。鼓之则进,金之则止。一吹而行,再吹而聚。不从令者诛。三军服威,士卒用命,则战无强敌,攻无坚陈矣。”

武侯问曰:“若敌众我寡,为之奈何?”起对曰:“避之于易,邀之于隘。故曰:以一击十,莫善于隘;以十击百,莫善于险;以千击万,莫善于阻。今有少(年)[卒]卒起,击金鼓于隘路,虽有大众,莫不惊动。故曰:用众者务易(1),用少者务隘。”

武侯问曰:“有师甚重,既武且勇,背大险阻,右山左水,深沟高垒,守以强驽,退如山移,进如风雨,粮食又多,难与长守,[则如之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