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历代风云人物(合集)
2791900000109

第109章 清朝篇(19)

1898年6月,在康有为等维新派人士的强烈要求下,光绪终于下定决心,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正式变法。光绪皇帝顶着慈禧太后等后党的压力,打破清朝皇帝不得召见小臣的“祖宗家法”,特旨召见了康有为。召见前,康有为碰见了荣禄,并告诫这位著名的守旧大臣,非变法不能救中国。召见中,光绪帝颇有兴致地听康有为阐述自己的变法救国主张,并频频表示赞同。召见谈话非常投机,持续了两个多小时。召见后,光绪欲重用康有为,终因旧守势力太大,只好委他一个在总理衙门章京上行走的小职位,准予专折奏事。百日维新的日子里,康有为充分利用光绪帝给予的专折奏事特权,给皇上提出了许多维新变法主张。他几乎是每两三天就写一件条陈。如果说以前的上清帝书主要是产生社会影响的话,而这时期的奏折则主要是直接影响皇上。

这期间康有为上奏的主要内容为:政治上,尊孔教为国教,选才议政,许民上书,裁冗官,断发易服改元,开懋勤殿议制度,开制度局等,希望朝廷能破格录用维新变法人才,建立变法机构;经济上,劝励工艺,奖募创新,立商政,开农学堂、地质局,筑铁路,废漕运,裁厘金等,要求保护工商业,发展新式农业。军事上,停弓刀石武试,裁绿营,放旗兵,广设武备学堂,广购西方新式武器,大练海陆新军以强中国;文化教育上,废八股折试帖楷法取士,办学校,译新书,培养新人才。此外,康有为编纂了一批列国变政考,介绍各国变法情况,总结历史经验,以供光绪帝在维新变法中参考。康有为还积极从事社会活动,力图将自己提出的变法主张,变成一场全民运动。

公元1895年8月,康有为创办了近代中国第一份维新报刊——《万国公报》,双日刊,由康门大弟子梁启超等人任编辑。该报主要宣传学习西方兴办铁路、矿务、邮政、铸银、学校、报馆、练兵、劝工、通商、务农等使国家富强的变法措施,着重阐发康有为的变法思想。该报属免费赠送,每期三千份。开始时,由康有为独自负担办报费用,有时他不得不靠典当衣服来维持报纸的发行。后来该报得到一些官僚的资助。这份报纸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办报同时,康有为还感到需要建立一个组织来推进变法。故经过数月的酝酿,并争取到翁同龢等人的支持,决定在京师建立强学会。1895年9月,强学会在北京成立。康有为撰写《强学会序》,阐明成立强学会的宗旨:变法图强,挽救国家危亡。“普鲁士有强国之会,遂报法仇;日本有尊攘之徒,用成维新。盖学以讲求而成,人才以摩厉而出。合众人之才力,则图书易庀;合众人之心思,则闻见易通。”据梁启超介绍,此会所办之事有五:一译东西文书籍,二刊布新报,三开大图书馆,四设博物仪器院,五建立政治学校。强学会从成立到解散,不过四五个月时间,为了适应维新变法的需要,康有为决心“续强学会之旧”,建立新的组织。1898年春,康有为联络各省旅京官绅及应试公车,在粤东新馆成立保国会。康有为撰写《保国会序》和《保国会章程》。当以西太后为首的保守势力要扼杀维新变法运动时,康有为置自己的安危于不顾,拼死挽救这场运动。1898年9月上旬,京师盛传将有宫闱之变。康有为上奏光绪帝,请仿照日本设立参谋本部,“选天下虎黑之士、不二心之臣于左右,上亲援甲胄而统之。”9月16日晚,康有为曾同毕永年谈发动政变,以拯救变法运动的设想。鉴于变法失败已成定局,缺乏实力的光绪帝特于9月19日发布谕旨,催康有为离京前往上海督办官报,不得迁延观望。同时,又让林旭带出密旨给康有为,康有为接到密诏后,“跪诵痛哭激昂”。他马上找来谭嗣同、梁启超等人,共同经划救上之策,并且决定由谭嗣同游说袁世凯出兵勤王。当得知袁不能举兵挟上清君侧时,康有为又想利用大刀王五和湖南会党发难。随即他又去拜访李提摩太,求见伊藤博文,希望通过列强来阻止西太后废立光绪帝,扼杀维新变法。但是都没有成功。无奈,康有为只好于9月20日凌晨出京,前往塘沽乘船逃走。21日,京师发生政变,光绪帝被囚禁,六君子遇难,西太后下令通缉康有为。康有为历尽艰辛,先逃往香港,后又流亡日本,终于逃脱了清廷的追捕。

流亡海外继续保皇

在日本,康有为与梁启超等人一起,继续从事营救光绪帝、拯救维新事业的活动。当时,革命党领袖孙中山、陈少白等人也在日本,并且打算同康、梁合作,共同推翻清朝。但康有为自认为受过光绪“衣带密诏”,地位毕竟与孙中山等人不同,加之在政治观点上也存在极大差异。康有为认为,只要推翻后党,救出光绪,中国就有希望,故他对陈少白明确表示,他不反对大清。

1899年3月,康有为前往加拿大、英国等地。一方面积极策动英国政府向西太后施加压力,以求恢复光绪的帝位;另一方面则在华侨中加紧筹建保皇组织。1899年7月20日,康有为等人在加拿大宣布创立“保救大清光绪皇帝会”,简称保皇会。甚至孙中山兴中会的很多人,都为保皇会所吸引,形成了保皇党同革命党相互争夺力量的局面。在康有为的领导下,海外华侨中竟一度兴起了一场颇有声势的维新救亡运动。

1900年,由于传说西太后准备废立光绪帝,以康有为为首的保皇党将兴师勤王提到了最主要的议事日程。此时,义和团运动正风起云涌,八国列强军队侵略中国,天下大乱。康有为认为这正是兴师勤王的大好时机。于是他动员了所有的力量,以期一举成功。康有为亲自坐阵新加坡指挥,梁启超负责各地筹款与联络事宜。唐才常、林圭、秦力山等人在汉口设立自立军总机关,专事联络会党、策反清军工作,并预定于8月9日在长江各地同时起兵。康有为还希望得到列强帮助,但这场兴师勤王梦后来也竟成了一枕黄粱。

兴师勤王的失败,使保皇党的海外活动开始瓦解,保皇会的离心倾向日益严重,华侨对保皇会的捐款热情也有所下降。康有为也陷入苦闷的思索中。以后几年里,他的主要活动仅限于游历日本、加拿大、英国、香港、新加坡和印度等地,并不时著书研究儒经,继续宣传维新变法思想。此间,康有为最后完成了他生平最得意的“作品”——《大同书》。

这期间,正是反清革命大发展的时期,不少康门弟子也感受到了革命大潮的影响,觉得只有用激烈手段推翻清廷,才能实现救国和改革社会的目的。如梁启超,这位康门大弟子,也开始高唱革命排满之论。而康有为仍顽固坚持自己的保皇立场,竭力宣传“用专制之权变法,乃今最适时之灵药”(《康有为政论集》上),认为革命将导致亡国。种种迹象表明,这位曾经是救国变法领袖的康有为,此时显然已经大大地落后于时代,成了革命绊脚石。1903年,章太炎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公开激烈地批判康有为的保皇论调。这一檄文,曾在海内外引起过巨大反响。1904年,孙中山也发表《敬告同乡书》,号召人们“大倡革命,毋惑保皇”。历史正在抛弃这位不愿再前进的保皇派领袖。

1904年到1909年间,康有为周游列国,遍访欧美许多国家,继续寻找救国良药。这期间他写下了《欧州十一国游记》、《法国大革命记》、《欧土政俗总论》、《中西比较论》、《物质救国论》等。1906年,清王朝宣布预备立宪。为此,康有为也于1907年宣布将保皇会改为国民宪政会。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赶跑了皇帝,实现了共和。这是许多先进的中国人奋斗已久的成果,不少立宪派人士在革命大潮的影响下,也纷纷改变宗旨,抛弃清皇室,赞成共和。唯有康有为仍站在历史的对立面,坚决反对民主共和。康有为这个时候虽然无皇帝可保,但他提出“虚君共和”的主张。他认为,行“虚君共和”,可以防止革命和动乱。

1913年冬,流亡海外16年的康有为回到上海。这个时期他的主要活动是主编《不忍》杂志,出任孔教会会长。辛亥革命后中国的情形,并没有帮助他校正自己的观点,相反,他仍然坚持还是只有皇帝能够救中国。有时,他甚至还后悔当年他所倡导的变法维新运动操之太急。正是在这种政治观的支配下,后来他竟然积极参与了军阀张勋的封建复辟活动,并且被任命为弼德院副院长,赏头品顶戴,加恩在紫禁城内赏坐二品肩舆。这些活动,又使他这个保皇领袖,成为了“复辟的祖师爷”。

1918年,康有为曾通电呼吁南北停战,后又建议中国利用一战胜利之机,收回失去的部分主权;1919年,他通电支持“五·四”运动,指斥曹汝霖、章宗祥等人的卖国行径。1924年,他则故态复萌,打电报抗议冯玉祥将清废帝赶出清宫。为表示自己仍忠于“朝廷”的心迹,1927年,康有为不顾年事已高,还特地赶到天津“觐见”末代皇帝溥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