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与我同姓的那些人:李姓
2791300000032

第32章 近现代李姓名人(2)

三河大捷后,李秀成、陈玉成又合力解六合之围,克清营六十余座。此时,洪秀全的族弟洪仁玕从香港回天京还不到一个月,洪秀全就封他为干王,总理朝政。接着又封陈玉成为英王。清军利用这一时机指使太平天国叛将李昭寿写信给李秀成劝降。此信被天京卫戍部队查获,洪秀全对此十分震惊,立即采取严厉的防范措施。不但将李秀成的妻母收押,还下令封江,不准李秀成回京。此时,困守浦口的李秀成内无军饷,外无援兵,但仍坚持与清军进行战斗。正是这样的行为解除了洪秀全的疑虑。洪秀全亲书“万古忠义”四字送给李秀成,并封他为忠王。

1860年初,太平军围歼江南大营。李秀成奉命率精兵从浦口出发奇袭杭州,迅速攻占了安吉、长兴后,突然兵临杭州城下,并于3月19日,攻占杭州。江南大营统帅和春紧急派总兵张玉良统兵一万三千余人援救杭州,于23日赶到杭州城下。然而,这恰恰中了李秀成的调虎离山之计。24日,太平军迅速回师,各路大军合击江南大营。在太平军内外夹击下,连破清营五十余座,清兵溃散,第二次瓦解了江南大营。

1860年5月,洪秀全在天京召开了高级将领会议,采纳了洪仁玕提出的东下苏杭,先夺取江南富庶地区,尔后西上奔袭武汉的战略策划。担任东征主将的李秀成率兵先后克丹阳,占常州,又进入无锡和苏州。太平军在苏常战场节节取胜的时候,湘军却乘机掘了三道长壕加紧围攻安庆。

1860年9月,洪秀全调集各路人马组织第二次西征,打算会攻武汉,援救安庆。陈玉成率兵走长江北岸从安徽进入湖北,攻武昌北面。李秀成则率兵走长江南岸,经江西入湖北,攻武昌西南。两军约定在1861年4月会师武汉。陈玉成在距武汉一百余里的黄州时,因英国出面阻挠和南路军未能按时赶到,便率主力折回。而李秀成在洪秀全的严诏督责下,不得已于10月下旬留下主力,自己带部分兵力进入皖南。

1861年6月15日,李秀成攻下武昌县,逼近武汉。因得知陈玉成在集贤关等地作战失利,他径自撤军,退出湖北。由于李秀成对西征的消极态度,造成了会剿失败。当时,安庆形势十分紧张,李秀成又率军从安庆撤回江浙,而不回军去协力援救。他这种不顾大局的行动,引起太平天国将领们的指责和不满。

1860年,李秀成在占领苏常地区之后,率军直指上海。英法侵略者勾结地方官绅出资雇用美国人华尔组织的洋枪队,抵抗太平军的进攻。在青浦一战李秀成大破洋枪队,杀死洋兵六七百人,华尔身中五枪,狼狈逃回上海。1861年9月,李秀成回师江西,进入浙江,12月攻克杭州。

1862年,太平军再次进攻上海。太平军在重创英法干涉军和洋枪队之后,主动转移。5月中旬,在太仓地区破清营三十余座,并乘胜收复嘉兴。8月,在慈溪战斗中太平军打死了“常胜军”头目华尔。10月,李秀成攻入天京城外雨花台湘军大营,展开肉搏战。但是湘军有水师支援,弹药补给充足,可以支持长久作战。太平军的军械粮草则需要从陆路转运,浙江、苏南一带的道路又被左宗棠、李鸿章等人封锁。而且天气逐渐寒冷,太平军没有过冬衣服,军营瘟疫横行,粮食缺乏。因而李秀成在强攻四十四天之后,功败垂成。此时,天京危急,李秀成则不得不率主力回援天京,致使苏浙战场转入防御,根据地日渐缩小。经过这一战,李秀成损兵折将,实力锐减。

1863年12月苏州被清军攻陷。1864年3月,太平军从杭州突围北撤。1864年6月1日,洪秀全病逝。6日,十六岁的幼主即位。7月19日,湘军挖地道用火药炸塌天京城墙,冲入城内。太平军一万多人与敌人展开肉搏战,部分战死,其余在混乱中突围。李秀成将自己的好马让与幼主,掩护其突围,结果自己因“马不能行”,在天京城外的方山被擒。7月23日,李秀成被解送至曾国荃的军营。

1864年8月7日李秀成在南京被杀害。

李秀成是太平天国重要将领,是太平天国后期著名的政治军事核心人物之一,与洪仁玕、陈玉成维持太平天国的残局达八年之久。特别是在1862年天京事变以后,主要是李秀成在独撑危局,虽然他在一些问题的处理上引人诟病,但他作为太平天国乃至整个晚清一位举足轻重的农民政治家的地位是无可质疑的。

李鸿章

李鸿章李鸿章(1823年~1901年),本名章桐,字渐甫(一字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因行二,民间又称“李二先生”,安徽合肥东乡(今肥东县)磨店人。清末重臣,历经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朝;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淮军创始人及统帅。

李氏本姓许,明季避乱由江西湖口迁至合肥。九世祖李心庄无子,姻戚许迎溪将次子慎所与其为嗣,改姓李。李家世代耕读为生、勤俭成家,至李鸿章高祖时才“有田二顷”;一直与科举功名无缘,直到李鸿章父亲李文安于道光十八年(1838年)考中进士,李氏一族才“始从科甲奋起,遂为庐郡望族”。

李文安在科举入仕前,长期在家乡以授馆为业。李鸿章六岁就进入家馆棣华书屋学习。他少年聪慧,先后拜堂伯仿仙和合肥名士徐子苓为师攻读经史,打下了扎实的学问功底。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入选优贡入京应翌年(甲辰)顺天乡试,一举中式;1845年,参加恩科考试落第,但诗文博得曾国藩青睐;二十七年(1847年)考中丁未科二甲第十三名进士,朝考改翰林院庶吉士。

李鸿章对联李鸿章在初次会试落榜后的“乙丙之际”(即1845年~1846年),师从曾国藩,学习经世致用之学,奠定了一生事业和思想的基础。曾国藩一再称其“才可大用”,并把他和门下同时中进士的郭嵩焘、陈鼐、帅远铎并称为“丁未四君子”。李鸿章又于咸丰九年(1859年)末投奔建昌曾国藩湘军大营,充当幕僚。曾国藩继而苦心孤诣地加以精心培养,使李鸿章的思想、性格乃至生活习惯都深为其所潜移默化。李鸿章自称:“我从师多矣,毋若此老翁之善教者,其随时、随地、随事,均有所指示。”曾国藩则评价李鸿章道:“少荃(即李鸿章)天资与公牍最相近,将来建树非凡,或竟青出于蓝也未可知。”

咸丰三年(1853年),李鸿章在家乡举办团练,其队伍“整齐皆可用”;继而为曾国藩幕僚。1860年,李秀成攻破清朝江南江北大营,沿海诸省陷入恐慌,上海局势危急,曾国藩派李鸿章前往援救,李从此开始淮军的招募与组建。他于家乡安徽大批募兵,后驰援上海,成为湘淮代兴的变化契机。

太平天国起义平息后,曾国藩遭到猜忌,湘军裁员;而捻军又起,清廷只得仰仗淮军,淮军于是向江北发展并急剧扩大。其后,随着李鸿章地位、权力的上升,淮军陆续被清廷派防直隶、山东、江苏、广西、广东、台湾等地,成为充当国防军角色的常备军。李鸿章也因平息太平天国起义和捻军有功而官运亨通,历任江苏巡抚、两江总督、钦差大臣、两广总督、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

李鸿章在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任上达25年,同时兼任大学士,后来又加太子太傅衔,逐渐掌握了清朝内政、外交、军事、经济大权,参与制定了一系列重大举措,成为清廷的股肱重臣。而以他为领袖,由淮军将领、幕僚以及一批志同道合的官僚组成的淮系集团,则成为当时实力最强的一个洋务派集团,并在其带领下,开始了中国早期的洋务—自强—近代化运动。

在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过程中,李鸿章不仅建立了用西式装备武装起来的淮军,还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练兵以制器为先”。同治二年(1863年),先在松江创办了一个洋炮局;此后,又命韩殿甲、丁日昌在上海创办了两个洋炮局,合称“上海炸弹三局”。同治三年(1864年),松江局迁至苏州,改为苏州机器局。同治四年(1865年),李鸿章在署理两江总督任上,收购了上海虹口美商旗记铁厂,与韩、丁的两局合并,扩建为江南制造局(今上海江南造船厂)。与此同时,苏州机器局亦随李鸿章迁往南京,扩建为金陵机器局(今南京晨光机器厂)。同治九年(1870年),李鸿章调任直隶总督,接管原由崇厚创办的天津机器局,并扩大其生产规模。于是,中国近代早期的四大军工企业中,李鸿章一人就创办了三个(另一个是左宗棠、沈葆桢创办的福州船政局)。

这时,李鸿章认识到中国之积弱不振,原因在于“患贫”,得出“富强相因”、“必先富而后能强”的观念,将洋务运动的重点转向“求富”。同治十一年(1872年)底,他首创中国近代最大的民用企业——轮船招商局。这是中国第一家民营轮船公司,它承揽了朝廷“官物”运输一半的运量,而其随后展开的客运业务竟挤垮了英美合办的旗昌公司。从此亦奠定了“官督商办”政策的基调。因李鸿章认为,在中国创办拥有自主权的企业“体重大,有裨国计民生,故需官为扶持并酌借官帑以助商力之不足事”。在整个19世纪七八十年代,李鸿章先后创办了河北磁州煤铁矿(1875年)、江西兴国煤矿(1876年)、湖北广济煤矿(1876年)、开平矿务局(1877年)、上海机器织布局(1878年)、山东峄县煤矿(1880年)、天津电报总局(1880年)、唐胥铁路(1881年)、上海电报总局(1884年)、津沽铁路(1887年)、漠河金矿(1887年)、热河四道沟铜矿及三山铅银矿(1887年)、上海华盛纺织总厂(1894年)等一系列民用企业,涉及矿业、铁路、纺织、电信等各行各业。在经营方针上,也逐渐由官督商办转向官商合办,从客观上促进了近代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发展。由于李鸿章的主持和参与,洋务派创办了中国近代第一条铁路、第一座钢铁厂、第一座机器制造厂、第一所近代化军校、第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由他支持铺设的中国第一条电报电缆线在大沽口到天津城之间开通——他懂得电报业蕴藏着极高的军事和民用价值。之后,用大清国政府的银两投资、以赢利为目的的电报公司成立。

李鸿章从19世纪70年代起,就开始提出“海防论”,积极倡议建立近代化的海军。同治十三年(1874年),形成了中国近代海防战略。中法之战后,鉴于福建船政水师覆败,清政府决定“大治水师”,于光绪十一年(1885年)成立海军衙门,醇亲王总理海军事务,李鸿章任会办。由此,北洋水师建设成军,当时是亚洲最强大的海上力量。李鸿章又加紧旅顺、大沽、威海等海军基地的建设,以加强海防。但是,清廷腐朽不堪,内耗众生,户部屡次以经费拮据为借口,要求停止添船购炮,北洋海军的建设于是陷于停顿、倒退的困境。

作为北洋通商事务大臣,李鸿章积极学习新鲜事物,重视西方科学技术,对任何涉及外交的问题,无不关心。还曾派出中国第一批留学生赴美学习现代科技知识,詹天佑即杰出代表之一。

但李鸿章虽位高权重,限于国内环境,对外却多避战主和、一贯妥协。晚年作为清政府的议和全权大臣,是签订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的决策者和主要执行者,对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社会负有不可推卸的罪责。据说1896年李鸿章接受俄国贿赂,签订了《中俄密约》。此外,还与英国签订《烟台条约》,与法国订立《中法新约》,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等。其生前最后签订的是《辛丑条约》。《辛丑条约》在中国近代史上不平等条约中是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精神屈辱最深重的,给中国人民带来了空前灾难。它从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都扩大和加深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统治,并表明清政府已完全沦为资本主义帝国列强的忠实走狗和统治中国的工具。它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因此,《辞海》(1979年版)称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媚外卖国的典型人物”。

但我们亦不可对李鸿章苛责太过。他主事于清朝最黑暗、最动荡的年代,每一次出场无不是在国家危急存亡之时,清廷要他承担的也无不是“人情所最难堪”之事。甲午战败,李鸿章应该负责,但是根本原因不在其个人——工业化的日本和农业化的中国作战,胜负在战前就已经决定了。甲午战争后,他奉旨到日本议和时已年逾七旬,谈判时坐的凳子都比日本人矮半截,后又遭日本浪人小山丰太郎枪击,险些命丧东瀛。《马关条约》签订后,李鸿章自然是被抨击的中心。他因为马关签约的强烈刺激,发誓“终身不履日地”,对日本仇恨已极。为签订《辛丑条约》,他扶病入京;签约后不久,便泯然辞世。可以说,李鸿章签订了《辛丑条约》,也搭上了自己的一条性命。著名学者费正清晚年说:“列强未能‘分裂中国’的部分原因是由于中国善于巧妙地利用一个国家来牵制另一个国家。”而避免八国联军分裂中国的人正是李鸿章。他也可说是晚清最杰出的外交家,后半生都致力于中国的外交事业,在当时的国际大环境下他已经尽到了一个外交家的全部努力。

纵观李鸿章一生,可圈可点处颇多,但是在皇权体制下,他没能实现抱负,这是民族和个人共同的悲哀。李鸿章在国际上享有盛誉。他曾出访美国,深受礼遇和欢迎,而他对美国人的友善和所搏得美国人的好感,后来在与八国联军谈判时就得到了回报。李鸿章也从不放弃任何一个为在美华人移民争取权利的机会,曾刻意吸引美国新闻界的注意,希望他们能助中国移民一臂之力,帮助取消排华法案。李鸿章为了废除强加在中国人民头上的鸦片贸易也做了许多努力,曾为此会见世界禁烟联盟执行秘书,后来鸦片贸易便为英国国会议案所禁止。

李鸿章不仅是中国近代史上争议最大的一位历史人物,也是一位影响了近代中国近半个世纪的晚清军政重臣。他七十大寿时,光绪皇帝曾御笔亲赐“钧衡笃祜”匾额,以褒奖他对清帝国的功绩。李鸿章死后,追赠太傅,晋封一等侯爵,入贤良祠,在京师建专祠;后葬归合肥故里。清代,在京师为汉族官吏建专祠只有李鸿章一人。专祠建成后,光绪皇帝御笔亲赐“功昭翌赞”匾额;春秋两季,朝廷派官员专门祭祀。祠堂在今北京西总布胡同27号,名“表忠祠”,1902年由李鸿章生前寓所改建而成。建国后,迭经改用,现为北京东方文化经济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办公用房。李鸿章故居则位于今合肥淮河路步行街中段。建于19世纪末,当年规模很大,整座古色古香、气势恢弘的故居具有明显的江淮官宅特点。

李莲英

李莲英李莲英(1848年~1912年),晚清宫廷宦官,于道光二十八年出生于直隶河间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