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换工作不如换思维
2790600000006

第6章 职场如战场,适应是关键(1)

良好的第一印象

卡耐基指出:“良好的第一印象是登堂入室的门票。”此话说得很对。我们通常在和人初次见面时,都会在不知不觉中就给对方戴上“此人很不友善”,“此人很直爽”之类的帽子。这是拿对方跟自己已有的经验相对照,并以其体格、外貌、服装等为基准,而对对方产生的一种观念。如果对对方的第一印象不太好的话,就很难修正对方给我们的第一印象。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亚瑟所作有关第一印象的研究中指出,在会面之后所得到的有关其人的印象,往往与今后所形成的印象相一致。

因此可见,一个人的“第一印象”是非常重要的,别人对你,或你对别人都是一样。第一印象不好的话,如要挽回,就要花很大的努力。因此,在与同事初次接触中必须注意这点。

初到一个新环境,人人都有紧张、陌生之感,但只要抓住人人都爱先入为主这个特点,从“一开始就树立良好的第一印象”这条策略入手,这个问题就比较容易解决了。

你和同事萍水相逢,互不了解,而你的尊严却首先毫不客气地作为第一信号打入了对方的眼底。机敏的人仅在这一瞬间已凭着心理定势给你对号、打分了。而且这种自我经验又极其固执,人们总是最相信自己的最初判断。有的人费尽心机,却一辈子不景气,有的人却办什么事都那样得心应手,万物顺从,似乎红运天降。其中的奥秘就在于人的整体“形象”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只要能正确认识自己,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独特的优势,形成个人与众不同的风格,就可塑造百万人之中的“这一个”,以各自不同的魅力而引起别人的注意、重视乃至于尊敬。

中国有句谚语:“人靠衣服马靠鞍”,还有一句:“人要衣装,佛靠金装”。就是说衣着对一个人的外表影响非常大,大多数人对另一个人的认识,可说是从其衣着开始的。特别是对办公室人士而言,衣着本身就是一种武器,它反映出你个人的气质、性格、内心世界。

一个对衣着缺乏品味的人,在办公室竞争中必然处于下风。因此,从现在起,立即注重你的衣着。

在多数公司里,往往存在着一套不成文的穿着规例。尤其是行政级人员,选择不多,所以没有人敢标新立异,令自己鹤立鸡群。一旦这样做,意味着这个人离群独处,肯定备受来自上司甚至同事的压力。

你起码需拥有几套西装——其中包括浅蓝色及浅灰色各一套,浅黑也不错,令你显得更具权威。

衬衫方面,白色仍然是最流行最普通的,浅蓝色的也不差。

至于服装的质地,未必要过于高贵,只要能达到整洁、笔挺的效果,也就可以了。

头部:男士头发一定要经常修剪,要保持整洁,不要有头皮屑,更不要蓄披肩发和其它怪发型。要通过头发,给人们干练、庄重的印象。

面部:除非有特殊需要,男士一般不要化妆,更不要使用女性化妆品,脂粉气的男人会给人一种不成熟不可靠的印象。洗脸时特别要注意清除眼角、鼻窝、耳根、脖颈等处的污垢,眼屎、耳屎和鼻涕一定要彻底弄干净。

办公室女性的衣着,可以比男士多彩一些,但也不可过于妖艳,过于妖艳极易被视为“花瓶式”的人物。特别要注意衣着不能过分性感,否则容易令人想入非非,给自己带来麻烦。要举止潇洒,神采奕奕,洋溢着生命的活力,叫人俗虑俱消,使人相形见绌,被你非同凡响的气度摄住。

风度乃气质的外化,它比清秀的面目更有魅力。外形的模仿很难奏效,因为是一种精神上高度的洒脱、自由、无拘无束,无视人间烦恼、俗扰。

万般形态,皆成性格。热情、泼辣、干练、敏捷,也是风度,不必强装风雅、文静、温柔、羞涩。只要有一个中心,真实、自然、谐调,就是风格,都可形成风度。表现适度,都可取得迷人的风采。“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人都有向上的心理,都崇尚有价值的东西,崇拜值得钦佩的人。如果你给他的感觉是个窝囊废、平庸之人,他就觉得没有必要与你浪费时间。所以你就是谦虚也万不可表现得自卑、委琐、自暴自弃、自惭形秽,你必须处处表现从容自信、干练、有条不紊、不卑不亢。要给他这样一个感觉,此人能干,非同寻常,可为我之师,同这样的人交往对我有利!

职场礼貌不可少

初入职场的你,有没有犯过大忌?如果有,你知道自己错在哪里吗?有没有时间观念?懂不懂礼貌礼仪?是不是恃才傲物?会不会太张扬?……如果你很幸运还没有犯错的机会,那也快来听听前辈们的言论,看看自己以后的工作中什么是需要避免的,什么是可以让自己少走弯路的。

时间观念?工作效率?

某教育咨询公司市场总监赵小姐

现在在我们这里做intern的一个女孩子是我们在面试过众多人后挑选出来的。名校毕业、拥有诸如高级口译等的王牌证书、校内的学生干部、校外丰富的实习经历,实习单位的title都看上去来头很大。面试时候她表现出的谈吐个性也很令人满意,所以刚开始录用她的时候,真的觉得这个女孩子应该很有前途。

可是,我不知道这是职场新人的通病还是她的个人习惯问题,她的时间观念似乎很淡薄。初来上班时还好,没几天就犯了迟到的毛病,一开始几分钟,后来将近十分钟,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我当面跟她提出指正之后,她好了一段时间,不久后就又开始迟到了。在工作上也是如此,布置下去的工作,虽然我口头上没说一定要什么时候完成,可是聪明人应该会估量事情的轻重缓急,揣摩得出这件工作应该何时上交汇报。但是她不一样,不催她是绝对不会完工的;即使是催了她,也要超过一定限度的时间才磨蹭出来。我也不清楚她这是本性如此还是为了讲究“慢工出细活”。还好,只是一个intern,以后招收正式员工的时候看来一定要仔细挑才行,慢性子的员工真是不好养。

另外,初见陌生的新同事,不要看见对方似乎冷淡、高傲便望而却步,不敢唐突热情。

要知道“日疏愈疏,日亲愈亲”,相信自己的热情能融化任何冰山雪岭。了解新环境的最有效方法便是主动出击,热情袭人。对方不是石头,必受感染,即使先有冷漠,也一扫而光,觉得与你“似曾相识”,“生人”的距离顷刻而破。

称呼,往往是待人接物时说出的第一个词,它好像是一个见面礼,又好像是进入交往大门的通行证。称呼得体,可以使对方感到亲切,交往便有了基础。称呼不得体,往往会引起对方的不快甚至愠怒,双方陷入尴尬境地,致使交往梗阻甚至中断。

那么,怎样称呼才算得体呢?这要根据对方的年龄、职务、级别等具体情况和交往的场合,以及双方的关系来确定,不可能有统一的固定形式。

初来乍到,一切都是陌生的,多观察、多思考、多探听、少说话是尽快适应新环境的最明智之举。

假如你知道同事们对新来的你都颇感兴趣,却又故作平静地在一旁观望你的方方面面时,你会如何给人家正确的印象?

先要多听,听会让你确定别人想要什么。他希望留给你什么印象?是希望你喜欢他,还是受尊敬?

同意他的特定观念,你就可创造出你想要的印象,你可以强调他怎样让你印象深刻,你多么喜欢或尊敬他。不久之后,他会让你意识到,哪些是他喜欢在别人身上发现到的态度和想法。

而最好的步骤,就是去找什么是他认为最糟糕的印象,而去避免它。

一般而言,事先你就要知道要给人的好印象是由哪些组成,还要知道什么会弄糟了它。大部分在想给人好印象上遇到麻烦的人,不知道人家期待他们什么,他们对这件事太马虎。很少人在知道别人期待他什么之后,还不知道怎样在某种状况中采取行动。通常只要花点时间就能了解,最好用耳朵听。

要决定什么是人家期待你的态度,就得考虑:

(1)新同事是什么样的人。

(2)新同事的目标为何。

(3)他害怕什么。

做一个针对他的目标的计划,把他的恐惧也考虑在内,首先避免讨论他们。

要制造出最好、最持久印象的方法,就是去找那些和你兴趣一致、志同道合的人。

要接近一个难以取悦的人,就不要冒犯他。这意味着你应该试着让他解释他的态度、意见和评语,当他们与手边的问题有关时,你不一定要同意他的看法。假如你不能,就不要假装你同意。但是,要很耐心地听别人怎么讲,让人感觉你在赞成他。记住这种人无论什么情况下,对你都十分猜忌,随时都准备好要指出你缺乏真诚的地方,如果他真挑到了,你就再也没有机会说服对方任何事了。

如果你想让人相信你是真的同意,就不该假装同意,但至少也不要明摆着坚持反对的态度。相反,应该表明你没有确定,需要知道更多情况,对方会乐意告诉你更多。不要想让别人对你印象深刻,只鼓励他继续说下去,表达更多他的感受。他说得愈多,你对他的了解就愈清楚,再过一段时间之后,你就有可能同意他某些与你接近的想法,以及利用倾听的力量,来改变他的立场。

一般而言,人们喜欢以他们想要的方式来看别人。大致而言,人们把别人分成两大类:他们“像我”或“不像我”。无论是用统御、控制、赢得争辩、处理、领导、教导或其他影响别人的方法,首先都得先了解有哪些特质会使对方符合“你我”的这一类别。

只有在你了解到“像我”这样的标准对对方的意义时,你才有希望接近他。要创造出一个胜利者的风度,就是要让别人相信,你们彼此有很多共同的地方。

职场勤奋更重要

在一个理想的环境下,某件工作可能需要三星期去处理,实际上,上司可能希望你立即完成,却没有提供足够的培训,所以应随时准备多学点东西,赶期限可能要加班,甚至把工作带回家做。在许可的情况下,可寻求同事的协助,但切忌把同样的问题发问多次有必要时应将重点记下以帮助记忆。

八十年代的职场新人,太多的优越感让他们忽略了很多的缺陷和不足,找不到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方向,“眼高手低、嘴到手不到又懒惰”,因此,踏实勤奋就变得尤为可贵!

一家外企公司,招聘了一个名校毕业的新人,能说会道,优越感极强,很引人注意力,结果一段时间试用下来,发现此人工作不踏实,碰到繁琐的工作能躲便躲,惰性极强,很快就被淘汰。后来,另外招聘一个非名校毕业的新人,诚恳、踏实而且很勤奋,很快适应了环境,目前在那家公司发展也比较好。

这个例子更好的诠释了天道酬勤那句话,这是历经实践检验亘古不变的真理。一个站在原地望洋兴叹的人收获的永远是空虚和落寞,只有勤奋踏实学习的人才可能真正的收获知识。爱迪生说过:“世上所有有价值的东西,没有不经过艰苦的劳动而得到的。所有取得成功的人,无一不是勤字为先。”大凡获得发展、成功的人士无不经过漫长的奋斗,闪烁着勤的光彩。

天才在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勤能补拙。京剧大师梅兰芳生着一双死鱼的眼睛。天资的欠缺使他更加努力,他眼睛每天仰望天空,双眼紧随飞翔的鸽子,穷追不舍;他每天紧随遨游的金鱼。后来他的眼睛变得如一汪清水,顾盼自如,脉脉含情,终成戏剧大师。梅兰芳年幼时不是天才,没有神童式的头脑,他因为勤,所以获得成功。勤能弥补某些方面的不足,让你带上隐形的翅膀,到达属于你的那份幸福。我国着名词学研究家夏承焘曾经有一句耐人寻味的话:“笨字从本,笨是我治学的本钱。”从这句话中,我们能体会到:笨不是耻辱,懒惰才是最大的不幸。因此,勤能补拙是良训。

勤能使人进步,一勤生百巧。齐白石年轻时,听了老管家的提议,挑了一担础石回家,夜以继日地刻。当一担础石统统“化石为泥”,他的篆刻艺术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韩愈读书时,经常是口中不断吟诵《六经》,手中不停地翻阅着各种典籍,“焚膏油以继晷”。这不是“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吗?从韦编三绝,囊萤映雪,到墨水瓶挂在脖子上,无一不体现出天才出自勤奋。

而对于一个走入社会时间不是很长的人来说,勤奋绝对是你更好的掌握技能的不二选择。下面两个例子也能很好的说明问题。

学习和成长的机会

这份工作对于李凡宇来说简直是优中之选,新闻专业出身的他“杀”进某中央级媒体。很多从业人员的毕生追求就是拥有他工作开始的平台。该满意了吧!

但刚刚入职两个月,他的失落感却在不断增加。

在李凡宇描绘的工作场景中,他仿佛又变成了一个小学生,什么都得从头学起。每天的工作就俩字“学习”——学习如何用打印机、学习如何发传真、学习如何走最近的路线把一份文稿送到另一个部门……所有琐碎的事情没有一件和业务相关,李凡宇硬生生被整成一个杂工。

“是真把我当成‘蘑菇’了。”李凡宇自嘲地说。一位人力资源管理专家告诉记者,“蘑菇理论”认为,将初出茅庐者安排做打杂跑腿的事情,让他受到批评和指责,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有利于他抛却幻想,更加务实,尽快成熟。这种理论将职场新人比喻成蘑菇,“到一个新的环境总是要有一段时间忍受潮湿阴冷的角落”。

惠普公司前董事长卡莉·费奥利娜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一家地产投资经纪公司做接线生,她的工作是接电话、打字、复印……到1998年,她已经是“美国商界最有权力的女性”。

这是李凡宇常常用来安慰自己的一个经典案例,“卡莉的成功让大家发现,任何事情都能让你学到不少东西,关键在于你是否选择了学习。”

“一开始就能找到感觉,说明这个人没什么上进心”,李凡宇身边也有新来的同事,“有工资拿又轻松,领导还不管,觉得非常舒服”,不像他似的“一身劲使不出来”。但李凡宇始终相信自己必须要有一个积累的过程,才能融入到单位中去,“把握和利用身边的学习环境,机会不经意间就会来了。”

一位资深媒体人,在和几位即将迈入职场的新闻实习生讨论这个问题时说,从学校的练习场进入职场的真正跑道,每个人都会多少有不适应的感觉,但这是成长必经的一步。“因为从入职那天起,你们面前的这个社会,终于不再像你们从小熟悉的家庭、学校那样,以你们的利益为中心,而是以组织、社会的发展为目标了。”

她认为,入职期一切不成熟的心理都该抛弃,开始不适应不代表以后发展不好,感觉良好也可能是个陷阱,青年人应以平常心来代替极端的正负情绪。

“不要苦闷,因为你现在经历的,以后都不会有了,要珍惜学习和成长的机会和时间。”一位参加工作多年的网友留言。

“我愿意加班”

因为清闲,马媛媛在大四那年的5月16日辞掉了她的第一份工作。没有考虑过多的后果,只是想着“两个月的实习期那么清闲”,“觉得自己在那里真是很浪费时间”,“我都不知道自己将来能做什么了,而且工作一点都用不上专业,很没有成就感”。

这一年7月,马媛媛南下广州,在一家外贸公司开始了新的职场生涯。“现在觉得太累了,每天都要加班一两个小时,有时候周末也要加班。”

“我愿意加班,自己做好自己的工作。”马媛媛随即补充道,“只要不是别人的工作没做完要我陪着加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