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感恩的心
2788900000008

第8章 爱的礼物(1)

“长路奉献给远方,玫瑰奉献给爱情;白云奉献给草场,江河奉献给海洋;白鸽奉献给蓝天,星光奉献给长夜;雨季奉献给大地,岁月奉献给季节……”这首感人的歌你听过吗?那一句句诗一般优美的歌词,如丝丝细雨滋润着我们的心田,演绎着爱的奉献。爱的形式多种多样,爱的礼物丰富多彩,而爱的根本是——奉献。阅读本单元文章,让我们在爱的世界中徜徉,去再次学习解读——爱。

了解文章借助某一线索叙述故事、表情达意的方法;

体会解读人间真情——爱;

学习通过某一线索构思文章的手法。

递给父亲一支烟选自《感悟父爱母爱全集》,天津社会科院出版社,2005年8月。

希翼

父亲的烟龄有些年头了,眼看着他最近咳嗽得越来越厉害,我和母亲又一次旧话重提:“把烟戒了吧!”父亲还是老样子,说戒烟就如同强迫他绝食一样:“我还能活几年呀,你们就饶了我吧。”

母亲给我使了个眼色,我就把早准备好的话一股脑儿地倒了出来:什么尼古丁会致癌;一年因为吸烟而死的人占百分之多少,你知道吗……可父亲还是一副不痛不痒事不关己的样子。我扔出杀手锏[杀手锏(shā shǒu jiǎn)]比喻最关键的时刻使出的最拿手的本领:“你自己吸烟不打紧,还强迫别人二次吸烟,危害更大。你看我都要高考了,你每次吸烟我都没法专心看书了……”

父亲是最疼我的,看着我愤愤不平的脸,带着几分无奈说:“好吧,那我试试看吧。”我朝母亲挤挤眼——等的就是这句话,漫漫征程成功一半啦!

我和母亲立刻实施我们的强迫戒烟计划:首先是断了父亲的经济来源。我每天的任务是检查父亲的口袋,把钱全部收缴归公;中午上学时顺道把父亲的午饭送到他上班的工地;父亲一下班,我就像小狗似的嗅他的衣服及手指,一旦发现烟味立刻执行惩罚手段——在他面前朗读有二十条之多的戒烟条令,决不手软,直到父亲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为止。我还时不时地对父亲实施心理压力:“你看都是因为要帮你戒烟,我才占用做作业的时间来监督你。我已经高三啦,时间很宝贵的!”我期望能通过这种非人道手段让父亲“良心发现”而戒掉烟瘾。

父亲还真不赖,一连三天都没让我们发现有越轨行为,尽管他总是下意识地摸摸口袋,还老是把棒状的东西夹在指间往嘴里送……

可是第四天,挑战来了。父亲的一位老朋友来看他,我给叔叔点上烟后,就把烟盒紧紧抓在手里。叔叔吸了两口,才发现父亲没点烟:“老刘,怎么你戒烟啦?”没等父亲开口,我连忙接道:“对呀,对呀!”父亲无奈地苦笑着点了点头。叔叔打了个哈哈:“老刘还是你有毅力啊,我戒了几次也没戒掉。唉,我也不吸了,免得你眼馋!”父亲虽然笑着说没事没事,可我分明看见他的喉咙上下吞咽,哼,年过半百的父亲还跟小孩似的馋嘴!

叔叔走后,我收拾桌子时,突然发现那支被吸了一半的烟不翼而飞了。等父亲一回来,我就把手伸给他——“交出来!”父亲还在装傻:“什么呀?”“你再不交,我可要实施惩罚措施了,还要告诉妈妈!坦白从宽哦,你干了一辈子革命工作,这个道理应该懂吧。”我半是威胁半是调侃[调侃(tiáo kǎn)]用言语戏弄;嘲笑。着父亲。他只好从衬衫的口袋里拿出那支快被揉碎了的烟,我不免为自己的聪明而有些得意洋洋:“群众的眼睛可是雪亮的哦,想瞒过我?哼!”可后来,为这件事我一直后悔到现在。

眼看着要高考了,功课更紧了,我实在没有时间再监督父亲的戒烟行动了,就全权交给了母亲。应该不错吧,因为我没有再见到父亲吸烟。那晚,我复习完功课,经过父母房间时,听见他们还在说话,出于好奇,我就把耳朵凑了上去。“孩子马上要考大学了,她身体又不好,我想给她补补。你这烟就戒了吧!”这是母亲无奈的声音,“我知道也难为你了,你这一辈子也没啥嗜好,就好几口烟,可等过一段日子好些了,我再给你买几盒好烟……”“要考上大学了,这学费还是一难啊!”这是父亲沉重的叹息声。

我从来不知道父亲戒烟的原因竟是因为我,低头想想父亲近一年来越抽越烂的牌子,想想父亲“这种烟劲大”的解释,想想父亲越咳越紧的嗓子,还有我对父亲所谓的“教育”……我的心里真是愧疚到了极点。含着眼泪偷偷溜回了自己的小屋,打开书,我知道我无以回报父母的恩情,除了努力学习。

然而高考成绩单下来后,我蔫了,被分配到了南方一所大学。家里人却很高兴,我们这个村子好几年都没有出过大学生了,父母乐得合不拢嘴。我却为那一年几千块钱的学费担心,为了我上学,家里已经是债台高垒了,我怎么忍心给父母已经弯下的腰上再加上一块重石?我决定复读,明年再考一所师范院校,因为师范院校每月有较高的生活补助。

我把自己的打算告诉了父母,话还没有说完,父亲的脸色就变了:“钱的事是我们大人该操的心,你小孩子懂什么?”这是父亲第一次朝我大发脾气,我没有反驳,第二天就到我们那座小县城里找了一份临时工。工作很辛苦,每天得待在高达四十多度的厨房里洗洗刷刷,还要忍受老板的白眼和呵斥。这些我都忍了,为了那个未了的心愿。

转眼就到了开学的日子,我和老板结了账,虽然被七扣八扣,可毕竟还落了一些,握着那薄薄的几张钞票,我欣喜异常……

我是一个人走的,父亲帮我捆好了行李,再三叮嘱路上要小心。甚至还有些可笑地托付一位旅客要他帮忙照顾我:“孩子是第一次出门,你多费点心,照顾照顾她,多谢啦!”“本来我和你妈也想到你的学校去看看,可我们都老啦,路上受不了折腾,你就一个人去吧!”我没有戳穿父亲的谎言,我的学费还是他费尽口舌才从亲戚那里凑来的。

车要开了,我从早就准备好的袋子里掏出一条“红塔山”,拆开递给父亲一支。“爸,这是我给您买的。”父亲显然被这个突如其来的礼物给打懵了,愣了老半天才颤巍巍地接过去,放在鼻端深深地嗅了嗅。一时间竟然老泪纵横:“好好……”转过身去,咳嗽了几声,“我把烟戒了,我还想多活几年等你毕业哩!”说着,把那些烟小心地揣进怀里。

走了很远了,我看见父亲还在那里挥着袖子擦眼泪……这一幕,连同心酸都深深地刻在了我的生命里,无论这一生我将离父亲多远,那份爱都会和我如影相随。

一支普普通通的香烟,诠释了父女深情。女儿强迫父亲戒烟是为父亲的健康,父亲主动戒烟是为女儿的学费;女儿用打工的钱给父亲买烟是为弥补自己的歉疚。这是普通的香烟传递着亲人之间深切的爱。文章线索清晰,语言饱含感情色彩。

1文章叙事线索是()。

A香烟B戒烟计划C学费D高考

2父亲开始不愿戒烟,后来主动戒烟,原因是()。

A为了自身的健康B为了不影响家人的健康

C为给女儿筹学费D没钱买烟

3摘抄文中你认为生动感人的句子。想一想关于父爱的名句,你还积累过哪些?

记叙文的线索应贯穿文章始终,它是串起“彩珠”的一条“红线”。

一个煎蛋选自《广西日报》,2005年11月24日。

周海亮

每天,她都要为自己和丈夫煎两个鸡蛋。那时天还没有亮,夜空中闪烁着稀疏的星辰——他们也许是这个城市里起床最早的人。

丈夫是一名公交车司机,每天往返于一条固定的线路,像一个不知疲倦的钟摆。然而生活并没有因为他的勤劳而变得轻松,他们仍然很穷。就算他们把每一分钱都掰成两半来花,也远不能维持庞大的开支。

她每天只煎两个蛋,她和丈夫一人一个。她知道自己的丈夫可以吃下四个这样的煎蛋,但捉襟见肘[捉襟见肘(zhuō jīn jiàn zhǒu)]拉一下衣襟就露出胳膊肘,形容衣服破烂。比喻困难重重,应付不过来。的日子让她只能为他煎一个。因为有了这个蛋,即使就着一碗稀饭,丈夫也把早餐吃得很香。

后来她开始给一个小火柴厂糊纸盒,每糊一个,可以赚到两分钱。每天她都会糊到很晚,第二天她几乎是在睡梦中做早餐。有一次,迷迷糊糊中,她被溅出的热油烫伤了手,丈夫便不允许她继续糊纸盒,她没有答应。最终的解决办法,是把做早餐的时间挪到前一天晚上。她煮好稀饭,再煮两个茶叶蛋,放在锅里,这样丈夫在第二天起床后,只需要在洗脸刷牙的间隙热一下便可。而那时,她可能睡得正香。

起床后,她把剩下的茶叶蛋小心地藏起来。到了晚上,再偷偷把它和一枚生蛋一起放进锅里煮。日子过得很艰难,她知道,一个公交车司机,远比一个下岗女工更需要这个茶叶蛋。有时她会为每天能够不露马脚地省下一个鸡蛋而得意洋洋。

一连几天,下班归来的丈夫都会带回来一个茶叶蛋,说路上买的,逼她晚饭时吃掉。理由是熬夜太累,需要营养。她没说什么,总是听话地吃掉。但当丈夫睡着后,她就会偷偷抹一把眼泪。她知道路上真的有茶叶蛋卖,但面前这个蛋,肯定是丈夫凌晨带走的那个。尽管她从没有看见丈夫带走这个蛋,然后在晚上回家偷偷带回来,但她知道细心而敏感的丈夫肯定会这样做。她知道自己的行为被丈夫发觉了。她想,这算什么事呢,本来她想省下一个蛋,但最终却让辛苦的丈夫每天没有蛋吃。

她只好又把蛋煎成金黄的蛋饼,尽管第二天热热再吃时,味道会差很多。但她仍然煎两个,她告诉丈夫,还是一人一个。起床后看到桌子上只剩一个煎蛋,她愉快地笑了。她想自己以后该怎样为丈夫省下一个煎蛋而不让他发觉呢?直到吃完那个煎蛋,她也没有想出办法来。

晚上丈夫回来,朝她笑:“我给你买了好多东西呢!”不知为什么,她突然感到不安。丈夫从身后变出一只烤饼,“多实惠的烤饼,”他说,“路上买的……熬夜伤身……你晚饭时加加营养。”

她发现,那只烤饼从中间剖开,里面夹着一个金黄的煎蛋。

一颗鸡蛋在我们当代人的餐桌上也许是极不起眼的,但它却是一个贫寒家庭中夫妻间爱的见证。常言道:“贫贱夫妻百事哀。”这对“贫贱夫妻”之间相濡以沫的真情,可令许多锦衣玉食却感情枯竭的人汗颜。读了这篇文章,也许那极普通的鸡蛋从此就有了不一样的味道呢。

1划出文中关于妻子的心理描写的句子,这些心理描写表现出妻子对丈夫怎样的感情?

2说说下列句子各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1)像一个不知疲倦的钟摆。

(2)就算他们把每一分钱都掰成两半来花,也远不能维持庞大的开支。

3你认为文章用“一个煎蛋”做题目,有什么作用?

记叙文的线索应鲜明突出,明晰的线索使读者对文章有深刻的印象。

装在信封里的母爱选自《文苑》,文苑杂志社,2006年1月。

杨勇

青海有一位年轻的语文老师,不幸罹患[罹患(lí huàn)]遭受灾祸或疾病。白血病。怀着一线对生命的留恋,她在丈夫的陪同下,来到宁波某医院求医。据说这里医疗设施齐备,治疗白血病的技术在全国数一数二。当然,这种病在医学昌明的今天来讲,也并非不治之症。专家就是这样讲的,只要找到合适的骨髓配型,手术的成功率还是比较高的。然而,如同天文数字般的医疗费用却轻易地将这位年轻的母亲彻底击倒了,60万呀!这是足以导致一个家庭倾家荡产的数目。

多少个不眠之夜,多少次泪水打湿了病床上的枕巾。反复思索、反复权衡之后,她终于说服家人,选择了放弃继续治疗,这是一个理智到了残酷的决定。等到真的作出了决定,有了思想准备,心情似乎反而有了些许平静。她开始慢慢地收拾东西,做好出院的一切准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