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成长历程
2788700000003

第3章 成长历程(2)

在文中,“平凡”一词被赋予了深厚的内涵。平凡,其实就是淡泊,就是真实,就是豁达,就是理智;就是重情重义和谦逊自然,就是高雅情趣和细腻感受;就是高尚人性的本真,就是幸福生活的箴言,就是快乐人生的真谛。小作者真诚的诉说,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生活的门,让我们看到生命状态的另一道风景。不由得,心中产生一丝冥想:平凡,也值得我们尊重。

1“用理性对待我的得,用微笑面对我的失”,这句话有很深的哲理,让人不禁想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来。你还知道其他内涵类似的名言吗?

2根据你对本文作者的“平凡”的理解,试举几个生活中“平凡”的事例。

3文中引用了富翁寻找快乐的故事,用意何在?

“人一思考上帝就发笑”,说这话的人从未见过上帝的笑脸,文章的灵魂在其思想,而思想源自于人的思考,或者更确切地说是思考的习惯和习惯势力惯性的思考。

生活,没了对手怎么行摘自枫叶教育网fyeedu.net。

李航航

美国的阿拉斯加有一个自然保护区,保护区中有一种特别珍稀的鹿种,人们为了保护它,几乎将保护区所有能伤害它的狼、豹等对手捕猎干净。原想鹿儿置身于如此宽松、安全的环境,就会迅速地繁衍生息,没想到,就在狼、豹等对手消失踪影后不久,鹿儿的体质却越来越弱,一场瘟疫过后,只剩下了可怜的几只。后来人们从外地“引进”了一群狼,鹿儿的生命力才逐渐地得到了增强。

人们想不通,为什么给鹿儿“创造”了没有对手的“好环境”,它们的体质和生命力却变得弱不禁风呢?相反,让他们生存在有强大对手的“恶劣环境”中,它们却能增强体质和生命力呢?

原来,生物学家发现,自然界所有的生物都有着天生的惰性。这种惰性一般和生物体所处环境对其生命的威胁性成反比,也就是说,环境对其生命的威胁性小,生物体本身表现出的惰性就大;环境对其生命的威胁性大,生物体本身表现的惰性就小。

用这个规律来解释人们对鹿儿体质和生命力前后大小变化的疑问可谓迎刃而解。你看,虽然起先人们“帮助”鹿儿捕猎干净了对手,但在这种环境中,鹿儿本身受到的生命威胁很小,因而,它的惰性就相对变大了,惰性一大,活动量自然减少,体质和生命力也就自然变弱了;反过来,后来人们“引进”了鹿的对手——狼,鹿儿的生存环境相对就恶劣、危险了起来,鹿儿本身的惰性随之变小。这样,它的活动量自然增加,体质和生命力自然增强。

由此来看,生物体对手的存在与否,对于该生物体本身的生存与发展有着多么重大的影响!

而我们有些人,却不能正确对待自己的对手,他们憎恨对手,妒嫉对手,甚至做出伤害对手的违背道德和违反法律的丑恶之事,实在不应该啊!他们就不知道,正是因为我们的对手,才使我们的生活充满了激情和乐趣!

就让我们牢牢记住:生活,没了对手怎么行!

这是一篇给材料作文。小作者认真地研读了材料,弄清了材料的内容,明确了材料中深寓的哲理,为作文整理出“生活不可缺少对手”的观点,直观贴切深刻,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行文的思路可见作者思考的深入:由鹿与天敌,拓展至生物体与环境,又深化至人类与对手,清晰又逐层升华,显示出探究问题的深度。

1除了本文的论点外,文章第一段的材料还可以抽取出哪些论点?

2为证明本文论点,你还能补充哪些论据?

3由动物联系到人,作者的思路是否牵强?为什么?

写材料作文,应注意:一要研读材料,整理观点;二要选择角度,进行阐述;三要联系实际,力求出新。

曾经走过

赵如蒨

从1岁开始,在掌声中踩出蹒跚的第一步起,就展开了披星戴月的奔波岁月。17个寒暑后,蓦然回首:烟尘滚滚中,只看见焦灼望向目标的自己,却搜索不到对路的完整印象。漫长而绵延的旅程,只有深刻在心板上重重叠叠的步履——抹不去的生命轨迹。

鞋子,让路的崎岖不致在我们年轻光滑的脚掌上磨出任何痕迹,却使我们与生俱来对土地的敏感渐渐迟钝。小学毕业旅行是我第一次接近乡下,迫不及待地将原始的一大片一大片绿塞入视线,使我兴奋得喘不过气来。趁老牛对我发呆时,悄悄溜下柏油路。脱掉鞋袜一步步小心地踩着田垄湿泥,大地孕育万物的浩气沁入脚心。人与泥土肌肤脉搏间粗犷而又细腻的契合顿时感动了我——我是“土生土长”的呢!当我将凋零长眠于泥土的温柔雨润下时,那土里土气的土孩第一次刻意沾上的泥土馨香必定再次感动我。

然而,我们都在若有若无地等待那真正属于我们的土地让我们拥抱。有一次看电视介绍大陆风光,我们姊妹俩瞪大眼睛,惊讶于大手笔的山水。而爸爸却轻描淡写地说:“我都去过呀!”多么令人羡慕啊,穿过塞北的草原风沙,踏过江南的温婉沃腴的土地。我们想着奔驰于秋海棠上的踏实,我的心思又飞回淮河畔的古老宅院,青石板长廊响起细细碎碎银铃般的脚步声。如果我能在小脚上套双绣花鞋,叩出一段纤纤柔柔的岁月,那该是怎样一种风情?

印象最深的只是一条极平常的红砖道,天主教堂倚着清真寺,隔着马路是相偎着的基督教会和小佛堂。每天放学我们三人就踏着这和谐肃穆,抖落一串串清脆的笑声。太阳早被我们聒噪得落荒而逃了。常常碰到教士一脸“世界末日”地发传单。我们就塞给迎面走来裹一身慈悲的和尚。常常上完辅导课时,路已经隐藏在漆黑中,我们用颤抖的声音又唱圣歌又念佛经;骑楼下不同的窗户透出相同的暖意同时照亮了这条可以属于任何人的通道。三年国中无变化的日子,全投资在放学后长长的路程了。仿佛路旁的茄苳才骄傲地挺出一身油绿,再一瞥,就已暮冬,干枯的枝条被寒风摆布,像无助的手臂在空中乱挥,想抓住什么,却什么也没能抓住……抓不住呀,那晶莹闪亮的日子。来不及细看路旁景物,就已到达终点。

毕业后,三人又开始分别摸索自己的新路。而我发现从新学校回家还是必须经过那条路,但我决定挤车。放弃那份悠闲后,再不想去走那条路,数着一格格的红砖回家;连坐车经过都不忍看,怕它也在随着我的改变,承载了新的一批人的笑声。前几天第一次一个人走了一趟,踩着陈旧的笑声,模糊的蜇声,像武陵人再次寻访桃花源,踏着似曾相识的桃花瓣铺成的地毯,披着缠绵织锦的“落英缤纷”——拾不完的醇香,只得让她再次飘落,落成一地春。

有一天下午我突然有一种想逃离地球的感觉,于是茫然穿过市区夹缠不清的纵横阡陌来到基隆海边。我在沙滩上一遍遍来回地走,想让自己沉入千年沉寂的沙中,但只留下两列深深的脚印。我蜷伏一角,看海浪冲锋陷阵似的将脚印全部吞噬,又不落痕迹、干干净净地撤退,只剩下和我面对的山也静静地蜷伏尽头,如一片歇脚的流云。我开始往回走,让暮色在我身后将苍青的山融化。是的,我不曾留下什么,不想带走什么,但我曾经走过。

前人谈写作曾说过相关的两句话,一是发前人之未发,二是发前人之已发。大意是说文章内容要创新,要写前人未写过的东西,或者前人已经写过,但要有新的发现。本文以“路”为线索,叙述“我”成长的经历,其中第二段叙述小学毕业第一次脚踏大地泥土的独特感受,既有着由实向虚的层次,又写出了“我”思想上的成长,简短的描写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说是对前人之言最好的诠释。

1第二段中的“悄悄”一词令你对作者当时的情态有怎样的联想?“一步步”“小心”表现了“我”怎样的心情?

2那条“极平常的红砖道”在作者心中有怎样的深意?

3你对本文的题目是如何理解的?

我们的文章要想“发前人之已发”,就要写自己对事物的独到感受,而且要想方设法把这种独到感受通过独特的角度表达得很鲜明。能做到这一点,也可说是“发前人之未发”了。

文贵真实。新课标在写作方面着重强调作文要有真实情感。

真实便感人,也感动自己。

真实便有话可说,不吐不快。真实便言从字顺,文由心出,汩汩滔滔。一味追求作文之法,忽视真情流露,那是本末倒置,便是缘木求鱼。

“成长”是中学生作文的重要话题之一。但我们往往盯住前方的目标,却忽略了脚下的路。在成长过程中,说过的话,做过的事,经历的风风雨雨,都是我们写作的素材。平时记下这些素材,再经过思想加工,就会对生活有了深刻的感悟。

以“成长的苦与乐”为题,写一篇以第一人称为叙述角度的600字作文,要有真情实感,有典型生活事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