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然,电来了,灯光大亮,事物通明,恍如更换天地。刚才那片幽阔深远的思想世界顿时不在,唯有烛火空自燃烧,显得多余,再看那宋代的天王像,在灯光里仿佛换了一个神气,不再那样咄咄逼人了。
我也不用回答他,因为我已经回答自己了。
(丁丑腊月二十一日寒夜)
本文紧扣“思考”,以时间为序,先写停电燃烛,引发思考,接着写自己关于时光的思考与感悟,最后写来电打断思考。表达了作者要珍惜时光避开尘嚣,抓紧每寸光阴进行艺术创作,继而实现一个文学家再造生命奇迹的宏愿。作者在烛光散布中的尽头看到北宋天王雕像,凝视它陷入深思,运用设问,表现作者的感悟,也将读者带入凝思境界。
1从文中看,北宋天王木雕像保存了哪些“令人震撼的生命精神”?
2“艺术家的生命是用他艺术的生命计量的”,这句话该如何理解?
3从文中找出与第三段画线句相呼应的句子。
选材,应该从身边的小事入手去思考。“人人心中所有,人人笔下所无”是选材的高境界。
责任
重庆考生/张晓敏
英国王子查尔斯曾经说过:“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你不得不去做的事,这就是责任。”
责任不是一个甜美的字眼,它仅有的是岩石般的冷峻。一个人真正地成为社会的一分子的时候,责任作为一份成年的礼物已不知不觉地落在他的背上。它是一个你时时不得不付出一切去呵护的孩子,而它给予你的,往往只是灵魂与肉体上的痛苦。这样的一个十字架,我们为什么要背负呢?因为它最终带给你的是人类的珍宝——人格的伟大。
20世纪初有一位美国的意大利移民曾为人类精神史写下光辉灿烂的一笔。他叫弗兰克,经过艰苦的积蓄,他开办了一家小银行,但一次银行抢劫导致了他不平凡的经历。他破了产,储户失去了存款。当他带着妻子和四个儿女从头开始的时候,他决定偿还那笔天文数字般的存款。所有的人都劝他:“你为什么这样做呢?这件事你是没有责任的。”但他回答:“是的,在法律上也许我没有,但在道义上,我有责任,我应该还钱。”偿还的代价是39年的艰苦生活。当寄去最后一笔“债务”时,他轻叹:“现在我终于无债一身轻了。”他用一生的辛酸和汗水完成了他的责任,而给世界留下了一笔真正的财富。
责任的存在,是上天留给世人的一种考验。许多人通不过这场考验,逃匿了。许多人通过了这场考验,戴上了荆冠。逃匿的人随着时间消逝了,什么也没留下;通过的人也会消逝,但他们仍然活着,人们会把他抬举的很高很高。
我们都知道那个天黑了还不肯回家,站在路边哭泣的孩子。因为他要站岗,别的孩子早散了,可他为了坚守岗位宁愿站着哭泣。因为这是他的责任。
愿我们所有的孩子都有这样的心灵,责任从小就在那里成长。
愿我们所有的人们都把责任之心携带在人生的道路上,让人生散发出金子般的光芒。
正如文中所说:“责任不是一个甜美的字眼,它仅有的是岩石般的冷峻。”因此,许多以“责任”为话题的文章都难逃刻板、教条、沉重及过于严肃的风格。而本文却不然。责任是“一个时时不得不付出一切去呵护的孩子”,给予你的却是“人类的珍宝——人格的伟大”。形象且颇有韵味的比喻激起了读者的共鸣,拓展了话题的意义。详略安排得当的事例令内容充实,令主题鲜明。
1本文开头的引用有怎样的作用?
2本文第四段使用了什么写作技法阐述“责任的存在是考验”这一观点?好处何在?
3为本文的主题服务,你还可以选取什么样的素材?试举一例。
审题,要吃透题目中的隐含文体。从文体上看,是写记叙文,还是写议论文;从内容上看,是写自己的亲身体历,还是写所见所闻;从选材上,是写正面的具有积极教育意义的事,还是写反面事例,引导人们进行深层次的思考……诸如此类的暗示都要认真审清。
择死与择生选自《长沙晚报》,2005年1月23日,有删改。
安巧林
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地活在那些杰出的生里,抑或活在那些杰出的死里。五千年积淀的,绝非只是出土的竹简,而是这中国式的生命。
同是中华“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杰出人物,为什么屈原与司马迁,一个要死,一个却不惜带辱而活?这个问题从儿时就牵襻着我。
后世一直将屈原定位为“爱国诗人”,值得商榷。
我以为,这忽视了他作为“政治家”的一面。这个偏差或许是些故意?后人出于不平,以为楚国那样的昏君,不值得屈原去忠于和报效?焉知“政治”也是一种理想。政治家与政客不同,正是由于前者的献身是别无选择的,后者却是投机的。屈原身为三闾大夫,是楚国的决策大臣,他不能承受楚国蒙受亡国的事实。仅作为一个诗人,即令“国破山河在”,亦不必去死。诗人以“诗”爱国和救国。他可行吟,可以留下作品“薪火传人”。但三闾大夫必须沉江。屈原的这种“相始终”的精神,是他作为政治家面对失败时唯一的坚持。他是把对政治的责任放在“诗人”之上的。这才是屈原对自己的定位。
诗人的事业,可以不与某一个具体的朝廷和君王相联系,相始终。屈原的这种始终精神,是他作为政治家面对不可挽救的狂澜的唯一坚持。“人生自古谁无死?”“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之于生死,中国自古已有确认之标志。虽然“哀莫哀生别离,乐莫乐心相知”,已将生乐死苦、留恋人世的滋味体会尽致,但是,主动迎接死亡,“在不可选择中进行选择”的精神依然确立。中国的志士仁人,在求生不能的时候,很重视死之权利,倘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和信仰完整地活下去,不如选择死亡,将死看作一种意志与尊严的使命。屈原即是着名的范例。他是不会等到敌国军队进入,被俘受辱而死的。他认为羞辱他就是羞辱楚国,他要选择死,一种自由的、高尚独立的死。头戴巍峨之冠,身着兰草香服,时而悲吟,时而高歌,徜徉在汨罗江畔,饱览他所挚爱的山河大地,从容赴死。
屈原之死,死的原因是不是“诗人”的,死的方式却是“诗人”的。政治家只要死得其所和旗帜鲜明,诗人却要死得美,死得如其所吟,死得浪漫。我们何不理解为:屈原是在他的政治理想破灭后,紧紧拥抱着诗的理想而去的。这死亦是一种决裂,与以往从事的“政治”的决裂,与终生所爱的诗章同归。这是历代美的理想之追求者的最好结局。
死,可以明志;生,却可践志。当死临到司马迁头上时。他选择生。一种令肉体与精神,令自己与亲友都极度痛苦的生——接受宫刑。司马迁出于公心,为李陵辩护,得罪了汉武帝,假如就为此而死亦不失为真谏烈臣;但司马迁认为自己规定的人生使命却不是仅此。他要以一介布衣的身份完成千古史记,为中国撰写第一部大型纪传体史书。
既有了帝王家的史官,却执意要做民间第一史家。当时虽没有明文不准平民“写史”,但司马迁此举引起了当朝的临视与怀恨。他选择受刑忍辱,弃政从文,从匍匐于地的殿臣中直起身子做人。这是令世俗瞠目的叛逆之举,这是勇敢与崇高的跨越。他不愧为敢于在朝堂上和禁锢人臣的君臣伦理观念决裂的杰出代表!弃一帝而得天下千秋,伟哉司马迁!
屈原择死,史迁择生,都是崇高的。他们择死与生的思考世代延传。这种思考,构成了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隆起的脊梁。
本文以屈原和司马迁为例,深入探讨了中华民族的杰出人物择生与择死的问题,含蓄婉转地指出,屈原和司马迁的生死观对中华民族崇高生死观的形成有着积极的影响。本文详写屈原择死,略写司马迁择生,中心明确突出,语言简洁生动,人物形象鲜明。
1第一段中所说的“这中国式的生命”指的是什么?
2“屈原之死,死的原因不是‘诗人’的,死的方式却是‘诗人’的。”一句在文中如何理解?
3简述“屈原择死”与“司马迁择生”的崇高意义?
写记叙文最好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和自己独特的感悟,写议论文要注意选材取正反两事例加以论证,切忌空洞的说教式的话语。
生活如戏
董清秋
生活如戏。从你出生的那刻开始,这场戏就拉开了序幕,然后,时间任由你这个主角在自己的舞台上消磨。
生活如戏。只要它拉开了序幕,就不管你是否有所准备。你可以浑浑噩噩、碌碌无为地演上一出毫无意义的闹剧,也可以浓墨重彩、有板有眼地演上一出震撼人心的好剧。
生活如戏。懂得这出戏一生只演一回的人必定会额外地善待演出,孰不见,为了一句短小的台词,他们都会呕心沥血,千锤百炼。因为他们知道,观众不是他们自己,评判演出效果的尺子装在群众的心里。只有愚蠢透顶的人才会自己评判自己。
生活如戏。吃透这出戏本质的人善于勇敢地面对这没有脚本的演出,他们知道“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因而在大风大浪面前,从不气馁。只有没有勇气的“杞人”,才会在“忧天”中中断自己的演出。
生活如戏。悟出这出戏深意的人明白戏的演出要靠灯光、道具、音响,要靠演员与演员的配合,因而他们总会加倍珍惜这舞台上的所有东西。他们清楚,自己的演出是否成功,在一定意义上还是要看这舞台的环境。这样的角色也必然会得到这舞台环境的尊重。只有自以为是的人,才会蔑视周围的一切,而这种人,也势必会被周围的一切所蔑视。
生活如戏。了解这出戏的人也深知,不是所有的好角色在演出的同时就能红极一时,因而他们总能耐得往没有观众没有掌声的寂寞,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努力努力再努力,拼搏拼搏再拼搏,终能在数年后被人们尊称“名角”。只有那些庸俗肤浅、急功近利的人,才会在没有成功的鲜花的空气中窒息。
生活如戏。但你不能将生活当作演戏,也不能将演戏当作生活。愿你在谢幕的时候,能无愧于此生这唯一的演出。
本文对材料的安排,并没有突出“如何把生活当戏来演”,而是深刻地揭示了“生活如戏”的诸多表现,哲理性极强,读后令人获益匪浅,拍案叫绝。文章主题突出,条理清晰,结构也异常紧凑。
1“生活如戏”,生活在哪些地方如戏?
2“你不能将生活当作演戏,也不能将演戏当作生活。”这句话蕴含着怎样的深意?
3有人说:生活如歌。也有人说:生活如水。你认为生活像什么?
在组织材料时,除了要删去无关紧要的情节、多余的例子之外,还要删去不合理、与本文风格不一致的材料,这样,我们的作文就有可能做到主题更集中,情节更紧凑,形象更鲜明。
人生,是一个深邃的话题。自古以来,人们面对多彩的人生或喜或悲或怒……留下来对人生思考的文字,成了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日记、随笔成为志士仁人、学者文人记录人生絮语的最好形式,我们也不妨养成写日记、随笔的习惯,随时写下自己对人生的思考,作文时就不会肤浅了。
人生是什么?我是谁?从哪来?到哪去?以后还会让人类探究一万年。然而人生是具体的,由每一分每一秒每一件小事构成。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人生的内容各有侧重,但我们往往走入误区,认为学习就是现在学生生活的全部,因而狭隘了自己的人生。我们只有把自己的人生与世间万物联系起来,才能逐渐体味人生的含义。
以“人生应该是这样的”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要求中心论点明确,有自己对人生的真实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