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慈母家训
2787400000036

第36章 嵇璜母杨氏家训

【训主简介】

杨氏世居江苏长洲(今苏州),其夫嵇曾筠系康熙年间进士,历任山西学政、兵部左侍郎、河南山东河道总督、文华殿大学士、浙江总督等职。嵇曾筠去世之时,杨氏年仅二十七岁,其子只七岁,公公婆婆均年老多病,但她咬牙励志,担当起侍奉老人、抚养孤儿的重任。其子嵇璜为雍正年间进士,历任工部、户部侍郎、河东道总督、文渊阁大学士及四库全书馆、三通馆和国史馆正总裁等。

毋因自己的过错而损坏声名

【原文】

初,光禄既死[1],难柩阻兵不得归[2],有义仆程治者崎岖数千里扶返报命,夫人迎舟哭。哭已,谋速葬,检笥中敝衣典数金,买地于邑军障岭龟山之阳。视窆毕[3],泣语相国曰[4]:“吾前所以不死,以有舅姑在[5]。舅姑既没而葬,今又葬汝父,我则可以死,则又有汝在。汝父以秀才死国事,汝未成人,当如何?”则又呜咽曰:“我其如何?”相国闻语感奋。比长[6],益从师力学。岁己未庚申间米踊贵,太夫人日织布一疋易市中米作饭,指谓相国曰:“儿能读书,乃得啖此未亡人歠粥。”<sup>[</sup> 7]相国既强学不倦[8],郁为通儒[9],遂以孤童崛起,掇巍科[10],列清要[11]。今上登极[12],乃命入直南内[13],出抚中州,旋畀河防重任[14],迎养太夫人署中。太夫人勉之曰:“汝父故入淮海幕[15],尝言河防重与边防等,汝慎无辱。”相国益殚心工筑[16],口不言劳。淮豫底定,晋阶台辅[17]。雍正十一年四月,有“公正廉明,正己率属”之诏。越十有一月,有“敬慎居心[18],忠勤襄事”之诏。相国感激主知,尽然出涕曰:“皆太夫人之训也。”

——节录自《碑传集》第一四九卷

【注释】

[1]光禄:官名。无专职的散官。此处指嵇曾筠。

[2]柩:装着尸体的棺材。

[3]窆(bi伲n):死人入葬时穿土下棺。

[4]相国:指嵇璜。

[5]舅姑:丈夫的父母,即公公、婆婆。

[6]比长:等到长进。

[7]啖(d伽n):吃或给别人吃。歠(chu侔):饮,喝。

[8]强学:顽强学习。

[9]郁:茂盛。通儒:知识全面的学者。

[10]掇(du侔):拾取,采取。巍科:古代科举考试,榜上名分等次,排在前列者称巍科。

[11]清要:职位清贵,掌握枢要。

[12]上:皇上。登极:登位;登基。

[13]入直:封建时代称官员入宫禁值班供职。南内:皇帝居住的地方。

[14]旋:不久。畀(b佻):给;给予。

[15]故:从前。

[16]殚:竭尽。

[17]晋阶:进升官位。台辅:指三公宰相之位。

[18]越:过;超。

【译文】

起先,嵇曾筠死后,因战难路途阻塞,灵柩未能立即运回家乡。有一个很讲义气的仆人叫程治的,历尽千辛万苦崎岖数千里将嵇曾筠的灵柩从河南护扶着返回家乡,向夫人报丧复命,夫人迎接装有灵柩的船只放声痛哭。哭完之后,谋划从速加以安葬,从丈夫的衣箱中捡出几件旧衣服换回几两银子,在家乡小镇军障岭龟山一个向阳的山坡上买了一块地。等丈夫的棺材下土以后,她哭着对儿子嵇璜说:“我在前不久之所以不打算寻死,是因为考虑到有公公婆婆在世还需要人照料,他们现在已经去世,并进行了安葬,今天你的父亲也安葬完毕,本来我可以死去了,但又想有你在。你的父亲是文官,为国事而死,你还没有长大成人,我应当如何才好呀?”接着又呜咽着对嵇璜说:“我该怎么办呀?”嵇璜听到母亲这番悲哀的话语后,日益发奋。等到年龄大一点以后,更加努力拜师学习。己未、庚申年间,市场米价昂贵,杨氏每天织布一疋换米做饭,指着(桌上的饭)对儿子嵇璜说:“孩儿你能用心读书,才可以吃到我这个没有死的人给你做的稀粥。”嵇璜既顽强立志,刻苦攻读不倦,又有志于成为一位知识全面的学者,于是脱颖而出,获取科举考试的优等,进入仕途,位居清贵,掌握枢要。皇上登位,嵇璜受命到皇上的殿廷值班供职,不久又被授予河防重任,迎养母亲杨氏到自己的衙门中。杨氏勉励儿子说:“你的父亲从前在淮海督臣幕府中当幕僚时,曾说河防与边疆防务同等重要,你应当小心谨慎,不要损坏了声名。”嵇璜从而更加尽心注重黄河两岸堤工建筑,从不说劳苦。安徽、河南段河工完毕之后,因功得以晋升到三公宰相的重要官职。清雍正十一年四月,得到皇帝对他的“公正廉明,正己率属”的赞许。过了十一个月,又得到“敬慎居心,忠勤襄事”的嘉奖。嵇璜感激圣主知遇之恩,流着眼泪对人说:“这都是我的母亲对我教训的结果。”

【评析】

杨氏敢于正视现实,用自身的言行去激励其子奋发立志,刻苦攻读。儿子当上大官之后,仍谆谆告诫其尽心国事,不要因自己的过错而损坏了声名。常言道,父母是儿女的启蒙老师,而慈母的一举一动更对儿女留下深刻印象,影响极大。杨氏教子成功的事例,就明显地说明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