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美军海外征战记(全集)
2780600000009

第9章 白色舰队游环球耀武扬威 青年顽童为改革摇旗呐喊(2)

的设计原则,装备了5座10门12英寸的双连装大炮,3座6门排列在中线(前、中、后甲板各5座),2座4门分别装在左右舷,外加若干12磅炮用来对付鱼雷艇,而且中线的3座主力火炮可以左右旋转。这样的配置可以比一般战列舰的火力强两倍,操纵指挥和运送弹药也更为简便了。

报告最后指出:由于装备精良、技术先进的“无畏”号战舰的问世,已使全世界所有的其他战舰顷刻之间落在后面。这意味着美国海军任何一艘军舰都不是它的对手。更值得注意的是,德国、日本海军正在以它作为未来新型军舰的样板,奋力追赶,一轮新的海军竞赛已展开。展望前景,美国海军绝对不容乐观!

紧接着,来自海军内部对“大白色舰队”的批评意见,更使罗斯福心烦意乱,如坐针毡。这些意见包括:舰舷太低,不适合在大风浪中作战;弹药库与炮塔之间的弹药升降机没遮没盖,射击时很容易落下火星,造成事故;有的炮眼太大,以致炮塔对火炮和炮手几乎起不到保护作用;还有,有些军舰的装甲太薄,加厚的部分却在水线以下,等等,说得头头是道,条条在理,仿佛一夜之间,“大白色舰队”已成为一堆过时的废铜烂铁。

怎么办?是正视现实,迎头赶上,还是固步自封,抱残守缺呢?无疑,这将是事关美国海军生死存亡的又一次巨大挑战。

正像人类史上每一次技术革命到来前夕那样,新兴事物总是会受到守旧势力的无情压制和百般阻挠。这一次,就在“大口径火炮”作战理论风靡一时,各国海军唯英国“无畏”号战舰马首是瞻的同时,美国海军却有一位非同小可的大人物非但不认同此理论,反而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大开历史的倒车。

他就是“海权论”的发明者、曾在世界各国海军界独领风骚、名噪一时的马汉上校。

马汉作为19世纪最后10年间重振美国海军的理论旗手和开路先锋,此时为何沦落为僵化的保守派代表人物呢?除了步入暮年、棱角锐气打磨已尽这一因素外,还有什么原因导致他如此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呢?

马汉在其40年的海军职业生涯中,主要精力是研究海军历史。他唯一指挥过的一艘比较新式的军舰是于1883年编入现役的装甲巡洋舰“芝加哥”号。

该舰排水量仅4500吨,航速16节,只装备了4门8英寸、8门6英寸和两门5英寸的火炮。这艘19世纪80年代海军引以为豪的军舰,到了20世纪初与世界优秀造船工程师所研制的新型舰船相比较,简直就成了一个大玩具。“芝加哥”号舰身虽不大,但马汉却痛感它的结构与机械过于复杂,指挥起来如同“庞然大物”,难以得心应手,他甚至产生过一种恐惧感。从这个角度上说,马汉属于通常所说的“理论上的巨人,行动中的矮子”。尤其在科技发展一日千里的20世纪初期,他关于海上作战、舰艇操作以及有关战役战术等方面的理论,看起来更适合于旧式的“沃诸塞特”号之类的舰艇。

在美西战争和日俄战争期间,马汉始终坚持这样的观点,即理想的海军应由战列舰、巡洋舰和驱逐舰混编而成,装备不同口径火炮的混合炮组的舰艇,比起只是装备少量单一的大口径火炮的舰艇在战略上具有更大的火力优势。

基于上述观点,早在1895年,他就断言:“美国的战列舰炮不应超过24英寸。”1898年11月,他又武断地宣称:1万到1.2万吨的战列舰规模完全足够,并认为“增加舰船的规模以容纳不断加快速度必需的蒸汽机动力装置将是无止境的。由于1898年的战列舰已是一种近乎完备的武器,正如在圣地亚哥作战证明的那样。”他问道,“为什么要像一个人在增加账单上的债款一样,继续增加舰船的吨位?”1900年,当讨论海军未来建船规模时,马汉明确反对造船委员会关于建造1.4万吨的舰船计划。他理直气壮地争辩道:理由很简单,因为这样的船只“大于实际需要,如果一味增加舰船吨位,将导致舰艇总数的减少”。

他宁愿将国会批准的海军每年军舰吨位数,用来建设一支包括中小型、装备多种口径的火炮组的、能够执行各种作战任务的均衡发展的海上打击力量。与此同时,他还不时摆出一副老资格海军权威的面孔,严厉批评海军各部门与他观点不同的、既“无知又自私”的军官们。

因此,当英国“无畏”号下水、世界各国海军群起仿效之际,马汉拍案而起,在海军军官中,在海军学院,在一切公开场合对此大唱反调。

1909年2月,他在一封致海军某要人的信中这样写道:“依我之见,海军前景中最糟糕的事情,莫过于无限制地增加舰船的吨位规模。问题不在于加大船的尺寸,而在于这样做会导致浪费大量的金钱,废弃那些吨位较小的舰艇,将使海军的作战能力受到影响……对此我感到惊愕,如果大吨位的舰船可以阻止战争倒也算了,但这样是制止不了战争的。战争需要各种吨位的、起各种作用的舰艇。”

为了使自己的见解更具理论色彩,马汉花费了巨大精力研究距当时最近的日俄对马海峡之战,并得出结论说:仅仅装备大口径火炮的舰艇,并不是决定海战胜利的战略武器;当前国际上进行的建造大口径炮舰的竞赛,是一种“无止境的不负责任的灾难”。因为“所有大口径炮舰都不能摆脱被击沉的命运。由于一支混合舰队的速度,是其速度较慢的姐妹船的速度,必须建造更多的无畏号战舰来替换速度慢的舰艇,才能提高整个舰队的速度。可是用不了多久,无畏号型的战舰又将落后而成为舰队的累赘,又必须造新的更高速度的舰艇来替换它。这样做显然是不合算的。”

马汉的上述主张,明显与时代潮流背道而驰,也使罗斯福总统大失所望。

虽然他本人非常尊敬这位享誉全球的海军历史学家,但他的主张及其不可小视的影响力,足以给自己的扩建海军计划造成难以预料的阻力。听之任之吧,显然不行;公开反驳吧,又碍于情面,罗斯福不由得左右为难。

蓦地,罗斯福想出个两全其美的好主意:“有了。就让此人当一回我的枪手吧!”此人名为威廉·西姆斯,海军少校,是一位才学出众的海军军械专家,也是大口径炮舰论的主要倡导者。1906年8月30日,罗斯福在白宫召见西姆斯,要求他写一份批驳马汉观点的文章,争取在理论上击倒马汉这个大人物。

刚刚30出头的西姆斯本来就有一股子“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锐气,这回又有总统在背后撑腰,文章的观点自然十分辛辣、犀利,不同凡响。该文9月24日脱稿,12月在海军学报上公开发表,当即轰动了整个美军。

这篇精心炮制的、题为《单一大口径火炮武装的战列舰的固有战术特征》的论文,开宗明义地指责马汉根本没有与海军枪炮和重炮的最新技术发展保持同步,而且他“作出其结论所依据的大部分资料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错误”。在历数马汉在海军军械技术方面的种种过时观点和偏颇之处后,西姆斯指出:由于新式火炮的发明,半自动瞄准仪和火力控制技术的最新发展,以及12英寸火炮较之6英寸火炮的射速更快、准确性更高的事实,“在现代海战中,一支装备了大口径火炮的舰队,较之一支名义上火力相当,由各种口径火炮混合组成的舰队来说,实际上将能发射出更多的炮弹,炮击的次数也更多。这一点已为对马海战所充分证明”。

文章最后指出:“我们必须跟上世界不断发展的战列舰的更新换代……否则我们便不可能期望去赢得未来海战的胜利。如果我们确实期望美国成为一个世界海洋大国,我们除此之外没有其他更好的选择。”

此文一出,不仅把马汉一段时间以来苦心研究的种种不合时宜的落伍思想批驳得体无完肤,更使罗斯福坚定了加速建造大口径炮巨舰的信心。在他的努力下,美国国会终于于1908年批准建造全新的“佛罗里达”号和“犹他”号,两舰排水量为2.2万吨,装备10门12英寸火炮。1909年批准建造“怀俄明”号和“阿肯色”号,其排水量各为2.6万吨,装备12门12英寸的火炮。到了1910年,美国海军又得到了从2.7万至3.2万吨位级,航速为21节的战列舰“纽约”

号、“内华达”号、“宾夕法尼亚”号和“加利福尼亚”号,全部装备10至12门14英寸火炮。

这些军舰,无论哪一艘,都足以同“无畏”号相媲美,而且在某些方面还后来居上,青胜于蓝。庞大的“宾夕法尼亚”号军舰身长608英尺,与当年的“芝加哥”号相比,几乎能置后者于前者的甲板上。美国海军惊人的发展速度由此可见一斑。

对此,马汉耿耿于怀,懊恼不已。开始还不断着文据理力争,后来见木已成舟,事成定局,遂无可奈何地放弃了争论,从此缄口不语。

以前名不见经传的西姆斯则声名鹊起,名利双收。凭着这篇文章,1907年他被提升为中校,不久,罗斯福又指名委任他为总统的海军助理,专司白宫与海军联系协调之职,大权在握,举足轻重。他曾得意洋洋地宣称:“现在大家知道马汉是错误的了,无畏战舰已成了全世界的标准战舰。”

当然,西姆斯发表的这篇“令罗斯福信服”的文章,不仅为他带来了青云直上的好运和炙手可热的权势,更重要的是文章本身所具有的巨大影响力,使西姆斯周围从此云集了一大批畅所欲言、无所顾忌的青年军官。这股被称做“青年顽童”的团体势力,年轻气盛,思想先进,志同道合,一呼百应,兼之个个皆有真才实学,对世界海军技术装备、发展趋势了如指掌,对美国海军的沿革和弊端又洞察于胸,所以没过多长时间,他们便在各自岗位上大显身手,成为一批令人瞩目的海军明星。

“青年顽童”的中坚人物西姆斯这时已被罗斯福提拔为“明尼苏达”号舰长。凭着他的聪明能干,在18个月之内,便使本舰炮手们在射击的准确性和射击速度上都超过了英国炮手所达到的标准。其经验方法被总统下令普及全军。

另一个在火炮操纵和炮术训练改进方面做出卓越贡献的青年军官是布雷德利·菲斯克。他提出的一系列发明创造和改革的建议,使他那些墨守成规、缺乏想象力的上司颇为头疼。早在1891年,他就发明了一种望远镜瞄准器,还有光学测距仪和测算距离用的准距计等一大堆新式仪器。正是靠着这些宝贝,海军舰炮的有效射程从6000码左右一下子提高到2万码。后来,他又和同伴们摸索出了“导向射击法”,具体方法是,一名军官站在前桅高高的控制台上,把瞄准的数据通过电路传送到各个炮位上。当目标、炮口、瞄准器三点成一线时,控制台上的军官便按下按钮,各炮同时射击,这样就使射出去的炮弹形成一个密集的散布面,大大提高了命中率。这项技术开了火炮自动化的先河。

与此同时,“青年顽童”成员在游说海军上层领导机关、影响全局决策方面,也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1909年海军部长乔治·迈耶创建了一个旨在推动舰队现代化、提供作战咨询和评估战备工作的“海军助手”小组,内有“青年顽童”成员多人。

这个小组在海军体制、组织机构、作战计划与建设规划、海军基地、造船厂以及战时一线指挥官的权力等重大问题上,都提出了方方面面的改革意见,不少主张因有的放矢、切中时弊而广为人知,深受好评。后来大名鼎鼎、权高位重的美国海军作战部长一职,就是由这个小组所担负的职责直接演变而来的。

“青年顽童”成员们的旺盛精力及其出色表现,如同道道涌动的春潮,极大地吸引、影响和感染了同样富有进取心的罗斯福总统,使他一如既往地关注着海军技术的最新动向。正是在他的大力支持和亲手安排下,潜艇和载人飞机方得以陆续进入美国海军舰队,从而使美国海军的整体作战能力又一次居于世界前列。

相比之下,德国人一直到1906年才采用潜艇,到1914年,他们服现役的潜艇仍少于美国。至于潜艇的威力,没有人比美西战争的英雄,海军上将乔治·杜威说得更权威、更实在了,他说:“如果当年西班牙人有这样的两艘潜艇放在马尼拉,我就不可能大获全胜了。”

1908年3月4日,年迈的马汉在致友人的信中十分伤感地写道:自我们一起在旧式帆船上服役以来,海军已经有了惊人的发展……而现在的我却已与新型海军-当今的海军毫无关系了。我亲眼目睹了从帆船到蒸汽机推动的轮船的变迁,我最后一次是在“芝加哥”号担任海上舰船指挥官,虽然近至1895年,却还是处在旧海军时代……岁月飞逝,几乎与《诗篇》所描写的生命终点近在咫尺,我最近度过了67岁的生日。

马汉的悲叹是否事出有因,不得而知,但在这段话里,他却以他那海军历史学家的惯有思维道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从旧海军到新型海军,这就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海军建设的全部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