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英等国对日宣战,结束了中国长期在世界东方孤军奋战的局面。抗日战争进入新阶段。为适应这一变化,中日双方调整了各自的战略方针,美英也制订了新的对华战略:珍珠港事件的当天下午,蒋介石分别召见美国驻华大使高思、英国驻华大使卡尔、苏联驻华大使潘友新和各国使馆武官,声明中国军队已准备对香港、越南、缅甸采取行动,配合各国友军作战。
12月9日19时,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签署文告,正式对日宣战。12月9日,蒋介石致电罗斯福、丘吉尔和斯大林,建议在重庆召开联合军事会议,协调各国作战。
12月16日,罗斯福电复蒋介石,请他最迟于12月17日在重庆召集联合军事会议,并希望产生一种联合机构,以便指挥各盟邦共同作战。12月23日,联合军事会议在重庆举行,出席会议的有中、英、美3国代表。经长时间的讨论,会议终于达成协议,将美国代表勃兰特提出的草案修改为《远东联合军事行动初步计划》,向罗斯福总统报告。1942年元旦,在华盛顿发表了有中国在内的26个国家共同制订的《联合国家宣言》。宣言约定:“加盟诸国,应各尽其兵力与资源,以打击共同之敌人,且不得与任何敌人单独媾和。”这同中国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当天向美、英、苏所提建议书的内容一致。宣言先由中国和美、英、苏4国签署,其余22国按国名的字母顺序依次排列。中国经过长期单独抗战之后,已赢得四强之一的国际地位。
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也对太平洋战争的爆发迅速做出反应。1941年12月9日,中共中央发表《中国共产党为太平洋战争的宣言》,指出:“太平洋战争,是日本法西斯为了侵略美国英国及其他各国而发动的非正义的掠夺的战争,而在美国英国及其他各国起而抵抗的一方面,则是为了保卫独立自由与民主的正义的解放的战争。”中国政府与中国人民应该继续过去5年的光荣战争,坚决站在反法西斯国家方面,动员自己一切力量,为最后打倒日本法西斯而斗争。
1941年12月22日至1942年1月14日,美英两国政府首脑和高级军事参谋人员在华盛顿举行“阿卡迪亚”会议,讨论了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的全球战略,会议确定德国仍是主要敌人,欧洲应是主要战场,决定仍坚持“先欧后亚”的战略方针,但“先欧后亚”并不是“保欧弃亚”,中国在美英的全球战略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起着主要作用。而且可以牵制和消耗日本的军事力量,因为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陆军主力仍被牵制在中国战场。当时,日本陆军兵力分布情况是:日本本土4个师,朝鲜、中国东北15个师,太平洋战场10个师,中国关内21个师、20个旅和1个骑兵集团。因此,中国战场是使美英集中力量打击德国和实施“先欧后亚”的战略的一个重要前提。
美英总战略设想在远东建立一条阻止日本进一步扩张的防线。这条防线一端在澳大利亚,另一端在印度和缅甸。它计划首先从防线中部不断加强对侵华日军的空袭,而后从滇缅公路得到补给的中国军队在美军航空兵协助下将日军逐出中国。与此同时,以英国和荷兰为主的联合海军部队防守澳大利亚、缅甸、印度和锡兰港口,使其保持畅通。英国、荷兰、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和中国的联合部队在美国航空兵的支援下负责地面防御。整个作战行动由美英荷澳西南太平洋战区盟军司令部指挥。
为把中国的抗日战争与盟国的军事行动结合起来,1941年12月29日,美国陆军参谋长马歇尔上将起草了一份备忘录,建议在中国成立一个盟军作战行动司令部。罗斯福接受了这一建议,在征得丘吉尔同意后,于31日致电蒋介石,提议成立包括泰国和越南在内的中国战区,由蒋介石出任统帅,并成立盟军联合参谋部。两天后,蒋介石复电表示同意,并要求美国派军官赴华参加联合参谋部。美国决定任命史迪威中将为中国战区参谋长,协助蒋介石指挥中国战区的盟军。
美国陆军部长史汀生在1942年1月19日致函中国驻美代表宋子文,具体说明史迪威的权限。其中包括:监管所有美国对华军事援助事宜;在蒋介石统辖下,指挥所有在华的美国军队以及蒋介石拨给指挥的中国军队;代表美国参加在华的一切国际军事会议;担任蒋介石的参谋长;改善、维持并控制中国境内的滇缅公路。2月2日,马歇尔代陆军部拟定的指示为史迪威规定的使命是:“改善美国对中国政府援助的效果以便进行战争,帮助提高中国陆军的战斗能力。”史汀生曾指出:中印缅战区虽处在第三位,但就其战略和政治意义而言,这一地区是极其重要的……它持续不断地提供异常低廉的代价取得的惊人的军事和政治胜利的可能性,它能够迫使日本入侵者付出很高的代价。
在美英中操办这些大事的同时,日本方面已在中国战区的缅甸方向发起了攻势。
1942年1月4日,日军第55师突破泰缅边境,于19日占领缅南战略要地上瓦,夺取了丹那沙林地区的3个主要机场,阻断了英军从缅甸对马来西亚的支援,并获取了空袭仰光的基地。1月20日,日军第55师主力突破泰缅边境守军的防御,于23日占领高加力,并向毛淡棉方向发起进攻。
此时,日军大本营鉴于马来西亚作战进展顺利,遂决定实施缅甸作战。1月22日,日军大本营命令“南方军总司令官应与海军协同攻占缅甸要域”。
1月31日,日军第55师主力攻占毛淡棉,第33师于2月4日攻占萨尔温江东岸的拔安。英印第17师退守萨尔温江西岸及米邻地区。2月8日,日军第55师强渡萨尔温江,突破仰光以东第一道天然屏障。
2月17日,日军第15集团军司令官饭田祥二郎在毛淡棉决定,以攻占仰光为目的,先向锡唐河畔前进。命令第33师和第55师于20日通过比里河一线,一面消灭正面之敌,一面向锡唐河挺进,并准备以后的进攻。据此,日军第33师和第55师两路并进,于20日渡过比里河,全力围攻米邻,迫使英印第17师于22日向锡唐河后撤。当他们抵达河岸时,发现桥梁已被日方守桥部队炸毁,以致英印第17师陷入绝境,遭到日军追击部队的重创,仅有师长及3300余人逃回东吁。
2月16日,丘吉尔在给缅甸总督的电报中指出:“我认为,缅甸及同中国的联系在整个(东方)战区中是最重要的一环。”
英国仍将救援缅甸的希望寄托于英联邦成员澳大利亚身上。丘吉尔甚至罗斯福都曾吁请澳大利亚将正从中东返回澳大利亚途中的澳军改调增援仰光,但均遭拒绝。
3月4日,日军第55师击溃英军第7装甲旅的抵抗,突破仰光以东最后一条防线勃固河,于7日占领仰光东北100公里的佛都勃固。开战仅仅两月,英军未作重大抵抗即濒于崩溃,缅甸战局危急。直到日军轻取毛淡棉等地,进逼仰光,英国当局才慌了手脚。急忙派人于2月3日匆匆赶到腊戍。
8日上午,日军第33师几乎兵不血刃就进占了仰光。仰光的失守,标志着缅甸防御战第一阶段的结束。
日军占领仰光后,不待其后续增援部队到达,即开始分路向北的作战行动,西路第33师由仰光地区沿伊洛瓦底江向仁安羌进攻;中路第55师由勃固地区出发,向东吁进攻,然后向曼德勒发展;随后又命令即将在仰光登陆的第56、第18师在东吁附近集结,以第56师向东路进攻,经莫契、垒固、东枝、雷列姆,直插腊戍,第18师加入中路主攻方向,进攻曼德勒。
正当日军分路北进时,罗斯福将攻缅计划交给了蒋介石的外交部长兼中国驻美代表宋子文。按照这个计划,史迪威起程抵缅对中国远征军准备进攻的路线、方向和作战目标进行了视察。随后,中国远征军立即赶到缅甸前线,以第5军担任日军主攻方向的曼德勒正面作战,以第6军担任东路莫契、雷列姆方向作战;第66军集结于曼德勒附近地区待机。西路伊洛瓦底江沿岸作战,由英缅军担任。
担任曼德勒正面方向作战的中国远征军第5军,决心以先遣第200师在东吁及其以南地区,阻敌前进,掩护军主力于彬文那附近集结,准备与右翼英缅军协力实施会战,击破当面之敌后,收复南缅甸。会战于3月8日开始,与数倍于己且拥有强大空中支援的日军血战12天,然后主动地有秩序地安全转移,不仅粉碎了日军企图在东吁聚歼中国远征军主力的计划,而且重创日军第55师,共歼灭日军5000余人,有力地支援了英缅军。在战斗中被击毙的日军横田上校在其生前的日记中惊呼:“东吁之役,是我皇军入缅以来所遭逢的唯一大激战。”
中国军队入缅作战,类似东吁保卫战这样的成功战绩还有斯瓦阻击战、仁安羌解围战、东枝收复战等,受到了中外人士的钦佩。
由于英军的不配合,中国远征军在作战中遇到了严重困难,于5月初开始全军全线撤退回国。
至8月初中英联军撤离缅甸,历时近半年,转战1500余公里,浴血奋战,屡挫敌锋,歼敌2万余人。
在缅甸失陷,中国远征军完成了攻缅使命撤退之后,罗斯福采取了限制日军在缅甸扩大战果的战略,指示中国战区最高司令官蒋介石继续以中国为依托,牵制日本军队,在中缅边界抗击日军。同时,加强了对早在1941年夏季派出的空军将领陈纳德率领的美国空军志愿人员航空队的人力和物力支援,以配合中国战区蒋介石的部队牵制日军。这个志愿航空队和后来的美国驻华空军特遣队、第14航空队和中国民用航空公司,统称为陈纳德的飞虎队。
陈纳德将军是个传奇式的人物,在他早期漫长的岁月当中,有许多传奇般的故事。
1937年中日战争爆发之初,他在中国应宋美龄邀请参加对日空军作战,他只用了5天时间,就使日本人信服了他的理论-战斗机能够击落无护航的轰炸机。在战斗中,一小队挑选出来的经过训练的战斗机飞行员,在日本对南京进行的最初3次空袭中击落了日本54架重型轰炸机。
美空军飞行员陈纳德率机组出征这个空军才子当时还没有较大的指挥权,他的头衔仍然是航空委员会秘书长宋美龄的顾问。陈纳德从未有过作为一个参战者的合法身份,虽然严格说来,他是中国空军的第一个上校。然而,他通过“建议”来指挥中国空军,人们不久发现,这些建议十分有效。在南京上空初战失利,使日军十分恼火。一些美国人奉命离开了中国,但是另一些美国人,包括陈纳德在内仍留在中国。他说他不愿意离开中国。后来美国决定派司法官来强制遣返陈纳德。有一个时期他便从正式场合中销声匿迹了。但在一个宁静的晚上,由陈纳德训练的一队夜航机把3枚500磅的炸弹扔在日本巡洋舰“出云”号的甲板上。使“出云”号沉没在远离黄浦江的汪洋大海之中。
在抗战前线,陈纳德看好了空袭警报的作用,于是他建议建立空袭警报网,加强了沪、宁、汉三角地区的防空能力。卢沟桥事变后一份蒋介石批有“务必照办”的陈纳德的建议,使这一地区的所有电话、电报设施都被用做空袭警报工具。
1937年初,日本人开始对中国大大小小的城市发动持续不断的疲劳轰炸,以摧垮中国人民的抗战意志。蒋介石和宋美龄巡视全国,试图以他们的勇敢鼓舞人民,但是形势却是越来越糟。1940年夏末,第一批日本飞机袭击中国。中国的许多战斗机被歼灭,日本轰炸机又能够随心所欲地飞临中国的任何地方了。日本每天出动100到150架飞机轰炸重庆。在昆明的航空学校也每天遭到袭击。陈纳德和中国领导人都知道,这种局面是不能持续下去的,尽管英勇的中国人民已经表明他们能够经受各种磨难。一天,蒋介石、宋美龄和陈纳德举行了一次军事会议。陈纳德提出回美国组建飞行队支援抗战的建议,蒋介石表示同意,陈纳德立即前往美国,设法获得美国的飞机和飞行员。
陈纳德乘坐的飞机还未到达华盛顿,竟出人意料地于1941年4月15日说服罗斯福签发了一道未公开发表的行政命令,允许预备役军官和从陆军航空队和海军、海军陆战队航空部队退役的人员,参加美国志愿航空队去中国。
陈纳德终于正式组建了他的飞行队,并号称“飞虎队”。上任的第一天,他举起写有重要新闻的电报纸,开始对简易小屋里的美国志愿航空队飞行员讲话:“我召集你们,是为了告诉你们,日本人已经进攻珍珠港。这意味着我们的工作比预计的要艰难得多。这就意味着我们再也不必躲在幕后作战了。美国志愿航空队的工作不再仅仅是为中国而战,我们现在也是为美国而战。我们进行了战斗训练!我们获得了装备!现在应该是我们对准并打击敌人的时候了。
我们不必等到今天上午预定的飞行时间,我要求你们在空中巡航,会后马上巡航。从现在起,我们24小时都处于战备状态。我们不想让任何日本机群袭击我们停在地面上的战斗机。”
陈纳德缺少足够数量的战斗机来建立他最初计划的4个中队,因此他把这支小部队分成3个中队。第一中队叫“亚当和夏娃”,由桑德尔指挥;第二中队叫“熊猫”,由纽科克指挥;第三中队叫“地狱的天使”,由奥尔逊指挥。
志愿航空队刚组建,正赶上珍珠港遭袭击,英国人要求美国志愿航空队全队移防仰光。陈纳德据理力争,最终保持了对奥尔逊的“地狱的天使”中队的直接指挥权。
12月18日,日军轰炸昆明。陈纳德指挥他的小部队去守卫滇缅公路的北端。1941年12月19日拂晓,美国志愿航空队的一个战斗中队已在昆明上空巡航,另一个中队也在地面做好了飞行战斗准备。所有34架P-40型飞机和驾驶他们的飞行员都严阵以待,准备迎击日军的第一次攻击。陈纳德4年多来一直在期待并准备着这一天-在他指挥下的美国飞行员驾驶着美国飞机,怒吼着飞上蓝天,与日本空军厮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