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1938年时美国航空部队已初具规模,但美国并没有因为多了这支军事盾牌而感到安宁,因为以德国的战争狂人阿道夫·希特勒为主角而挑起的世界震荡,已波及美国了。
阿道夫·希特勒,1889年4月20日出生于德奥边境上的一个奥地利海关小职员家庭。他父亲从小就给儿子灌输长大后要当一名小官的思想。不料这个儿子坚决反对父亲的愿望。他说他要当一名艺术家,去报考美术学院,但没有考上,于是就在维也纳流浪了5年。这5年中,他被迫求职糊口,开始当小工,后来当小画匠。回忆这段生活时他说:这个城市在我心中只能引起不愉快的回忆。饥饿是我的忠实伴侣,它同我形影不离,我同它进行着长期的搏斗。
1913年希特勒离开维也纳前往德国,次年战争爆发,这位流浪汉终于找到了机会,参加了德国军队。
1918年10月,在英军袭击科隆附近地区时,希特勒被芥子气感染,一时双目失明,这时他苦思冥想,认为他自己个人的失败似乎同整个日耳曼民族的苦难分不开。对于德国的失败,在他看来,按通常的事理是难以理解的。但他以为其中必有一个重大而恶毒的阴谋。他的爱国主义情绪以及对富人和上层人物的嫉妒,融合成为仇恨。当他揭开眼睛上的纱布出院时,他看到的是一幅比他的想象更悲惨的景象。他认为是犹太人、发国难财的人和布尔什维克党人把德国搞垮了。他认为他有责任把德国从这场灾难中拯救出来,他要为德国报仇,要把这个他认定要当主人的民族带领到它已注定了的命运那里去。
带着这样的想法,希特勒参加了国家社会主义党。1924年,他又参加了在慕尼黑的暴动,结果被捕,被判了13个月的徒刑。
他在狱中完成了他的“圣经”-《我的奋斗》。其主旨是:一个种族的战斗力,取决于它的纯粹性。因此,必须排除外来的玷污。犹太种族由于它遍布全世界,必然是和平主义的和国际主义的。和平主义是十恶不赦的罪孽,因为它意味着生存竞争中的种族投降。……假如日耳曼种族能够及时联合起来,它就是地球的主人……世界现在已开始这一伟大的激变了。而新的日耳曼国家,必须使我们的种族时刻准备为地球上最后而又最伟大的决战而战斗。
希特勒出狱后,立即恢复了他的国家社会主义党的活动,并逐步夺得了该党的领导权。到1932年4月的大选中,希特勒竟获13418547票,仅次于兴登堡的19359983票。到1933年1月30日,兴登堡终于任命希特勒为总理。
不到一个月,希特勒就制造了国会纵火案,镇压了德国共产党。之后不久,又镇压了德国社会党。并宣称国家社会主义党是德国唯一的政党。于是,法西斯的一党制在德国确立了。
1936年3月7日,希特勒的军队突然进驻德法边界的莱茵非军事区。他开始迈出了扩张主义步伐,以实现《我的奋斗》中的伟大理想。1938年3月12日,希特勒的军队侵占了奥地利。
之后,希特勒又威胁要夺取捷克斯洛伐克说德语的苏台德区,这一行动就像投向蜘蛛网的石子,引起了多边的震动。
9月15日,英国首相张伯伦飞往德国,亲自与希特勒会晤。他了解到,除非捷克立即让出苏台德区,否则德国决不会罢休。对此,张伯伦和法国总理爱德华·达拉第表示屈服,并同意捷克斯洛伐克必须听命于德国元首。捷克斯洛伐克领导人除投降外,别无他法。随即张伯伦恳求希特勒、达拉第、墨索里尼和他会晤,寻求一个解决办法。希特勒接受了这个建议,4位领导人于9月29日在慕尼黑会晤,并迅速拟定了一个肢解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的方案。
奥地利被占,捷克斯洛伐克被肢解,令美国人十分忧愤。罗斯福这时首先想到的是美国的老掉牙的“中立”传统。他想废除或者修正1937年的中立法。
按照总统的旨意,国务卿赫尔不断与参院对外关系委员会主席基·皮特曼磋商,促其带头废除武器禁运条款,以免刺激希特勒走上战争道路。但是,皮特曼提醒他,废除武器禁运法案通不过。在形势紧迫的情况下,总统和国务卿只好暂时放弃这种斗争,而集中精力争取建立更强大的国防法案。
希特勒对波兰发动突然袭击就在总统和国务卿的国防法案未见头绪之时,国际局势突然恶化。1939年3月15日,希特勒派军进入布拉格,取得了对捷克剩余部分的控制,这位独裁者玩世不恭地撕毁了几乎墨迹未干的协定。希特勒背信弃义的行为迫使张伯伦放弃了绥靖政策,立即开始同其他各国谈判签订条约,保证那些被认为是德国将要进军的国家-波兰、罗马尼亚、希腊与土耳其的独立与领土完整。
对于希特勒的进兵,继英国之后,华盛顿也表了态。3月17日,代理国务卿萨姆纳·韦尔斯代表总统发言,谴责德国“肆无忌惮的不法行为”和“横行霸道”。同日,总统决定不承认捷克斯洛伐克的灭亡,并继续与捷克斯洛伐克驻华盛顿公使打交道。
苏联卫国战争打击德国法西斯除这次强硬的谈话外,美国政府还采取更强有力的行动-修正中立法。
为取得皮特曼参议员的支持,罗斯福和赫尔接受了他在3月20日提出的一个折中方案。该案延长购运条款的期限,使之包括武器、军火及其他军用原料在内的军运工作扩大化。
总统还试图以其全部威信做赌注彻底废除武器禁运,但是没有结果。5月19日,罗斯福将众议院领袖召入白宫,并声称:废除武器禁运可能防止战争,而且在战争发生时,必然会减少轴心国胜利的机会。但遭到国会反对,国会认定的是“中立”。接着,总统又将参议院领袖请进白宫,坦率讨论欧洲局势。除一人外,所有出席的参议员都认为修订中立法是不可能的,副总统加纳对罗斯福说:“那么,总统,我们就承认事实吧。你没有得到足够的支持者,如此而已。”
对此,罗斯福指责说,参议院将不得不承担拒绝采取行动以保护国家安全的责任。
在美国总统与国会第二轮商讨是否废除“中立”政策之时,世界局势变化让人目不暇接。
巨变之一:英、法政府首脑抛弃绥靖政策,呼吁克里姆林宫签订盟约,以遏制纳粹主义。苏联人的要求是:保证整个东欧和波罗的海沿岸诸国的安全,并承认苏联的在某种情况下占领从芬兰到保加利亚这一广大地带的权利。
巨变之二:在张伯伦和达拉第谈判而未正式同苏联签约期间,斯大林和他的新外长维亚切斯拉夫·莫洛托夫同时试探与德国签订协定的可能性。希特勒高兴地作出暂时让步,以防止苏联与他西边的敌手联合。谈判的结果是1939年8月23日,在莫斯科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公布的条款仅仅是苏联与德国互不进攻对方。秘密的条款则规定最后将调整东欧领土,由苏联并吞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波兰东部以及罗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省,而德国则可以并吞立陶宛和波兰西部。对此,张伯伦提出警告:如果德国进攻波兰,英国将立即驰援。不过,他还是提出对波兰问题进行讨论。希特勒对张伯伦的建议不予理睬,张伯伦发出警告没几天,希特勒就派兵进入波兰。两天以后,英、法对德宣战。
巨变之三:1939年11月与12月,为了保护苏联北部边界,防止德国可能的攻击,苏联入侵芬兰,使欧洲战火全面燃烧起来。
巨变之四:美国虽然仍贯彻中立方案,但战火却向与美国愿望相反的方向发展,到1940年4月,希特勒挥师进入丹麦与挪威;5月10日,德国飞机与装甲师闪击比利时、荷兰与法国北部。
这些巨变使美国一片恐慌。于是,总统于1939年9月5日发布正式中立声明,并实施中立法。
但他没有像1914年威尔逊那样,要求人民在思想上也像在行动上一样保持不偏不倚。这时的情况与那时不一样了,因为在法国人得以在西线发起攻势之前,德国军队已侵入波兰,而苏联人则联合德国人吞并了波兰。随后数月,德国人积聚进攻力量,准备在西线发动攻势,而英国人和法国人则按兵不动。当时的德国就像一头无人干涉的狮子。所以,除少数死硬的孤立主义分子外,全体美国人都认识到:一个完全控制欧洲的德国,对于他们的和平与安全,将造成可怕的威胁。特别是希特勒征服了冰岛和格陵兰的母国丹麦后,他有可能卡死这两个控制着美国通往英国的航道的地方。以前似乎不可能的灾难即将来临。
在纳粹势力的冲击下,法国及其沮丧的军队震颤着、溃散着;英国的远征军则被驱往敦刻尔克被迫实行几乎不可能的撤退。在一片声讨声中,美国虽早已挂起中立牌子,但军事备战却一刻也没停止过。
丹麦被占后不久,美国陆军部举行了一次“防卫检验日”演习,声称这是根据1920年《国防法》制订的计划的第二次演习。
美军能在几天内组织起陆海空联合军事演习,主要应归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从威尔逊时期起,美军的整备工作就没停止过;到罗斯福时,美国确信,在德国吞并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后,纳粹德国成为对欧美民主的最大威胁,日本将是美国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的最大敌手,一场世界范围的大战即将来临。因此,要早作准备,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