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德罗·威尔逊1918年3月提出了打败德国“十四点原则”,很快,美军就在1918年7月的第二次马恩河战役和9月的圣米耶尔战役中消灭了德军主力,结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这时,美国在世界上成了了不起的大国,威尔逊俨然成了救世主。
在这样一片胜利的气氛下,威尔逊总统亲自率代表团参加了在凡尔赛召开的和约谈判,当威尔逊兴高采烈地带着《凡尔赛和约》回到美国时,和约却失去了光芒。原因是美国人不买他的账,他的代表团既没有参议院的代表,也没有共和党代表,和约失去了大众的支持。这件事,对当时的美国军事政策影响不小,威尔逊不得不把14点方案及衍生的理想主义观点退缩为3个目标:保卫本土及其海外领地不受外来侵略;阻止欧洲介入全球事务;保持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当然这个决定还有另一方面的原因,即威尔逊对时局的研究和分析。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陆海军联合委员会的决策者们在对支离破碎的政治局势进行了一番调查之后,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已为第二次更大规模的全球冲突埋下了祸根。他们还预言,对于美国来说,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不可避免的,正如它无法逃避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样。虽然,德国作为一个强国已不复存在,革命后的俄国充其量只能进行国内战争,大英帝国、法国和意大利均已无力扩大势力范围,只能保住他们岌岌可危的现存海外的领地。但这些列强,并未完全一败涂地,至少俄、英、法和意大利还有威胁能力。
同时,还有日本帝国不断增长的国际野心和战略力量也是潜在威胁。它于1915年加入协约国,不仅将其军事力量扩张到亚洲大陆,而且还将势力伸展到中太平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已崛起为太平洋地区的主宰力量,其势力向东一直扩展到国际日期变更线。它占领了德国在太平洋的属地,使自己处于十分有利的地位,可随意往返亚洲大陆而不受美国、欧洲的任何限制。日本在中太平洋和南太平洋美国属地关岛以外的地方都建立了基地,致使美国海军很难驰援美军的战略基地菲律宾,也很难阻止日本再次入侵中国,或攻击富庶但殖民统治十分薄弱的荷属东印度群岛、法属印度支那和英属马来西亚。
对这种态势,海军将领委员会认为,日本对美国本土和西半球没有构成现实威胁,但它正处于一个十分有利的地位,能够关闭“开放的门户”,并对亚洲的英、法殖民体系以致命打击,而这点又对英国和法国的经济复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美国不可掉以轻心。此为其一。
其二,美国对外政策的重点已退回到传统的孤立主义和不介入欧洲事务的立场。美国政府在拒绝参加国际联盟之后,致力于推行其外贸政策,收回了欧洲各国的战争贷款。这类政策日趋保护主义化。调查委员会对此认定,美国与英国和法国寻求维持欧洲力量均衡的愿望变得更加不容易了。
其三,由于苏联卷入欧洲战争,牵制日本的能力将大大丧失,美国失去了对付日本的帮手。
不仅如此,这种分析还使威尔逊和美国的政策制订者们懂得,世界大战并未使世界变得安全,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缔造和平的愿望化为泡影,美国扩充、改善军事力量以适应战后世界战略挑战也势在必行。尽管大众对“国外战争”以及和平时期的军费增加丝毫不感兴趣,但政府还是下了这样的决心-迅速发展军事能力,依靠军事能力来保证国家安全。
为此,1919年至1922年间,美国政府努力整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各种实际的和预想的经验教训,制定了军事政策、法律,使军事政策与其内政外交政策观点相适应。并依据形势的轻重缓急抓军备。
威尔逊将海军称之为国防政策的基石-或者叫做脊梁。声称没有任何理由放弃《1916年海军法》。要求按照该法案,为对付来自英国和日本两方面的海上威胁,建立一支“第一流的海军”。
威尔逊决心虽大,但动作缓慢。原因是国会正面临着偿还国家的战争债务和削减政府开支的任务,以便控制通货膨胀,结束战后经济萧条。到1920年,虽然参议院在调查了海军部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作战效能之后,证明了1916年造舰计划的合理性,但国会已无力拨款继续实施这项计划了。此外,还有几个原因让威尔逊的海军政策几近无获:威廉·西姆斯上将对海军组织不健全和技术落后进行了指责,国会便以此为借口停止了战列舰的建造计划;削减海军军费的行动得到许多方面的支持,国内的援外活动集团,如劳工组织和改革团体,还有控制军费国际协议的鼓吹者,再度兴起和平运动;在海军内部,改革派军官们担心,有了具有很大潜在破坏力的潜艇,战列舰已经过时;而且飞机也会对水面舰队造成影响。
为度过这个难关,威尔逊在任期内组织筹划了国际限制军备会议,以推动和带动海军的发展,这次会议于1921~1922年冬季召开。美国代表团以国务卿查尔斯·埃文斯·休斯为代团长,成员包括文职及海军两方面的顾问。他们经过仔细的研讨,对美、英、日、法、意五国的主力舰数量和性能提出一项综合协议书《五国海军条约》。对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的总吨位比作了笼统规定,其中美国和英国各为50万吨,日本为30万吨,法国和意大利各为17.5万吨。除总吨位的最高限额外,与会各国还达成一项协议,规定每艘战列舰吨位不得超过3.5万吨,主炮口径不得超过16英寸。签约国的造舰工业将“放假”10年,10年后才能进行新的舰只替换。
会后,美国按条约规定可以造8艘舰船。因为美国海军的战列舰总数将为18艘,而现有的10艘是1906年以后建成的,另外8艘则可以新造。
比较起来,英国皇家海军的战列舰数量略多,为20艘,但其现代化程度不高,而日本海军只有10艘战列舰。就这样,美国成功地使各国海军继续其既定的政策。
1919年,美国海军将战列舰队一分为二,把现代化的战列舰派往新建的太平洋舰队。尽管美国的评论家们大肆渲染美国拆毁了15艘主力舰,并停建了另外11艘。但事实上拆毁的都是效用令人怀疑的陈旧的战列舰,而停建的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也正是国会一直不愿建造的。
此外,条约还允许将2艘战列巡洋舰的舰体改装成航空母舰,这就是“列克星敦”号和“萨拉托加”号。当这两艘3.3万吨的航空母舰编入舰队时,它们成了世界上同级舰只中的较快者。
这项政策虽然帮助了美国海军,但在当时制订条约时有一项条款,规定签约国不得增加在西太平洋的基地设施和防御工事。
这一条款使美国海军非常沮丧,因为它无法将夏威夷群岛以西的任何基地建为可支援舰艇作战的大型基地了。日本早已承诺不在其托管岛屿上建立基地,现在又承诺将范围扩大到福摩萨(台湾)。但是,一旦战争爆发,日本所处的天时地利便可使它占据优势。
像海军一样,战后美国地面部队吸取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教训,颁布了新的军事政策-1920年《国防法》。该法仿效创建“第一流的海军”,提出创建“第一流的美国陆军”。规定陆军由多种成分组成,在战时可以正规军人和临时士兵为骨架进行动员和扩编。
对此,国会出了两个难题:一是,对主张和平时期进行军训的人提出的兵员方案置之不理,拒绝实行义务兵役制;二是拒绝常备部队任何明显的增加。尽管如此,1919年,陆军部参谋部还是向国会呈送了一份计划,要求建50万人的正规陆军,并提出一项普及军训的方案,由正规军负责实施,到开战时就能为正规军提供50万经过训练的预备役部队,并随时将这些训练有素的预备役部队编入现役部队。
从理论上看,如果战略物资的准备也处于同等水平,那么这一体系将是在紧急情况下获取战斗效益的最快途径。然而在国会眼中,这一计划是德国式的,军国主义的,而且费用太高。一位国会议员称之为“无法无天”;另一位则说,人们早已对“这该死的军队倒了胃口”。
为寻找一个可供选择的体制,国会推出了约翰·麦考利·帕尔默上校的主张,他是一位历史学家、经验丰富的参谋人员、作家。他主张按瑞士模式治军。
他认为,靠强制的手段召集平民士兵组成一支人数众多的军队,是符合美国的传统和文官治军的一贯做法的。国会接受了帕尔默的美国无须有一支大型正规军的观点,同时也拒绝了他所推荐的替代物-一支通过普及军训建立起来的平民预备役部队。虽然国会反对,但在折中的条件下,美国依据1920年的《国防法》建立了一支以志愿者和多种预备役部队为基础的多层军事结构体系。
(一)美国正规陆军由28万官兵组成,主要任务是为海外防务、远征军和边界保卫提供地面战术部队,负责训练平民有关组织。
(二)国民警卫队院外集团和警卫队为第一联邦后备部队。根据平民利益和联邦财力,国民警卫队在和平时期的最高人数可达43.5万人。
(三)组织预备役部队,这是一支由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军官和士兵组成的联邦部队,他们保留着直到师一级战术单位的各级指挥机关。这些框架师将吸收和训练战时应征者。其他来自军官后备队和士兵后备队的联邦后备队员将在战时加入现役部队序列。总数可达230万人。
(四)为便于和平时期的训练和战时扩军的管理,陆军将组成9个军管区,每个军管区包括1个正规陆军师、2个国民警卫队师和3个后备队师。
对陆军建设,威尔逊的新政策还有一项了不起的政绩-预备役军官的任命制度化为此,美国决定尉官任命主要的是通过大学的后备军官训练团来进行,对于参加训练团的人员,则通过暑假军训系统来实施。当战争动员时,陆军部能够召集8万名预备役军官投入现役。
在加强陆、海军建设的同时,威尔逊的新军事政策还解决了美国历史上最为棘手的军用飞机的地位及其发展前途问题。当时的情况是:飞机使陆军和海军传统的定义和职能受到挑战,并引出了军种之间既合作又矛盾的复杂关系;由于发展飞机需要消耗那些本来是可以供地面部队和水面舰队的宝贵的人力和资金,它又在各军种内部造成了激烈的内部权利之争;飞机使技术至上的空想家们想入非非。他们想象着空中战争将会遏制或迅速裁决工业国家间的一切未来冲突;飞机还串联起一个新的能影响政策制定的重要政治集团,包括军事飞行员、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私营飞机制造商,以及那些看到飞机进行商业性客货运输潜力的民间人士。
这些问题,使飞机对两次大战之间的政策造成的深远影响已波及许多方面。虽然飞机的潜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尚未全部发挥出来,但是狂热的飞机迷们不断地将空中力量的“福音”向政府和大众广为传播。在舆论作用下,到1926年,陆军和海军都已在建立军事航空体系上迈出了巨大的步伐,并形成了战时飞机使用的基本概念。
特别是陆军航空部队助理司令威廉·米切尔准将发动的一场宣传运动。
这场运动成了美国航空事业发展的里程碑。他提出了重要的“空权思想”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