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百年国器
2776500000002

第2章 造船之争(2)

旗昌在中国拥有两个第一:第一家在长江航线开启了轮船运输业务;设立了上海第一家外资专业轮船公司——旗昌轮船公司。

夜色渐深,其他的洋行早已偃旗歇店,唯独旗昌洋行一层的办公大厅里却依旧发出明亮的灯光。这是一幢砖木结构的三层建筑,外观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古典式样,底层是石砌外墙和一排拱形门窗,上面两层的清水红砖墙蔚然一新,显得格外独特。

此时此刻,洋行的董事们正聚集在一起,室内的空气中仿佛弥漫着一股硝烟的气息。旗昌的竞争对手们远远没有想到,一场精心酝酿的价格大战即将血腥上演。

“长江航线的水被搅得越来越浑了,连广隆、吠礼查这样的三流洋行都争先恐后地成立了轮船公司。还有清美、美最时,虽然没有成立公司,却也肆无忌惮地购置轮船投入航运,让人更气愤的是那些不知主顾的‘野鸡船’,也闯到这里觅食。各位,我想现在已经到了我们必须下决心来整顿长江航运秩序的时候了。”

福士,一位满头棕发的年轻人,开门见山地表明了自己的意见。

坐在他对面的波特,用一种充满火药味的语气,表示赞同:“是该教训一下这帮不知天高地厚的家伙们了。压低我们的运费,不出一个月,就让他们全都滚出长江。”

另一位董事奥弗韦格,抱着双臂舒适地靠在椅背上,缓缓地说:“我想……降低运费的做法已经无须讨论了。需要讨论的是……下降的幅度是多少,才能达到我们的目的。”

波特稍作思考:“至少应该从现有的每吨货物7两5钱下降到5两。”

福士持有异议:“这个幅度还不够。应该调低到每吨3两,这样才足以构成杀伤力。”

波特轻蔑地笑了笑,反驳道:“年轻人,你是想以牺牲我们的利润为代价来打响这场战役吗?如果是那样的话,这个想法简直太幼稚了。”

福士毫不示弱地回敬:“价格这把剑,只有具备一定实力的人才配使用它。我们要通过它,让对手知道你有实力,还要让他们从今以后相信,你随时都敢于使用这种实力。”

波特还想争辩什么,却被总经理金能亨摆摆手制止了。

这是一个留着俾斯麦式胡须的中年男人,他用一种高昂的语调说:“我同意福士先生的观点。我们的价格之剑不出则已,一旦挥出就必须要刺中对手的要害。要让他们受伤、让他们流血。不过,坦率地说,即使把运费降到3两,我认为……这个幅度还是不够。”

整个会议室顿时安静下来,除了记账员米勒在低头核算着手里的一堆数据之外,所有的人都把诧异的目光投向了金能亨。

“我们要把运费降到——每吨货物只收2两。”金能亨的语气虽然平静,但众人却都感受到了一股无形的杀机。

天呐!从75两降到2两,一吨货物少了5两的收入,以一艘船平均载重1000吨来计算,每次航行就要少收入5000两。再加上船只日常开支、维护、修理的费用,即使这次价格战重创了敌人,旗昌自己也难免元气大伤。

金能亨难道疯了吗!

他环视了四周一眼,抽出一支雪茄,慢悠悠地点燃,轻轻地吸了一口:“诸位可能会怀疑从现有的运费调低到2两,会不会给我们造成亏损。可事实恰恰相反,只不过……利润低得有点可怜而已。”

说到这,金能亨提高声调,对坐在最远处的米勒喊道:“米勒先生,请把计算利润的那张表格给诸位先生们过目。”

“好的,先生。”米勒答应了一声,依次发给了每位董事一张报表。

“如果按这样的价格运行一个月的话,‘湖广号’的盈利是1500两,‘四川号’是730两,‘江西号’是800两……”为了让大家能明白其中的道理,金能亨进一步解释,“目前,在整条长江航线营运的轮船共有17艘。我们有5艘,还有宝顺的两艘——‘飞似海马’、‘气拉度’,再加上怡和的两艘,其他拥有一艘轮船的洋行可以忽略不计。以上海至汉口为例,拥有两艘船的洋行,每周只能往返一次,而我们是它的一倍。由于数量上的优势,所以能够保证在其他洋行的轮船全都航行的时候,我们始终会有一艘停泊在码头上,用来满足客商随时配货的需求。这种通过规模形成的优势,是那些仅仅拥有一两艘轮船的对手们完全不具备的。”

“我支持金能亨先生的提议。”听了金能亨的阐述,福士第一个举手赞同,“他是一位杰出的商业天才。”

“金能亨先生,我不得不提醒您……”许久一言不发的总买办买办:旧中国时期,受雇于外商并协助其在中国进行贸易活动的中间人和经理人。一般而言,他们既是外商的雇员,也经营自己的商号,是独立的商人。兼华人董事陈煦元字斟句酌地说,“这样的降价——是屠杀。”

金能亨不置可否地一笑,随后严肃地说:“陈先生,实在没有别的办法。我也是为了更好地保障公司里华人股东的利益,才被迫这样做的。”

说完,他再次提高声调:“我们的目的是要打痛宝顺,震慑怡和,把琼记赶出长江。中国人有一句话,‘老虎的屁股摸不得’。我要让他们知道,老虎的屁股虽然可以摸,但一定要付出代价——惨痛的代价!”

房间里稍稍静默了一会儿,随即传来一阵轰然大笑的声音。陈煦元望着在坐的诸人,无奈地摇了摇头。

00

李鸿章一年之中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在天津,只有冬天的两三个月是在保定的直隶总督府度过的。

到了“知天命”的年纪,意气风发和从容倜傥在他的身上已隐而不现,代之而来的却是在庄重沉稳之中透着一种不怒自威的锋芒。此刻,他正在花园之中神情悠然,心无旁骛地看着自己的亲兵头目赵立志舞刀。

盛宣怀——李鸿章的亲信幕僚。手里拿着一沓报纸,步履匆匆地从外面进来。见李鸿章在观看舞刀,便放缓了脚步,伫足在他身边,一同观看。

李鸿章似乎没有发觉盛宣怀,依然饶有兴致地怡然自顾。

刀锋在阳光的照射下发出夺目的光芒,隐隐之中透出一股逼人的杀气。赵立志的动作大开大阖,如行云流水,没有半点凝阻窒碍。须臾之间,一套六合刀法已练完。赵立志收式站定,呼吸自然,没有半点疲累之态。

“好!”盛宣怀高声喝彩。

“你的刀法是越来越纯熟了。”李鸿章哈哈一笑,“去府库领赏!”

“谢中堂大人!”赵立志收刀入鞘,躬身拜谢之后便退了下去。

李鸿章转过身,对盛宣怀微微一笑:“我这身子骨虽说是越来越不中用了,可常看他们比划比划,也能多提醒一下自己,是从鞍马上过来的人,不要忘了居安思危。”

盛宣怀说:“孔夫子说:‘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中堂身居庙堂之高,雄视四海之远,犹能不忘圣人之遗风,不免让卑职顿生高山仰止之感。”

“我哪里敢和圣人相提并论?只不过尽自己之力做一些该做的事罢了。”

两人边说边走入内堂,李鸿章意味深长地说:“杏荪盛宣怀,字杏荪。江苏武进人。曾创办诸多“中国第一”的近代企业。如:第一家电报局——中国电报总局、第一家铁路公司——中国铁路总公司、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等。,人们常说‘做大官,办大事’,似乎只有先做了大官才能办得了大事。我们不妨反过来看,一个人若先办成大事,自然也就可以做得大官。其中的道理,你以后会慢慢体会到的。”言毕,拿起书案上的一块方巾,一边擦手一边示意盛宣怀坐下说话。

盛宣怀若有所思地眨了眨眼,便躬身道:“中堂教诲,卑职必当永铭于心。”

李鸿章在太师椅上坐定,继续说:“可这话又说回来了,庙堂之高,何其危哉!其实,哪个不想置身事外,做一只闲云孤鹤,终老山林。”

“话虽如此……可树欲静而风不止。”盛宣怀也坐下来,把手里的那沓报纸放在桌上说,“宋晋奏请裁停福州船政局和江南制造局的事,不知怎么让报馆知道了,上海的各大报纸都纷纷登了出来。一时间,有关中国是否应该继续制造轮船的争议,遍及整个上海,现在这事儿已经闹得沸沸扬扬了。”

“挑有用的念来听听。”李鸿章靠在椅子上闭目养神。

盛宣怀挑出一张《上海新报》,念道:“《荒谬的论调》:轮船,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从野蛮走向文明的标志,为节省经费而停止造船,这是一个多么荒诞不堪的论调……”

李鸿章摆了摆手,盛宣怀又挑出一张报纸,读道:“停造轮船,固然有损于一个国家的体面,但制造轮船也不能代表一个国家的实力。因为轮船和国家之间,本来就没有逻辑上的必然联系……”

“胡说。”李鸿章淡淡地吐出两个字。

盛宣怀又拿起一份《申报》:“《论中国轮船进止大略》:轮船者,得其道则转败为功,失其道则虽利亦害。何谓得其道?无他,但改官造为商造一言而已。只因官若停造,则厂基、机器之费无可补,人工匠役之身无所靠。若以招商接任之,则前之所费皆可收回,工役之人亦无失业之叹……”

“这篇文章听起来还有那么点意思。”李鸿章缓缓睁开双眼。

听李鸿章这么一说,盛宣怀便把报纸递了过去,李鸿章接过报纸,眯着眼睛一边看,一边缓缓地说:“现在外面动静闹得大,各地督抚的动静也不小。何璟支持宋晋的提议,文煜这只老狐狸没说行也没说不行,左宗棠和沈葆桢则坚决反对,力谏皇上造船停不得,闽、沪二局更撤不得。现在是针锋相对,面对面顶上了,朝廷也是举棋不定,没个主意。”

盛宣怀不失时机地说:“朝廷现在……最想知道的是中堂的意思。”

李鸿章不置可否地微微一笑,微微晃了晃手中的报纸:“这‘变官造为商造’的提法,还颇有些独到之处……”

盛宣怀注视着李鸿章,静静等待着下文。

李鸿章放下报纸,起身走到自己的书案前,拿起自己的水烟袋吸了一口说:“宋晋的论调有三:一是徒费国币以百万计;二是朝廷与洋人早经议和,再造兵船必会引起他们的猜疑;三是我们自制的兵船即便与西方列强交战,也占不得上风……”

李鸿章缓缓坐下:“士大夫囿于章句之学,而不知我国实处于三千年未有之变局。自强之道,在于师其所能,夺其所恃。若我真能深通其法,愈学愈精,愈推愈广,又焉知百数十年后不能攘夷而自立?”

李鸿章又吸了一口烟,重重地吐了出去:“怕引起洋人的猜忌?笑话!日本,弹丸小国,近来与西洋通商,开设铁厂,制造轮船,推广使用西方火器,难道他们是存了一个谋图西方列强之心?不过是为了自保而已。日本为求自保,反而逼视中国,我们难道就不能为自保而亡羊补牢,未雨绸缪?没事的时候,耻笑西洋利器为奇技淫巧,以为不必学;一旦有事,则惊叹外国利器为变怪神奇,以为不能学。他们不知道,洋人视兵轮火器为身心性命之学已数百年矣!”

盛宣怀略微思忖了一下:“我们兴办洋务本来就没有驰骋域外之意,不过就是想守疆土,保和局。退而言之,纵然我们现在所造的兵船打不赢西洋各国,但自保尚且有余,而洋人也会因此不敢轻举妄动。如果因为我们的船没有他们的坚,炮没有他们的利,而放弃了制造,就更会被他们轻视,一旦出了事,就只能拱手听命了。”

李鸿章点点头,轻喟道:“再说了,他宋晋是什么人?翁同龢的一丘之貉罢了。”

盛宣怀似乎听懂了李鸿章的弦外之音,但沉默着没有做声。

李鸿章长叹了一口气:“其实轮船能不能继续造,关键在于一个字——钱。朝廷现在拿不出这笔钱来,沈葆桢也没想出怎么筹钱的法子。我之所以迟迟没有复奏,就是在思忖一个万全之策。”

盛宣怀沉吟道:“筹钱的办法无外乎开源、节流。”

“左宗棠倒是想了个节流的好法子。”

盛宣怀忙问:“什么法子?”

李鸿章把水烟袋往桌上一顿:“停了制造局的造船经费,全部转拨给船政局,好让制造局专心生产枪炮。”

盛宣怀听李鸿章这么一说,不由笑了:“制造局乃中堂一手创办,左宗棠此举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李鸿章说:“不过是釜底抽薪的平衡牵制之术罢了,我也懒得去跟他理论。咱们先不必考虑节流,要多在‘开源’上做文章。”

盛宣怀从李鸿章的语气中蓦然明白了什么,小心翼翼地问:“听您的口气,莫非已成竹在胸?”

李鸿章说:“成竹之说现在还为时过早,可我却偏偏不信这轮船造不下去。”

盛宣怀脸上的困惑之色又深了一些。

“朝廷缺银子,可商人有。”李鸿章沉吟道,“我想到两个法子:一是小打小闹。让闽、沪二局把造出的轮船租给商人,或者干脆卖给他们,让他们自行运载货物;二是造出些声势来。我们若能招徕到商人的投资,便可以和他们一道,开设一家轮船航运局,专门承运货物,赚取运费。这样一来,造轮船不就有钱了吗?”

“自轮船直入中国以来,天下商民称便,由此可知,轮船为中国必不能废之物。况且闽、沪二局设意甚深,既已兴之,又怎可轻易言废?”盛宣怀听李鸿章说完之后,不由眼睛一亮,“若真能依中堂所言,暂则为节流,久则为开源,转弱为强,系此一举。”

李鸿章微微一笑:“这么说,你也赞成这个主意?”

“‘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卑职以为,小打小闹不如就算了,还是应着重商榷招徕商人经办之法。华商不如洋商之处,在善于取巧,畏于远谋。况且,中国官、商久不联络,各行其是。官员不顾商情,商人不筹国计。而欲筹国计者,必先顾商情,倘若商不能自立,则国一蹶不可复振。”盛宣怀停顿了片刻,“卑职再三思忖,觉得这件事不是不能为之,而是该如何为之。”

“噢?说说看。”

盛宣怀说:“轮船局试办之初,必先一扫官场之陋俗,为官者不能与商人争利,而要为商人设身处地着想。如此一来,闽、沪二局便可兵舰与商船并造,采商之资,偿兵之费,息息相通,生生不已。”

李鸿章一边听,心里一边暗喜:自己一手培养的幕僚虽然年纪尚不及而立,居然有如此远见卓识,若是再经一番历练之后,或可成就大器。

想到这,李鸿章说:“天下大事,枢机莫不在于人。此事若要办成,自需有体恤商人,熟悉商情,且公廉明干,并为众商所深信之人出面主持方才可行。”

盛宣怀刚要说什么,却欲言又止。

李鸿章迅速捕捉到了这个细微的变化,深会其意地说:“杏荪,我想就由你来草拟一个轮船招商的章程,把你我二人刚才的想法梳理、润色一下。你看如何?”

李鸿章的一席话,正中盛宣怀的心思。况且,李鸿章一开始便暗示他“做大官与办大事”之间的关系,而“轮船招商”就是一项开风气之先的“大事”。这对自己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机遇。

盛宣怀急忙躬身说:“承蒙中堂厚爱,卑职敢不从命。”

李鸿章哈哈一笑,捋了捋胡须说:“杏荪,准备纸笔,关于朝廷裁撤闽、沪二局的事,我这就复奏皇上,我念,你记。”

盛宣怀忙找来纸笔,李鸿章起身走了几步,略微思忖了一会儿,沉声念道:“《筹议制造轮船未可裁撤折》,臣直隶总督,北洋大臣即“北洋通商大臣”的简称,即“办理牛庄、天津、登州三口通商之事务大臣”。李鸿章跪奏……”

旗昌轮船码头,地处华商云集、水陆交通极为便捷的十六铺北首。与之配套的,还有容量高达三万五千吨的货运仓栈。旗昌轮船公司正是凭借这得天独厚的地利优势,在与宝顺、怡和的竞争中占尽了先机。

唐廷枢几乎每天都会到这转上一圈,了解一下旗昌的航运动态。旗昌码头,可以说是长江航运业的晴雨表。无论刮风下雨,旗昌有什么动向,都会第一时间在这里呈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