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国家盾牌
2770900000004

第4章 “邓幺妹失踪”案(3)

几十年后,我的孙子问我当年为什么远离家乡,选择“南下”。我笑着回答,我想要自己的生活过得更有意义,一个人高贵的灵魂必须拥有配得上它的精神生活。年轻时,我读过法国着名思想家帕斯卡的名着《思想录》,他在书中有这样一句话:“人是一支有思想的芦苇”。我想,人的生命犹如芦苇一样脆弱,稍不小心,就会折断。但在芸芸众生之中,人有比其他生物更高贵的东西,那就是我们拥有一颗能思想的灵魂。

在侦破邓幺妹失踪一案中,我领悟到世间没有什么能与人的灵魂媲美的东西。我钦佩那些具有高尚灵魂的人,鄙视那些麻木不仁甚至丧失人性的“异类”,同时也为自己的灵魂醒着倍感庆幸。

初冬的康城地区常被灰色的厚云蒙住,从早到晚,老是一个样子。郊区的冷风比城里更刺骨。层层有序的梯田蓄着水,远远望去,像一块块明亮亮的镜子。虽然没有下雪,但路上、枝头间都打了一层厚厚的霜。

第二天,我们驾车前往邓招娣家中。刘正穿得很奇怪,上身套件黑色的皮夹克,脚下蹬着一双锃亮的马靴,嘴里却叼着一根老长的旱烟杆,一副“中不中西不西,土不土洋不洋”的怪模样。更有意思的是,我的公开身份是专案组的领导,刘正是我的助手。实际上,整个专案组的刑侦工作都由老刘负责,我充当他的助手。

我知道,这样做是鉴于刘正的历史问题没有解决,暂时不能担任领导职务。我尽量地适应老刘的工作方式和思维模式,后来这种刑侦风格影响了我的一生,我继承了老刘的衣钵。

红旗林场附近有几个小村寨,都散落在群山环绕的坝子上。这种坝子中部低平,土层厚,水源好,适合耕作和居住。邓招娣家就是坝子上一处坐南向北的四合小院。

韩福祥是一名优秀的基层民警,他对歇马镇方圆几十里的人文地理了如指掌,说起来如数家珍,让我佩服不已。

韩福祥指着邓家小院说:“这以前是当地土豪与情人私会和冬季圈猎的宅院,宅院里是人间乐园,有的是吃不尽的大米白面,穿不完的绫罗绸缎,宅院外是人间地狱,穷苦善良的佃农们一年忙到头,仍旧吃不饱,穿不暖。解放后,土豪被政府依法镇压了,这处宅院也充了公,一直搁置无人使用,直到林场成立后,这才分给护林员邓泽松。”

与城镇不同,在这样严寒的日子里,村民们没有待在热被窝里,而是老早就扛着锄头,领着一家老小到地里忙碌去了。土改后,只要有农村互助组的地方,就会听见欢快的笑声,只要有笑声的地方,就会看见忙碌劳作的人群。虽然寒气逼人,但每一个农民身上都冒着热气,他们毫无怨言地种田、修渠、打坝,庄稼人难以相信,自己梦中想过的、整日向神灵祈求的幸福生活,现在竟然变成了现实。苦日子终于结束了,土地的仆役成了土地的主人,光景一年比一年好,生活有了奔头。

整个坝子寂静无声,隐约地听见很远的地方传来一声公鸡啼鸣,给灰蒙蒙的天地间平添了一丝睡梦般的阴郁。远远的,我看见院子门前站着一对老人,他们就是邓泽松夫妇。

红旗林场场长袁刚是复员军人,他拉着邓泽松的手说:“邓大爷,这位是省城公安厅的谭同志,他专门来替您找出幺妹的下落。”

邓泽松老两口扑通一声跪了下来,不停地磕着响头,嘴里说着:“青天大老爷……青天大老爷啊!您老一定要为我们做主啊!”

我浑身的血一下子涌上了脑门,眼睛湿润起来,低声说:“老人家,使不得!使不得!您这不折杀我吗?快起来!”我心里一阵发酸,慌忙搀扶起两位老人。可邓泽松死活也不起来,他紧紧地抓住我的手,老泪纵横地说:“谭同志啊!您一定要帮忙找到幺妹啊……我那苦命的娃……”没等我回话,邓泽松长叹一声,昏厥过去。

大家急忙将邓泽松抬进屋内,手忙脚乱一番之后,老人家这才缓过一口气,他睁开双眼,拉住刘正和袁刚的手,浑身颤抖地哀求道:“首长,我家幺妹……才十六啊……十六岁的女娃儿,多乖啊!不经人说,就会挑水做饭,不经人教,就会读书识字……前些天,我还和她妈商量着,准备送她去学校读点书,做个文化人,莫像我一样,老了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呜呜呜!是哪个挨千刀的,短命的!把她藏起来了嘛……呜呜呜!我的幺妹……我的女哟!”

刘正劝慰道:“老人家,您放宽心!只要幺妹活着,我一定将她找回来。”

他并没有将下文吐出:若真的出了事儿,一定将凶手绳之以法。我知道老刘体谅邓泽松的心情,他不想让这位饱经岁月磨难的老人再次流泪。

刘正示意袁刚安抚一下邓泽松,领着我和杨瑾开始在屋内巡视,韩福祥和李东海等人则在附近的河流、沟渠边查找线索。

邓家堂屋不大,除了供奉观音菩萨的神龛外,就只摆得下一张吃饭用的方桌。

邓大娘跪在神龛前,半闭着眼睛,念念有词:“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求您老人家显显灵,救救我那可怜的娃儿吧!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求求您老人家了……”

我望着这位虔诚求佛的老人,她满头的银丝,历经沧桑的皱纹布满了脸颊,眼角间饱含着两颗亮晶晶的热泪,却久久没有坠下。我想,那是邓大娘留给幺妹的,只有等女儿平安归来,老人才能安心地滴下这泪珠。因为,泪珠与女儿一样珍贵,她的泪早已流干了。

堂屋旁的两间卧室都敞开着门,一间是老两口的,一间是邓招娣的。我走进邓招娣的卧室,里面打扫得干干净净,四壁角落没有一点灰尘蛛网。地面用拖布清洗得亮灿灿的,让满脚泥泞的我有些不好意思下脚。雕花的桌椅板凳用手绣的花布罩着,窗户的白纸上还贴着几张红色的窗花,床头挂着一串雕刻的葫芦,可见邓招娣是一个极爱干净又心灵手巧的人。

“哎呀!她还看书!”

杨瑾拿起床头搁置的一本小说,发出了惊讶之声:“天啊!她竟然能读懂这样的书。”

这是苏联作家科斯莫杰米扬斯卡娅所着的《卓娅和舒拉的故事》的中文译本。书里有很多字邓招娣是不认识的,旁边用铅笔歪歪扭扭地写着一些同音字,且错别字居多,可以体会她阅读时的艰辛和对知识的渴望。邓招娣写的那些“不登大雅之堂”的字,让我感受到一个从旧社会走过来的农村女孩子的痛苦,这种痛苦不是来自物质而是精神,是由于知识的贫乏而给邓招娣所带来的伤害。

是啊!她十六岁了,胸腔里跳动着一颗羞涩而敏感的心,她渴望与同龄人一样,体面地坐在教室里读书识字,她希望自己同林场里的工人一样,有一份让人羡慕的工作,每月领到一份薪水,然后在工资单上漂漂亮亮地写上自己的名字。这不仅是一个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要证明她邓招娣不比别人差,她想生活得更有意义。

扉页上一行字写得整齐漂亮,刚劲有力,没有一个错字: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人来说只有一次。因此,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一个人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他临死的时候能够说,我把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人生最宝贵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

我默念着奥斯特洛夫斯基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名言,陷入沉思:邓招娣是一个苦命的女孩。解放前,她在地主家当丫鬟,受尽折磨和屈辱。天没亮就爬起来干活,地主老财稍不如意,就用鸡毛掸子和烟签子没头没脑地毒打招娣。寒冬腊月,邓招娣睡在柴房里,连一床遮体驱寒的被褥也没有,一双脚长满了冻疮,走起路来一瘸一拐的。好不容易盼到了解放,邓招娣翻身做了主人,本该好好地享受幸福生活,人却不见了踪影,她到底在哪儿?她是否还活着?倘若遇到不幸,是谁如此心狠手辣?我不愿往坏处想,只希望邓招娣给我们开了一个玩笑,她去游玩了,或是迷了路……但,作为一名侦查员,理性必须战胜感性。可我是人,有情有义的人,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瞬间,我带着矛盾的心情,瘫坐在椅子上,拿着那本小说发呆。

“他们是?”刘正拿起一个相框,指着里面的人问袁刚。

“邓招娣的姐姐邓来娣,姐夫罗更生。小两口在镇上开了一家小铺子,卖点日用品、白酒什么的。”

“妹妹出事了,怎么不见他俩的身影?”

“嗨!来过,又走了,说妹妹成仙了,叫父母大可放心。”袁刚将刘正拉到屋外,低声说,“要说都是一个娘肚子里,6Tf11.04咋跑出这么天悬地隔两个人出来?

幺妹招娣勤快上进,凡是乡下姑娘应该做的事,砍柴割草,喂猪放羊,纺纱织布,生火做饭,洗衣缝补,她都是一把好手。前不久,参加完扫盲班学习的幺妹,还主动向团组织靠拢,想加入共青团。再看看大妹来娣,全然一个猪八戒投胎下凡,好吃懒做,别说粗活路做不来,连细活路都是个半路出家的‘现世宝’。现今是新社会了,这女子倒好,大字不识一个,整天和镇上村里的神婆仙姑打成一堆,信鬼神拜菩萨,活回去了!只因为她脸蛋子长得漂亮,嘴巴会说,嫁了个好男人,不然,真不知谁会娶她。”

“你说的是那个叫罗更生的男人?”

“对!罗更生是一个外来户,解放前来到歇马镇,听说是重庆人,家里本是做小本生意的,不料碰上一群溃败的散兵游勇,爹娘被匪兵打死了,房子被一把火烧了。罗更生好不容易捡了条命,跟着马帮跑货为生。有一次,罗更生随马帮跑到咱们这儿,病倒了,老板扔下他走了。幸亏邓泽松一家悉心照顾,才得以复原。病好了后,罗更生便用积蓄在镇上开了家小铺子,娶了邓来娣为妻,在这里安了家。小伙子是个老实人,来娣平日对他凶巴巴的,三脚都踹不出个屁来。可人孝顺!懂得知恩图报,待邓家老人如亲生父母。”

正说着,院里走进一个三十来岁的矮个男子,他头上缠着白头帕,身上的棉袍到处是补丁,手中拎着一包糕点和两瓶曲酒,一看就是忠厚老实的山里人。

“场长,您也在啊!我爹我娘呢?”这男子毕恭毕敬地对袁刚说。

“更生来了,他们在屋里,刚才还惦记你呢!真是说曹操,曹操到!”袁刚笑着答道。

邓泽松起身拉着女婿的手说:“更生啊,你看……你看……幺妹不在了……”

罗更生安慰道:“爹,别说这些丧气话。幺妹是大富大贵的人,不会有事的。她要是回来了,我一定好好照顾她,要上学咱出钱让她读书,要学手艺,咱找最好的师傅,改年寻个好婆家,来年给您二老添个孙子哩。”

邓泽松抹了抹眼泪:“更生,有你这句话,爹就放心了。哎!苍天有眼啊,来娣对你那样凶,你还像过去一样对我好。本想有个儿子,老天爷让我生了俩闺女,现在菩萨显灵了,送了个儿子给我。更生啊!”

罗更生低头答道:“爹,都是一家人,不说这些生分的话。您老人家对我有救命之恩,不报答您,那我罗更生算什么?再说,幺妹真如杨神婆和朱瞎子说的那样,成了仙,那是咱邓家的福分,她莫非还会忘了您们二老的养育之恩?放心,放心!好日子在后头哩。”

“更生,来……来……”袁刚将罗更生招呼到跟前。

罗更生笼着袖子习惯性地蹲在地上,从口袋里摸出一张小纸片,又从烟布袋里捏了一撮烟叶,熟练地卷了两根烟棒,一支奉给袁刚,一支塞进自己嘴里。袁刚对我们说:“这小子烟瘾大,用旱烟杆抽,他觉得烟锅太小,抽两口就完了,麻烦!还是用纸卷着抽解恨!”

罗更生冲着我们傻傻一笑,他替袁刚点烟时低声问:“场长,有事您老人家发话就是。”

“谁告诉你幺妹成仙了?你咋乱说这些封建迷信的东西呢?前几天才批评了你,今天又搞这些旧社会的东西。”袁刚狠狠地瞪着罗更生,轻声责备道。

“村寨里的人都这么说,我……我……”罗更生像霜打了似的,低着头,声音越变越小,不时用袖口在额头抹汗。我感觉他是个胆小怕事的人。

“你!”

“更生,你是亲眼看见邓幺妹成仙的?”刘正止住正要发火的袁刚,笑吟吟地问。

“是我老婆看见成仙的幺妹,也在梦中见过。这是邓来娣亲口给我讲的!”

“哦?邓来娣见过成仙的幺妹?说来听听,袁场长不会责怪你的,就当咱聊天胡吹。不碍事!不碍事!”

“幺妹真是玉皇大帝的八仙女?那你攀了个天庭亲戚,算得上半个神仙喽!”我笑着插话道。

“幺妹不是八仙女,她老人家是九尾狐仙!”罗更生面带神秘,压低声音说,他眼睛骨碌骨碌地四处张望,仿佛天机不可泄露,生怕招来杀身之祸。

“九尾狐仙?《聊斋》中的狐狸精?”刘正问。

“首长,可不敢乱说,可不敢乱说!九尾狐仙是神仙,不是什么妖怪。这话倘若被狐仙听见,那会惹来血光之灾的。邓招娣是九尾狐仙,这可是我老婆亲眼所见,人家杨神婆问了太上老君的。”

“当真?”

“那还有假?前天,我家来娣同杨二姑,就是村子里有名的神婆一路去后山庙子拜佛许愿,希望幺妹早日归家,平安无事。归家途中,她们在竹林中歇息,气还没有喘匀,就听见林子里有人说话。这时,一阵冷风吹过,来娣看见不远处飘过一个身穿古装的女子,再细细一看,竟然是妹妹邓幺妹。还没等来娣开口,幺妹就说,凡人邓来娣,见了九尾狐仙,还不下跪叩拜。来娣听了慌忙下跪叩拜,耳边一直回荡着幺妹的声音,姐姐,姐姐的喊着。过了一会儿,又是一阵狂风四起,林子里升起一片仙气,狐仙起驾走了,来娣同杨二姑这才醒悟过来,追到前面一看,真是又惊又喜。”

“看见狐仙了?”我急切地问。

“不是。惊的是刚才狐仙出现的地方,原来是一座坟园,矗立着十几座前人的坟墓,坟头的招魂幡不停晃动,枝头的乌鸦一阵乱叫。荒郊野岭的,你说吓人不吓人?喜的是在地上看见一个银镯子,原本是幺妹佩戴的东西,你们说奇怪不奇怪?幺妹随身戴的手镯子,为什么会到了荒郊野外的坟园呢?当天夜里,杨神婆请了太上老君附体,问了个究竟。老君说,幺妹是狐仙转世,现今人缘已尽,要离开凡间去仙界修行了。”

“杨二姑真有你说的那么神?”刘正问。

罗更生眼睛一鼓:“首长,那是自然!人家叫她活菩萨!不是我说二姑像菩萨,她的法力确实很高。她会请神,会画符。前几年,村里一个猎户从几丈高的悬崖上滚落下来,把脑壳都撞破了,连脑髓都流了出来,人们把他抬到杨二姑跟前,哪个还敢信这人能救活?哪里晓得,杨二姑不慌不忙地端出一碗清水,画了一道神符,含水一喷,请太上老君下了凡。就一顿饭的工夫,那受伤的猎户就好了,跳起来,一趟子跑到山里杀了只獐子,用来谢杨二姑的救命之恩。您老人家说,这法力该多大?不是老君关门弟子还会是谁?”

忽然,一阵寒风掠过,附近的鸟群惊得四处乱飞。哗啦一声,屋顶上几块悬吊的瓦片被吹落在地,摔得粉碎。罗更生连忙下跪,念着我们听不懂的咒语。一时间,整个邓家院落的气氛冰凉而窒息。

“看来是狐仙来过啊!幺妹这丫头当了神仙,架子就大了,也不下来打个招呼!”刘正调侃道,我们听了不由得笑了起来。大家固然不会相信这种说法,但都想为什么邓来娣会遇到这种事儿,她这么刻意地制造妹妹成仙的气氛,到底居心何在,莫非招娣的失踪与她有扯不断的牵连?

这时,林场保卫科长蔡志刚领着几个民兵大汗淋淋地跑过来,对袁刚说:“场长,不好了!不好了!邓来娣和杨二姑又在搞封建迷信活动了,她要成仙,闹自杀!”

“什么?你说什么?”袁刚一脸怒气地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