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有一匹小斑马浸泡在水中。它悠闲而自在,完全不觉察四下的危机。在岸边,有一头体积比它大数倍的母狮正在窥伺。母狮没有贸然采取行动,不是因为没把握,只是不知道水的深浅,所以静待良机去猎杀。不久,小斑马满足地站起来了,几乎没伸个懒腰。是的,它犯了一个致命错误,让岸边的敌人洞悉:哦,原来那么浅,只及你膝。母狮蓄锐出击,马上中的,啮咬着斑马的咽喉不放,并撕裂血肉,大快朵颐。母狮进餐,是在水中一个小浮岛上进行。它并无意与同伴分食。岸上来了些狮子,远视它吃得痛快,也馋涎大流。不过晚来了一点,又不敢轻举妄动:不知道水的深浅呀,所以没游过去抢食。母狮死守并独占食物,得意的尽情享用。一不小心,尸体掉进水里,它下水攫住,一站起来,群狮洞悉了:哦,原来那么浅,只及你膝。二话不说,一齐下水拥前。饥饿的狮子群,把母狮的晚餐抢走了,分享了,真无奈。
这个故事说明:人人都不想倒下去,只望站起来。无意中,一个飞扬跋扈的姿态,便让所有旁观者知道你是怎样的人,底牌在哪儿,水有多深——哦,那么浅。
所以,做人还是含蓄点、稳重点好,不能太锋芒毕露了,要牢记“枪打出头鸟”“言多必失”的道理。
俗语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这句话确实有一定的道理。大多的灾祸是自己的言谈招来的,因而慎言少祸。言谈的灾祸,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国事、政事的滥发议论,所以在古代以及解放前的茶馆及酒店门上挂有“莫谈国事”的牌匾;二是对身边的人和事评头论足,正是这种不考虑后果的高谈阔论,惹怒了上司和同事,从而埋下了灾祸的导火线;三是在众人之中鼓唇弄舌,搬弄是非,像长舌妇一样,今天道东家长,明天说西家短,这种缺少修养的言谈,没有不遭到报复的。说话能把握尺寸,说得恰到好处,是一种修养,一种水平,既不能喋喋不休,口若悬河,又不能该说话时却沉默寡言。可见,言谈能反映出一个人为人处世的涵养功夫,要把握好分寸和态势。
当别人出现错误时,该怎么做呢?
音调、手势,或眼神都可以用来指责别人的缺点错误。它可以收到和言辞表达一样有力的效果。但是,当你指出对方错误时,他会同意你的观点吗?不会,绝不会的,只能造成反击。因为你一拳伤害了他们的判断、荣誉、智力和自尊,无论你用柏拉图或康德的逻辑理论如何反驳,也改变不了观点,只因你伤了他们的感情。
如果你认为有些人的话不对,就算你确信他说错了,你也应该这样说:“啊,慢着,我有另外一个看法,不知道对不对,让我们共同来看看这件事,假如我错了的话,希望大家纠正我。”
很奇妙,确确实实很奇妙,像这样的话,天上或地下绝没有人会来反对你说:“我可能不对,让我们来看看这件事。”
千万不能一开始就表现出:“我要证明什么什么给你看。”这无疑是说:“我比你聪明,我要让你改变想法。”它会引起反感并引发矛盾,给自己带来麻烦。
假如你想证明什么,就应不让任何人知道,要不着痕迹,很巧妙地去做。
科学家伽利略在三百多年以前就说过:“你不能教人什么,你只能帮他们去发现。”
苏格拉底也一再告诉门徒:“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不知道什么。”这就是说,如要指出人们有什么错,那是要付出代价的。换言之,别与配偶、顾客或敌人发生冲突。别指责他们的错误,要运用一点技巧,别惹他们动怒。
埃及法老阿托乙在耶稣诞生的2200年前,就曾给儿子一句箴言,它至今仍然十分有用:“要机智灵活,这将会帮助你达到目的。”
早在2000年前耶稣就讲过:“要赶紧与你的对头和好。”
如果你想促成别人的意见与你一致,应该做到:
对别人的意见要表示尊重。千万别说:“你错了。”
沟通禁忌,小心触雷
一天,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孙妮小姐被派到外地去出差。在卧铺车厢内,她碰到了一位来华旅游的美国姑娘。由于对方首先向孙小姐打了一个招呼,孙小姐觉得不与人家寒暄几句实在显得不够友善,便操着一口流利的英语,大大方方地随口与对方聊了起来。
在交谈之中,孙小姐有点没话找话地询问对方:“你今年多大岁数呢?”不料人家答非所问地予以搪塞:“你猜猜看。”孙小姐觉得没趣,转而又问:“到了你这个岁数,你一定结婚了吧?”这一回,那位美国小姐的反应更令孙小姐出乎意料:对方居然转过头去,再也不搭理她了。一直到分手,她们两个人再也没有说上一句话。
孙小姐与那位美国姑娘话不投机,不欢而散,主要是因为孙小姐在交谈中向对方所提出的问题,在国外纯属不宜向他人打探的个人隐私。按照常规,对方是有权利拒绝回答的。
所谓个人隐私,简单地说,指的就是一个人出于个人尊严和其他某些方面的考虑,因而不愿意公开,不希望外人了解或是打听的个人秘密、私人事宜。在国际交往中,人们普遍讲究尊重个人隐私,并且将尊重个人隐私与否,视为一个人在待人接物方面有没有教养,能不能尊重和体谅交往对象的重要标志之一。
因此,中国人在涉外交往中,务必要严格遵守“尊重隐私”这一涉外礼仪的主要原则。也就是说,在与海外人士打交道时,一定要充分地尊重对方的个人隐私权。进而言之,在言谈话语之中,对于凡涉及对方个人隐私的一切问题,都应该自觉地、有意识地予以回避。千万不要自以为是,在同海外人士交谈时信口开河,将“关心他人比关心自己为重”这一中国式的做法滥施于人。甚而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不管对方如何反响,依然故我,“宜将剩勇追穷寇”,“打破砂锅问到底”。这样的话,极有可能会令对方极度不快,甚至还会因此损害双方之间的关系。
从可操作性这一角度来讲,应用“尊重隐私”的原则,在涉外交往中,至关重要的是要明白在与外国人包括海外华人进行交谈时,应当有所不为,即必须了解,在与海外人士交谈时,对于那些属于个人隐私方面的话题,不应有所涉及。
一般而论,在国际交往中,下列八个方面的私人问题,均被海外人士视为个人隐私问题。
一、收入支出
在国际社会里,人们普遍认为:任何一个人的实际收入,均与其个人能力和实际地位直接存在着因果关系。所以,个人收入的多寡,一向被外国人看作自己的脸面,十分忌讳他人进行直接或间接地打听。除去工薪收入之外,那些可以反映个人经济状况的问题,例如,纳税数额、银行存款、股票收益、私宅面积、汽车型号、服饰品牌、娱乐方式、度假地点,等等,因与个人收入相关,所以在与外国人交谈时也不宜提及。
二、年龄大小
在国外,人们普遍将自己的实际年龄当作“核心机密”,轻易不会告之于人。这主要是因为,外国人一般都希望自己永远年轻,而对于“老”字则讳莫如深。中国人听起来非常顺耳的“老人家”、“老先生”、“老夫人”这一类尊称,在外国人听起来却如诅咒谩骂一般。特别是外国妇女,最不希望外人了解自己的实际年龄。所以在国外,有这么一种说法:一位真正的绅士,应当永远“记住女士的生日,忘却女士的年龄”。
三、恋爱婚姻
中国人的习惯,是对于亲友、晚辈的恋爱、婚姻、家庭生活时时牵挂在心,但是绝大多数外国人却对此不以为然。他们认为,让任何一个人面对交往不深的朋友,去老老实实地交待自己“有没有恋人”、“两人是怎么结识的”、“跟恋人相处多久了”、“结了婚没有”、“夫妻关系怎么样”、“婆媳关系如何”、“有没有孩子”、“为什么还不找对象”、“为什么还不结婚”、“为什么还不生孩子”,都不仅不会令人愉快,反而肯定会让人难堪。在一些国家里,跟异性谈论此类问题,极有可能被对方视为无聊之至,甚至还会因为被对方控告为“性骚扰”而吃上官司。
四、身体健康
在中国人相遇后彼此打招呼时,大家经常会相互问候对方:“身体好吗?”要是确知交往对象身体曾经一度欠安,那么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关心,与其见面时,人们往往还会热心而关切地询问对方:“病好了没有?”如果彼此双方关系密切的话,则通常还会直接向对方打探:“吃过一些什么药”、“怎么治疗的”,或是向对方推荐名医、偏方。可是在国外,人们在闲聊时一般都是“讳病忌医”,非常反感其他人对自己的健康状况关注过多。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个人的身体健康都被看作是他的重要的“资本”。
五、家庭住址
在中国人的人际交往之中,大家对于自家的住址通常是不保密的。对于自己的家庭住址、私宅电话号码等等,人们一般都会有问必答,甚至于还会主动地相告于人。不仅如此,中国人还喜欢串门,并且往往乐于请人上门作客。而在国外,通行的做法却恰好与我国相反。外国人大都视自己的私人居所为私生活的领地,非常忌讳别人无端干扰其宁静。在一般情况下,除非知己和至交,他们一般都不大可能邀请外人前往其居所作客。为此,他们都不喜欢轻易地将个人住址、住宅电话号码等纯私人资讯“泄密”。在他们常有的名片上,此项内容也难得一见。
六、个人经历
初次会面时,中国人之间往往喜欢打听一个交往对象“是哪里的人”、“哪一所学校毕业的”、“以前干过什么”。总之,是想了解一下对方的“出处”,打探一下对方的“背景”,摸一摸对方的“老底”。然而外国人却大都将这些内容看作是“商业秘密”,并且坚决主张“英雄莫问出处”,反对询问交往对象的既往经历,随随便便地擅自查对方的“户口”。外国人还认为,要是一个人动辄就对初次交往的对象“忆往昔峥嵘岁月”,甚至“痛说革命家史”,并不见得是坦诚相见,相反却有可能是别有用心。
七、信仰政见
在国际交往中,由于人们所处国度的社会制度、政治体系和意识形态多有不同,所以要真正实现交往的顺利、合作的成功,就必须不以社会制度划线,抛弃政治见解的不同,超越意识形态的差异,处处以友谊为重,以信任为重。如果动不动就对交往对象的宗教信仰、政治见解品头论足,甚至横加责难、非议,或是将自己的观点、见解强加于人,都是对交往对象不友好、不尊重的表现。最为明智的作法,就是在涉外交往中对此避而不谈。
八、所忙何事
在国内,熟人见面之际,免不了要相互询问一下对方:“忙什么”、“上哪里去”、“从哪儿回来”、“怎么好久没见到你”。但是,外国人对于这一类的问题皆属个人私事,“不足为人道哉”,绝对没有“曝光”的必要。向别人探听与此相关的问题的人,不是好奇心过盛,不懂得尊重别人,就是别有用心,或者具有天生的“窥视欲”。被问及这类问题时,外国人往往会“王顾左右而言他”,甚至还会缄口不语。
上述八个方面的问题,即收入支出、年龄大小、恋爱婚姻、身体健康、家庭住址、个人经历、信仰政见、所忙何事等等,皆属于个人隐私问题。要尊重外国友人的个人隐私权,首先就必须自觉地避免在与对方交谈时,主动涉及这八个方面的问题。为了便于记忆,它们亦可简称为“个人隐私八不问”。
学会道歉,赢得信任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往往会在有意无意间开罪他人,伤害彼此间的友好情谊,造成不愉快,甚至产生感情上的疙瘩。冤家宜解不宜结,那么怎么个解法呢?——学会道歉。
道歉,就是向对方表达出你内心深处真诚的歉意。而歉意的表达需要把握一定的技巧,否则便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那么,究竟该如何道歉呢?
一、勇于承担责任
道歉首先要有承担责任的诚心和勇气。道歉不仅不是一件丢脸的事情,反而更能体现一个人良好的人品与修养。“负荆请罪”的典故中,人们不仅佩服蔺相如的“豁达大度”,更佩服廉颇“有过则改”的勇气和负荆的真诚。有人道歉“犹抱琵琶半遮面”,左一个“因为”,右一个“假设”,强调种种客观因素,或将责任推到他人身上,说“要不是他……我不会……”而很少扪心自问是否无愧。这样的道歉自然苍白无力,无法让人生出谅解之情。道歉要有“廉颇式”的诚意,有了诚意,才会有说“对不起,我错了,请原谅”的勇气。
二、善于把握时机
很难想象几十年后的“对不起”不是一句迟到的忏悔。道歉要善于把握适当的时机,应选在对方心平气和有喜事临门等心情较好的时候。“人逢喜事精神爽”,这时,他更容易接受你的道歉,与你握手言欢、重归于好。当然,时间宜早不宜迟。道歉要善于选准适当的地点,最好是亲自上门道歉,或约对方到一个环境优雅安静的地方,双方都能平心静气,自然也就容易推心置腹、开诚布公地谈一谈心,化干戈为玉帛。
三、巧于借物传情
当岸与岸相隔时,聪明的人发现了桥和船,两岸相通“非人能行也,善假于物也”;当心与心相隔时,我们也应巧于借助外物表达心意。如果直接至歉不适宜,也不妨在适当时间打个电话或写封言辞诚恳的信,向对方表示歉意。当然,也可以请一位彼此都信任的朋友、同事或领导代为转达歉意。日后,时机适宜时再登门致歉赔礼。
雨不小心伤害了同学文,他感到很内疚。于是,文生日那天,雨到学校广播站为文点歌一首,并说:“文,对不起,我真的不是故意的,你能原谅上周惹你生气的朋友吗?今天是你的生日,我祝你生日快乐,前程似锦!”文听到广播后很感动,立刻登门致谢,两人和好如初。
四、贵于持之以恒
也许你的失误给了对方刻骨铭心的伤害,这时,你要有诚心,更要有耐心。一次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濒于失去耐心与信心时,你要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想一想:要是你,你能轻易原谅深深伤害你的人吗?滴水尚能穿石,我相信,只要你敞开心扉真诚地对待对方,“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朋友间再不会有解不开的心结。
尴尬困境,沉着应对
与人交往时,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难以回答的问题和令人难堪的窘境。这时候,该怎样说话?或者在说话时该注意什么呢?
当你处在难题前和窘迫中,总的原则是明辨事理,说话得体;该直言不讳的,就直言不讳;该巧妙回答的,就巧妙回答;该含糊的含糊;该超脱的超脱……总之,从实际出发,看情况而定,碰上什么锁就用相应的钥匙去开。但有一点要特别注意:当有人存心刁难或羞辱你并使你的感情受到伤害的时候,你千万不要只顾气愤动怒发火,不要硬着头皮去硬顶。那样会激化矛盾,扩大事态,闹得不可开交,两败俱伤。你也不能张口结舌,或满脸羞红,那样会使对方觉得你软弱可欺,他很可能会变本加厉地嘲弄你。唯一的办法是:头脑冷静,控制情绪,运用语言的艺术特别是以急中生智的幽默语言去对付。当然,对方使你感到为难和窘迫并非是出于恶意,许多正常的交往也会使人面临难题和威胁。不论是哪种情况,首要的一条都是说话一定要恰当得体。
一、说话恰当,避免失误
电视片《谈宝钢》中有这样一段问答:
节目主持人问:抗日战争期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我国。我国人民对日本侵略者怀有极大的仇恨;现在我们建设宝钢,引进了日本的机器、设备和技术。有的观众有这样的疑虑:这样做会不会伤害我们的民族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