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古文观止鉴赏(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2762900000029

第29章 汉文(3)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B26],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后夫自抑损。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

太史公曰:吾读管氏《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及《晏子春秋》,详哉其言之也。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故次其传。至其书,世多有之,是以不论,论其轶事。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方晏子伏庄公尸哭之,成礼然后去,岂所谓”见义不为,无勇“者邪?至其谏说,犯君之颜,此所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者哉!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注释】

[1]夷吾:管仲,字仲名夷吾。[2]颖上:在今安徽颍上。[3]鲍叔牙;春秋时期齐国大夫。游:交往。[4]欺:这里指分财利时多占便宜。[5]小白:即齐桓公,与下文公子纠都是齐襄公的弟弟。[7]召忽:与管仲一起事奉公子纠,事败自杀。[8]多:认为难得。[9]俗:指庶民百姓。[10]服度:遵循法度。[B11]四维:指礼、义、廉、耻。[B12]少姬:齐桓公从蔡国娶的妾,少姬与桓公游玩,摇荡游船惊吓了桓公,被遣回娘家,蔡君将少姬另嫁,桓公怒而攻蔡。[B13]”责包茅“句:齐桓公以楚国不向周王室进献包茅为由,进攻楚国。事见《齐桓公伐楚盟屈完》。[B14]山戎;北方少数民族,又称北戎。[B15]召公:文王之子,武王贤臣,燕国始祖。[B16]”柯之会“:齐桓公攻打鲁国,鲁将曹沫三战三败,鲁国割地求和。齐、鲁在柯(齐国地名)会盟,曹沫以匕首劫持桓公,桓公被迫同意归还鲁国失地。[B17]三归:三处建筑华丽的台;反坫:指堂屋两柱间放祭祀和宴会所用的礼器和酒的台。按礼诸侯才能享有这些。[B18]晏子:齐国大夫,名婴,字仲,谥号平。[B19]莱:国名,为齐国所灭。夷维:莱国城邑。[B20]危言:直言。[B21]缧绁(léixiè):捆犯人的绳索,此指拘禁。[B22]左骖:车子左边的马。[B23]闺:内室。[B24]诎:同”屈“。[B25]信:同”伸“。[B26]六尺:大约相当于今四尺二,合公制约一米四。

【译文】

管仲,名夷吾,颍上人。他年轻时常与鲍叔牙交往,鲍叔牙知道他贤明有才干。管仲家贫,常要占鲍叔的便宜,而鲍叔始终友好地待他,不因为这种事情而说他的闲话。后来鲍叔侍奉齐国的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纠,到小白立为齐桓公时,公子纠被杀,管仲被囚,于是鲍叔向齐桓公推荐管仲。管仲被任用后,在齐国主持政事,齐桓公得以成就霸业,多次会盟诸侯,一举匡正天下,这都依靠了管仲的智谋。管仲说:”我当初贫困时,曾和鲍叔一同经商,分钱财时,自己多拿,鲍叔不认为我贪财,他知道我贫穷。我曾经替鲍叔办事,结果使他更加困顿,鲍叔不认为我愚笨,知道时运有顺利和不顺利。我曾经三次做官,三次被国君辞退,鲍叔不认为我没有才能,知道我没有遇上时机。我曾经三次作战,三次逃跑,鲍叔不认为我胆小,知道我家里有老母亲。公子纠失败,召忽为他而死,我却被囚受辱,鲍叔不认为我不知廉耻,知道我不因小节有失而感到耻辱,却耻于功名没有显扬于天下。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鲍叔呀。“鲍叔推荐管仲后,自己位居管仲之下。他的子孙在齐国也世代享有俸禄,享有封地的有十多代,常成为有名的大夫。所以天下的人不认为管仲的贤能,而称赞鲍叔能够了解人。

管仲在齐国当宰相执政后,凭着小小的齐国处在海边的条件,流通货物,积累财富,富国强兵,与百姓同好恶,所以说:”谷仓充实了才懂得礼节,衣食充足了才懂得荣辱,君主遵循法度,’六亲,才会稳固。“”礼、义、廉、耻不发扬,国家就会灭亡。“”颁发命令像流水的源头,要顺从民心。“所以命令符合下情就容易实行。百姓所希望的,就顺应着给予他们;百姓所反对的,就顺应他们而废止。管仲执政,善于将祸患转变为祥福,将失败转化为成功,重视事情的轻重缓急,慎重地权衡利害得失。齐桓公实际上是怀恨少姬另嫁,向南袭击蔡国,管仲就借此讨伐楚国,责备楚国不向周天子进贡包茅。齐桓公实际上是北征山戎,而管仲就借此命令燕国实行召公时的政今。齐桓公与鲁国在柯地会盟,后来却想背弃鲁国曹沫逼迫他订立的盟约,管仲根据当时的形势劝桓公信守盟约,诸侯因此归附齐国。所以说:”懂得给予便是获取,这是为政的法宝。“

管仲的财富比得上诸侯公室,有建筑华丽的三归台和国君享宴的设施,但是齐国的人并不认为他奢侈。管仲去世之后,齐国仍然遵循他的政令,常比其他诸侯国强盛。以后一百多年,齐国又出了个晏子。

晏平仲,名婴,菜地夷维人。侍奉过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受到齐国人的敬重。他当上齐国宰相后,仍然吃饭没有两种肉食,妻妾不穿丝绸衣服。他在朝廷上,国君有话问他,他就直言相告;没有事情吩咐他,他就正直行事。国君有道,就奉命办事;国君无道,就权衡度量行事。因此晏子在灵公、庄公、景公三朝都扬名于诸侯。

越石父有才德,却在囚禁当中。晏子外出,遇见他,就解下左边驾车的马把他赎了出来,并让他一同坐车回去。晏子没有向他辞别就走了,进了内室,很久不出来,于是越石父请求断绝交往。晏子非常吃惊,整理衣冠道歉说:”虽然我没有仁德,但是帮助你脱离了困境,为什么这么快你就要求和我绝交呢?“石父说:”话不能这么说,我听说君子在不了解他的人那里受到委屈,而在了解他的人那里得以伸展。我身陷囹圄,是那些人不了解我。先生既然有所感悟而赎了我,就算是了解我的人,了解我而对我无礼,还不如处在囚禁之中。“于是晏子请他进府待为上宾。

晏子做齐国的宰相,一次乘车外出,车夫的妻子从门缝中偷看她的丈夫。她丈夫替宰相驾车,坐在宽大的伞盖下面,用鞭子赶着四匹马,神气十足,非常得意。后来车夫回到家里,他的妻子请求离去。丈夫问她什么原因,妻子说:”晏子身高不到六尺,却身为齐国宰相,名扬诸侯,刚才我看见他外出,思虑沉着深远,常有自居人下的态度。如今你身长八尺,不过替人当车夫,可是却自以为满足,我因此要求离去。“此后她的丈夫就谦虚谨慎起来。晏子感到奇怪,就问他,车夫如实地回答,晏子推荐他作了大夫。

太史公说:我读管仲的《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还有《晏子春秋》,其中的言论详细极了。看见他们著的书后,还想看看他们的事迹,所以编写了他们的传记。至于他们的著作,世上已有很多了,因此不再讲述,只讲他们的轶事。管仲是世人所说的贤臣,可是孔子瞧不起他。难道是因为周王室国运衰微,齐桓公既然贤明。而管仲不勉励他实行王道,却帮助他称霸吗?古话说:”发扬君主的美德,匡正君王的过错,所以君臣能互相亲近。“难道这是讲的管仲吗?晏子伏在庄公的尸体上痛哭,尽了臣子的礼节之后才离去,这难道是”见义不为,没有勇气“的人吗?至于他的直言进谏,敢于冒犯君主威严,这就是所谓”在朝想着尽忠,退朝想着补正朝政缺失“的人啊!假使晏子还活着,我即使为他执鞭赶车,也很欣然向往的呀。

屈原列传《史记》

【导读】

本文是《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有关屈原的部分。司马迁叙述了楚国爱国诗人屈原忠贞不渝,受谗遭贬,自沉于汨罗江的悲惨遭遇,揭露了楚国上层统治集团的昏庸、腐朽,鞭挞了奸佞小人嫉贤妒能的邪恶行径,无限痛惜楚王的缺乏知人之明,高度评价了屈原的人格和作品,充分表现了司马迁对屈原其人其事的崇仰之情。文章在叙述中不时插入议论,情文并茂,感人肺腑。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1]。为楚怀王左徒[2]。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3],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4],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5]:‘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6]。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7],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8],《小雅》怨诽而不乱[9],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10]。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B11],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B12],嚼然泥而不滓者也[B13]。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屈原既绌[B14]。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B15]。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B16],厚币委质事楚[B17],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B18]。“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B19],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B20],遂取楚之汉中地。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B21]。魏闻之,袭楚至邓[B22]。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B23],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之,杀其将唐昧。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无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B24],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长子顷襄王位,以其弟子兰为令尹[B25]。

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翼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意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

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B26],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易》曰:”井泄不食[B27],为我心恻,可以汲;王明,并受其福。“王之不明,岂足福哉!

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B28],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B29]?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B30]。“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铺其糟而啜其醨[B31]?何故怀瑾握瑜[B32],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B33],受物之汶汶者乎[B34]?宁赴常流[B35],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B36]?“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沉汩罗以死[B37]。

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B38],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自屈原沉汨罗后百有余年,汉有贾生[B39],为长沙王太傅[B40],过湘水,投书以吊屈原[B41]。

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服鸟赋》[B42],同生死,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注释】

[1]同姓:屈原的祖先熊瑕是楚武王之子,所以称同姓。[2]左徒:官职,地位较高,仅次于令尹。[3]上官:即靳尚,上官是复姓。[4]属:撰写。[5]伐:夸耀。[6]离:通”罹“,遭受。[7]惨恒(dá):悲痛。[8]《国风》:指《诗经》中的十五国风,多属民间歌谣。[9]《小雅》:《诗经》中的一部分,很是对当时朝政的讽刺和批评。[10]靡:无。见:同”现“。[B11]指:通”旨“,意蕴,含义。[B12]滋;黑色,污浊。[B13]嚼(jiào)然:即”皎然“,洁白的样子。[B14]绌:通”黜“,罢免。[B15]从:同”纵“,六国合纵抗秦。[B16]张仪:战国时期魏国人,以连横主张助秦瓦解合纵策略。[B17]质:礼物。[B18]商、於(wū):秦国二地名,在今陕西商县和河南内乡。[B19]丹淅:河流名称,指丹水(汉江支流)、浙水(丹水交流)。[B20]屈匄(gài):楚国大将。[B21]蓝田:秦国地名,在今陕西蓝田县西。[B22]邓:楚国地名,在今河南邓县。[B23]用事者:当权的人。[B24]武关:秦国南部关塞,在今陕西商县东。[B25]令尹:楚国最高行政长官,相当于宰相。[B26]六郡:指汉中地区。[B27]泄(xiè):淘去污泥。[B28]被:同”披“。[B29]三闾大夫:楚国官名,掌管楚国王族事务。[B30]见:被。[B31]铺(bǔ):吃。醨(lí):薄酒。[B32]瑾、瑜:美玉,比喻高尚的节操。[B33]察察;洁白的样子。[B34]汶汶:昏暗不明。[B35]常流:即长流,指江水。[B36]温蠖(huò):尘埃很厚,形容污浊。[B37]汨(mì)罗:水名,湘江支流。[B38]宋玉:屈原学生,文学家。唐勒、景差:都是与宋玉同时代的楚国人。唐勒曾作楚国大夫。[B39]贾生:贾谊,西汉初年政治家、文学家,汉文帝时曾任太中大夫(顾问),不得志,后任长沙王太傅,梁王太傅。[B40]太傅:官名,辅佐或教导国君、太子。[B41]书:指贾谊写的《吊屈原赋》。[B42]《服鸟赋》:即《鸱鸟赋》,贾谊作品。

【译文】

屈原,名平,是楚王的同姓。担任过楚怀王的左徒。他学识渊博,记忆力强,通晓国家兴亡盛衰的道理,熟习外交辞令。对内他与怀王谋划商议国事,发布政令,对外他接待外国使节,与诸侯交往。怀王十分信任他。

上官大夫与屈原官阶相当,为争得怀王宠信,内心里面嫉妒屈原的才能。怀王叫屈原制订法令,屈原起草还未定稿,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夺过去,屈原不给,于是上官大夫借故诽谤屈原,对怀王说:”大王叫屈原制订法令,众人没有不知道的。每颁布一项法令出来,屈原就夸耀他的功劳说:‘除了我谁也干不了。“’怀王很气愤,因而疏远了屈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