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家居生活高手(现代生活实用丛书)
2749300000051

第51章 食物中毒(2)

特征:菌体小,菌盖表面密集红褐色或褐色小鳞片,有菌环,无菌托。

形态:菌盖肉质宽1~5厘米,赭黄色带粉红肉色,初时为凸圆形,后变扁平,中央稍突起,表面裂成红褐色或褐色平伏小鳞片,边缘内卷,有棉絮状纤毛。菌肉呈白色,薄。菌褶初为白色,以后稍带黄色,密,中宽,边缘稍显粗糙。菌柄白中略带粉红色,长约1厘米,直径0.3~0.7厘米,中空,基部稍膨大。菌环白,易容脱落。孢子为白色,呈椭圆形,平滑而无色,大小为(5~9)微米×(3.5~5)微米。有淡蘑菇香味。

产地:多产于北京、江苏、青海等地。春季至秋季单生或群生于草地上或竹园内。

毒性:此种蘑菇含有毒伞肽和毒肽,极毒。大多食后发病缓慢,潜伏期15~20小时,最长者可达30小时。也有的病人发病快,食后半小时内即可出现强烈的胃肠道症状,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等。以后为假愈期,1天内无明显症状。表面上似乎已经病愈,实际上正是分割内脏器官的时期,随后即发生肝脏肿大或萎缩(肝细胞坏死和脂肪变性),出现黄疸、心肌炎、皮下出血和肝性昏迷等。严重者可表现为烦躁不安、昏迷不醒,最后抽搐、休克甚至死亡。此种蘑菇中毒为“肝损害型”,病死率较高,必须及时抢救治疗。

(2)白毒伞。

别名:白罗伞(云南)、白鹅膏、春生鹅膏、白帽菌。

特征:菌体呈白色,比较细长。

形态:菌盖宽7—12厘米,幼时呈鸡蛋形至钟形,以后平展,纯白色,表面光滑。菌肉呈白色。菌柄也呈白色,光滑,基部膨大,长9~12厘米,直径2~2.5厘米。菌环生在菌柄的上部,呈白色,膜质上面有不明显的条纹,菌托呈白色,肥厚成苞状。孢子白色,近似球形,光滑,大小约(8~12)微米×(6.2~10)微米。

产地:大多产于河北、吉林、江苏、安徽、江西、广西、河南、四川等地。散生于杂木林地中。

毒性:此种蘑菇含有毒伞肽和毒肽,极毒,能严重损害肝、肾、心、肺和中枢神经系统,亦属于“肝损害性”中毒。大多中毒后发病较缓慢,潜伏期数小时至1天。最初只有胃肠道刺激症状,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和便血等。不久症状即可消失,一两天内再无明显症状,即进入假愈期。假愈期实际上是损害内脏器官的时期。此期肝脏肿大(或萎缩),肝细胞坏死变性,并可出现黄疸、心肌炎、皮下出血和肝昏迷等,病死率较高,必须及时抢救治疗。也有的病人发病快,食后半小时即出现强烈胃肠道刺激症状,然后进入假愈期。假愈期以后的病变与症状和缓慢发病者相同。病死率也相当高,亦应及时救治。

(3)鳞柄白毒伞。

别名:毒鹅膏。

特征:菌体呈白色,菌盖中央略为凸起,菌柄有鳞片。

形态:菌盖宽6—15厘米,初呈圆锥形至钟形,以后变平展,中央凸起,湿时表面有粘性,干时有光泽。菌盖呈白色,有时中央略带黄色,表面光滑。菌肉及菌褶皆为白色,离生。菌柄长8~14厘米,直径约为1.0~1.2厘米,也呈白色,有明显的鳞片,近似柱形。菌环生在菌柄的上部,呈白色,膜质下垂,不易脱落。菌托呈白色苞状,基部膨大呈球形。孢子白色,近似球形,表面平滑,大小为7微米×10微米。

产地:多产于河北、四川等地,夏秋季单生或散生在板栗树下或杂木林中的地上。

毒性:含有毒伞肽及毒肽,极毒。中毒后的病变及症状与白毒伞和鳞柄白毒伞中毒相似,同样属于肝损害型中毒,中毒后病死率亦相当高。动物实验证明,以每千克体重用100克鲜蘑菇提取液给小鼠腹腔内注射,死亡率为100%。

(4)毒伞。

别名:绿帽菌、蒜叶菌、鬼笔鹅膏、瓢蕈。

特征:菌盖较厚,发暗绿色,表面有丝光。

形态:菌盖宽3~11厘米,幼时呈鸡蛋形至钟形,老后平展,表面有光泽,有不明显的放射状隐条纹,颜色为棕褐色、烟灰褐色、暗绿色等,多变化,有时稍有粘性。菌肉呈白色,稍密。菌柄呈白色,圆柱形,脆而空心,表面光滑或有纤毛,有时有花纹,基部膨大,长约5一18厘米,直径约0.6—2.0厘米。菌环生在菌柄上部,呈白色膜质,下垂,环上有纵行条纹。菌托呈白色,为大型苞状。孢子为白色,近似球形或卵圆形,大小为(7.8~11.7)微米×(6.5~7.8)微米。

产地:多产于江苏、安徽、福建、广东、广西等地。6~9月份单生或群生于树林中的地上。

毒性:含有毒肽和毒伞肽,极毒。中毒病程及症状与白毒伞和鳞柄白毒伞相同。

曾经对于褐鳞小伞、白毒伞、鳞柄白毒伞和毒伞等有毒蘑菇引起的“肝损害型”中毒,有的医疗单位在综合治疗过程中使用二巯基丁磺酸钠、二巯基丙磺酸钠以及,M半胱氨酸盐酸盐等药物,具有显著疗效。动物实验证明,以每千克体重用20克干蘑菇的提取液给小鼠做腹腔注射后,采用上述方法治疗,死亡率减少,仅为60%左右。

(5)豹斑毒伞。

别名:白芝麻菌、满天星、假芝麻菌、斑毒菌。

特征:菌盖呈灰褐色至棕褐色,有白色鳞片。

形态:菌盖宽3.5~14厘米,生长初期呈扁半球形,以后即平展,湿时稍发粘,显灰褐色或亚棕褐色,边缘部分色浅并有条纹,在表面附着有白色块状或角状鳞片。菌肉薄,呈白色。菌褶较密,也呈白色。菌柄白色,长约5~17厘米,直径为0.5—2.5厘米,空心,较脆,下部有白色鳞片,基部膨大。菌环生在菌柄中下部,亦呈白色,膜质,容易脱落。菌托近似环状或呈环带。孢子白色,呈宽椭圆形,大小约为(8.6一13)微米×(9~11.5)微米。

产地:大多产于河北、吉林、安徽、黑龙江、福建、广东、广西、河南、四川、云南、青海和海南岛等地。5~9月份群生于青松林、松林及杂木林中的地上。

毒性:此种蘑菇含有毒蝇碱,食后发病较快。潜伏期通常为1~6小时,最短约半小时。主要毒性作用是刺激副交感神经使其兴奋。发病后感到心窝难受、上吐下泻、出汗、流泪、流口水、瞳孔缩小、光感消失、脉搏减慢而不规则、呼吸困难、体温下降和四肢发冷等。中毒严重者常出现幻视、谵语、抽搐和昏迷等,有的病人还出现肝损害和出血等现象。通常情况下死亡病例较少。中毒后及时用阿托品治疗可收到非常好的效果。

(6)毒蝇伞。

别名:毒蝇菌、捕蝇菌。

特征:菌盖呈鲜红色,有白色至淡黄色鳞片。

形态:菌盖宽6~20厘米,幼时呈半球形,长大后平展,表面发粘,显鲜红色至橘红色,有白色、淡黄色及带黄色的鳞片或疣,边缘有短条纹。菌肉厚,呈白色。菌褶白色至黄白色,密而不等长,边缘整齐或稍带絮状物。菌柄长约12—25厘米,直径为1—2.5厘米,上部有丝状纤维或稍带絮状物,呈白色,下部呈白色至黄白色,基部膨大呈球形,有数轮白色或淡黄色颗粒组成的菌托。菌环大而厚,呈白色至黄白色,生于菌柄的上部,平滑或带絮状物。孢子呈白色,宽卵圆形,表面光滑,往往含有一个大油滴,孢子大小为(9~10.5)微米×(6~7.5)微米。

产地:多产于黑龙江、吉林和四川等地。夏秋季群生于林中的地上。

毒性:此种蘑菇含有毒蝇碱,有毒性,特别以菌盖中含毒蝇碱较多。食后潜伏期短,发病快,病程也短。除出现剧烈的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外,还可出现精神错乱、出汗、发冷、肌肉抽搐、脉搏减慢、呼吸困难、头晕眼花、牙关紧闭和不省人事等。中毒后及时使用阿托品救治能收到非常好的效果。另外,毒蝇伞还能毒死苍蝇。

(7)毒红菇

别名:小红脸菌、呕吐红菇。

特征:菌盖呈珊瑚红色,边缘有条纹,表皮易剥离,菌肉近表皮处呈红色,菌褶呈纯白色。

形态:菌盖宽5—9厘米,幼时呈扁半球形,然后平展,变老时下凹,发粘,表面光滑,呈浅粉红色至珊瑚红色,边缘色较淡,有棱纹,表皮容易剥离。菌肉薄,呈白色,近表皮处呈红色,味苦。菌褶等长,纯白色,凹生,褶间有横脉。菌柄呈圆柱形,长4~7.5厘米,直径1~2.2厘米,呈白色或粉红色,内部松软。孢子呈印白色,近似球形,有小刺,大小约(8—10)微米×(7.5—9)微米。

产地:多产于河北、吉林、江苏、安徽、福建、四川和云南等地。夏秋季散生或群生于林中的地面上。

毒性:味麻辣,毒性广泛。食后主要引起胃肠炎型中毒症状。通常潜伏期短,发病快,病程也短。除发生剧烈恶心、呕吐、腹痛和腹泻外,症状严重者可出现面部肌肉抽搐、脉搏加速、体温上升或下降,有的可因心脏衰弱或血液循环衰竭而死亡。如果经及时催吐和对症治疗即能很快痊愈。动物实验证明,以每千克体重用20克干蘑菇的提取液给小鼠腹腔注射,死亡率为80%左右。

(8)臭黄菇。

别名:油辣菇、腥红菇、亮红菇、牛犊菌等。

特征:菌盖呈黄色,幼时发粘,老时有朽臭味,表皮容易剥离,成熟后菌盖表面有一层发亮的粘液,所以称油辣菇。

形态:菌盖宽8~15厘米,初为半球形,以后呈扁平,中部稍凹,呈土黄色,有的色深至土褐色,幼小及湿时比较粘滑,边缘有小疣组成的明显条纹。菌肉呈白色,发脆。菌褶等长,幼时呈白色,老后呈灰白色或朽叶色,褶间有横脉。菌柄呈浅白色,空心,长约3~9厘米,直径约1.8~2.5厘米。孢子呈白色,近似球形,有小剌,刺长8~11微米。囊状体无色,近似梭形,有颗粒状内含物。

产地:多产于河北、山西、黑龙江、吉林、江苏、安徽、浙江、福建、广西、湖南、河南、四川、云南、西藏和海南岛等地。大多4~9月份生于松林之中。

毒性:潜伏期短,发病快。通常可于食后半小时左右发病。主要表现为胃肠道症状,如剧烈恶心、呕吐、腹痛和腹泻等。有的病人中毒后还出现精神错乱,头晕眼花,乱说乱唱。症状严重者可出现面部抽搐,牙关紧闭,视力减弱和昏睡等。大多病程较短,如获得及时救治可很快痊愈。

(9)角鳞灰伞。

别名:油麻菌、黑芝麻菌、麻子菌。

特征:菌盖呈灰色或灰褐色,有黑色角锥状或颗粒状鳞片,菌托有数圈黑色细颗粒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