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最让你受益一生的哲理故事(智慧背囊)
2744400000012

第12章 生活篇——人生处处充满阳光(3)

这天,小莉去的时候特意买了一条鲤鱼,她想给朋友做个自己最拿手的酸菜鱼。

平时做鱼,小莉习惯把鱼切成段儿,把鱼尾巴扔掉,因为尾巴上没什么肉,而且刺多,吃起来很是费事。

当繁忙的生活麻木了我们的神经,使我们对于身边的美视若无睹的时候,真该好好向孩子学习,使自己更容易发现平凡生活中的美,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美。她在厨房里把鱼切好,刚想扔掉鱼尾,朋友的女儿拦住了她:“阿姨别扔,给我留着!”

小莉说:“你要鱼尾巴干嘛?你爱吃?”

小女孩儿说:“那不是鱼尾巴,那是一只漂亮的蝴蝶!”

说着,她一边把小莉带到客厅。她的手向窗户上指了指,小莉发现窗玻璃上贴着几条鱼尾巴做成的蝴蝶,它们五颜六色、姿态各异。

虽然现在还是寒气逼人的隆冬,但看到那些翩然飞翔的蝴蝶,小莉觉得仿佛置身于阳春三月。

一朵最美的花

文/佚名

玛丽在公园的一张石凳上坐下来读书,这个地方偏僻幽静,游人稀少。石凳在一棵枝繁叶茂的老柳树下面,她皱着眉头,思考着书中讲的人生道理。她想:“对于这个让我历经坎坷的不公平的世界,我的确需要认真地想一想了。”

然而,老天好像还嫌她不够烦似的,即使玛丽躲在这样一个人迹罕至的角落里,仍然要派人打搅她。

一位少年大口地喘着气朝她走来。他显然是玩得疲惫不堪了。他站在她面前,掉过头,“你瞧我看到了什么!”他手里握着一朵花,激动地大声嚷道。

哦,一朵让人怜惜的花。这朵花的花瓣破败了,或许是因为缺少雨水的滋润和阳光的照耀。玛丽要他带着这朵枯败的花到别处玩去。但是,他把鼻子凑到花跟前,大声说:“花儿闻起来真香,我敢肯定它看上去也必然十分漂亮。这是我选中它的原因。这朵花送给您。”

花的枝叶已经枯死,毫无生机。花的色彩也黯淡无光。但是玛丽知道自己必须接过他的花,否则他可能不会离开。她接过花,随口说到:“不错。”

然而,他不是把花交到她的手上,而是莫名其妙地将花举在离她的手有一段距离的半空中。这时,玛丽才发现,这个手拿败花枯叶的男孩儿是一个盲人。她的声音有些颤抖,忽然有想要落泪的冲动,“谢谢你选中了最好的花送给我。”她对男孩儿说。

“别客气!”他笑了笑,跑到别处去了。

他怎么知道老柳树下坐着的是一个自怨自艾的女人呢?也许,他的心中有一对更明亮的眼睛。玛丽终于认识到,她的问题不是这个世界,而是她自己。因为那段日子里,她心中的眼睛关闭了。现在,睁开心中的眼睛,她发誓要去看美丽的人生。

玛丽把鼻子凑到枯萎的花跟前,深深地吸了一口,她终于闻到了花的芬芳——这是一朵最美的花。她微笑着,遥望那个用心看世界的男孩儿。他的手上握着另一朵缺少阳光雨露的花儿,或许她又能帮助另一个自怨自艾的人走出困境。

生活本来是多彩的。以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它,就会得到完全不同的印象。仅仅用目光看世界的人,会比那些用心去看世界的人错过很多优美的风景。

为国奋斗一生的老将

文/佚名

战国时期的赵国,有一位出名的武将叫廉颇。他不但武艺高强,箭法出众,还善于用兵打仗。秦国、齐国这些大国常来攻打赵国,赵王用廉颇为统帅,多次打败了敌军。敌军听到廉颇的名字,都很害怕。可后来,赵王中了秦国的离间计,认为廉颇老了不中用了,改派青年将领赵括代替他。赵括骄傲轻敌,使赵军打了大败仗,赵国也险些亡国。

赵王想重新起用老将廉颇,派出使者去看一看老将军身体怎么样,是否还愿意为国效力。廉颇见到赵王的使者,

真正的爱国者,总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只要一息尚存,就会全身心地报效祖国,不计较个人的得失和荣辱。高兴极了。为了表示自己威风不减当年,还能上阵打仗,为国立功,他一顿饭就吃了一斗米、十斤肉。吃完了,又披上铠甲,跃上战马,拉弓射箭,舞枪刺杀,果然身手不凡。他对使者说:“你看我,虽然老了,可是能吃饭能打仗,只要大王肯用我,我万死不辞,马上回去领兵参战!”

使者走了以后,廉颇日夜盼望赵王的调令,可一直没等到。原来那个使者接受了一个叫郭开的坏人贿赂,故意在赵王面前说了瞎话,说廉颇饭量虽好,可一会儿工夫拉了三次屎。赵王听了,认为廉颇真不中用了,就不再调用他。

廉颇为赵国的安宁奋斗了一生,晚年仍希望为国出力,对人说:“我真想有一天,还能率领赵国的兵士冲锋陷阵啊!”

“先忧后乐”的范仲淹

文/佚名

宋朝的时候,有个品德十分高尚的政治家叫范仲淹。他从小心怀大志,希望将来能做治国安民的宰相,为国家出力;或者做一个医生,为百姓治病救命。他对人说:“只要是能造福百姓,有益于国家的事,我就愿意做。”后来,范仲淹做了官,还真当了一段时间的宰相。他为官清正廉洁,很受好评。有一年,他到泰州做管盐仓的小官,见海水泛滥上岸,百姓受难,就提议修海堤,还亲自参加运土、夯土。不料母亲去世,他按规定回家服丧。可身在家中,心在海堤,他不断写信帮忙出主意。海堤修成了,当地人们感激他,把堤叫范公堤。

一个爱国爱民的人,总是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是我们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几年以后,范仲淹进京城做官。他看到不对的事就批评,还主持改革,结果得罪了人,好几次被贬职排挤出京。可他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不管在什么职位上都做出了成绩。他在一生中用自己的财产办了许多义庄、义田、义宅,救济穷人,还办了一些不收钱的学校,让没钱的穷人子弟上学,可他自己的孩子连一件像样的衣服都没有。有人不明白他为什么这样,他写了一篇叫《岳阳楼记》的文章,做了回答,表示自己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近代民主革命的著名烈士

文/佚名

林觉民是近代民主革命的著名烈士。他小时候聪明好学,志向远大。长大后结了婚,生了一个儿子。他和妻子互敬互爱,家庭生活十分美满。但是他还有更大的志向,就是拯救受苦受难的祖国和广大人民。为了这个志向,他毅然离开家庭,离开父亲、妻子和孩子,去日本留学。几年以后,他作为一位坚定的革命者,回到国内,准备参加广州的武装起义,推翻清朝。因为要召集家乡的同志,他回到家中,见到年老的父亲和可爱的妻儿,想到起义如果失败,牺牲了生命,这次可能是最后一次见面,他心里很不平静。可他不忍心说出真情,又匆匆离去了。

在民族危亡的时候,总是需要一些为了天下人都得到幸福、自愿去家舍命的仁人志士。他们的这种大义凛然的精神,正是我们的民族不断强大和进步的脊梁。广州起义前夕,林觉民给父亲和妻子写了绝笔信。他对父亲说:“我死了,让大人吃苦,弟弟妹妹也无人照顾。然而我的死对全国同胞有用处。”他对妻子说:“我们有过甜蜜幸福的生活,正是为了让天下人都能得到幸福,我才宁愿去家舍命,离开你,为天下人谋求永远的幸福!“

几天后,林觉民在起义中被俘牺牲,死时才25岁。他为国舍家的情操,教育了一代代青少年。

寻求一种神圣的职业

文/佚名

任弼时是一位老革命家。他16岁那年,中学快毕业了,因为家里经济困难,不可能再升学。出路在哪里?他开始为谋求职业而奔走。做什么好呢?他想到自己会画像,就对同学们说:“虽然现在职业很难找,可凭一技之长,也不难活下去。”

那么,任弼时后来就真去给人画像了吗?不。他寻求了一种神圣的职业:投身革命,要为国家和人民寻找出路。

为了国家的利益,为了民族的前途,每个时代都会有人自愿把个人的得失甚至生死置之度外,这样的人是永远值得我们崇敬和学习的。为了掌握革命的本领,他决定到俄国去学习。在给父亲的信中,他这样写道:“人生是为了谋求幸福的,为国家冒险奋勇是男儿的本份。现在祖国在危亡生死关头,正要靠我们这辈青年去建设大福家世界,这是我的责任,达到此目的,就是成功了事业!“

在去俄国的途中,任弼时患了感冒,被赶下海船,他趁人不防备又机智地爬了上去。过境的时候,他又被扣留,脱险之后,就一个人步行到达了会合地点,赶上了同行的伙伴,一起到了莫斯科。为了救国,任弼时把个人生死都置之度外了。

人固有一死

文/佚名

汉朝的时候,有一位历史学家叫司马迁。他祖上几辈都是国家的史官,负责记录历史。司马迁年轻时立志继承家业,写出一部完整的史书。他离开长安,到各地远游,考察历史古迹,搜集到了许多珍贵的史料,了解了英雄豪杰和人民群众的动人事迹。这使他更加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决心把那些丰功伟绩记录下来,传给后代的人们。后来他父亲去世了,他接着做了史官,想到自己的志向,就开始写作。

没想到的是,这时候,一次政治事件把他卷了进去。司马迁为国家着想,说了几句真心话,得罪了汉武帝,被处以死刑。要免死,只能出钱赎身或接受腐刑。司马迁家里没钱,他万不得已,接受了腐刑,以求活下去。腐刑是最

在爱国精神的激励下,为了一项宏大的事业,为了自己远大的志向,甘受屈辱,不怕困难,不达目的不罢休的人,是值得我们景仰的英雄。残忍的刑罚,受刑人被割掉生殖器,失去男性特征,成了宦官一类的人。这对司马迁是多大的打击呀!有的人认为他不该贪生怕死,甘受污辱,朋友们也疏远了他。司马迁不去辩解,只是夜以继日地写作。多少年后,他终于完成了千古名著《史记》。这时候,他才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人都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我死了有如九牛一毛,有什么可怕的?我是为了写这部史书而求生的呀!我不愿意我们国家的历史在我手里中断,英雄的事迹在我心中埋没。现在书写成了,就是让我死千次万次,我也不怕了!”

笑迎死亡的义士

文/佚名

清朝末年,发生过一次不成功的改革运动,叫戊戌变法。谭嗣同等六君子就是为变法而死的义士。

谭嗣同从小就痛恨外国势力侵略中国,决心为祖国富强而奋斗。他和康有为等人提出变法的主张,却遭到了封建顽固派的激烈反对。谭嗣同看出变法的艰难,对朋友们说:“就是杀身灭族,我也不会改变主张。中国只有闹到新旧两党流血遍地,才有希望。不然真是要亡国了。”

表现坚定的爱国主义情怀,为国捐躯,不只是在战场上才有。那些为使祖国富强起来和恶势力斗争的义士,所表现出来的视死如归的精神,同样是值得大力弘扬的。1898年,光绪皇帝决定变法,谭嗣同成了主要助手。不料慈禧太后又发动了政变,囚禁了皇帝,下令逮捕维新人士。康有为等人逃走了,谭嗣同没有逃,他说:“各国的变法,没有不流血而成功的。现在中国还没有人为变法而流血,这是国家不能强盛的原因。如果要有人流血,就从我开始吧!”

谭嗣同被捕以后,毫无惧色,在监狱中写诗:“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他被押到刑场受刑前,大声喊着:“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这位笑迎死亡的义士,心里装着祖国。他自动走向死亡,因为他知道自己的死,有多大价值。

勇担重任的大禹

文/佚名

大禹(约公元前18世纪末-公元前17世纪初),中国古代传说中治理洪水的英雄。

在远古时代,洪水泛滥,人们经常受到洪涝的侵害。在尧帝当政的时候,又发生了一场可怕的洪水灾害:大地上一片汪洋,房屋被冲塌,田地被淹没,死人成堆,人们扶老携幼,到处漂泊逃难。尧看到人民如此受苦,心里忧虑不安,就派鲧去治理洪水。鲧带领大家治水,采用阻挡的办法,哪个堤岸冲了补哪个,结果挡来挡去,这边的挡住了,那边的又冲垮了,劳民伤财9年,一无所成。

尧以后舜做了部落的首领,他看鲧治水毫无起色,耽误了大事,就下令处死了鲧,又命令鲧的儿子禹去治水。禹深知治水的事事关重大,治不好也会丢掉身家性命。可是,眼看着洪水如此肆虐,人们苦不堪言,禹就勇敢地接受了这个重任。

禹认真总结了父亲失败的教训,感到用堵的办法是行不通的,于是他大胆地设想了一个与父亲背道而驰的治水方案——疏通河道,顺其流势,将水引走。

方案制订后,禹决定走遍天下,查清地势,探明河道,引水下流。他带领大批助手,踏遍了闹水灾的9个州,测量好地势高低,分别竖立木桩作为标记。那时,大多数地方荒无人烟,禹风餐露宿,经常冒着大风大雨,在恶劣的环境中奔走。

然后,禹根据调查得来的资料,从水灾最严重的地区开始治水。禹和大家一起,用石斧、石刀等简陋的工具挖河修堤。他的手上长满了老茧,脚底长满了脚垫,脸也顾不得洗,经常蓬头垢面。由于长年累月地泡在水里,他的脚趾甲都脱落了,人们看到了都感动得落泪。

为了治水,禹到了30岁还没有结婚,后来和一个叫女娇的姑娘结婚了,婚后刚4天,他就告别新婚的妻子,忙于治水去了。

大禹治水13年,3次经过家门都没顾得上进门看一看。第一次经过家门口,他听到自己新生的儿子正在呱呱啼哭,妻子由于生产的痛苦也正在呻吟,他的助手都劝他进去看看。禹也多想进去看一眼啊,可

敢于担当重任,舍小家顾大家,一心为百姓做事的人,往往能够得到世人的尊敬,在不经意间会获得丰厚的回报。是他有要紧的事要办,怕耽误工作,硬是没有进去。第二次经过家门时,禹的儿子已经能叫爸爸了。小家伙在妈妈怀里使劲叫着爸爸,禹只是深情地向妻儿挥挥手就过去了。第三次,禹经过家门时,儿子已经十多岁,他跑过去要把爸爸往家里拉,禹抚摸着儿子的头,叫儿子转告妈妈,等治好水后再团圆,又匆匆地离开了。

13年后,禹历经千难万险,开沟修渠,终于战胜了洪水的灾害,促进了农业发展,使百姓能安居乐业。禹因为治水有功,被舜立为君位的继承人,成了夏朝的第一个君主,所以历史上称他为夏禹或大禹。

大禹当上部落联盟首领以后,仍然不贪图享乐,他不辞辛苦地到各地去巡视,为百姓做了很多有益的事情。

为国殉难的颜真卿

文/佚名

唐朝的时候,有个地方官叫李希烈,为实现个人野心,发动叛乱,四处烧杀抢掠,使百姓遭难,国家也遭受了损失。怎么办呢?当朝宰相就向皇帝建议,让太师颜真卿去劝说李希烈归顺朝廷。皇帝同意了,就让年过七十的颜真卿去见李希烈。其实,这是那个宰相出的坏主意,因为颜真卿为人正直,不肯巴结讨好,得罪了宰相。宰相明知李希烈不会归顺,却让颜真卿去,想借刀杀人。颜真卿也深知此去凶多吉少,可为了国家的安宁,他毫不犹豫地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