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一生的资本(智慧生存丛书)
2727600000003

第3章 拥有轻松并快乐的身心(3)

刘妈妈这时拿出一幅尚未展开的画卷,指着它说:“我没有那么大的胆子,这是你母亲在教训你。”说罢将画卷展开挂在墙上。只见画上有两位妇人,一在纺纱,一在补衣,一个八九岁的小孩靠几支松枝照明在读书。寇准看到此画,一阵心酸,喊声“母亲!”就跪了下来,丫头仆人也跟着跪了下来,他们曾听刘妈妈说过,知道画上的读书郎就是寇准,那两个妇人当然就是寇准的母亲和刘妈妈,刘妈妈连忙说:“相爷,请起来,这上面还有太夫人亲笔写的两行字。她对我说过,将来小公子如果做了大官,享乐太过,你就将这画给他看。”

寇准近前细看,上面是母亲的笔迹:“前贤教训须谨记,成由勤俭败由奢。”

寇准受到震动,深深思索着。

刘妈妈又说:“我有一个旧邻居,打鱼为生,今天来找我,说这几天为了相府酒筵,县府命他们天天到黄河里打鱼,不管风急浪高,非常危险……”寇准不等刘妈妈说完,拦住她的话头说:“我明白了,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我不能做坏样子,辜负母亲的教诲。”他立即吩咐管家,三天的宴会全部取消,礼物分别退回,活鱼退给渔民,把那幅画悬挂到客厅最显眼的地方好让自己天天看到它,用来时时刻刻提醒自己。

“成由勤俭败由奢”,一代名相都放弃了奢侈的生日大宴深受其束,作为我们普通人,是否更应谨记呢?

走到圈边请止步

一切人生智慧,都是人生在具体实践生活中的经验总结,都是人凭借其精力与自然、社会搏击的结晶,“走到圈边请止步”,曾经给予仁人搏击险风恶浪的能力。

知退守之意,重隐退之时。

人既要勇于进取,同时要知道功成身退的道理。倘若只知道前进,而不知退守之意,重隐退之时,不装糊涂隐退,那就极有可能会盛极而衰,暑尽寒来。因为“建财乐境成苦海,如山凝成冰;悟则苦海为乐境,犹冰渔作水。可见苦乐无二境,迷误两心,只在一轻念耳”。这就要求人们把握好人生的关键一步,走到圈边请止步。

春秋时期的范蠡,算是一个明白个中道理,能够走到圈边就止步的人。

范蠡是越王勾践的重臣,为越王雪除国耻、重建国家可说是立下了汗马功劳。

《史记》卷《越王勾践世家》中记载:当初,吴王阖闾兴兵讨伐越国。越王勾践设计打败吴国,并将吴王阖阊射伤,后不治而死。临死前,吴王阖闾告知之其子夫差:“必毋忘越”。夫差当然难忘杀父之仇,日夜操练兵勇。勾践闻之,想来个先发制人——不等吴国动手,先出兵吴国。范蠡赶忙劝谏道:“这样不行。如果这样草率出兵,不仁不义,而且无制胜把握,怎么行呢?”越王不为所动,执意出兵:“我主意已定。”结果被吴国以精兵击败于夫椒。越王只得以五千人保栖于会稽,而吴王则乘机追而围之。

身陷绝境的越王为自己当初不听范蠡的话丽落得如此下场十分后悔。他说:“都怪我,当初没有听你的劝谏。现在可怎么办?”范蠡说:“事到如今,也只能先俯道称臣了。不如多准备些厚礼送给吴王,也许能得到喘息的机会”。勾践只得依范蠡的话行事,命令大夫文种出使吴国。文种对吴王说:“您已经打败了越国。现在越王请和,愿为臣;勾践的妻子愿为您的妾”。吴王一听,当下答应了。

文种回来将情况报告了越王。勾践一听,十分悲伤:自己堂堂的一国之君,现在竟落得个俯首称臣的下场,这种夺妻大辱怎么能接受啊?

所以,想把皇妃杀了,再毁掉宝物,然后一死了之,后被范蠡制止。吴王夫差得到越王勾践送去的宝器和美女后,果然退兵,让越国获得喘息机会。越王经过几年卧薪尝胆的奋斗,国力大增,待时机成熟,便同范蠡一起,起举国之兵讨伐吴国,并一举灭吴,雪了会稽之耻。

正当越王勾践准备凯旋班师回国,想与范蠡共享胜利时,范蠡却向越王告辞道:“君王你自勉吧!我不再回越国了”。勾践不解其意,便问:“我不明白,你说的话是什么意思呢?”范蠡答道:“我听说,君王有忧愁,做臣子就应当为君王排忧解难;君王受到了凌辱,臣子就应当拼死维护君王的尊严。从前国君在会稽受辱于吴王。臣之所以没有去死,就是为了协助君王报亡国之仇。现在已经大功告成,我请求君王许我离开!”越王勾践见范蠡去意已决,不便强求,只得许他了。

范蠡为协助越王勾践雪耻,鞍前马后可谓是呕心沥血,含辛茹苦,可大功告成之后却不求封赏,反倒自动引退,这不是一个大糊涂蛋吗?他是糊涂。但却糊涂得漂亮,糊涂得有道理。

后来范蠡对同僚文种说:“越王为人,忍辱妒功,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安乐。”所以他等到大功告成之一天,就功成身退,驾一叶轻舟,浮游于五湖四海,后来到齐国定居。

到齐国后的范蠡隐姓埋名,耕于海畔,苦身戮力。没几年,便“家产数千万”。齐国人得知范蠡的贤能,“以为相”。范蠡却感叹道:“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致卿相,此布衣之极。久受尊名,不祥。”这并不是什么好兆头啊!于是,将相印退回,把财产分给了周围的百姓,自己则带着部分值钱的东西,不声不响地离开了齐国,到达定陶。

范蠡以为定陶是天下的中心,是交易买卖、互通有无的商业通道,在这里谋生治产,可以致富,于是自称为陶朱公。重新节制自己的霁欲,父子亲自耕种畜牧,对于商品的脱手与买取,都能等待时机,因而获利颇丰。这样没多久,生意越做越大,不长时间里又“致资累巨万”,天下人都知道陶朱公了。范蠡引退之后,还写信给同僚文种,分析勾践这个君王与人只能共患难,不能同享乐的特性,讲述“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指出“你今天不走,祸害必不可免!”可是文种官迷心窍,就是不听劝告,最后果然被越王所杀。范蠡糊涂得漂亮,糊涂得有道理。

老子说:“持而盈之,不如其糊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下道也。”翻译成现代汉语,他是说:“保持着满满的,不如趁早拉倒。把金属锤击得尖尖的,不可能长久完好。黄金美玉堆满房屋,没有人能永远看守住它。既富贵而又骄惰,定会给自己招灾惹祸。功业完成引身告退,这是符合自然规律的道理。

老子在这里论述的重点是“盈”和“功遂身退”的道理。那些贪慕权位利禄的人,往往得寸进尺;恃才傲物的人,总是锋芒毕露,耀人眼目,这些都是应该引以为戒的。否则,富贵而骄,便会招来祸患。就普通人而言,建立功名本来就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而功成名就如何对待它,就更不容易了。因此,作为普通人,要做到淡泊各利与地位,才可能“功遂身退”。

事物的发展本来存在着在一定条件下向着自已的反面转化的可能性,否泰相参、祸福相位,古今中外的历史上长盛不衰的能有几人?“功成名就”固然是好事,但其中却也含有引发祸水的因素。老子悟出了辩证法的道理,所以他正确地指出了进退、荣辱、正反等互相转化的关系,处理不好便会招致灾祸。因而他劝人们应该尽早罢手,见好就收。,在事情做好之后,不要贪婪权位名利,不要尸位其间,而要收剑意欲,含藏动力。

范蠡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中,是深谙此道的,我们知道,在封建时代,统治者为巩固自己的统治,虽然也重视以金钱、财富和名声收买爪牙、臣仆。但是每个统治者都以怀疑的眼光审视着自己的周围,凡有可能影响自己权力的因素都必须尽量扫除。那些为统治者打天下的人因此而陷入两难境地,因为这些人本无实力,不过是凭智力、气力、勇力向统治者换一碗饭吃。如若此人智力或勇力不高,对统治者的权力自然影响不大,可是在打天下的过程中也不会有什么作为;相反,此人有智力、有勇力,在打天下的过程中建功立业,一旦天下打成了,立刻便被统治者视为影响自己权力的因素,甚至视为隐蔽的祸根。以致出现“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现象,即发生新王朝产生杀戮功臣的惨剧。

因为如此,历史上许多有才干的人,涉足政坛时,懂得“走到圈边,请止步”的道理,才得以全身全名,演绎出极富中国文化传统色彩的人生智慧故事。除上面范蠡是一个例子外,西汉时期的张良又是一个典范。

张良是战国时韩国的贵族,在他少年时代,秦灭韩,张良“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终于“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乘秦始皇游天下时,在博浪沙进行狙击。秦始皇出巡,有专车36乘,张良与刺客实在无法判断出秦始皇在哪一辆车上,于是“误中副车”。秦始皇为此而大怒,在天下搜索刺客,张良只好更名换姓,逃亡于下邳。这一来他从贵公子变成了逃犯,不得不改变过去的贵公子作风,注意尊重他人。

恰好在下邳圮上遇到黄石老父,以屈身为黄石老父穿履,得到黄石老父的信任,授以《太公兵法》,并告诉他:“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张良有了做帝王师的才干,需要的是一个能依照他的意见行动的帝王,这个人就是在秦末农民战争中乘机起兵的刘邦。

刘邦这个人本来没有什么帝王样子,相反倒是一个无赖。他自小“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亭长的任务是“捕盗”,手下可以管5个兵,而且在捕捉犯人时多少也有一点小权力,于是刘邦可以借机交点朋友,如萧何、曹参、王陵、周勃、樊哙、夏侯婴、灌婴等。其中萧何是沛主吏椽,曹参是沛狱椽,与刘邦打交道最多,“高祖为布衣时(萧)何数以吏事护高祖。高祖为亭长,常左右之。高祖以吏繇咸阳,吏皆送奉钱三,何独以五。”为此,刘邦最信任的是以萧何、曹参为首的丰沛老乡。这些丰沛老乡组成的队伍本来不一定能成大事,偏偏在下邳遇上了张良。

刘邦一见张良,便认定这是一个有才干的人,拜张良做厩将,对张良的建议也言听计从。而张良“为他人言,皆不省”,从而认定刘邦是一个值得辅佐的人,于是不断给刘邦出主意,包括破武关取成阳,屯军霸上,鸿门宴全身而遁,制止郦食分封六国主张,说服刘邦封韩信为齐王等关键性谋略,终于把一个“好酒及色”的无赖变成了代秦而立的皇帝。张良对这样一个流氓无赖出身的皇帝不大看得起,何况刘邦做了皇帝后又拼命封赏他的丰沛同乡。

《史记》《萧相国出家》载:汉王五年的时候,已经诛杀了项羽,平定了天下,于是讨论功劳,进行封赏。众多的大臣互相争功。经过了一年多的讨论还没有一个决定。高祖认为萧何的功劳最大,所封赏的食邑最多(食邑就是受封邑的租税)。功臣们都说:“我们身上穿着坚固的盔甲,手中拿着锐利的兵器,作战多的人参加了一百多次战役,作战少的人也有数十回合的战役,攻取城池,占领土地,有的功劳大,有的功劳小,各有一定的等级。现在萧何没有汗马功劳,仅仅靠着舞文弄墨,议论政事,不曾实地参加作战,分封功劳的时候,反而在我们的上面,这是什么道理呢?”高帝说:“各位都知道打猎的事情吧!”功臣们说:“知道。”高帝说:“各位知道猎狗吗?”功臣们说:“知道。”

高帝说,追赶捕杀野兽兔子的是狗,然而发现遗迹并且推出野兽所在地方的是人,现在诸位功臣,只能获得走兽罢了,就像打猎的时候猎狗所获的劳动一样。至于萧何这样的人,他能够发现遗迹并且指出野兽所在的地方,他的功劳就像打猎的时候人所建立的功劳一样。况且各位仅仅以本身跟随我作战,最多也不过两三人。但是萧何全宗族几十人都跟随我作战,他的功劳是不能忘记的。这个时候,群臣们没有人敢说话了。

张良见刘邦只认萧何等丰沛同乡的“人”,将其他功臣皆视为“狗”,立即明白了自己的处境。他见到刘邦将非丰沛同乡的韩信、彭越、英布等功臣分别诛杀,更想到跟刘邦供职是一件危险的事情。当刘邦说:“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张良立刻说:“始臣把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原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刘邦想,留离长安较近,让张良住在留比让他去齐更容易监视一些,于是封张良于留。

等刘邦确立了萧何的丞相地位,张良又进一步提出引退的要求:“家世相韩,及韩灭,不爱万舍之资,为韩报仇强秦,天下振动。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此布衣之极,于良足矣。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刘邦想张良去“学辟谷,道引轻身”,对他的政权并无妨碍,于是放下心来,任意让张良自由行事,张良于是获得机会,从这个意义上说,张良的功成身退,比范蠡更胜一筹。

一切人生智慧,都是人生在具体实践生活中的经验总结,都是人凭借其精力与自然、社会搏击的结晶,“走到圈边请止步”,曾经给予仁人搏击险风恶浪的能力。今日社会较之封建时代已是本质的更新,但是人们同样要与自然搏斗,要在社会中立足,要正确的认识自己,正确地判断,以把握自己行进的步幅和进击的距离,这条原则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暗渡陈仓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这一计谋在中国历史上,被历朝历代的谋臣智士所推崇,可谓妙计也。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妙计也。

刘邦率领几万兵马进入深山,来到南郑,拜萧何为丞相,曹参、周勃、樊哙、灌婴等人为将军,准备跟霸王项羽争夺天下。

刘邦手下有个小官吏叫韩信,此人幼读诗书,投过名师,文武双全,但性格孤傲,原投在项羽麾下,当个小小的执戟郎中,经常向项羽献策,却不被重用,他深感在项羽军中无法施展自己的才能。韩信认为汉王刘邦胸怀大志,待人宽厚,便离开楚军,历尽艰辛,追随汉王。不料刘邦认为韩信出身微贱,年轻时又从别人胯下钻过,觉得他没有多大才能,便让他当个管理军械的连赦小官,后经夏侯婴求情,任他为治粟都尉。韩信失望极了,决定另投明主。丞相萧何曾与韩信交谈过,认为他对天下形势有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是位不可多得的将才。听说他离开南郑,焦急万分,立即带了几个人,连夜追赶韩信,好言劝说韩信留下,共创大业。刘邦听从了萧何的意见,拜韩信为大将军,统领各路兵马。

韩信得到汉王信任,决心施展雄才大略,认真操演阵法,训练军士,只几个月的时问,便训练了一支军容整肃、纪律严明、英勇善战的军队,并向刘邦献计道:“霸王建都彭城,自失地利;放逐义帝,分封爱将,残杀百姓,坑杀降卒,天下多怨。大王如此时发兵东进,定能势如破竹。”并告诉刘邦在“故道上有一条小路可直通陈仓,咱们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出敌不意,则三秦唾手可得。”刘邦听了非常高兴,制订了东征策略,派樊哙、周勃带几百名士兵抢修栈道,迷惑项羽,同时派韩信统率大军,于公元前206年8月,离开南郑,出褒中循古时小路,向西北故道挺进,神不知鬼不觉地渡过渭水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扑陈仓(今陕西宝鸡市东)。攻下陈仓后乘胜进攻雍县。

汉兵平日训练有素,又旗开得胜,越战越猛,前后攻下了畦城、眉县、槐里,直逼咸阳。刘邦用不到1个月的时间,便夺取三秦地方,扩大地盘,整顿军纪,扩充实力,信心十足地与项羽展开了决战,最后统一了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