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做人高手(现代生活实用丛书)
2726700000002

第2章 修炼积极的心态(1)

学会控制情绪

人的感情如水,会产生波纹,波纹显示在脸上,有时就会哭,有时就会笑,从而让人观察到他心里的状态。但是,有许多人很会控制情绪,喜怒哀乐从不显形于色。

在社交中,控制情绪是很重要的一件事,你虽然不必像演戏那样,令人觉得你深不可测,但情绪的表现绝不可过度。如果没有控制情绪的本领,那么不妨在控制不住时,赶快离开一会儿,让情绪过了再回来;要不就深呼吸,别说话,这一招对克制生气特别有效。一般年纪大的人都能控制情绪,他们有防范的心理基础,所以不易因外界的刺激而引起情绪的波动。如果你具备了宠辱不惊的良好心理状态,那么你在别人心目中将是“沉稳、可信赖”的形象,这种形象有利于你在社交和事业上的成功。

学会控制自己的感情行动,这在社会交往中是很重要的。当你在被人无情地侮辱之后,你是否会动辄勃然大怒?你可能会为自己开脱认为发怒是生活的一部分,甚至会为自己的暴躁脾气辩护:“我要不发火,非得憋出病来。”尽管如此,可能你自己也不喜欢生气这种行为,更何况别人呢?

当众受到侮辱或攻击,愤怒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它只能使你陷入社交的困境。由于情绪失控,头脑更不清醒,就更难找到摆脱困境的途径,唯一可取的是保持冷静。冷静是一种积极的、由静转动的心理活动过程。

冷静,目的在于使自己能客观地从对方的攻击中找出他不符合事实、不近情理之处,抓住他的弱点,分析他的目的,然后采取对策,加以揭露,予以反击,使自己从劣势转为优势,转危为安。

奥斯卡金像奖获得者——好莱坞明星保罗·纽曼,从影早期曾拍过一部失败影片《银酒杯》,他的家人也不客气地把它评为“一部糟糕的影片”。若干年之前,洛杉矶电视台突然决定重新在一周内连续放映该片,显然是有意在公众面前中伤他。纽曼对此经过冷静思考后,来个异军突起,后发制人。他自费在颇有影响的《洛杉矶时报》上连续一周刊登大幅广告:“保罗·纽曼在这一周内每夜向你道歉!”此举轰动全美,大获全胜,他不仅未因此出丑,反而得到绝大多数人的同情、谅解,从而声誉大增,好评如潮,后来终于获得第59届奥斯卡金像奖。

纽曼的胜利取决于冷静、诚实和勇气。在当众受辱之后,既不暴跳如雷,也不萎靡不振,他保持动态的冷静,公开坦然承认自己过去的失败,这样非但丝毫无损于自己的形象,反而使对方陷入被动的境地,暴露出其居心之卑劣。

很多时候,当你遇到的结果超乎你的预料时,就认为事情不应该是这样的,于是感到自己丢了面子,脸色一定变了,接着便是一些与冲动相伴的动作。其实这样的想法和行为都是很愚蠢的,只会给别人留下小家子气的印象。

因此,不论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不如意的事,都不要轻易发作,一旦你发作出来,无论对人对己,都不会有好结果。

哪里有善良,哪里就有成功

西藏曾经有一位高僧,他每天打坐的时候,都要在面前放下一黑一白两堆小石子。用大师的话说,黑白石子代表自己的善恶两念。善念萌生时,他会拿一颗白石子放在身体的左边;恶念萌生时,他会拿一颗黑石子放在身体的右边。最初,大师检点时发现黑石子多,白石子少。每当这时,大师会扇自己的耳光,痛哭着自责道:“你在苦海里轮回,还不知悔过吗?”40多年过去了,大师手下全部变成白石子了。最终,大师修成了菩提道。

向善之心,人皆有之。人性本是善良的,人能向善,人能为善。人能向善,人才能使自己趋于美好;人能为善,人的世界才能趋于美好。

海伦·凯勒一生下来便是聋哑盲人,世上所有的不幸全都降临到她的身上,她失去了和周围人进行正常交际的能力,只有当她的触觉帮助她把手伸向别人时,她才会体验到爱人与被爱的幸福。最后,一位虔诚而伟大的教师沙利向海伦伸出了友爱之手,使这位天生不幸的女孩也成了一位快乐、幸福及成就卓越之人,并且令许多天生正常之人也无法企及。

海伦·凯勒曾经这么写道:“任何人出于她善良之心,说一句有益的话,发出一次愉快的笑,或者为别人铲平不平的道路;这样的人就会感到他的欢欣是他自身极其亲密的部分,以致使他终生追求这种欢欣。”

在犹太人中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中年妇女中午在家门口碰到三位老人,她上前对老人们说:“你们一定饿了,请进屋吃点东西吧!”“我们不能一起进屋。”老人们说。

“为什么?”中年妇女不解。

一位老人指着同伴说:“他叫成功,他叫财富,我叫善良。你现在进屋和家人商量一下,看看需要我们当中哪一位?”中年妇女进屋和家人商量后决定把善良请进屋。她出来对老人们说:“善良老人,请到我家来做客吧。”善良老人起身向屋子走去,另两位叫成功和财富的老人也跟进来了。中年妇女感到奇怪,问成功和财富:“你们怎么也进来了?”

老人们都回答说:“哪里有善良,哪里就有成功和财富。”

做人,素来讲求一颗善良的心。有了善良的心,思想也就纯洁无污。心志纯良,便不会做出奸诈险恶的事情。所以也不会受到外界的诱惑,而失去做人的准则,与别人同流合污。虽然社会上充斥着许多罪恶,潜藏着许多陷阱,但是只要我们保存一颗善良的心,就能与邪恶气焰对抗,并且扩大善良风气的影响力,这样社会上的罪恶必能减少。

无关大局的琐事,不必太认真

在做诗的理论中,有一句著名的话叫做“戴着锁链跳舞”。写作诗歌,无论是古典诗还是现代诗,都讲究一定的格式和韵律,古典诗歌尤其如此。但是,在这种格律的要求之中,又允许一定的变动和灵活运用。戴着锁链跳舞跳得好,锁链也就不成其为锁链,而变成“项链”或“手链”,变成一种装饰品,反而增添了艺术美。

诗的领域如此,别的领域也是如此。完全的自然是本色,但未经雕琢和修饰,毕竟不能成为伟大的艺术品。为人没有规矩,没有文化修养,固然有天然之美,但弊病失之于“野”。而能在高度的道德、文化素养中体现出自己的出色,则是更高一个层次。所谓“唯大英雄能本色”,做人在总体上、大方向上讲原则,讲规矩,但也不排除在特定的条件下灵活变通。

美国成人教育专家戴尔·卡耐基是处理人际关系的“老手”,然而早年时,也曾犯过小错误。有一天晚上,卡耐基参加一个宴会。宴席中,坐在他右边的一位先生讲了一段幽默故事,并引用了一句话,意思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那位健谈的先生提到,他所引用的那句话出自《圣经》。然而,卡耐基发现他说错了,为了表现优越感,卡耐基很认真又很讨嫌地纠正了过来。那位先生立刻反唇相讥:“什么?出自莎士比亚?不可能!绝对不可能!”

当时卡耐基的老朋友法兰克·葛孟坐在他的身边。葛孟研究莎士比亚的著作已有多年,于是卡耐基就向他求证。葛孟在桌下踢了卡耐基一脚,然后说:“戴尔,你错了,这位先生是对的。那句话出自《圣经》。”

那晚回家的路上,卡耐基对葛孟说:“法兰克,你明明知道那句话出自莎士比亚。”“是的,当然。”葛孟回答,“在《哈姆雷特》第五幕第二场。可是戴尔,我们是宴会上的客人,为什么要证明他错了?那样会使他喜欢你吗?他并没有征求你的意见,为什么不保留他的脸面,说出实话而得罪他呢?”

一些无关紧要的小错误,放过去无伤大局,那就没有必要去纠正它。这不仅是为自己避免了不必要的烦恼和人事纠纷,而且也顾及了别人的名誉,不致给别人带来无谓的烦恼。这样做,并非只是明哲保身,更体现了做人的度量。

寻找别人的缺陷,指责别人,远不如发现自己的缺陷,指责自己。更不如发现别人的优势,称赞别人。指责别人,远不如去了解别人,理解别人,原谅和宽容别人。世上有几个人十全十美?谁没有缺陷?为什么总是揪住别人的缺陷而看不见他还有更多的优点呢?

人们常说:“凡事不能不认真,凡事不能太认真。”一件事情是否该认真,这要视场合而定。钻研学问要讲究认真,面对大是大非的问题更要认真。而对于一些无关大局的琐事,不必太认真。不看对象、不分地点刻板地认真,往往使自己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处处被动受阻。每当在这种时候,如果能理智地后退一步,那么结局往往能化险为夷。

人海茫茫,前进的道路曲折艰辛而又错综复杂,许多非原则的事情不必过分纠缠计较。凡事都去认个真、较个劲,就会得罪人,就会给自己多设置一条障碍、多添加一道樊篱。所以,认真需要去仔细权衡。鸡毛蒜皮的烦琐无须认真,无关大局的枝节无须认真,剑拔弩张的僵持则更不能认真。

让人一步,收获更大

你知道吗?你所有的思想及言行,造就全部的你。为他人提供良好的服务,善意地对待他人,对自己一定会有帮助;斤斤计较,吹毛求疵,处心积虑地伤害别人,自己也得不到内心的宁静。

在狭窄的路上行走,要留一点余地给别人走;羊肠小道两个人互相通过时,如果争先恐后,两人都有坠人深谷的危险,在这种情况下先停住脚步让对方过去,才是最有礼貌、最安全的。

遇到美味可口的饭菜时,要留出三分让给别人吃,这样才是一种美德。路留一步,味留三分,是提倡一种谨慎的利世济人的方式。在生活中,除了原则问题须坚持外,对小事、个人利益互相谦让就会带来个人的身心愉快。

一天,一户人家来了远方造访的客人,父亲让儿子上街去购买酒菜,准备请客,没想到儿子出门许久都没回来,父亲等得不耐烦了,于是自己就上街去看个究竟。

父亲快到街上的便桥时,发现儿子在桥头和另一个人正面对面的僵持站在那儿,父亲就上前询问:“你怎么买了酒菜不马上回家呢?”

儿子回答说:“老爸你来得正好,我从桥这边过去,这个人坚持不让我过去,我现在也不让他过来,所以我们两个人就对上了。看看究竟谁让谁?”

父亲听了儿子的一席话,就上前声援道:“孩子,好样的,你先把酒菜拿回去给客人享用,这儿让爸爸来跟他对一对,看看究竟谁让谁?”

在社会上,无论说话也好,做事也好,不肯给别人一点余地,不愿给别人一点空间的,到处有这对父子的影子,往往只为了“争一口气”,本来没有什么大不了的琐事,非要大费周折,坚持己见,互不让步,结果小事变大事,甚至搞得两败俱伤,真是何苦?

人在世间若是不能忍受一点闲气,不肯给人方便,让人一步,往往使自己到处碰壁,到处遭逢阻碍,不肯给人方便,结果自己到处不方便。

如果一个人平常为人在语言上让人一句,在事情上留有余地,肯让人一步,也许收获就能更大。

让人,多发生于竞争情境,由于让人行为出现而使矛盾化解,争斗平息,对手变手足,仇人变兄弟。因此,让人是避免斗争的极好方法,对个体也具有一定价值。让人具体表现在:

(1)得理不让人,让对方走投无路,有可能激起对方“求生”的意志,而既然是“求生”,就有可能是“不择手段”,这对你自己将造成伤害,好比老鼠关在房间内,不让其逃出,老鼠为了求生,会咬坏你家中的器物。放它一条生路,它“逃命”要紧,便不会对你的利益造成破坏。

(2)对方“无理”,自知理亏,你在“理”字已明之下,放他一条生路,他会心存感激,来日自当图报。就算不会如此,也不太可能再度与你为敌。这就是人性。

(3)得理不让人,伤了对方,有时也连带伤了他的家人,甚至毁了对方,这有失厚道。得理让人,也是一种积蓄。

(4)人海茫茫,却常“后会有期”。你今天得理不让人,哪知他日你们二人不会狭路相逢?若届时他势旺你势弱,你就有可能吃亏!得理让人,这也是为自己以后做人留条后路啊!

人情翻覆似波澜。今天的朋友,也许将成为明天的对手;而今天的对手,也可能成为明天的朋友。世事一如崎岖道路,困难重重,因此走不过的地方不妨退一步,让对方先过,就是宽阔的道路也要给别人三分便利。这样做,既是为他人着想,又能为自己留条后路,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嘛。

克服心存偏见的4个“注意”

心存偏见是人际交往中的一大障碍,应该注意克服。

要避免偏见,就要注意观察人和事,透过现象,认清本质。也就是说,要用辩证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全面的观点去观察、分析、了解人和事,然后再下结论。不能只见现象,不见本质;只见一叶,不见泰山。

要避免偏见,就要把自尊同尊人统一起来。自尊心人皆有之,但自尊心过盛,傲气十足,则是不好的,难免产生偏见。自尊心过盛,就容易把非说成是,把蚂蚁说成大象。

要避免偏见,就要注意克服习惯心理意识。

1.要注意克服“先人为主”的习惯心理

在人际交往中,重视第一印象是较普遍的心理倾向。注意给人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是完全必要的,但第一印象是外在的,有的还具有一定的虚假性,仅凭第一印象办事,就有可能出现偏见。

2.注意排除“光环作用”

在评价一个人的时候,往往有这样的习惯心理:如果其有突出的、明显的优点,那就要被一种积极的肯定的光环所笼罩,并赋予一切好的品质;反之,则被认为具有一切坏的品质。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叫做“光环作用”,这显然易于产生偏见。

3.注意排除“近因效应”

在评价一个人的时候,人们还有这样的习惯心理:近期印象深刻而占优势,容易掩盖对其的一贯了解。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叫做“近因效应”。当一个人的言行、态度等与以往相悖时,人们特别容易产生“近因效应”。例如,某人过去帮了你许多忙,但是近日有次他拒绝为你帮忙,你就容易“记仇不记恩”,对他这个人不满。所以,我们在评定人的时候,应该注意纵向分析,功过分清,功过比例分清。

4.注意排除“投射作用”

人们有时会有这样的偏见:喜欢把自己的一些特点、个性、能力乃至兴趣、爱好等投射到其他人身上,这在心理学上叫做“投射作用”。要避免偏见,就要注意在评定别人的时候,不要把别人当做自己来看待。

收敛自己的情性

一山还有一山高。人不可自视过高,眼高于顶,必须懂得谦虚为怀的道理。因为一个人若高傲自大,心中自然狂妄,不屑他人作为,必然遮住了他的眼,捂住了他的耳,无法接受别人的意见,尽管金玉良言在耳也听不进去,真理事实也看不到了。只要是人,总会有弱点的,又何须骄傲自大,而阻碍了自己与他人交谊、切磋学问的通道呢?这对自己来说,虽然空有一个夸傲的空壳,却损失了自己进步的机会,实在是不明智的。

大海因为能容,所以能纳百川,也就是虚心的关系。一个谦卑虚心的人,勇于处处向人请教,在课业、学问上自然获益匪浅。同时,由于他的谦敬,自然容易获得他人的友谊,增加自己学习、上进的机会,也练就了更多的才能,陶冶了更好的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