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学会识人、了解自己(学会做人学会生活系列)
2681000000041

第41章 在合作与取舍中提高做人境界(7)

实际上,追求完美的人由于经常遭遇到挫折和压力,因此可能降低他们的创作能力和工作效果。当然,不重视素质的人根本就难以获得真正的成就,但“追求完美的人”却强迫自己勉力达到不可能的目标,并且完全用成就来衡量自己的价值。结果,他们便变得极度害怕失败。他们感到自己不断受到鞭策,同时又对自己的成就不满意。

我们必须研究一下,为什么追求完美的人特别容易情绪不安,为什么他们的工作效果会受到损害?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他们以一种不正确和不合逻辑的态度看人生。

追求完美的人最普遍的错误想法,就是认为不完美便毫无价值。譬如说,一个每科成绩都取得甲等的学生,由于在一次考试中有一科拿了乙等成绩,因而大感沮丧,认为那就是失败。这类想法引致追求完美的人害怕犯错,而且一旦犯错后又作出过分的反应。

他们的另一个误解是相信错误会一再重复,认为“我永远都不能把这件事做对”。追求完美的人不会自问能从错误中学到什么,而只是自怨自艾,说“我真不该犯这样的错,我绝不能再犯了!”这种自责态度导致产生一种受挫和内疚的感觉,反而会使他们重复犯同样的错误。

为了帮助追求完美的人戒除这个心理习惯,我首先请他们列出追求完美的好处和弊端。一名法律系学生只举出一个好处:“这样做有时会得到优秀成绩。”

接着她列出六个弊端:“第一,它令我神经非常紧张,以致有时连普通成绩也拿不到;第二,我往往不愿冒险犯错,而那些错误却是创作过程中所必然会发生的;第三,我不敢尝试新的东西;第四,我对自己诸多苛求,令生活失去了乐趣;第五,由于总是发现有些东西未臻完美,因此我根本不能松弛下来;第六,我变得不能容忍别人,结果别人认为我是个吹毛求疵者。”根据这个利弊分析,她终于认为若放弃追求完美,生活可能会更有意义和更有成就。

温斯顿·丘吉尔曾讲过一句著名的话:“唯尽善尽美者为上”,这句格言的含义就是两个字:瘫痪。

是的,事事追求完善、都要拼命做好,这会使你自己陷入瘫痪。不要让尽善尽美主义妨碍你参加愉快的活动,而仅仅成为一个旁观者。你可以试着将“尽力做好”改成“去做”。

尽善尽美主义意味着惰性。如果你为自己制订尽善尽美的标准,那么你便不会去尝试任何事情,也不会有多大作为,因为尽善尽美这一概念并不适用于人,它也许只适用于上帝。因而你作为一个人,不必以这个标准来衡量自己的行为。

你如果有孩子,不应要求他事事都要努力做好,因为这种要求会使小孩产生精神瘫痪的怨恨情绪。“去做”,要比“尽力做好”更为重要。例如,应该教小孩打排球,而不是让他们站在一旁说“我不行”。只要孩子喜欢,就应鼓励他们去滑雪、唱歌、画画、跳舞等等,而不应仅仅因为他们可能做不好某件事就不让他们去做。不要教孩子们去竞争、去努力甚至去尽力做好。相反,在孩子们重视的那些活动方面培养他们的自尊、自豪和兴趣。

如果你将自己的价值与成败等同起来,必然感到自己是毫无价值的。想一想托马斯·爱迪生,如果他以某项工作的成败来衡量他的自我价值,那么他在第一次试验失败之后就会认输,就会宣布自己是个失败的探索者,并停止用电灯照亮世界的努力,然而他并没有认输。失败是成功之母,它可以激励人们去努力,去探索。如果失败指出了成功的方向,人们甚至可将其视为成功。正如一位作家说的那样:“我最近修改了一些名言,其中之一便是将‘一事成功,事事顺利’改为‘一事成功,事事失败’,因为我们从成功中学不到任何东西。唯一给我们以教益的便是失败。成功仅仅坚定我们信念。”

假如你目标切合实际,那么,通常你的心情会较为轻松,行事也较有信心,自然而然便会感到更有创作力和更有工作成效。我不是鼓吹放弃努力奋斗,不过,事实上你也许会发现,在你不是追求出类拔萃成就而只是希望有确实良好的表现时,反而可能会获得一些最佳的成绩。

你也可能用反躬自问的方式来抗拒追求完美的思想,例如:“我从错误中可以学到什么?”你可以做个实验,想想你犯过的一项错误,然后把从中得到的教训详细列出来。千万别放弃犯错的权力,否则你会失去学习新事物以及在人生道路上前进的能力。

吃亏就是占便宜

“吃亏就是占便宜”尤其年轻人要牢记,因为这是累积工作经验,充实做事能力,扩张人际网路最好的方法。如果样样想占便宜,那就吃亏啦!

我步入社会的第一份工作是担任出版社的编辑,和我同时进那家出版社的还有一位刚刚大学毕业的男孩子,我们都叫他小杨。

小杨的文笔很好,但更可贵的是他的工作态度。那时出版社正在进行一套大书的编辑,每个人都很忙,但社长并没有增加人手的打算,于是编辑部的人也被派到发行部、业务部帮忙,但整个编辑部只有小杨接受社长的指派,其他的都是去一二次就抗议了。

小杨说:“吃亏就是占便宜嘛!”事实上也看不出他有什么便宜好占,因为他要帮忙包书、送书,像个储运工人一样!

他真是个可随意指挥的员工,后来他又去业务部,参与直销的工作,此外,连取稿、跑印刷厂、邮寄……只要开口要求,他都乐意帮忙!

“反正吃亏就是占便宜嘛!”他这么说。

两年过后,我离开了那家出版社,小杨则自己成立了一家文化公司,做得还真不错。

原来他是在“吃亏”的时候,把出版社的编辑、发行、直销等工作都摸熟了,他真的是占了“便宜”啊!

现在他仍然抱着这种态度做事,对作者,他用“吃亏”来换取作者的信任;对员工,他用“吃亏”来换取他们的向心力;对印刷厂,他用“吃亏”来换取品质……

现在的小杨,比我和当年的同事都风光!

“吃亏就是占便宜”,不是没有道理哦!

所以我建议你,用“吃亏就是占便宜”的态度来做事,保证你受益无穷。

“吃亏”有两种,一种是主动的吃亏,一种是被动的吃亏。

“主动的吃亏”指的是主动去争取“吃亏”的机会。这种机会是指没有人愿意做的事、困难的事、报酬少的事;这种事因为无便宜可占,因此大部分的人不是拒绝就是不情愿,你主动争取,老板当然对你感激有加,一份情绝对会记在心上,日后无论是升迁或是自行创业,他都有可能帮助你;这是对人际关系的帮助。最重要的是,你什么事都做,正可以磨炼你的做事能力和耐力,不但懂得比别人多,也进步得比别人快,这是你的无形资产,绝不是用钱买得到的。

“被动的吃亏”是指在未被告知的情形下,突然被分派了一个你并不十分愿意做的工作,或是工作量突然增加。碰到这种情形。除非健康因素或家庭因素,否则就应接下来;如果冷眼旁观周围环境,发现也没有你抗拒的余地,那更应该“愉快”地接下来。也许你不太情愿,但形势比人强,也只好用“吃亏就是占便宜”来自我宽慰,要不然怎么办呢?至于有没有“便宜”可占,那是很难说的,因为那些“亏”有可能是对你的考验,考验你的心志和能力,是为了重用你啊!姑且不论是否“重用”你,在“吃亏”的状态下,磨炼出了你的耐性,这对你日后做事绝对是有帮助的。此外,你的“吃亏”也会让人对你无话可说,不得不尊重你哩!

做事“吃亏就是占便宜”,做人呢?

做人比做事难,但如果也有“吃亏就是占便宜”的心态,那么做人其实也不难。因为人都喜欢占人便宜,你吃一点亏,让人占一点便宜,那么你就不会得罪人,人人当你是好朋友!何况拿人手短,吃人嘴软,今天占你一点便宜,心里多少也会过意不去,只好在恰当时候回报你啦,这就是你“吃亏”之后所占到的“便宜”!

混水摸鱼巧成拙

混水摸鱼,这是世俗流行的一种工作态度。让别人去劳累,自己做做样子混得利益。

在服役受训时,教育班长最喜欢说:

——摸鱼!要小心摸到螃蟹!

意思是要小心摸鱼不成,反而被长官逮到,那就很惨罗!

在军中有摸鱼的士兵,在社会上做事,也有喜欢摸鱼的员工,我工作了十几年,就看到了好些个喜欢摸鱼的同事。那么,他们有没有摸到螃蟹?

他们有的摸到了,例如有的在电影散场时在路上和主管狭路相逢,有的被打了小报告,有的则工作出了问题。当然,也有没摸到螃蟹的,但如果以工作的发展来说,他们还是摸到螃蟹了,因为升迁没有他们的份!

所以在社会上工作,摸鱼绝对不是正确的态度,也许你会说,张三也是一天到晚摸鱼,可是他还是照常升迁!我不敢说这种事没有可能,但像这种会摸鱼又可升迁的人,通常是有一些特殊条件的。

有些人认为自己聪明,摸鱼功夫一流,神不知鬼不觉,其实这只是当局者迷罢了,你的摸鱼,同事都知道,连主管也都会知道,就算没人打小报告,主管也可以看得出来,因为你的行为会发生一种欲盖弥彰的微妙变化,而这种变化往往是不自觉的。此外,你在工作上也会有超乎常情的卖力,这也是欲盖弥彰,旁人看得一清二楚。主管也是从部属过来的,他会不清楚你摸鱼的伎俩吗?

所以,摸鱼不成反摸到螃蟹的可能性很高!

其实何必摸鱼呢?勤勤恳恳地做,一则可累积工作经验,一则可建立别人对你的评价;你的敬业,别人一定可以看得到,当主管的或许会“视而不见”,但总比摸鱼被他看见好!就算一时不能升迁,你的敬业也必将成为你无形的资产。至于摸鱼呢?就算一时没摸到螃蟹,你摸鱼的行为也必将成为你在社会上行走的负债。而最可悲的是,摸鱼的人常不自觉,并且认为摸得了鱼是占了便宜。

这种人真是悲哀啊!

除了摸鱼,还有一种误区——不屑于从基础做起。

对念了十几年书的人说来,毕业后走上理想的工作岗位,自我感觉肯定是良好的。然而,就在这种一厢情愿的热忱中,很多人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陷入初涉工作岗位的误区。

小田头一天到广告装潢公司报到,对经理说的第一句话便是要求专业对口,而且要“充分注意到我的特长”。这位在大学美术系因为专业成绩不错而大受青睐的能人,很坦率地要求让他到广告设计部门,以为这才能发挥他的优势。

可是,公司经理首先让他到策划部门实习,再根据情况决定。

小田听后觉得不开心,认为这样做难以发挥自己的特长,到了策划部门既不安心,又不虚心学习,结果给人留下很不好的印象。

年轻人刚到工作岗位,是应当发挥特长。但这个特长只是个人所“认可”的,有时候并不是单位所立即需要的。因为每个单位都有个结构完整、最佳结合的问题。个人特长,只有让单位了解,并作为整体构成的一部分时,才真正是需要发挥的特长。

年轻人的特长,应当成为适应环境的“催化剂”,而不该首先成为挑剔工作的“资本”,应该是特长服从需要,而不是需要迁就特长。这个关系要摆正,否则就会不顺当。

毕业时,小沈和其他几位同学一同被分配到报社。他有些想当然,以为一定会分在“要闻部”,至少当“记者”。可是一宣布,他被分到总编办公室,而另两位同学倒被安排在要闻部当实习记者。这下,他有些失望了。

他开始埋怨“安排不当”,开始怨言领导不识“货”。实际上,领导上这样安排,并非不了解他,而是想让他全面了解报纸的运转过程,了解全局,以更好地发挥他的作用。

实际上,对初涉工作岗位的年轻人来说,先在被安排的岗位上积累些经验,对将来是有好处的。有许多过来人都说,初涉岗位的第一份工作,到后来想想都是起了良好的铺垫作用,这话值得寻味。

安不下一颗不安分的心,总想“远走高飞”,这是为数不少的初涉社会的人对不理想岗位的突出反应。

肖翔从职业技术学校领到文凭后,就开始在人才市场上“遨游”了,一会儿去应聘宾馆电路保养维修工,一会儿又上电脑公司当推销员,没多久,又被中外合资企业吸引住了。他每到一个新的工作岗位,心里总想应该有一个比现在更好的职位,所以没有哪个单位能拴住他,一般只干两三个月,一年多下来,工作岗位换了好几个。

当然,不排除肖翔会找到理想岗位,但这种“转法”,至少表明他不成熟和不周全。初到一个工作岗位,首先要安下心,要耐得住寂寞。安心,既是初涉人世者胜任工作的需要,也是给人好的印象的开端。这山望着那山高,不顾条件地去“跳槽”,这并非有利。刚刚从学校毕业,没有多少资历与经验,要在工作的过程中积累,需要有相对稳定的工作环境,老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虽有新鲜感,但难以正常地积累。

再说,“远走高飞”的目的地,也并非处处是好开垦的“处女地”,是摘得下果实的“果园”。许多情况下,没走进去的想进去,走进去的想出来,这种“围城”现象也迷惑了不少人。而且在社会上有很高知名度和众人看好的职位对于你可能并不合适。因为各人的水准、适应面是不一样的。重要的在于谋取一份经历,通过一个阶段稳定的工作,来判断适合与否。一味热衷“跳槽”,以为这样才能显示自己的才能,这种看法是有缺陷的。

要走出初涉工作岗位的误区,也并非难事。

首先,要有从底层做起的思想准备。正像高楼大厦平地起一样,要极有耐心地从砌一块砖、一堵墙做起。一心想速成一个“建筑师”,是不现实的。只有在砌墙加瓦中才会学到真本领,踏上理想的坦途。

其次,要有安于工作的现实态度。不企求“一步到位”,但求“步步到位”,对眼前的工作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并视之为理想岗位的“阶梯”。学会在平平淡淡中发挥自己的作用,让别人感受到真才实学。

再次,随时调整自己,即使碰到不顺利也能调节自己来重新获得平衡。

当事业的地平线刚刚出现时,初涉人世都要脚踏实地,要通过自己卓有成效的努力,使事业的开拓如冉冉升起的太阳喷薄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