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短篇经伦论
26725900000030

第30章 、经伦天下,八法育人

第三十三章、经伦天下,八法育人

古代中国由于思想方法的限制,有关哲学的研究并没有文字记载,更没有真正的思想家详尽探索有关人性的问题,但是,没有文字材料并不能说古代中国人自十三世纪之后就没有“人性思维”的思想方法,就没有哲学思想的产生,也不能以如黑格尔认为的那样中国没有哲学,但是的确以如黑格尔所言,中国的文化只能说是思想而不能定性为哲学。

哲学到底是什么?归根结底哲学是人脱离动物性之后产生的以发展人类文明为目的研究人性的学问,属于人类从食物性上升到食物链顶层因精神需要的才产生的学问,虽然脱离了动物性,但食肉性仍然存在,所以哲学准确的解释是具有狼性思维的学问。

但是,理学与哲学有截然不同的性质,理学是人脱离动物性之后反省人类动物性的一门学问,理学更多的是在寻找过去的经验,寻找过往进程的规律性的一门学问。今天说就是用大数据分析计算事物的发展进程,从进程中找到规律性,以提供给人类发展文明进程,理学是机械性思维的学问,更多的具有羊群性思维,有规律的生活,有规制的从化于一种和谐相处状态之中。

但是你要知道,羊是群食性动物,必须具备天然条件才能安静的分享生活,一旦风吹草动,就必然群羊狂奔于旷野,无序而群羊无首。

然而狼性就不是这样的,狼有独立的自我,又有群居时的严谨的秩序,所以狼攻防有序,独立则可单打独斗,群居则首尾相赴,秩序井然。

就以现代派画家高更在远离现代文明的塔希提岛上自问“我从哪里来?我是谁?我要到哪里去?”来说,老子在《道德经》一文中,提出了这一问题,但解答的这一问题就不是哲学思维,只能是羊性思维。虽然老子在《道德经》一文中讲到了军事手段,但也不是狼性策略。

由于古代汉语一字多意,导致现代人在翻译或译制古典文学时往往曲解原著的本意,导致接受者无法领悟原著的精神。《道德经》有被黑格尔曲解的地方,但是从本质上讲,《道德经》与哲学不沾边。

从这一点上说,如果你没有超强的悟性你最好不要读《道德经》,或《道德经》译文。或你听什么教授们给你讲的“道德经”,不然你只会被他带到沟里去。

“我从哪里来?”这是唯心哲学提出的问题。在中国道教思想中,最早也提出了同样的问题,老子在《道德经》一文中,提出了这一问题,并解答了这一问题,但是老子回答的仍旧是物质性的。

“我从哪里来?”我从“玄牝之门”而来,老子认为“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这句告诉大家关于“我”的出处。“谷神”即山川幽谷中的山泉,“谷神不死”就是指山泉绵绵不断,长流不息,故谓谷神不死。“谷无以盈将恐竭”“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就是“谷”是山泉的最佳诠释。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山泉长流不息,就如同动物在黄庭丹田之下的阴门绵绵有水若存若隐,用到的时候取之不足为用。“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通道(阴门的出口处,就是山泉出口的地方,山川幽谷之中一股淡淡的清泉溢出,这里是孕育生命的原始出处,看到的是潸潸润水,似有似无。听到的细流水声若隐若无。用到时水澿绵绵不足够用,这就是山泉的景象,但就是这里是孕育万物的起始之处。我从哪里来?我从母亲的丹田之下来,那里是孕育我生命的原始出处。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惟恍惟惚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直译:有形有规则的山中溶洞,惟有通道可以通达,通道里你会看到恍恍惚惚,若隐若现的物体,恍恍惚惚中你会看到有景象出现,若隐若现中似乎有物体存在,在幽深晦暗不明之处其中有精根之源,泉命之精。精根之源,泉命之水是纯真的净水,但这里却有生命的信息。

曲译:山中有形有规则的容(溶)洞,惟有通道可以通达,在通道的幽深晦暗不明之处,你会恍恍惚惚,若隐若现的看到通道里的物体。在恍恍惚惚的溶洞深处你会看到有景象出现,若隐若现中似乎有物体存在,在幽深晦暗不明之处其中有精根之源,山泉之水。泉水是纯真的净水,但这里却有生命的信息。

这就是我的来处,地球上一切物种的出处皆在幽谷泉水之中,这里是物种起源之地,是故“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我经“孔德之容”(有形有规则的山中溶洞),在月阴之夜“惟恍惟惚”来到大地,经山川,入幽谷“惚兮恍兮”来到清泉道口,“窈兮冥兮”“其精甚真”孕于山泉,养于河川,汇流于江海,是故“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我来自哪里?我来自玄牝,母亲的黄庭丹田之下,这里是我生命的全部。我从哪里来?我来自浩瀚的宇宙,经月夜漂移至大地,经玄牝入母体孕育我身。“孔德之容惟道是从。”“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於婴儿。”我自孕成。

我是谁?老子说“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但是你通篇阅读《道德经》你也找不到改造自然的思想主张,只有“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顺其自然,顺应天理的群羊思想。

可是,既便如此也不能武断地说中国没哲学思想。我们可以从历史发展来推演中国人人性思维的发展进程,也可以从历史发展进程中推演出十三世纪之后中国人资本主义思想的启蒙过程。

比如我们从山西的历史发展就可以发现古代中国资本主义思想的发展进程。

山西由于有独特的地理位置,自宋代之后经历元明清,近八百年时间少有战乱。山西又由于近邻蒙古,受游牧民族的影响较大,思想方法较内陆地区有所不同,思想开放的程度较高,受儒道思想的影响有限,因此从蒙元时期山西人就开始启蒙“三分”思想,开启了资本主义萌芽运动,发展到清末,山西的资本主义经济已经形成覆盖全国的规模,晋商天下先的精神充斥着整个山西人,时至今日,山西人凡事认真、严谨的态度仍然到处可见。

在今天的山西人身上仍然可以看到晋人做事清晰明确,条理分明,严肃谦和等优点;在山西你可以看到晋人做工程监管有力,质量上乘等等优点。虽然近年山西受政治影响上层结构出现塌方,但是整个山西人民仍旧保持故有的精神面貌,不出多少年,山西人仍然是全国走在思想前列的人群,因为晋人有先进于中原文化的晋商文化做思想基础,终究还会领先于中原文明。

中国人并非先天缺失哲学思想,缺失有神存在,而是一句话定义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主张,与中国人的行动纲领,导致中国丧失信心,缺失灵魂,从化于强权政治。这就是《易经·系辞》说的“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这句话苦害中国人二千多年,给中国人的思想方法造成的影响有灾难性的结果。

时至今日,中国人仍然尊崇其为一切事物发展的法理,可是西方人已经于二千年前就弃之不用了,中国人却把持着当法宝,为什么?因为自古就有太多的利益阶级仍然保持集权主义的思想,做着少数人享有多数人利益的事情,怎么会放弃呢?

中国人并非没有博爱之心,也不是智慧缺失,反倒是爱心满满,智慧有加。中国人不但聪明睿智,还仁慈博爱,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是最具智慧的民族,也是最有爱心的人民,造成中国人缺失爱心、丧失灵魂精神与智慧方法的原因是集权主义制度,是儒家思想。

如果我们重新审视中国人的传统思想,结合哲学的思想方法,改造中国传统思想的思想方法,必将迎来一种全新的思想体系。

经伦天下,八法育人。

人当有爱孝信仁义礼育智八种为人处事的思想方法。

一爱,二孝、三信、四仁、五义、六礼、七育,八智。

因为无爱何以知孝,无孝何以守信,无信何以博仁,无仁何以正义,无义何以用礼,无礼何以育人,无育何以传智。

人为什么一定要有爱,人存在于世界万物之间,本为一物,但人有灵魂,有灵魂就有感知,有感知就会首发于心,于心无愧必为孝,知孝方知人之源。行为必先行孝,孝乃守信之本。守信为用才是存仁,仁者博爱,才能情深重义。义为尊上,承上启下,义不容辞,义在扶正,方知有礼。礼为规则,进退有度,度量宽宏,方能孕育。育人为善,方言贤智,智者见智,方为人本。

人是这个世界上智力水平最强的动物,所以人不同于其他动物,人有改造自然的能力,所以才有今天的人造世界,因此凡是涉及人为的事情,都要以人为本,以人人都能适应,人人都能遵守,人人都可以接受,人人都能行为为标准,来制定以人人都能适应的思想方法,人人都可以遵守的法律法规,人人都可以接受的政治制度,人人都能行为的行为准则。

何以为仁,二人合为仁,阴阳合同为仁,仁的最高境界为义,义为下承上启,承载上力,接受上级的压制,义的最高境界就是人在阴阳交错时的高度统一,起义的意思也就是这层涵义义,意指君臣反目,夫妻反目,父子反目为仇之意。义为仁者的践行之地,有仁必有义,有义方为人。

义就是这个意思,意思是承上启下,交叉往复,承上德而不悔。所以古人把造反者叫作起义军。

有义才知礼,为人就必须要有礼,礼是义后,有义当知夫妻有序,夫妻之间应当有合理的规则制度,人区别于动物,不可以交而无度,夫妻之间的游戏规则就是礼义廉耻,就是夫妻共同遵守的规则。上升到政治就是国家制度,法律法规,下行到社会就是人与之间的合作规则。

礼行天下,大国安邦,小国寡民,定国安邦必有礼制规范,方为礼仪之邦。礼行下效,才能育养有方,育养只为人类文明的延续,只为传承爱心,顺延孝心,传播信心,增进仁义之心,更加科学的增强人类的智慧之心。

所以爱、孝、信、仁、义、礼、育、智才是人类践行的思想方法,以先爱后智为前后行为准则,大力推进孝信仁义礼育的中间人本力量。只有这样人才是人,特别是孝,人有七情,孝当先,无孝何以为人,无孝天地灭。人可以有育,动物也可以有育,育在延续,但人有孝才为人,动物有孝尚辅食父母,人若无孝不以为人。

中国人现在都颠倒了,现代中国都是先肓后孝了,甚至是有育无孝,其不知这是做人不如动物的行为呀,人之所以是人,就是因为人有爱心有孝心,有情感的行为才造就了人的行为标准,无孝何以有爱,无爱不以为人呀。

孔子说:“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孔子又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是孝之始;“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是孝之终。

这是中国教育的缺失呀,人天性本存孝心,教育是重新找回人类孝心的重要手段,从教育育人的本意上讲,儿童时期是最容易找回孝心记忆的阶段,但是没有完善的教育体制,何来完善的孝心辅导呢?国之重器在于爱,爱之重心在于孝,孝之重心必有信,守信之人方可交,交融和睦天下安,有安天下经伦出。

因此上说人有万念、万爱孝为先,国人无孝必无信,无信之国无长存。

孝为信之本,无孝信无根。

信从孝心生,孝立信自坚。

信是仁义之先,无信二人不交。

人无信不以为交,国无信不以为往。

无爱人无欲,无孝人无本,无信人无交,无仁国不立,无义人必反,无礼人不群,无育人自灭,无智人无伦。

天可一日无阳,人不可一日无爱。

地可一日无阴,人不可一日无孝。

山可一日无风,人不可一日无信。

水可一日无流,人不可一日无仁。

风可一日无动,人不可一日无义。

雨可一日无注,人不可一日无礼。

物可一日无光,人不可一日无育。

牲可一日无食,人不可一日无智。

山崩地裂,人不可无爱;海枯石烂,人不可无魂:无爱则无欲。无魂则无我,无我则无孝,无孝必无信。

人无信心不生仁,人无仁义不立交,人无义礼制不全,人无礼天下杂陈,人无育龄女不怀,人无智无往不利。

是故人可以不完,但不可以无爱;人可以不立,但不可以无智;爱与智全则天下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