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世界文化史
2637500000029

第29章 现代科技与文化(4)

“黑色幽默”是20世纪六十年代在美国文坛上出现的一个文学流派。“黑色幽默”就是把严肃的哲理与病态的玩笑混为一谈,以达到对社会现实的批判。这一文学流派起源于美国,有它历史的、民族的和社会的原因。美国最初的移民在争取生存斗争时,常以一种幽默感面对严酷的现实,以取得心理平衡;20世纪六十年代美国经历了经济复苏,也遭到了可怕的经济危机,人们感觉到个人在强大的现实面前显得那么无奈,最终形成了这种病态的幽默。“黑色幽默”作家在艺术手法上多采用寓言式的夸张和哈哈镜式的描述,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小说家约瑟夫·海勒,其代表作是《第二十二条军规》。

《第二十二条军规》写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美国驻地中海某岛的一支空军中队的黑暗内幕。主人公尤索林由于第二十二条军规的缘故,由一个正直勇敢的军人变成了厌战者和逃兵。这条军规实际上是驱使士兵为长官的升迁而卖命的绝妙圈套,它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在西方,“第二十二条军规”已成为“难以逾越的障碍”,或“无法摆脱的困难”的代名词。

苏联文学苏联社会主义文学的主流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高尔基(1868——1936年)是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在其代表作长篇小说《母亲》中,塑造出了一位英雄母亲的形象,描写了她的儿子怎样从无知走向觉醒成为一个自觉的革命者的历程,指出了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走向解放的必由之路。

十月革命胜利后,一大批优秀作家深人生活,创造了许多反映苏联社会巨大变化的优秀作品。阿·托尔斯泰(1882—1945年)创作的《苦难的历程》三部曲,以十月革命前夕、革命时期和国内战争时期的历史演变为背景,叙述了一批知识分子历经曲折、最后走上革命道路的过程。奥斯特洛夫斯基(1904—1936年)根据自身经历所著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描写一个普通工人子弟保尔·柯察金成长为英雄的过程。著名作家肖洛霍夫(1905—1984年)的代表作《静静的顿河》,描写了1912—1922年间顿河哥萨克在复杂的历史转折关头所经历的曲折道路,从一个方面描绘了社会变革时期人们的变化。这部小说被誉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典范。上述这些作品在忠于现实的基础上,力求对现实事件作出历史的、全面的描写,对新生事物满腔热忱,运用“在不使人脱离现实的条件下,把他提到现实以上”的手法塑造正面的英雄形象,充分展示了社会主义文学的风采,在世界文学史上树立了一块新的丰碑。

赫鲁晓夫时期,苏联政治生活的巨大变化对文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这时期,苏联文学界提出了“写真实”、“积极干预生活”等口号,1954年作家爱伦堡的中篇小说《解冻》在《旗》杂志上发表,首先突破了描写工农业成就,歌颂英雄人物的固有模式,把爱情和个人幸福问题作为主题,引起很大反响,引出一批文学作品,形成一股文学思潮。西方把这一时期苏联的文学称为“解冻文学”。

在这一时期,苏联的文坛既活跃,又相当混乱。一方面,出现了一些真实反映现实和历史,展示普通人日常生活和命运而获得好评的作品,如奥维奇特金的农村工作特写集《区里的日常生活》、肖洛霍夫的卫国战争题材短篇小说《一个人的遭遇》等。另一方面,也出现了一些片面反映、甚至丑化历史和现实而引起争论或遭到批评的作品,如帕斯捷尔纳克的小说《日瓦戈医生》。这本小说的主人公开头是个“憧憬革命”的“高尚青年”,但十月革命后他又哀叹“整个人类的生活方式遭到了破坏和毁灭”。该书在国内未能出版,1957年在意大利出版,西方国家竞相印行,利用它来攻击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制度,作者还被授予1958年诺贝尔文学奖。苏联对此反应强烈,作家协会将帕斯捷尔纳克开除,只是在他作了检讨并拒绝前去领奖后才恢复他的会籍。

1964年秋勃列日涅夫上台后,苏联在文艺界加强了对写作方向的控制,提出了“反对两个极端”和“写正面人物”的方针,在文艺理论方面,提倡所谓“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开放体系”,其影响是使文学创作在内容上较前严肃深刻,在形式和风格上更为丰富多彩。

从六十年代中期到八十年代中期,在苏联的文学创作中,出现了一批以卫国战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同时还出现了以探讨道德理想为题材的作品,也有揭露讽刺现实生活中的弊端、反映各种社会问题的作品。但是,对于全盘否定斯大林和揭露这一时期停滞生活的作品是不准发表的。

从八十年代后半期开始,随着戈尔巴乔夫“民主化”、“公开化”和“新思维”的推行,文艺作品审查制度被打破,一些过去被禁止出版的作品大量发表,揭露和批判性的文学成为时髦,造成了人们思想上的混乱,对苏联社会动荡和联盟解体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亚、非、拉美文学现代时期,亚非拉美人民的民族民主运动空前高涨,亚非拉美的文学也随之崛起。许多民族主义作家以爱国主义和反对殖民压迫为主题,运用现实主义的手法创造出许多颇具影响的作品。

20世纪初以来,随着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亚洲涌现出许多杰出的民族主义文学家和作品。印度作家泰戈尔(1861一1941年),是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东方作家。在诗歌、小说、戏剧等领域都有丰富创作。他的作品谴责殖民统治的专横,抨击封建主的残暴,充满爱国主义精神,为印度现代民族主义文学奠定了基础。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戈拉》和诗集《吉檀迦利》。普列姆昌德是印度现代民族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其最优秀的长篇小说《戈丹》被誉为印度农村的一部史诗。

朝鲜著名作家李箕永的长篇小说《图们江》,勾画了朝鲜民族解放斗争的历史图景,反映了从爱国义兵运动到抗日胜利的朝鲜近现代历史。著名诗人越基天创作了以揭露美国侵略为内容《我的高地》、《朝鲜在战斗》等诗篇。

非洲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有埃及的马哈福兹和南非的女作家戈迪默。马哈福兹的长篇小说三部曲《两宫之间》,以开罗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一家三代在1917—1944年间的变化为主线,反映了埃及社会的变迁。小说寓意深刻,结构精巧,是现代阿拉伯文学的名著。戈迪默的代表作是长篇小说《陌生人的世界》,描写了南非种族隔离社会中人们变得相互陌生的社会现实。

拉美文学的主流是“魔幻现实主义”。“魔幻现实主义”出现于20世纪六十年代,它属于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流派。该流派的作者大都以神奇和魔幻的手法反映现实,把神奇古怪的人物和情节以及各种超自然的现象插入到现实的叙事和描写中。“魔幻现实主义”最杰出的代表是哥伦比亚当代最著名的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他在代表作《百年孤独》中,遵循了“变现实为幻想而又不失其真”的创作原则,吸收了前人表现人的本能、潜意识的特点,独创性地运用了象征、夸张、魔幻、影射等技巧,形成了虚实结合、真假混杂的创作手法,在拉美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在拉美出现绝非偶然。它既和欧洲表现主义、印象主义等文学思潮的影响有关,又与拉美地区独特的社会政治背景有密切联系。拉美许多国家严重缺乏言论自由,作家不得不借用虚构、比喻和象征性的寓意来表现和揭示社会现实的本质,从而形成了“变现实为幻想而又不失其真”的“魔幻现实主义”。

二十六现代西方社会学与史学

社会学与史学作为社会科学的分支,进入20世纪以来,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社会潮流的不断发展变化,其自身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自然科学的突飞猛进,使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更加科学化,同时也影响了社会科学的研究。人们要求社会科学的研究也像自然科学那样,更加求实,更加精确。与此同时,人类面临诸多现实的社会问题,也要求社会科学为其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发挥它们的实用功能。在此背景下,社会学和史学的研究愈来愈重视学科的科学性和实用性,由此产生了一些重要的学派和思潮,对当时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现代西方社会学的发展趋势西方社会学是19世纪产生的一门新兴学科,进入20世纪后,由于各种社会新问题不断涌现,促进社会学研究从内容、方法到基本理论都有了重大变化。其研究领域日益扩展,众多的分支学科齐头并进,各种流派异彩纷呈,实用倾向更为加强;理论研究更侧重于社会结构分析、社会心理分析、社会文化分析等,呈现出多样性和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使社会学研究的方法和手段有了极大的改进,社会统计、定量分析和数理分析等引起社会学家的高度重视。

在西方社会学理论研究中,欧洲的主要贡献是在社会学的发展早期,涌现出了孔德、斯宾塞、涂尔干、韦伯等一大批社会学宗师,他们的理论对以后社会学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社会学的发展趋势是美国社会学发展独占鳌头,在五十到六十年代美国社会学的优势几乎到了舍我其谁的程度。

根据七十年代初的统计,全美拥有可授予社会学博士学位的部门和结构已达100个以上,芝加哥、哈佛、哥伦比亚、加州柏克莱、密歇根等大学的社会学系与社会学研究机构更是闻名于世。全美社会学专业杂志有数十种之多,各种基金会与私人财团为社会学研究提供了巨额经济资助,社会学受到广泛重视。

但是,不管是在欧洲还是在美国的众多社会学理论流派中,还没有一种理论可以左右整个社会学界。

西欧的社会学一般认为西方社会学的奠基人是19世纪的法国人孔德(1798—1857年),他首先使用了“社会学”一词,并用研究自然界的科学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随后,英国的斯宾塞、法国的涂尔干、德国的韦伯等都对社会学的完善与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

埃米尔·涂尔干(1858—1917年)被人看成是现代社会学的真正创始人之一,他使现代社会学成为正式的大学课程。1887年,法国主管高等教育的部门正式同意涂尔干在波尔多大学文学院开设一门正式课程。1906年,他在巴黎大学被任命为全法国第一位社会学教授。

涂尔干是实证主义社会学的代表。他认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事实”.所谓社会事实就是发生在社会集体层次上的现象,即“个人每时每刻都遵守的、存在于个人之外的集体行为和思维方式之现实”。他认为社会本身是一种实体,具有不能用个人的行动来说明的独特性质。主张把社会事实看作物理、化学、生物、心理等事实一样的存在,因此,他主张对社会事实应当用研究其他自然现象的方法来研究,而不应当像研究哲学那样从某些抽象的假定进行推演。

马克斯·韦伯(1864—1920年)是理解社会学的主要代表。他同涂尔于的看法相反,认为客观存在的只是每个具体的个人及其社会行动,社会作为实体并不存在。因此,对社会的研究只能从作为客体存在的个人及其社会行为出发,而不能从社会结构或社会本身出发。由于个人的行动与主观的意图、动机、目的、意志、兴趣等紧密相关,所以要解释个人的行动,就必须首先“理解”它,主观理解是社会学知识的独特特征。在社会学研究领域中,韦伯不主张采用实证等自然科学的方法,而主张采用主观的理解方法。

以涂尔干为代表的实证主义社会学和以韦伯为代表的理解社会学,是现代社会学的两大重要流派,对以后的西方社会学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的社会学深深影响了美国的社会学。由于受战争的影响,许多社会学家流亡到了美国,推动了美国社会学的发展。二战后,出现了美国的社会学深深影响欧洲社会学的局面。这一时期,欧洲的社会学的研究方向也发生了变化,战前欧洲社会学家特别注重理论研究,战后转向重视现实问题的研究,专业分工也愈来愈细。

美国的社会学美国的社会学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由欧洲传人的。由于当时美国社会正经历大转变,出现了大量社会问题,急需社会学家加以研究与回答,从而促进了美国社会学的发展。耶鲁、芝加哥等大学相继开设了社会学课程。1905年还成立了美国社会学学会。

社会学传人美国不久,就受到实用主义思潮的影响,过分重视实用问题的研究,忽视理论的研究。美国的社会学家竭力倡导社会学的研究应该密切结合当前的社会问题,由此出现了城市社会学、社会心理学、文化人类学等微观社会学研究的繁荣。四十年代初,美国社会学界深感缺乏理论指导是无法提高研究水平的。于是,他们开始重视社会学中的理论研究,并涌现出一些新的理论。哈佛大学的帕森斯较早地开始了社会学的理论研究,并提出了结构一功能主义理论。在他的影响下,六十年代中期以后,交换论.冲突论、符号相互作用论、现象学社会论、结构主义社会论、新结构功能主义等新理论纷纷出现。这些理论对欧洲等地区的社会学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结构一功能主义是帕森斯1944年在《系统理论的现状和前景》一文中首先创造的一个术语。它主张从理论的角度全面地研究整个社会,重点研究社会的结构及其组成部分在功能上的相互关系。1957年,帕森斯在《社会制度》一书中把结构一功能主义发展为社会系统理论,认为人在社会行动的过程中有选择的能力,但是这种选择受到支配社会结构的各种规范和价值观的制约。因此,必须用结构一功能主义的理论作指导,研究整体的社会系统。以后,帕森斯的学生默顿修改完善了他的理论,认为要全面整体地研究社会系统是做不到的,而只能建立中等规模的理论,分析一系列的有限度的经验现象。

结构一功能主义在五六十年代风行美国,但在六十年代下半期,该理论观点受到众多的批评,因为他们过分强调了社会的均衡、整合,忽视了社会冲突和社会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