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古代茶酒文化精典
2631000000008

第8章 历史嬗变(7)

此外,署名“醉茶消客”辑的《茶书》,系南京图书馆馆藏的一册旧抄本,内容全部是有关茶的诗文辑录。因首页已失,又没有序跋,茶书之名也是馆藏编目时所题,原来的书名也不得而知。程雨亭撰的《整饬皖茶文牍》(1897年),是辑选他在皖南茶厘局任职时的禀牍文告编成。至于鲍承荫的《茶马政要》(1644年前后)、蔡方炳的《历代茶榷志》(1680年前后)、潘思齐的《续茶经》、陈元辅的《枕山楼茶略》,因这些著述早已杳无音信,也就无法知道其内容。

另外,与被称为“东方文化金字塔”的《四库全书》相配套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1781年),其卷一百十六,子部谱录类介绍了18部历代的茶书,即《茶经》三卷、《茶录》二卷、《品茶要录》一卷、《宣和北苑贡茶录》一卷及附《北苑别录》一卷、《东溪试茶录》一卷、《续茶经》三卷及附录一卷、《煎茶水记》一卷、《茶寮记》一卷、《茶约》一卷、《别本茶经》三卷、《茶董》二卷、《茗芨》二卷、《茗史》二卷、《茶疏》一卷、《茶史》二卷、《水品》二卷、《煮泉小品》一卷、《汤品》无卷数。对各部茶书所作的提要,大体包括作者情况、内容简介、版本源流、价值影响,这些是当时编纂四库全书学者评判历代茶著的珍贵资料。

然而,清代的痴茶、爱茶、醉茶之士,并非完全在传统中作茧自缚,他们也有鲜活的思想和勃发的创造。只是他们茶学的真知灼见,大多融会到诗歌、小说、笔记小品和其他著述之中。

清代茶诗数量众多,也有许多著名诗篇。如高鹗的《茶》诗:“瓦铫煮春雪,淡香生古瓷。晴窗分乳后,寒夜客来时。漱齿浓消酒,浇胸清人诗。樵青与孤鹤,风味尔偏宜。”边寿民的《好事近·茶壶茶瓶》词:“石鼎煮名泉,一缕回廊烟细。绝爱漱香轻碧,是头纲风味。素瓷浅蓝紫泥壶,亦复当人意,聊淬辩锋词锷,濯诗魂书气。”两首诗词都在淡雅之中,透出无限韵味。

清代最善写茶诗的可能还是乾隆皇帝。茶在这位“康乾盛世”主宰者之一的生活中,是具有重要地位的。相传,当他85岁要退位时,一位大臣谄媚地说:“国不可一日无君啊。”乾隆皇帝则回答说:“君不可一日无茶啊。”就是这位皇帝,撰写过几百首茶诗。他曾命制三清茶,并赋诗纪之。他六次南巡,游历杭州,踏赏龙井,题有多首龙井茶诗。如为后人传诵的《观采茶作歌》云:

火前嫩,火后老,

惟有骑火品最好。

西湖龙井旧擅名,

适来试一观其道。

村男接踵下层椒,

倾筐雀舌还鹰爪。

地炉文火续续添,

乾釜柔风旋旋炒。

慢炒细焙有次第,

辛苦工夫殊不少。

王肃酪奴惜不知,

陆羽茶经太精讨。

我虽贡茗未求佳,

防微犹恐开奇巧。

防微有恐开奇巧,

采茶朅览民艰晓。

从采摘到制作,从古代到当今,全诗一气呵成,掌故信手拈来。乾隆对龙井茶推崇备至,“龙井新茶龙井泉,一家风味称烹煎。……何必凤团夸御茗,聊因雀舌润心莲”。《再游龙井作》更是直抒胸臆:“入日景光真迅尔,问人花木似依然。斯诚佳矣予无梦,天姥那希李谪仙。”真是何等快意。清代龙井茶风行天下,实在与乾隆褒扬密切相关。

清代小说也有大量的茶事描写,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李汝珍的《镜花缘》、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刘鹗的《老残游记》、李绿园的《歧路灯》、文康的《儿女英雄传》、西周生的《醒世姻缘传》等著名作品,无一例外地写到“以茶待客”、“以茶祭礼”、“以茶为聘”、“以茶赠友”等茶风俗。尤其是曹雪芹的《红楼梦》,谈及茶事的就有近300处,描写的细腻、生动和审美价值的丰富,都是其他作品无法企及的。

《红楼梦》全书极力描写的荣、宁两府的兴衰,开卷就以“香消茶尽”埋下伏笔。红楼吃茶,既有妙玉请宝玉、黛玉、宝钗的细饮慢品,又有家常吃茶;既有礼貌应酬茶,又有饮宴招待茶;既有风月调笑茶,又有官场形式场。茶的功用既有消暑、解渴、去味、提神,又有应酬、艺术欣赏;既有一般的物质需要,又有高雅的精神享受。全书提到的茶有枫露茶、六安茶、老君眉、普洱茶、女儿茶、龙井茶、漱口茶、茶面子;沏茶的水有旧年蠲的雨水、梅花雪水;还有茶诗、茶赋与茶联等。书中第四十一回,妙玉论茶道的一段文字最为精彩:

妙玉听如此说,十分欢喜,遂又寻出一只九曲十环一百二十节蟠虬整雕竹根的一个大酒器出来,笑道:“就剩了这一个,你可吃的了这一海?”宝玉喜的忙道:“吃的了。”妙玉笑道:“你虽吃的了,也没这些茶糟踏。岂不闻‘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驴了’。你吃这一海便成什么?”说得宝钗、黛玉、宝玉都笑了。妙玉执壶,只向海内斟了约有一杯。宝玉细细吃了,果觉轻浮无比,赏赞不绝。妙玉正色道:“你这遭吃茶,是托他两个的福,独你来了,我是不能给你吃的”。宝玉笑道:“我深知道的,我也不领你的情,只谢他二人便了。”妙玉听了,方说:“这话明白。”黛玉因问:“这也是旧年的雨水?”妙玉冷笑道:“你这么个人,竟是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共得了那一鬼脸青的花瓮一瓮,总舍不得吃,埋在地下,今年夏天才开了。我只吃过一回,这是第二回了。你怎么尝不出来?隔年蠲的雨水,那有这样清淳,如何吃得。”

才华横溢的曹雪芹,以生花妙笔把妙玉品茶写得绚丽多姿,使读者犹如身入其境。

当然,《红楼梦》写的茶和饮茶活动,都是为塑造人物、刻画人物性格、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对人生的认识而服务的。著名红学家胡文彬先生曾在《茶香四溢满红楼——《红楼梦》与中国茶文化》的长篇论文中,归纳为:以饮茶表现人物的不同地位和身份,以饮茶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性格,以茶为媒介表现了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字里行间渗透的强烈的对比,从饮茶、喝茶中看人物的知识和修养。通观全书,真是“一部《红楼梦》,满纸茶叶香。”。

茶诗和小说中的茶事描写,虽然极有韵味,但是,全面展现清代品茗概况,最能留下关于茶文化的思想闪光的,还是清代笔记小品和其他著述中的资料,这类资料,起码有数百种之多。这里,我们只想举两个例子。

在清代诗人、美食家袁枚所著《随园食单》一书的“茶酒单”中,对清代的部分名茶的特色、风味、烹茶方法等均有精彩论述,涉及的名茶有武夷茶、六安银针、毛尖、梅片等。书中许多形象、生动的描述,是作者饮茶实践的总结。他最称道龙井茶:“杭州山茶处处皆清,不过以龙井为最耳。每还乡上冢,见管坟人家送一杯茶,水表茶绿。富贵人所不能吃者也。”还将其他茶与龙井比较:“阳羡茶深碧色,形如雀舌,又如巨米,味较龙井略浓。”“洞庭君山出茶,色味与龙井相同,叶微宽而绿过之,采掇最少。方毓川抚军曾惠两瓶,果然佳绝,后有送者,俱非真君山物矣。”对于烹饮之法,他主张龙井茶须用“穿心罐”煎水,以“武火”使之沸,“一滚便泡”,才能吃到好茶。对武夷茶,则以小香橼壶、小胡桃杯频频遽饮,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咀嚼而体贴之,才能“清芬扑鼻,舌有余甘”。如果不掌握正确的冲泡品饮方法,就会废坏茶味。像龙井茶不“一滚便泡”,“滚久则水味变矣,停滚再泡则叶浮矣。一泡便饮,用盖掩之则味又变矣。此中消息,间不容发也”。但只要方法得当,就会有另一种结果。他“向不喜武夷茶,嫌其浓苦如饮药”。而丙午秋(即乾隆五十一年,1786)游武夷,到曼亭峰天游寺诸处,以小杯、小壶徐咽,却“令人释躁平矜怡情悦性”。并且改变了对武夷茶的看法:“始觉龙井虽清,而味薄矣;阳羡虽佳,而韵逊矣。颇有玉与水晶,品格不同之故。故武夷享天下盛名,真乃不忝,且可以谕至三次。”《随园食单》的这些经验之谈,可以考见清代名茶的变异、品饮方法的多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