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现实走出窑洞
26295500000138

第138章 拨吊子

奶奶和美珍娘搓麻的方式同样让丽亚感到好奇,奶奶看看丽亚:“娃呀,咋了?是不是没见过?”

“嗯!”丽亚点点头。

“这是你用的线少,你要用的多,俺就用拨吊子给你搓麻线。”

“拨吊子?”

“嗯!那儿呢”奶奶瞅了瞅窗台,然后把拨吊子搓麻绳的细节给丽亚讲了开来。

一个两头圆中间细的拨吊子静静地躺在窗台上,它是农村里用来捻麻绳的工具,它是由一截不到两拃长、两头边的直径有碗底子大的枣木或槐木做的。它的两头原木不动,由两头往中段越来越细,两边都呈半圆锥形,中间处最细,在最中心处钉一个枣核(hú)儿钉子(中间粗两头尖滴钉子),钉子比较长,钉子上头弯一个小弯儿用来勾住捻成的麻绳。也有的人用粗的铁丝来代替钉子,最上方也是一个弯钩。

用麻在拨吊子捻麻绳的时候,根据想要多粗的麻绳用几根麻缠在拨吊子上压住头儿,再在钉子上缠绕几圈后让钉子勾勾住。然后一手捏住苘麻让拨吊子悬空,另一只手猛劲拨一下拨槌子让它快速旋转。拨吊子转的越来越慢,当它即将停下来滴时候,说明这节麻绳已经形成,把拨吊子拿在手里松开钉子上的麻绳缠到拨吊子的凹陷处。

再把麻绳上端缠绕到钉子上让钉子勾勾住,续上需要的苘麻后再把拨吊子拨的快速旋转。依此类推,一直到把拨吊子上缠满麻绳不能再缠,就把拨吊子上的麻绳倒下来缠成一个“行头”(线球)。如果含想捻一拨吊子麻绳,就再从头开始,捻满了一拨吊子就再缠一个“行头”,或者接着往头一个“行头”上缠,便形成更大的“行头”。

用拨吊子捻出来的麻绳,一般都是纳鞋底子。冬天里闲着的青石村的大老爷们往往也会用拨吊子给女人们搓麻绳,往往大老爷们儿使拨吊子搓上一天的麻绳就够女人们一冬天纳鞋底子用了。不过用麻绳纳鞋底子不如麻线滑溜,往往需要先用锥子把鞋底子攮透,把针从锥子攮滴眼里穿过。为里纳出滴鞋底子瓷实耐磨,麻绳从鞋底子里拉出来之后再缠到锥子把吭使劲扽一扽。就这样一个针脚一个针脚滴从鞋底子滴外边往里转圈,转到最中心这只鞋底子周算纳完嗹。

“在咱村里说一个人懒惰,干事不主动,就常常拿拨吊子来形容,说谁谁谁是属拨吊子的,拨一拨转一转,不拨不转。”奶奶笑着赋予了拨吊子另一层含义。

丽亚忍不住把拨吊子拿在手上好奇的看呀看,光滑圆润的拨吊子变成了明亮的深褐色,这明亮有如被上过一层油漆,但显然这是人们常年使用后留下的痕迹,它身上留下的印迹让丽亚觉得别有一番时代意义,这意义留在了日后她的农村生活日记里,她要把她在农村的所见所闻都一一用文字记载下来。

奶奶看看丽亚,把搓好的麻线打了个结,“丽亚,从煤池里拿麻过来。”

“煤池?”丽亚扭头,煤池里放着一卷麻,“麻不是放在外面墙上小窑里吗?怎么煤池里也能存麻?”

“煤池里存的麻是为了让它潮湿,潮过的麻不仅好搓麻绳,搓出来的麻绳还结实,潮过的麻直接搓就行了。”奶奶的话让丽亚明白了土炕上两位老人为什么就着唾液搓麻线了,在她眼里这和卫生没有半点关系。

日上三竿,为了迎接县委调查团的光临,教授们也加入了村民们劳作的队伍,孩子们临时放假今天也放了羊尽情的撒欢去了,有的跟着调查组上坎下坎,“县里来的”这四个看似不起眼的字却是孩子们最大的新鲜。

“春娃,宝生他们都去看县里来的人了,你咋不去和他们玩?”玉娥摸摸宝生的头,她希望儿子能融入到小伙伴们中间去,她更希望看见春娃每天高高兴兴快快乐乐的,春娃明显比别的孩子要显得老成,玉娥觉得那不该是这个年纪的春娃该有的。

“娘,俺带牛牛去看。”春娃最懂母亲的心,他给牛牛带了棉帽子,系好棉鞋带,拉着牛牛的小手出去了......

奶奶靠着墙坐着小板凳晒着太阳用拨吊子给丽亚搓麻绳看,拨吊子在阳光下转啊转,麻像着了魔一般变成了细长的麻绳,美珍娘在太阳下脸色红润,奶奶边搓麻绳边哼着她从小听来的民谣,丽亚和美珍像着了魔一样的看,丽亚边听边记,等奶奶停下来的时候,她忍不住上手学,可在她手里麻总也成不了线,”丽亚,这样,你瞧,这样”奶奶一次一次的教,丽亚一次一次的学,她的农村生活从这缠缠绕绕的麻线里氤氲了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