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鬼谷子纵横人生(传世名家经典文丛)
2606400000036

第36章 权篇(3)

接着,秦武王和甘茂订了一个盟约,就藏在息让。甘茂被拜为:大将,领兵五万,先打宜阳城。没想到过了五个月都没把城攻下来,右丞相趁机对秦武王说:“甘茂拖延这么长时间,莫非要搞兵变或投降敌人。”秦武王经不住右丞相的挑唆,下令甘茂撤兵。甘茂派人给秦武王送去一封信,上面只写着“息让”两个字。秦武王拆开一看,知道自己轻信谗言动摇了攻韩的决心,觉得很对不起甘茂,于是增兵五万开赴前线,终于攻下了宜阳城。

甘茂能够预料到可能会受到小人的攻击,提前警醒了秦武王,免除了自己的后顾之忧,得到了秦武王的信任和支持,最终攻下了宜阳城。

在这里,甘茂就是以“佞言”为主争取到秦武王信任的。他首先摸准了秦武王可能被馋惑的状况,然后采取“曾参杀人”这个小例子巧妙地使秦武王产生了认同,使秦武王感受到他的忠诚,立下盟约,从而使得甘茂攻韩的计划得以顺利进行,并最终取得成功。

郭隗劝燕昭王招贤

《权篇》中讲,“说服别人必须借助充分事例。”“与贵者言依于势”——“游说高贵的人要依靠言辞中有气势”。请看郭隗对燕昭王用计招贤的一番说教,他借助所讲的故事的事例来启发、打动燕昭王,教燕昭王重视人才,爱护人才,再进一步教燕昭王重视、爱护“我”,以引来人才,语言又气势逼人,使燕昭王无退却拒绝之理,而毅然采纳了郭隗的建议。

战国时,燕昭王对他的谋士郭隗说:“齐国趁我们发生内乱,一举攻破燕国,我们又国小力单,没有力量报仇;不过,如果能找到贤杰跟我们共同治理国家,以便洗雪国破家亡之耻,那才是我的志愿。您看有没有这样的人才?”郭隗说:“只要您诚心诚意谦虚好学,尊重有才能的人,学习他们的人品和才干,那么天下的人就会奔向燕国。他们听说您礼贤下士,还亲自登门拜访,就会为您出谋划策。”燕昭王听了,又问:“我该去拜访谁呢?”于是郭隗给燕昭王讲了个买马的故事。

从前有一位国君,想用千金买一匹千里马,买了三年也没有买到。国君正在犯愁,有人自告奋勇,说他能买到,国君欣然同意。三个月以后,这位买马人花了五百金,买回一具千里马的头骨。国君非常气愤,责问道:“我要的是活千里马,谁要你花这么多钱买匹死马!”买马人从容地回答说:“对一匹死马尚肯高价购买,何况活马呢?只要您真心爱马,千里马很快就送上门来!”果然,不出一年时间,这位国君先后得到了三匹千里马。

燕昭王听完故事,对郭隗说:“您的意思我已经明白了,可是该怎么办呢?”郭隗笑了笑说:“您一定要广招人才,就应该从我郭隗做起,先把我当作千里马的骨头供养起来,这样,比我强得多的千里马,就会不远千里来到燕国。”

燕昭王接受了郭隗的建议,拜郭隗为师,经常像学生一样去拜访他向他请教,并在国都武阳给郭隗修建了一座豪华的住宅。为了争取民心,他悼念死者,慰问孤独,跟燕国百姓同甘共苦。为了广泛招揽人才,他在易山山麓专门建造了一座高台。只要有善于用兵的武将、有志灭齐的勇士,以及对齐国险阻关塞、君臣内幕比较了解的人,燕昭王便不惜金钱,想方设法把他们请到燕国。

燕昭王真心实意礼遇贤能的消息,很快传遍天下。许多有真才实学的人,纷纷从各诸侯国来到燕国。其中有从齐国来的邹衍,从赵国来的剧辛,等等,不过最着名的还是军事家乐毅。

蔺相如完璧归赵国

战国时,赵惠文王得到了无价之宝“和氏璧”。秦昭襄王听说后,便想以强欺弱,占有这块玉璧。他派人给赵王送去一封信,说:“寡人慕和氏璧有日矣,未得一见。闻君王得之,寡人不敢轻请,愿以咸阳十五城奉酬,惟君王许之。”赵王接到信后很为难,就召集群臣商量对策。大臣们认为:如果答应了秦王的要求,可能会失去玉璧又得不到城池;如果不答应,又因此会得罪秦国,为今后带来麻烦。大臣李克站出来说:“不如派一个智勇双全之士怀璧而去;如果秦国给了城,就把和氏璧授予秦国,如果秦国不给城,和氏璧依然归赵,这样可以两全其美。”赵王听了,用眼瞧了瞧大将廉颇,廉颇低头不语。

这时,缪贤对赵王说:“我有个门客叫蔺相如,是个有勇有谋之人,叫他去完成这个任务最合适。”赵王便马上召见蔺相如,问道:“秦国用十五座城来换和氏璧,你说可不可以答应?”蔺相如说:“秦强赵弱,不能不答应。”赵王又问:“如果秦国失信,得璧而不给城,怎么办?”蔺相如说:“秦国用十五城来换和氏璧,这价钱够高的了。赵国要是不答应,便有理屈之嫌,如果秦国得璧不给城,那就是秦国不讲道理了。”赵王接着说:“先生能护璧去秦国一趟吗?”蔺相如答道:“如果没有别人可派,那我就去一趟。秦国交了城我就把玉璧留在秦国,不然的话,我一定完璧归赵。”赵王听了大喜,即刻拜蔺相如为大夫,授予和氏璧,由蔺相如护璧去了咸阳。

秦王听说赵国送和氏璧来了,坐在章台接见了蔺相如,并召集群臣前来观看。蔺相如献上玉璧,秦王接在手里反复观赏,赞叹不已。秦王还把玉璧递给身边的大臣们传着看,又交给后宫的美人们去看,好半天才传回来。大臣们争着给秦王庆贺,一齐欢呼万岁。蔺相如被冷落在一边,等了好半天,也不见秦王提起交割城池的事。他急中生智,谎称玉璧有一瑕疵要指于秦王看,而要回玉璧,然后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瞪着眼睛,厉色声严地对秦王说:“大王曾经派人送书给赵王,要用十五座城来换赵国的玉璧。赵国的大臣都说,大王是想欺骗我们。只有我认为,老百姓还讲信用呢,何况大国的君王?我们哪能用小人之心去猜测君子?于是赵王斋戒五天,隆重地派我送来玉璧。可是大王对我这样傲慢,坐着接受玉璧,又给下人观看,太不恭敬了。这说明大王没有交城的意思,所以我把玉璧收回来了。大王要是逼我,我宁可把我的脑袋跟这块玉璧,在这根柱子上一起碰碎。”说完,他拿着玉璧,对着柱子。秦王怕损坏了美玉,连忙劝阻,又假意让大臣拿出地图,指出那十五座城的位置给蔺相如看。蔺相如心里明白秦王并非真心,就说:“当初我们国君为给大王送和氏璧,曾经斋戒五天,举行了隆重的仪式。因此,大王也应当斋戒五天,然后再举行一个接受玉璧的仪式,我才能把玉璧奉上。”秦王无奈,只好答应。

蔺相如拿着玉璧回到宾馆,叫一个手下人扮作穷人的样子,把玉璧包好系在身上,偷偷从小路跑回赵国去了。还托下人禀报赵王,他宁死不屈。

五天后,秦王召集大臣和几个外国使臣,进行受璧仪式。只见蔺相如从容不迫地走上殿来,两手空空。秦王疑道:“我已经斋戒过了,你为何不带玉璧来?”蔺相如答道:“秦国自穆公以来有十五多位君主,都以诈骗行事。杞子欺骗郑国,孟明欺骗晋国,商鞅欺骗魏国,张仪欺骗楚国……这些事历历在目。我也怕受骗,已经把和氏璧送回赵国了。”秦王大发雷霆,又嚷又叫,命令手下人把蔺相如绑了。蔺相如面不改色地说:“大王请息怒,我还有一言要说。天下人都知道秦强赵弱,只有强国欺负弱国,而没有弱国欺负强国的道理。大王真想要那块玉璧,请先交割十五座城给赵国,然后派人跟我一块去赵国取和氏璧。赵国如若得城,绝不会背信弃义,得罪大王的。我知道我欺骗大王是死罪,已禀告我的国君,不指望再活了,请杀了我吧。好在各国使臣都在,他们知道大王是为和氏璧的原因而斩赵国使臣,谁是谁非自有公论。”秦王和他的大臣们面面相觑,无言以对。各国使臣都替蔺相如捏着一把汗,但秦王说:“杀了他也得不到玉璧,徒负不义之名,伤了两国的和气。不如好好款待他。”于是设宴招待,礼送蔺相如回国。

《权篇》中讲:“进退果断,该说则说,该止则止,就是决断。”“我们常讨论怎样做对自己有利,就是要发挥自己的长处;讨论怎样才能避害,就是要避开自己的短处。”“游说高贵的人要依靠言辞中有气势。”“游说愚蠢的人要靠我们把利害讲得明明白白。”

蔺相如智勇双全斗秦王,完璧完人归赵国的过程,就是这样运用权术来控制说辞辩辞的。秦王等人只顾传看玉璧不提交割城池一事,他立断,机智地收回了玉璧、气势逼人地进言,舍身护璧;怎样扬长避短,璧在手中,身在秦国,只有舍身护璧,暗中找人将璧送回国为妥;然后历数秦的欺诈历史,理直气壮,把道理讲得明明白白。

毛遂完成合纵大事

《权篇》篇中讲:“与贵者言依于势,与富者言依于高,与贫者言依于利,与愚者言依于锐。”意思是,游说高贵的人要依靠言辞中有气势,游说富人要靠我们谈话时豪气冲天,游说贫穷的人要许以利益,游说愚蠢的人要靠我们把利害讲得明明白白。”对具体人,要具体对待。

毛遂把楚王视为富贵之人,同时又是愚蠢之人,对他们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把楚秦的形势利害关系讲得明明白白,又直截了当地说明了合纵的目的,气势逼人,豪气冲天,最后终于说服了楚王。

秦国大将白起在长平大败赵军,坑杀四十万赵俘,赵国“野战兵团”尽数被歼。两年后,秦国再度出兵,围困了赵国的首都邯郸,邯郸城危在旦夕。赵孝成王非常害怕,派人去向魏国和楚国求救。平原君赵胜估计魏国有信陵君这位知情达理的好友,自然能劝说魏王出兵相救。只是楚国不一定好说话,决定亲自前去和楚王交谈。他准备在三千门客中挑选二十名文武兼备者一同前往,可他挑来拣去,只选出十九人。平原君叹了一口气说:“我养士养了几十年,今天连二十个人都挑不出来。”这时,有个坐在末位的门客站起来说:“我能不能凑个数。”平原君问:“你叫什么名字?”他说:“我叫毛遂,大梁人,到这儿三年了。”平原君笑着说:“我听说有才能的人就像锥子在口袋里一样,它的锋芒会立刻显现出来。现在先生已经在我这儿呆了三年,我却从未听到左右的人提起过先生的长处,这说明先生并没有什么才能。”毛遂不慌不忙地说:“我是今天才请求您将我放进口袋里的。如果您早把我放进口袋,我早就脱颖而出了,又何止仅仅显露一点点锋芒呢?”平原君欣赏毛遂的胆量和口才,就让他凑数,随那十九个人一起陪同到陈都去见楚王。

平原君到了陈都,一大早就入朝去见楚考烈王,楚王与平原君坐在朝堂上商讨“合纵”抗秦的事。毛遂和其余十九个人都站在台阶底下等着。尽管平原君费尽口舌,大谈合纵的好处,但是楚王惧怕秦国,老是犹豫不决。谈判从早上一直进行到中午,还是毫无结果。毛遂等得不耐烦了,他按着宝剑,大步闯人堂上,对平原君说:“谈联合抗秦的事,两句话就可以说清楚,可现在谈了整整半天,还定不下来,这是怎么回事?”楚王生气地问平原君:“他是什么人?”平原君说:“他是我的门客毛遂。”楚王斥责毛遂说:“我和你家主人谈话,你休得多言,还不快下去。”毛遂按剑上前说:“合纵是天下大事,人人都有发言权。你在我主人面前这样辱骂我,不是太失礼了吗?”楚王脸色缓和下来,问道:“你有什么话要说?”毛遂说:“楚国有五千里土地、精兵百万,按说应该称霸天下,可是却被秦国一个小小的白起屡屡打败,占领了你的都城,逼得你迁都到这陈州。这百年难忘的仇恨,连三尺儿童都感到害羞,难道大王你不觉得耻辱吗?今天平原君来与你商讨‘合纵’抗秦的事,正是要为楚国报仇,哪里只为赵国呢?”楚王连连点头说:“是的!是的!”毛遂又紧盯着问:“大王决定了吗?”楚王说:“决定了。”毛遂当即叫人拿来鸡血、狗血、马血,他端起盛血的铜盘,跪着举到楚王面前说:“大王为‘纵约长’,应当先歃血,其次是我的主人,再次是我毛遂。”于是在大殿上订立了同盟。毛遂又左手持铜盘右手招呼其他十九个人说:“你们也在堂下一起歃血宣誓吧!”楚王盟誓后,立即派春申君黄歇率八万兵前去救赵。

平原君回国后,感慨万分地说:“毛先生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我自以为知人善任,想不到却小看了毛先生。我再也不敢说能识天下人才了!”自此,奉毛遂为上等门客。

蒯彻保住自己的命

蒯彻又名通,是西汉初期的一位政客,很有谋略和辩才,他曾经当过韩信的谋士,劝韩信背叛刘邦,自立为王。

当初,刘邦拜韩信为大将,率兵东进,攻打项羽。韩信一路势如破竹,破三秦、灭魏赵,又打败齐军。这时蒯彻劝告韩信不要过于相信刘邦,先与他们三分天下,以后看准机会,再图大业。韩信听后,没有接受他的意见。

刘邦称帝后,怕韩信谋反,剥夺了他的兵权,把他软禁在长安。后来由于陈稀谋反的事件牵扯到韩信,吕后和萧何设计诱捕了韩信,将韩信杀死。韩信后悔没有听蒯彻的计谋。后刘邦派人抓蒯彻,并亲自审问他。

蒯彻是当时很有名的辩士。刘邦问他是否鼓动韩信叛汉自立,蒯彻痛快地说:“对,我的确这样做过。可惜他当时不听我的计策,最后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如果他用了我的计策,皇上哪能杀掉他呢?”刘邦听后,气得发抖,下令把蒯彻烹死。蒯彻连喊:“冤枉。”刘邦说:“你教唆韩信谋反,有什么冤枉?”蒯彻回答说:“当初,秦朝实行暴政,天下的英雄都起来反对。这就好像一只鹿,天下英雄都抢着捕捉,谁跑得比它快,本事大,谁就能逮住它。那时候,天下的人并不知道陛下能当皇帝,都是各为其主。我也是一样,只知道韩信,不知道陛下。这能责怪我吗?况且天下想当皇帝的人很多,只是力量不足罢了。难道陛下能把他们都烹死吗?如果只是因为我过去忠于自己的主人,就被杀死,天下的人会怎样看待陛下呢?”刘邦听了以后,仔细一想,倒也有道理,于是就赦免了蒯彻的死罪。

权术教人要善于权宜局势,随机应变地设置说辞、辩辞。要适应瞬息万变的事情,采取多种类型的说辞、辩辞。“与贵者言依于势,……与愚者言依于锐。”蒯彻正是这样,面对当时韩信被害、刘邦施行似“兔死狗烹”一样诛杀无辜的局势,巧设说辞、辩辞,不卑不亢,理直气壮,简单明快地把道理说了个明明白白,令刘邦思索、信服。

厮卒摇舌救赵王

大泽乡起义之后,陈胜等人和六国贵族后裔纷纷自立为王。其中第一个称王的当然是陈胜,其次是陈胜的老朋友武臣,再次是田儋、魏咎、韩广等人。陈胜国号“张楚”,为楚王,其余依次为赵王、齐王、魏王、燕王。韩广原系武臣部将,武臣对其自立为王十分不满,因此便表面上示以恩惠,暗地里却与右丞相张耳、大将军陈余率兵进驻燕、赵交界的地方,意欲相图。韩广得知消息,急令边境戒严,增兵防守。一天,武臣突发奇想,竟扮作平民百姓潜入燕境,想窥探对方虚实。谁知刚刚进去,即被韩广的亲兵认出,被七手八脚地捆了起来。几个随从,连忙逃回去报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