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实用辩论技法大全
2603600000057

第57章 辩论语言表达技巧的运用(7)

高级主管摇了摇头,说:“不行,鞋袜走破了,他们买不起新的。我倒有一个办法,希望领导出一个布告,提倡赤足运动,号召大家赤脚走路上班,这个问题不就解决了么?谁让他们命运太坏,生在这个时候!谁让他们不去想发财的门路,却当苦命的职员!他们坐不起电车、计程车,也不能鞋袜整齐地到公司上班,都是活该!”

他一面说,一面笑,说得公司领导也不好意思起来,只好同意改善一下部属的待遇。

当别人有求于你,而你不能接受又不好直说的时候,你可以嬉笑怒骂;当对方提出一些看法,你不同意,既不想讲违心之言,又不愿直接顶撞对方的时候,你可以嬉笑怒骂;当你看不惯对方的行为,既想透露内心的真情,又不愿意表达得太直露,以免刺激对方的时候,你可以嬉笑怒骂,正言若反。

使用这种方法时要注意下面几点内容:

①对方明白你的为人,而且尊重你。

②要适可而止,不能太露骨。

③能够即景生情。

④彼此私人之间的交情很好,没有丝毫隔阂和摩擦。

⑤你有相当的地位,有资格与对方讲话。

⑥你的口才好。

双关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语的多义性或谐音,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表面上说的是这个意思,实际上是另一种意思。使用双关的技巧,可以帮助辩者委婉地表情达意,也可以帮助辩者巧妙地摆脱困境。

一语双关

双关技法往往能展现言外之意,话外之音,收到生动活泼,委婉含蓄,耐人寻味的效果。

论辩中,运用语言文字上的同音或同义关系,使字词或句式同时涉及两件事,表面上言此,实际上说彼,这是使用频率很高的双关法。双关能使表达生动活泼,委婉含蓄,耐人咀嚼,余味无穷。

西莫多·冯卡门是现代著名的航空大师,在他八旬高龄时,美国政府授予他美国第一枚“国家科学勋章”。

当授勋仪式结束后,冯卡门走下台阶时,他因患严重的关节炎,显得步履艰难,美国总统急忙上去搀扶他。冯卡门在向他示意感激之后,轻轻地推开总统的手,说:“总统先生,下坡而行者,毋需搀扶,唯独举足攀登者,方求一臂之力。”

冯卡门在这里借用语境,巧设双关,表面上是说下坡、上坡之事,实则暗指希望总统平时多多关注在困难的条件下向科学高峰辛勤攀登的科研工作者,含意深刻,表达得体。

双关法作为论辩技巧,由“字面直言意义体”和“深层含义意义体”构成。前者主要是借助语义或语音的联系而产生,后者则要借助句子、环境,甚至全篇论述才能产生双关效果。后者含义一般是隐含在前者之中,正是这种含而不露、饶有兴趣的表达,能给人以意外之感。

从前,有位县官带着随员骑马到王庄去处理公务。走到一个岔路口,不知如何走,正巧遇见一农夫,县官大声问道:“喂,老头,到王庄怎么走?”那农夫不睬不理,只是赶路。县官大声要他停下。农夫说:“我没时间,我要去刘庄看一件古怪的事。”县官问:“什么古怪的事?”农夫一板一眼地说:“刘庄有匹马下了一头牛。”“真的?马怎么会下牛呢?应该下马才对啊!”县官感到莫名其妙。农夫煞有介事地回答:“世上的怪事多着哩,我怎么知道那畜生不下马呢?”

面对无礼的县官,直言相劝相骂当然于事无补,农夫机智地运用语义双关的手法给予斥责和讽刺,借字面的“畜生”,斥责连做人常礼都不懂的县官,手法高明得很。

我国唐朝段成式著的《酉阳杂俎》中有这样一段故事:唐明皇封禅泰山,张说被任命为封禅主管官,主管封禅后各级官员的晋升。按照惯例,封禅后官员都要晋升一级。但九品官郑镒因为是主管官张说的女婿,一下子晋升到五品。在一次盛大宴会上,唐明皇见到穿着五品红袍的郑镒感到奇怪,问他怎么晋升得这么快。郑镒很窘,一时答不上话来。当时玄宗身边有个被称为“滑稽之雄”的优伶,他便一语双关地说:“此乃泰山之力也。”

这里的泰山有双重语义:第一,泰山为我国五岳之首,是明皇封禅的对象,意即郑镒晋升,因为封禅泰山而得益;第二,泰山也是岳父之称,意即郑镒连升四级,得力于岳父张说。这位优伶的双关语,既关涉两方面的意思,又揭露和讽刺了主管官张说任人唯亲,突出了晋升的败行。

谐音双关

有文武二官同船而行,武官对文官感慨地说:“两舟同行,橹速何如帆快。”说的是摇橹的船不如帆船快,却谐音“鲁肃”不如“樊哙”。一语双关,言外之意,文官不如武官。

文官听了,知道武官在奚落他。正巧此时岸边走过一队迎亲的乐队,文官灵机一动便答:“八音齐奏,笛清唧及箫和。”说的是笛子不如箫,却谐音“狄青”不及“萧何”,意即武官不如文官。文官一句妙答,争足了面子。

这则故事中,文武二官的妙对,都是利用谐音构成双关来表达含蓄的意义。当然这种双关对人的文学修养要求很高,除了双关,它还要讲究对偶。

就是运用谐音的字、词、句,使表面上表达的意思同时关涉到另一种意思。

有这样一则笑话。一个年轻人向一位长者问路:“喂,老头,到××还有多远?”老人答道:“走大路一万丈,走小路七八千丈。”年轻人奇怪地问:“你们这儿怎么论丈不论里?”老人笑了:“原来你还懂得‘里’?”这位长者就是利用了“里”与“礼”的谐音双关,巧妙地讽刺了年轻人的无礼。

老人用“礼”和“里”形成双关,对看轻人的不礼貌进行了批评。

有个女婿,能言善辩,一次同媳妇一块儿到老丈人家去串门。

老丈人是个吝啬鬼,在午餐席上,只摆盘生柿子和几样蔬菜。

女婿伸手拿过生柿子,连皮一块儿吃。媳妇在屋里看见了,连连说:“苦!”女婿一边吃,一边回答说:“苦倒不苦,只有些涩(啬)。”

苦涩的“涩”与吝啬的“啬”同音,女婿借此讥讽老丈人的吝啬。他吃柿子加皮一起吞,逗引他媳妇发问,以讥讽他的老丈人。

在词语的选择上,女婿也显出了煞费苦心,不说柿子苦,而说涩,旨在运用谐音双关。虽然嘴受了点罪,却达到了讥讽以泄不满的目的,足显其机智了。

谐音双关,是指利用语言的语音相同或相近的关系,有意识地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由于双关语含蓄委婉,生动活泼,又幽默诙谐,饶有趣味,能给人以意外之感,又使人回味无穷。

三个朋友到一家小酒店喝酒,店里只剩下一个空位子。三个人各不相让,争吵不休,最后商定:“谁吹的牛大,谁就坐这个位子。”

三个人中有一个是瞎子,他抢先说:“我目中无人,该我坐这个位置。”

另一个矮子,他说:“且慢,我不比常(长)人,应该由我来坐。”

第三个人是驼背,他不慌不忙地说:“你们都别争了,其实,你们都是直(侄)背(辈)的,这个位子,理所当然应由我来坐。”

三个人,皆用谐音技巧,真是各有千秋,难分上下。

一个富人,有几亩闲田,租给张三耕种,每亩要鸡一只。

张三将鸡藏在身后,地主就作吟哦之声道:

“此田不给张三种。”

张三连忙将鸡献出来。地主又吟道:

“不给张三却给谁?”

张三问其故,地主道:

“开头是无稽(鸡)之谈,后来是见机(鸡)行事啊!”

地主巧用谐音,使他在事情突然发生变化——张三献出鸡后,能够迅速应变,圆满解决了双方关系的短暂失衡,又挽回了面子。

语义双关

就是明说一种意思隐含另一种意思。

’99国际大专辩论会正方耶鲁大学队与反方台湾大学队关于“成功的影视作品应该还是不应该拍摄续集”的辩论中,正方自由人吴淳一段辩词就很成功地运用了双关手法。

反正自由人:对方辩友你又在逃避我的问题,我想请问对方辩友的是,如果第一集我安排了《泰坦尼克号》的杰克沉入海底,第二集的续集势必会受到局限,你方又怎么解释?

正方自由人:续集不是一艘船的沉沉浮浮,人生的沉浮才是续集的永恒不变的主题。(掌声)我们看到,艺术的发展从来就没有离开过为观众服务这一主题,只要观众渴望乡音,祁连山就会有回声,只要观众想过把瘾,银幕上就不会留下一盘未下完的棋,只要观众喜欢,大街小巷就爱吃麻辣烫,就不会有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只要观众相信明天会更好,万里长城就会永不倒!(掌声)

吴淳说:“人生的沉浮”是承对方说的“杰克沉入海底”和“船的沉沉浮浮”而来的,表面上是说人在水中的沉浮,实际上是指人在生活中命运的沉浮,旨意深刻。后面的“一盘未下完的棋”和“万里长城就会永不倒”,既用了借代手法,又用了双关手法,其语言有很强的感染力。

有一个百万富翁花巨款装了一只假眼,这只假眼装得极像,简直可以乱真。这位富翁很是得意,常常在人们面前炫耀他的那只假眼。

一次,他碰到作家马克·吐温,于是照例问道:“先生,你能猜出来吗,我的哪只眼睛是假的?”

马克·吐温一本正经地端详了老半天,终于指着他的左眼说:“这只是假的。”

百万富翁非常惊异,说:“你怎么知道的?根据什么?我这只假眼可不是每个人都能看出来的呀。”

马克·吐温笑笑,回答说:“也不太难看出来,我能看出,是因为你这只眼睛里还有那么一点点慈悲,因此断定它是假的。”

马克·吐温的回答的确出人意料,它的回答没有停留在表面的应付上,而是一语双关,给富翁以狠狠的一击。

辩论时,每一个辩论者都有可能犯错误,都会有自己的“软肋”,那么,作为辩论者,就应该有一种向对方的“软肋”发起进攻的期待和反应,一旦发现,就要重拳出击,置对手于困境。

对象双关

对象双关,指的是一句话(或几句话)关涉两个对象的双关。所关涉的对象有明有暗,(一句话)表面上(明)指甲,实际上(暗)指乙。

一天傍晚,萧伯纳在街头散步,一位穿着奇装异服、涂脂抹粉的妙龄女郎对萧伯纳说:“先生,一同去公园玩玩好吗?”萧伯纳说:“不,一见你这模样,我就想到了大海。”

“哦,我明白了,”妙龄女郎得意地说:“那碧蓝的大海,美极了,真令人神往啊!”

萧伯纳淡淡地说:“不!亲爱的小姐,我晕船,一想到海,我就恶心,呕吐。”

隐深幽默,这是对象双关的主要特点。晦而不露,幽默横生,是运用这种手法的基本要求。如果忽略了这重要的一点,就会失去风趣、讥讽和论辩的力量。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荷兰被德军占领后,在英国伦敦成立了流亡政府,流亡政府总理第一次礼节性地拜会英国首相丘吉尔时,只说过一句话。他向首相伸出手友好地说:“再见!先生。”丘吉尔回答说:“我真希望所有的政治性会见都如此简短而且切中要害。”

丘吉尔之所以这样评价,是因为“再见”二字一语双关。所关涉的对象,既有现场意义,又表达了他们收复国土的决心和信心,同时也表现了一个政府“流亡”而不“流落”的风度,“寄居”而不“寄人篱下”的节操。凡此种种,都在一语双关的“再见”二字中,委婉含蓄地显现出来。

对象双关与借义双关、谐音双关相比较,有它自己的构成因素。同一个“再见”,关涉两个对象,但又跟词语的多义性无关,也跟谐音现象无关。我们再看下列小故事:

艾丽斯去加州开会,在候机大厅候机。坐了一会儿,走过来一个中年男子,坐在了她的旁边。这个中年男子见艾丽斯是一位美丽、漂亮的少妇,很想和她搭话。他见艾丽斯穿一双长统肉色丝袜,便嬉笑着说:“我叫查理,请问您这双丝袜从哪儿买的?”说着,眼睛顺着丝袜直往艾丽斯的大腿上瞧,“我想给我的妻子也买一双。”

艾丽斯冷冷地看了他一眼,说:“我劝你最好别去买,穿着这种袜子,不三不四的男人会找借口跟你妻子搭腔。”

查理自讨了个没趣,羞红着脸灰溜溜地走了。这里艾丽斯就是运用了对象双关术,明里劝诫他不要买袜子,暗里却骂他是“不三不四”的人。

有一个人赴宴吃酒,但主人非常小气,每次只给客人倒半杯酒。客人问主人:“尊府可有锯子?如有,请借我一用。”主人奇怪:“借锯子何用?”客人道:“这个酒杯的上半截既然无用,就该锯掉,留它空着何用?”

这位客人运用对象双关术,就如给主人抽了一软鞭子。由于对方被软鞭子所伤,往往可以使其言辞紊乱,穷于应付,甚至可以发生逆向效应,使对方自相矛盾而不攻自破。所以,寓幽默于对象双关,寓驳于笑,是对象双关术成功的秘诀之一。我们再看一则小故事:

双关术中的幽默,就好比一根软鞭子,抽在身上,皮肤虽没有痕迹,但却刺破了对方的心。运用双关术,这是较为重要的关键点。

论辩中问得好,问得妙,可以牵住对方的牛鼻子,使其处于被动。巧用问句,能控制局面,取得辩论的主动权。

提问的方式

发问是辩论中一种不容忽视的战胜对手的技巧。在辩论的过程中,如果能对对手的观点认真分析,找出对手的矛盾,针对对手的致命点发问,即可置对手于死地。

问,本身就可以是对对方观点的反驳,或是为了达到目的之后就可以驳倒对方。因此,“问”本身就是辩论的一种重要方式。

就辩论的实际情况来分析,提问的方式有:

一、疑问代词的指问

这种提问的方法,特指问式用疑问代词提问的句式,句中的疑问代词就是要求对方回答的内容。

首届国际华语大专辩论会有则辩题是“艾滋病是医学问题,不是社会问题”,反方所要论证的则是“艾滋病是社会问题,不是医学问题”。事实上,艾滋病既是医学问题,又是社会问题,因而双方要论证自己的观点把对方驳倒都有相当的难度。正当双方争论得难解难分时,反方二辩突然发问:

“我倒想请对方辩友回答我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今年世界艾滋病日的口号是什么?”

正方辩手不知道这一问题,面面相觑,为了不至于在场上失分太多,正方一辩站起来答道:“今年的口号是‘更要加强预防’,怎么预防呢?要用医学的方法去预防啊。”

反方二辩:“错了!今年的口号是‘时不我待,行动起来’,对方辩友连这个基本问题都不知道,怪不得谈起艾滋病问题来还是不紧不慢的。”

反方的问句“今年世界艾滋病日的口号是什么?”使用的是特指问式,其中的疑问代词“什么”就是要对方回答的内容。这一发问,在对方的阵线上打开了一个缺口,瓦解了对方的防线。

在辩论中,问句的形式结构虽然不同,但只要使用得恰当都可以收到奇效。

是非问式的答案“是”或“否”,看上去很简单,但却可以使对方进退两难;选择问式对方只需从所给的答案中做出选择,但无论怎样选择都会不妥;特指问式则要求对方对某一问题做出全面的、准确的叙述,对于一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如果答不上来或出现失误,往往会令对方气焰顿挫。正因为巧问制敌法有其独特的辩论效果,因而每一个辩论者都应事先准备一些问题,作为辩论场上奇袭对手的“独门暗器”。

在辩论中,如能灵活运用以上这些技巧,使用巧问的武器,会比陈述性的反驳更有力,更有助于攻垒破敌,取得辩论的最后胜利。

二、暗设圈套的提问

使用这种方法能使对方落入自己暗设的圈套,从而迫使对方承认或否定某种观点。

在第二届亚洲大专辩论会关于“儒家思想可以抵御西方歪风”的辩论中,反方复旦大学有位队员向对方这样发问:

“我请问对方同学,如果有人持刀抢劫你的钱包,你是对他念一段《论语》呢?还是让警察把他抓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