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这个推理过程有着极大的主观随意性。这个推理可以无限地进行下去(只要需要的话),例如可以接着上面的问题一直追问下去:为了进好幼儿园,爸爸就得找个好妻子;爸爸为了找个好妻子,他就得有个好工作;为此他就得上好大学……一直可以推到祖父、曾祖父,无限地推下去。究竟在何处中止而得出结论,完全以推论者主观需要来定。这种推论不仅可以无限制推下去,还可以根据需要随意改变方向。如还可以说,“为了上好幼儿园,爸爸就得有权;爸爸要想有权,就得有个好机会……”很显然,这样的推理可以得出想得出的任何结论,因而一文不值。
其次,孩子能不能上个好幼儿园,同他是否能够“幸福地度过一生”之间,虽说有联系,然而太微弱了,并非必然联系。事实上,在世界上根本就没有幼儿园的年代,幸福地度过一生的也大有人在。在现代,即使进了国家最高级的幼儿园的孩子,也有长大后变成罪犯的。要想“幸福地度过一生”,这不仅取决于主观上在一生中的努力,而且取决于一生中所处的客观条件,绝不是“能否上好幼儿园”所决定的。
辩论中的较真有时候也是诡辩的一种。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对驳倒对手的较真有帮助。
辩论中的较真可能是诡辩
自然语言是相当暧昧的,弄不清确切含义很容易陷入混淆之境。这就是说,使用语词要注意精确性。但是这种精确性的要求并不是绝对的,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必要的。在不必要精确的地方吹毛求疵,做出似是而非的议论,就是精确法诡辩。
精确法诡辩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这里主要谈谈下列三种常见的情形。
(1)在特定的语境中,有的话是可以而且应该省略的,否则会陷入烦琐哲学之中,但玩弄诡辩的人常常对省略语吹毛求疵。
甲、乙两人在午间相遇,当时没有第三者。
甲:“吃饭了吗?”
乙:“你问谁呀?”
甲:“我问你呗,还有谁。”
乙:“我怎么回答你呢?”
甲:“吃了就吃了,没吃就没吃,这还不简单吗?”
乙:“问题是早饭、午饭还是晚饭呢?是今天的、明天的还是后天的呢?”
(2)各民族语言都有许多习惯用语,在中国除了习惯语外,还有成语、歇后语,这类语词都是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约定俗成的,大家都这么用,并且形成了固定意义,对其组织形式通常没有人也没有必要究其精确性,但是诡辩论者往往在这个地方玩弄精确法诡辩
①“一目了然”。
如果有人要挑“毛病”,则会反问:“那么两目呢?”
②“救火”。
挑剔的人会说:“火不是越救越旺吗?”
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其实,这是不是在鸡蛋里挑骨头呢?
(3)在日常生活范围内,人们大量使用经验概念,这类概念在经验范围内本来是明确的,从来不会发生混乱,如“红色的”、“走路”等。
假如有人硬要把“红色”定义为波长多少多少的光波(这在某些科学领域内是必要的),把“走路”定义为两足前后迈动且不同时离地……其结果反倒把人弄糊涂了。
使用断句诡辩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持批判的人说,孔子这句话是愚民政策,因为他说:
“民可使由之,(但)不可使知之。”
持赞美观点的人说,孔子这句话有较高的民主意味,因为他说: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这不是民主思想又是什么?
标点符号是现代书面语言特别是汉语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主要有三个作用:表示停顿;表达语气;表示语句的性质和作用。
所谓断句,就是打标点。标点不同或标点位置不同就可能使句子的意义发生根本性变化。
利用断句玩弄诡辩,称为断句法诡辩。
断句法诡辩的一种情况,是提出模棱两可的语句,根据需要任意断句,以愚弄对方。
断句法诡辩的另一种情况,是基于某种企图,任意给别人的话断句。
有这样一副对联,是表现农村兴旺发达的景象和农户欢天喜地的心情的。
“养猪头头象,老鼠只只死;
酿酒坛坛好,造醋节节酸。”
但一个存心不良的人把逗号统统往后移了两个字,结果变成:
“养猪头头象老鼠,只只死;
酿酒坛坛好造醋,节节酸。”
这样前后的意思就完全不一样了。
从对方的错误出发,来批驳对方的错误,从而引出更荒谬的错误,这是辩论中经常使用的一种诡辩法。
以谬对谬的反驳方法
在辩论中,对方的诡辩逻辑如果是错误的,我们不妨顺着这个错误的逻辑,将错就错,就地取材,重新构设一个诡辩进行反驳。这就是所谓的以谬对谬的方法。
当诡辩者的语言含糊不清、模棱两可时,则可以通过对其语言进行判断、分析、解释,批驳他的荒谬观点,阐明自己的观点。
当诡辩者的内容是矛盾的,就可以先指明矛盾所在,然后再点出问题的实质。
放大错误,批驳谬论
要反对别人的论点,并不一定要正面驳斥,而是先假定对方的命题为真,然后以对方的命题为前提加以演绎,导引到一个显而易见的荒唐的结论上去,并将之推向极端,推向明显荒谬的结论,从而达到驳倒对方的目的。
三国时候,蜀国突然发生一次严重的旱灾,蜀先主刘备命令全国上下禁止酿酒,以免浪费了仓廪存粮。为了彻底禁止酿酒,又规定了凡是被查出有酿酒用具的人,与制酒者一样受罚,不得轻易饶恕。
但是,旱灾并不一定每年都会发生,禁止酿酒也只是短时间内的权宜措施,如果真的把酿酒的所有用具完全摧毁丢弃,民众的心里会舍不得;更何况查出那些酿酒用具,只不过是说明了那人尚存有酿酒之心,并不足以证明他们已在进行酿酒。如果就这样不分青红皂白地而与酿酒者一样被处罚,人们会觉得近于苛刻,只是苦于没人敢提出改善的意见。
有一天,简雍陪刘备出宫在外游逛,见前面走来一对同行的男女,就趁机对刘备说:“他们两个要相互勾搭,为什么不下令将他们抓起来?”刘备不解他话中之意,好奇地问道:“你怎么知道他俩要相淫?由哪里看出?”简雍笑着回答:“他俩都有性器呀!这和你所规定的有酿酒器具的人要和酿酒者同样遭受处分是一样的道理啊!”
刘备听他说罢,不禁笑了起来,立即下令,对有酿酒器具而没有以粮酿酒的百姓,不再处罚追究。
这就是通过假设对方的论点是真的然后进行推论,来达到驳倒对方论点的目的,所以说这一手法是“欲正故谬”;又因为这种方法是通过合乎逻辑的推导,使原来不大明显的谬误得以“放大”,一目了然,对对方的批驳就很明显了。
在说辩中,很多人都能够自然地运用这种推理方式,将对方论点的条件部分,给予推衍、扩展、引申,找出一个比较特殊的条件,使这条件与对方的结论相背谬,从而驳倒对方的观点。
简单来说,这种方法是为了驳倒对方,并不一定非要采取一味进攻的方法,而是先退一步,假定对方的思想和观点是对的,然后从中推导出非常荒谬的结果,使对方思想和观点中原来不大明显的谬误,显微扩大,这样就推翻了对方的论点。导谬术,既是一面显微镜,又如一面放大镜,能鲜明突出地揭露出反论题的虚假、荒谬,因此,它是人们在辩论中非常喜欢使用的一种方法。
总体来说,我们可以通过下面的方法来放大对方的错误。
一、从对方论点中找出一个与其矛盾的判断
“有的判断不是真的”既然是以“一切判断都是真的”为前提推出来的,而两者又构成了矛盾判断,根据排中律,可见“一切判断是真的”这句话是假的。
有个佛教徒正在当众宣传“轮回报应”的佛教理论,他说人们不能“杀生”,因为今世杀了什么生物,来世就要变成什么生物。比如你杀了牛,来世就变牛;杀了猪,来世就变猪。即使杀了蝼蛄、蚂蚁,来世也会变成蝼蚁。
正在他讲得起劲时,有一位姓王的先生插言道:“照你的说法,大家都杀人好了!”佛教徒气急败坏的说:“胡说,我们佛门子弟连蝼蚁的性命都不肯伤害,怎么能杀人呢?”
王先生说:“不对,你刚才说杀什么来世变成什么,杀牛变牛,杀猪变猪,如果你这种说法是对的,那么,来世要变人,就只有杀人了。这不是号召大家杀人吗?”这句话把佛教徒问得张口结舌。
王先生这里就是假定对方的命题正确,今世杀什么来世变什么,由此推出荒谬的结论:只有杀人,来世才能变人。显然这个结论是错误的。因此,根据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否定式,否定了后件,就必然否定前件,那位佛教徒关于“今世杀什么来世变什么”的命题就必然被否定。
二、从被反驳的判断中引申出荒谬结论即假判断,从而推出该被反驳判断虚假
在苏东坡的笔记文《志林·记与欧公语》中,苏东坡驳难欧阳修,也是应用的这一种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