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幽默的语言、幽默的推理方式驳人,比直接驳人要含蓄得多。而这些字眼又是从对方口中接过来以合乎逻辑的方法回敬过去的。对方再要反击,除了取消刚才所说的话以外,别无他法。
作比式针锋相对,虽然是等量回敬,但有时反击也可以酌情增量。上例中,克雷洛夫就作了增量。对手讥嘲他是“乌云”,他却骂对手是“青蛙”。有一则阿凡提的故事也是这样的:
阿凡提害眼病,看不清东西。国王取笑他:“你总是把一件东西看成两件,是吗?你本来穷得只剩一条毛驴,现在可阔了,有了两条了。”
阿凡提说:“真是这样,我现在就看见你有四条腿,和我的毛驴一模一样。”
阿凡提的反击,在程度上就加码了。国王只讥嘲他贫穷,他却骂国王如同“四条腿”的毛驴。
三、运用点睛之语针锋相对
点睛式针锋相对,就是针对对方的讥讽攻击之词,运用点睛之语,点明事物的本质和问题的要害,“拨乱反正”,使真相大白,将对方陷于不利境地。
苏联首任外交部长莫洛托夫是一位贵族出身的外交家。在一次联大会上,英国工党一位外交官向他发难,说“你是贵族出身,我家祖辈是矿工,我们两个究竟谁能代表工人阶级呢?”莫洛托夫面对挑衅,不慌不忙地说:“对的,不过,我们两人都当了叛徒。”
在这里,莫洛托夫就是运用点睛式针锋相对。他不与对象在现象上纠缠,而是抓住实质问题,指出了各自都背叛了原来的阶级这一要害,画龙点睛,一语中的,使对方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针锋相对的注意事项
在说辩中,我们运用针锋相对应注意如下几点:
一、把握语言的尺度和分寸
针锋相对的第三个特点,就是“言辞锋芒的分寸性”。在运用针锋相对时,言辞必须把握适度,讲究使用得当。要根据双方关系的紧张程度,掌握好反还的“度”,一味反击,只图一时痛快,超过了一定的“度”也是不合适的。
据说有一次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对周恩来总理说:“我发现你们中国人走路都喜欢躬着背,而我们美国人走路都是挺着胸的,这是为什么?”当然,不能说这话是十分友善之谈,但是对立的气势并不浓,本身带有很强的调侃色彩,所以如果反击太大就不合适了。于是周总理笑了笑,同样用调侃的口吻说:“这个好理解,我们中国人在走上坡路,当然是躬着背的,你们美国人在走下坡路,当然是挺着胸的。”说完哈哈大笑。
可是在极其卑劣的事和人面前或者外来的侮辱太甚,令人忍无可忍之时,我们就要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达尔文提出生物进化论后,赫胥黎竭力支持和宣传进化论,与宗教势力展开了激烈的论战。教会咒骂他为“达尔文的斗犬”。在伦敦的一次辩论会上,宗教头目看到赫胥黎步入会场,便骂道:“当心,这只狗又来了!”赫胥黎针尖对麦芒,立刻轻蔑地反击:“是啊,盗贼最害怕嗅觉灵敏的猎犬。”
这里,赫胥黎没有回避对方的骂语,而是巧妙地把两个作比物联系起来,运用“盗贼怕猎犬”这一人所共知的常理,攻击对方是“盗贼”并害怕真理的本质面目。针对这种情况等量反击显然分量不够,故应增量反还。这样,必能轻取对手,收到理想的反还效果。
二、反应灵敏,准确把握时机
针锋相对这一论辩技巧,都是在瞬间完成的。因此,它要求反还者的思维要敏捷,反应要神速,时机把握应准确,片刻的瞠目结舌或迟疑呆笨,都是失败的表现。
三、心态要冷静
皇帝在宴会上赐给每个人一套华丽的衣服,同时叫来了阿凡提,把一块披在毛驴身上的麻布披在阿凡提身上。阿凡提恭恭敬敬接过麻布,再三道谢。然后高声向客人说:“贵客们,皇帝赐给你们的衣服,虽然华贵,可都是从集市上买来的,但是赐给我的,却是他自己的皇袍。”
阿凡提把侮辱奉还给了皇帝,而且还彬彬有礼。皇帝没有占到便宜,又想出一个鬼主意。他把一条卷毛的哈巴狗交给阿凡提,摸摸翘胡子,洋洋得意地对阿凡提说:“阿凡提,我把这条我最喜欢的哈巴狗交给你,你必须好好地照管他,像照管你最喜欢的亲生孩子一样!”“是的,我的陛下。”阿凡提把狗搂在怀里,轻轻地抚摸着卷卷的狗毛,毕恭毕敬地对国王说:“我还要像恭敬服侍陛下您一样地照管他,让它的精神天天和您一样,轻松而愉快!”
在上述两例中,阿凡提虽遭国王侮辱,但他不惊、不怒,从容不迫地运用针锋相对,并以幽默为武器,给对方以抨击。
当对方恶语似箭,来势凶猛时,如果能表现出高度的冷静和强烈的自信,甚至伴以微笑,这本身就是一种强者的姿态。这种从容镇定的姿态,会给对方以威压,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同时,也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在冷静中急中生智,为自己反击赢得思考和选择的时间,敏捷地发挥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设计能力,迅速发现并抓住对方话语中的漏洞、偏颇及不实之处,且以此为突破口,锻造语言的“利剑”,给以反击。如果情绪过分激动,慌张胆怯,只会抑制自己的思维活动,使自己处于不利的境地。
进而言之,如果像个没教养的莽汉那样,一触即跳,骂骂咧咧,怒而失态,丑态百出,以谩骂对讥讽,那就更糟,不但不能回击对方,而且会使自己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因此,不惊、不怒、从容不迫是首先要注意的。
清代学者纪晓岚,很受乾隆皇帝的宠爱。一次,两人在野外散步聊天。乾隆突然问道:“纪卿,‘忠孝’之义何解?”纪晓岚回答:“禀告皇上,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谓之忠;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谓之孝!”乾隆又说:“嗯,说得好,现在,联想以君的身份要你去尽忠,怎么样?”纪晓岚一惊,少顷,回答说:“臣遵旨!”
纪晓岚说完就走了,皇帝当然知道纪不会去死,不过也想看看他是如何为自己解围的?于是静观其应对方法。不一会儿,纪晓岚回来了。乾隆问道:“你怎么没死,没尽忠啊?”“我刚才想跳河尽忠,正在这时碰到屈原了,他不让我死!”“此话什么意思?”“我去到河边,正要往下跳时,屈原从水里向我走来,他说:‘晓岚,你为什么要这样呢?我那时跳河自尽,是因为当时楚怀王昏庸无能;而你现在,听说是开明盛世啊!这样吧,你先回去问一问皇帝,看他说是不是昏庸无能,如果说是,你再来跳河,我等你!’这样,我就回来问您了!”
乾隆听后,放声大笑,连连称赞:“好一个如簧之舌,真不愧为当今雄辩之才啊!”
纪晓岚真是聪明绝顶,辩才无碍。他能巧妙地为自己找到一个解脱困境的依靠:屈原。借屈原之语,为乾隆设立窘境,指出“如果皇上承认自己昏庸,我就去死”。皇上当然不会再将玩笑推到此地步,故纪晓岚很自然地把自己从“死”中解脱出来了。
陷入窘境时,可借助别的人或物,为自己找到一个得体的理由,解除尴尬。
有时,碰到一些难以脱身之事,直接说出原因或闭口不表都会给自己带来不利,并把自己推入更为困难的境地。这时,如果借助别的人或物,为自己找到一个得体的理由,可以化解窘况,消除尴尬。
假借他物,“他物”无论是言语还是实体,都要在此时此刻具有一定的权威性,有震撼力。
有一对青年男女正处在热恋中。这天,两人从夜校学习归来,边走边聊,不觉到了男青年的家门口,而此时时候也不早了。男青年邀女友到家去坐坐,再陪陪他。女友说:“不行,老师告诉过我,放学要早归,否则会遇到坏人的。”一句话把男青年逗笑了,男青年也不好再强求,目送女友远去。
女青年巧借老师所说,跟男友开了个玩笑,既为自己找到了回家的理由,又能让男友体面地收回不恰当的要求。
论辩是勇气的展示,智慧的体现。有勇气才能信心百倍,不畏强敌,所向披靡;有智慧才可左右逢源,滔滔不绝,百战不殆。二者合而为一,更能相得益彰。辩场如战场,辩手如将士。论辩时,既要有勇,又要有谋,要智勇双全。
辩论需要勇气
春秋战国时期,崔杼在齐国发动政变,杀了齐庄公。崔杼勒令文武百官集中在太庙前,对天盟誓支持他的朝政。不少大臣说得慢了些便被杀害。
晏子却手捧血杯,毫无怯懦之色,骂道:“崔杼无道,谋杀国君,必遭雷击!”
话音未落,两个士兵将钢刀架到了他的脖子上。
“你自己定弦吧,是死?是活?”崔杼吼道。
晏子大笑说:“崔杼!你弑君,推说国君无道。我晏婴呢,是天下罕有的正义之士啊!”
崔杼害怕杀了晏子会失去民心,只好放了他。
车夫见主人死里逃生,万分庆幸,急急忙忙把晏子搀扶到车上。他高兴地举起赶车的鞭子,正待一声吆喝,却听晏子慢条斯理地说:“忙什么,慢点儿!跑得快了,也不见得活下来;跑得慢了,也不见得准死!”
崔杼荒淫无道,弑君篡位。晏子面对淫威,毫无惧色,挺身而出,怒斥强暴,凛凛浩气,令崔杼胆战心寒,只好把他放了。
辩论要有勇气,有信心,具有临危不惧、压倒一切的浩然正气,要有高尚的道德修养、良好的政治素质和高风亮节的风范。
辩论需要智慧
下面我们来看著名节目主持人崔琦的机智口辩。一位演员唱乐亭大鼓,鼓板没打几下,便“砰”然落地,观众哗然。崔琦利用演员弯腰拣鼓的机会,亲切地对观众说:“诸位,今儿个节目是临时的,这位演员没来得及带自己的鼓,用的是别人的,看来这鼓有点认生。”真是语惊四座。又一次,一位杂技演员表演《踩蛋》时,不小心脚下的鸡蛋被踩坏了一个,观众全都看见,演员很不好意思地又换了一个鸡蛋,崔琦忙打圆场:“为了增加艺术效果,证实鸡蛋是真的,所以演员故意踩碎了一个给大家看。”不巧的是,崔琦话音刚落,演员脚下又一个鸡蛋碎了。观众马上转向主持人:这回看你怎么说。只见崔琦无可奈何地叹了口气,说:“唉,社会上的伪劣产品屡禁不绝,看来不抓不行了——连母鸡都生产劣质产品!”
赛场如战场,辩手如将士。勇猛之士,有勇无谋是难敌对手的,辩者也是如此,既要有勇,还要有智。智者,聪明才干也,包括心理之智、言语之智,思维之智,应变之智等。
论辩机智贵在自然随便,贵在脱口而出,唯其如此,机智才显得货真价实。
这幽默风趣,这不用回家现取的机智,令人钦佩。
辩论需要随机应变,需要急中生智,以化解眼前的难题。所谓急中生智是指在客观条件发生变化的情况下,迅速地做出恰当得体、有理有节的反应,进而维护自己的安全和利益。
面对难题要急中生智
有一天,玛丽小姐正在屋里休息,忽然听到门外有声。她打开门,却见一个持刀的男人正杀气腾腾地看着自己。
是入室抢劫?是杀人逃犯?
玛丽不禁倒吸了一口凉气,心里打了一个冷颤。她灵机一动,迅速恢复平静,微笑着说:“朋友,你真会开玩笑!是卖菜刀吧?我喜欢,我要买一把……”边说边让男人进屋,接着说:“你很像过去的一位好心的邻居,看到你真高兴,你是喝咖啡还是茶……”本来满脸杀气的歹徒,渐渐腼腆起来。
他有点结巴地说:“谢谢,哦,谢谢!”
最后,玛丽真的“买”下了那把明晃晃的菜刀,陌生男人拿着钱迟疑了一会儿真走了,在转身离开的时候,他说:“小姐,你会改变我的一生!”
读罢这则有惊无险的小故事,我们不仅钦佩玛丽小姐化险为夷的过人智慧,更被她那能融化世界的爱心所折服。不是吗?一场即将发生的灾难,转眼间被玛丽小姐以机智和爱心挽回了,不但挽救了自己,也挽救并改变了这个未遂的杀人犯。
人与人在交际中,往往会遇到意想不到的新情况,必须迅速适应,并迅速说出适合于新情况的得体的话。这就要求每个人在口才训练中进行必要的“应变”训练。这种“应变”,有时将关系一个人的命运或一项事业的成败。
《史记·淮阴侯列传》中记述着这样一件史实:
公元前203年,韩信平定了齐国之后,派使者对刘邦说:“齐国这个地方局势不稳,容易发生改变。南边又和楚国相接。如果不立一个假王来镇守这个地方,这里的局势难以稳定下来。由我来担任这个假王,还是比较合适的。”
此时,刘邦的处境十分危急,正被楚兵围困于荥阳。韩信的使者来到后,刘邦一看来信知道了韩信的这个意图,不禁大怒,骂道:“我被困于此,日夜盼望你来援救我,没想到你竟然想要自立为王!”
刘邦的谋士张良、陈平一看刘邦的失态,马上暗暗踩了一下刘邦的脚尖,然后在刘邦耳边俯身低语道:“我军正处于不利的地位,怎能禁止得住韩信称王呢?不如顺应形势立韩信为王,好好厚待他,让他独占一方。不然的话,恐怕会发生变故的。”
刘邦顿时醒悟过来,就又接着骂道:“大丈夫平定了地方,就应当做真王,何必做什么假王呢?”当即派张良作为特使,前往齐地,封韩信为齐王,同时,征调韩信的兵马进攻楚军,解燃眉之急。
在上述故事中,刘邦的应变能力是很强的,他一变反对韩信为假王而为让韩信做真王,圆满地补救了开始时骂韩信的失态,成功地迷惑了韩信的使者。如果不将这一失态挽救过来,那么,韩信的反叛是必然的。楚汉相争的结局便不知鹿死谁手了。
出奇制胜,屡出奇招
辩论通常并不按照人们的预想进行,并不是谁准备的充分就一定能获胜。这还要看辩手的应变能力,只有做到屡出奇招,才有更大的胜利的把握。
在辩论中,出奇制胜,就是要冲破人们习以为常的认识范围,打破因循守旧的思维习惯,给对方以意想不到的突然袭击,取得辩论胜利的一种方法。
一、“奇”表现在辩论手法上
即采取对方意料之外的辩论手法,给对手以措手不及的打击。
前面提到的银行家和大仲马的辩论中,大仲马的回答就体现出了这个特点。
二、“奇”表现在出击时机的选择和把握上
在对方意料不到的时候,施以突然袭击,使得对方晕头转向,以取得最佳的辩论效果。有这样一则小故事:
一位阔太太为了寻开心,要三毛对着她养的哈巴狗喊爸,并说,喊一声,给一块大洋,喊十声,就给十块大洋。三毛知道这是对自己人格的污辱,但他略加思索后,就躬下身去,一边抚摸着狗毛,一边连叫了十声“爸”。这一下,可把那位妖里妖气的阔太太乐坏了,她真的赏给了三毛十块大洋。正当她乐不可支之际,三毛当着一群赶来看热闹的人,故意提高嗓门,拉长声音向阔太太喊道:“谢谢你的大洋了——妈——!”
看热闹的人无不称赞三毛的机智和辩才。
三毛选准对方正在得意忘形、乐不可支这一时机,突然出击,对方猝然不防,陷入困境。
三、攻击对方论据,起到出奇制胜的效果
在1995年国际大专辩论会关于“愚公应该移山”的辩论中,反方南京大学队为了论证自己的搬家主张,其中有这么一节辩词:
“山不转,水要转,水不转了,人要转。既然环境限制了生存自由,何不另辟一方新天地?既然大山遮蔽了视野,何不越过大山看世界?韩民族的祖先几千年前离开阿尔泰山,风尘仆仆地越过千山万水,迁居朝鲜半岛,这一伟大的迁移,不就是搬家精神的生动写照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