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妮塔虽然没有向媒体支付过一分钱的广告费,但却以自己不断推出的标新立异的做法始终受到媒体的关注,使媒体不自觉地时常为其免费做“广告”,其手法令人拍案叫绝。
媒体最关注新闻效应。当企业制造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时,媒体自然不会轻易放过,即使媒体觉得自己是在“为他人做嫁衣裳”,但为了满足读者对“新闻”的需求,它们也只有自愿“上钩”。
利用偶然事件塑造企业形象
企业的公共关系活动,其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吸引公众的注意力,从而为企业赚更多的钱打下良好的形象基础。
美国联合碳化钙公司的一幢52层高的总部大楼竣工了。一大群鸽子竟全部飞进了一间房间,并把这个房间当做它们的栖息之处。不多久,这个房间里到处都是鸽子粪、羽毛,又脏又臭。有的管理人员建议将这个房间所有的窗子打开,把这群鸽子赶走算了。这件“奇怪”的事传到了公司的公关顾问那里,公关顾问立刻敏锐地意识到:扩大公司影响的机会来了。他认为,举行一次记者招待会,或设计一次专题性活动,都可以把总部大楼竣工的信息传播给公众,这些自然也算是好方法,但仍是一般常规的方法。现在一大群鸽子飞进了52层高的大楼内,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吸引人的新奇事,如果再能够巧妙地在这件事上做点文章,则一定能产生更大的轰动效应。于是,在征得公司领导同意后,他立即下令关闭了这个房间的所有窗门,不让一只鸽子飞走。接着,他设计并导演了一场妙趣横生的“制造新闻”活动。
首先,这位公关顾问别出心裁地用电话与动物保护委员会联系,告诉他们这里发生的事情,他对他们说,为了不伤害这些鸽子,请动物保护委员会能迅速派人前来处理这件有关保护动物的“大事”。动物保护委员会接到电话后果然十分重视,答应立即派人前往新落成的总部大楼处理此事。
公关顾问紧接着就给新闻界打电话:不仅告诉他们这里出现了一大群鸽子飞进大楼的奇景,而且告诉他们在联合碳化钙公司总部大楼将发生一件既有趣而又有意义的动物保护委员会捕捉鸽子的“案件”。
新闻界被这些消息惊动了。他们认为,如此多的鸽子飞入一幢大楼是极少见的,又加上动物保护委员会还将对它们采取“保护”措施,这确实是一条有价值的新闻。于是,电视台、广播电台、报社等新闻传播媒介纷纷派出记者进行现场采访和报道。
动物保护委员会出于保护动物的目的,在捕捉鸽子时十分认真、仔细。他们从捕捉第一只鸽子起,到最后一只鸽子落网,前后共花了三天的时间。在这三天中,各新闻媒体对捕捉鸽子的行动进行了连续报道,社会公众对此新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媒体在报道这件事的过程中,消息、特写、专访、评论等体裁交替使用,既形象又生动,吸引了众多的读者争相阅读和收看。这些新闻报道,把公众的注意力全吸引到联合碳化钙公司上来,吸引到公司剐竣工的总部大楼上来,结果,联合碳化钙公司总部大楼名声远播,而且公司首脑充分利用在荧屏上亮相的机会,向公众介绍公司的宗旨和情况,加深和扩大了公众对公司的了解,从而大大提高了公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同时,借此机会,将联合碳化钙公司总部大楼竣工的消息巧妙地告诉了社会。通过“制造新闻”,事半功倍地完成了向公众发布此消息的任务。
实际上,对偶然事件加以巧妙利用比刻意制造的公关事件更能引起公众的关注。当今公众见多识广,企业的各类公关活动又太多,所以,普通公关招数人们已见惯不惊,有的公关活动甚至还可能引起公众的反感。偶然事件多半是奇事,看上去又十分自然,利用得好,企业就能在不知不觉中宣传了企业的形象,达到比普通公关活动更好的效果。
永远的利益与朋友
商场上有“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这句格言,但是如果有了永远的利益,则就有了“永远的朋友”。
有不少富人是通过掌握“内幕”消息而发大财的,这些内幕信息,其实多数都属于非法。但是,由于能够快速致富,这一方法也就吸引了不少冒险家铤而走险。
恐怖的伊万
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华尔街诞生了一个内幕交易的混世魔王博斯基,他通过一系列的内幕交易使自己的资产达到16亿美元,跻身《财富》杂志所列全美400名巨富之列。
博斯基是一个俄国移民的儿子,也是一个靠着顽强奋斗和非法经营白手起家的典型。
博斯基从事股票交易开始于1975年。那时,他用东拼西凑而来的70万美元,成立了自己的证券套汇机构——伊凡·博斯基有限公司,开始了他在华尔街的混世生涯。
此后数年,凭着每天18小时的勤奋工作和毫不松懈的奋斗精神,以及对金钱的执著追求,博斯基在华尔街树立了一个敢于冒险的成功的投资者形象,被认为是最顽强、最迅速的套利商,获得了“恐怖的伊万”的称号,许多投资人和公司都放心地把钱交给他,让他为大家赚更多的钱。
然而,进入80年代后,博斯基对金钱的追逐欲望恶性膨胀,以至于成了他一种“无法抵御的病症”,他不再满足于以往的赚钱方式,开始大肆进行非法的套利活动。
博斯基的主要手段,就是不惜重金收买了解股市内幕的人,利用他们提供的绝密情报,抢先下手,混水摸鱼,在股市上大捞好处。
20世纪80年代初,恰逢美国企业界兼并成风,股市上兼并者和被兼并者的股价变动都很大,在这种情况下,更为博斯基非法套利活动打开了方便之门。
一般来说,一个企业被兼并后,它的股票价格都会大幅上涨,因而在每一次兼并正式公布之前,消息都是绝密的。而博斯基却常常利用“内线”,事先掌握企业兼并的机密情报,在消息正式公布前大量买入被兼并企业的股票,待消息公布股价上涨后立即卖出,大发横财。
1982年夏天,一家名叫基迪克斯的汽车配件公司,打算以15亿美元收购另一家名叫马丁的公司。在这场兼并中,投资银行家西格尔被马丁公司聘为首席顾问。
博斯基立刻紧紧地盯住西格尔,从他口中得知基迪克斯公司和马丁公司达成了兼并协定的准确消息,抢在消息公布之前,购入5.25万股马丁公司的股票。不久后,基迪克斯宣布实现了马丁公司的兼并,马丁公司股票的价格急升,博斯基转手获利12万美元。
赚钱之后,博斯基没有忘记西格尔,为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博斯基付给西格尔好处费12.5万美元,超出了这一次他所赚到了的钱。
第二年,博斯基又完成了另一起规模巨大的非法套利活动。
这一次,他从一个投资银行家那里,得到一家公司将被兼并,因而准备卖掉20%股份的绝密情报。博斯基不失时机地购入该公司170万股股票,随后又趁该公司被兼并、股价上涨的机会,将所购股票全部抛出。仅此一笔,博斯基就获得2830万美元的非法收入。
经过说不清多少次的“内幕交易”,博斯基和他的公司财产急剧地膨胀起来,到博斯基罪行败露之前,公司资产达到16亿美元,博斯基的私人财产也达到2.3亿美元。
然而,正当博斯基春风得意之时,他的非法活动被曝光了。经过一年多的调查审判,美国曼哈顿地区法院判处博斯基坐3年监禁,没收其非法套利所得8000万美元,另罚款5000万美元,并剥夺其证券交易权利终身。
内幕交易高手:乔治·索罗斯
索罗斯被看作是一个变化无常、思想跳跃性很强的人,他多年的老友、摩根——斯坦利资产管理公司老板巴顿·比格斯说:“他(索罗斯)对市场有一种令人难以置信的直觉。”
正是靠着这样的直觉,索罗斯可以在金融界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使他成为敢向中央银行叫板的人。
德国《图片报》发表“今日焦点人物”文章言:“一个人倚仗自己的资金来对付整个国家及其货币并获得了成功。此人就是66岁的亿万富翁乔治·索罗斯。这个国家是泰国,它的货币是铢。
“现在是不是又要故伎重演呢?像这样的人是怎样作好准备来冲击泰铢这样的货币呢?他如何从铢中获得几十亿利润呢?他需要耐心、许多钱(索罗斯可操纵150亿马克基金)和一次经济危机(就像泰国现在的危机)。
“泰国这头小老虎受了伤。此时‘国际金融界的坏孩子’出动了。他的做法非常简单:他只是散布谣言。他的话对全世界投机分子就是金科玉律,谣言在全世界不胫而走。
“6月27日德国的《法兰克福汇报》写道:‘像索罗斯这样的大投机家不排除使铢贬值20个或者更多个百分点的可能性。’
“这就是对铢宣判了死刑。现在全世界投机家都知道这一点:‘卖掉铢,卖掉泰国股票。’而泰国政府却无能为力。最后的出路是:他在7月2日放开泰铢的汇价(过去是同美元挂钩),其后果是币值自由下落。一美元可以买30泰铢(此前是近20铢)。
“索罗斯现在等待泰国铢落到最低点,然后便大量买进泰铢和泰国股票。全世界投机分子都在等待索罗斯发出信号。他一购买,大家都跟着购买,泰铢和股票也跟着上涨。行市上升,交易所的交易赢利便滚滚流人他的私囊。他不顾交易所投机家的大忌而同中央银行对抗,并且又一次得手。
“‘下一次金融危机肯定会到来。问题只在于什么时间。’这是乔治·索罗斯不久前在纽约宣布的。对于他自己以数十亿计的资金作赌注来对付泰国铢,从而给危机火上加油,他却保持沉默。索罗斯量子基金会的经理斯坦利·德鲁肯米勒在泰国中央银行宣告屈服之后承认:‘我们盈利了。’”
这就是索罗斯,一个与中央银行豪赌一把也绝不手软的奇人!
不只是泰国中央银行,还有英国中央银行也吃过他的苦头,这就是所谓“英镑危机”。
那时,欧洲经济共同体在1979年把11种欧洲货币的兑换率联系在一起,组成了一种欧洲货币汇率连环保,允许欧洲各国货币在不偏离规定的2.75%的范围内上下浮动。如果某国货币汇率越出这一范围,各国中央银行就一致行动,出面作市场干预,以保持欧洲货币汇率连环保的稳定。
然而,欧洲各国的经济发展不均衡,政策不统一,货币受到当事国利率和通货膨胀率的影响或强或弱,欧洲货币汇率连环保的安排不啻迫使各国中央银行买进疲软的货币,卖出强劲的货币,以遏制外汇买卖活动造成的不稳定。
当时,世界外汇交易每天高达7000亿美元,相当于纽约证券交易所两个月的交易量,这就使得各国中央银行在市场发生狂飙时心有余而力不足,欧洲各国中央银行联手事实上也无法真正地稳定欧洲货币汇率连环保。
德国联邦银行是欧洲汇率机制的基础。1989年11月,柏林墙倒塌,东西德得以统一。索罗斯敏锐地意识到欧洲货币汇率机制已无法继续维持了。因为这种机制要求欧洲各国经济发展齐头并进才可能得以实现。但是德国统一,重建东德的行动使得德国经济发展远远地超过了所有的欧洲邻国。因而,其他欧洲国家指望依靠德国的货币政策是不适当的。
倡议中的欧洲单一货币提上议事日程,最终达成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这个条约敲响了德国联邦银行的丧钟,因为条约中规定将要由未来的欧洲中央银行取代德国联邦银行。在索罗斯看来,德国联邦银行正在为自己的生存而战。既有未来的欧洲中央银行,德国联邦银行就没有理由花费巨额的德国马克去买入疲软的欧洲某国货币,去勉强维护即将寿终正寝的欧洲货币的汇率连环保。
谁是这个体系中的疲软货币呢?英镑和意大利里拉。这时的欧洲,特别是英国正陷八深深的经济衰退之中。
不过,索罗斯还需要选择一个最佳的时机。得益于良好的人际关系,他幸运地得到了一个暗示。
这个暗示是德国联邦银行总裁史勒辛格发出的。史勒辛格在一个重要的集会上发表演说时指出,如果投资人认为欧洲货币单位是由一揽子固定的货币组成,那么投资人就想错了。他还特别提到,意大利里拉不是非常健全的货币。
索罗斯在史勒辛格演讲后问他,是否喜欢欧洲货币单位变成一种货币?史勒辛格回答说,他喜欢这种观念,不喜欢这个名称,如果这种货币叫做马克,他一定会喜欢。
索罗斯心领神会,史勒辛格的话等于是鼓励他们放空意大利里拉。而且事实上,意大利里拉在很短时间内就被迫退出欧洲汇率机制。
很明显,意大利里拉的命运就昭示了英镑未来的命运。而索罗斯在放空里拉时所得到的利润,让他有了在英镑上冒险的资金。
跟对抗泰国中央银行的手法一样,索罗斯公开宣布他对英镑的表现感到不悦。他说,这个货币被高估了,将会大跌,他想卖掉英镑而多买些美元。事实上他也正是这么做的。
英国中央银行迫于形势,终于被迫宣布提高本国的利率。但是外汇市场认为这是一种恐慌的表现,因为英国的经济困境不可能再维持更高的利率了。结果,提高利率的效果适得其反,英镑一再下跌。
英国中央银行试图靠买进英镑的做法来稳住汇率,但没有德国联邦银行的帮助,他们是不可能挽狂澜于既倒的。索罗斯判断英国中央银行惟一的出路是停止硬撑英镑的行为,而放开汇率,让其自由落体到可以自我维持的水平。
当时索罗斯是以5%的保证金方式大量贷出英镑卖出,换取美元,以期在英镑贬值之后再卖出一定量的美元购进英镑还债,而从中净赚一大笔美元。这种保证金方式的借贷有很强的杠杆作用,使1亿美元可以发挥20亿美元的威力,于是原来10%的利润率就会变成200%,而索罗斯当时动用了量子基金中的10亿美元作担保,贷出了价值200亿美元的英镑,使之发挥了极强的作用。
果然,英国中央银行屈服了,英镑退出了欧洲货币体系,中央银行也不再通过货币市场的干预而力守英镑汇率,英镑几乎在一夜之间变成了废纸。
同时,索罗斯是第一位摆脱英镑、捞到美元的人,他挟着20亿美元扬长而去。
掌握绝对的控制权
富人都非常反感“为他人做嫁衣裳”,没有对公司的控制权,你就无法让自己赚来的钱落进自己的腰包。
于是,股权之争常常是富人之间的“战争”,虽无刀光剑影,但却绝对是“白刃格斗”,不但残酷,而且六亲不认。
亨利·福特二世的“抢班夺权”
杰出的实业巨子——福特汽车公司老板的亨利·福特二世则是一位出色的继承人,不过,他却采用非常的手段将父亲赶下总裁宝座,自己担任总裁。
1943年,福特企业的第二代继承人爱德索·福特去世,亨利当时才25岁,因为他是长孙,他匆匆忙忙的脱离了战时海军少尉的职务,被安排在福特公司担任董事兼执行副总裁。后来他两个弟弟班森和威廉也跟着进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