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做个富人
2588400000012

第12章 富人的风险精神(6)

当受了特纳大肆怂恿的业务员拜访客户,四处为“服务全国超级台”拉生意时,却发现各大客户都是瞄准了三大电视网广告或定点广告即当地广告,人们还没有准备接受特纳的“第四电视网”。而特纳也发现,自己不但没有全国性广告客户需要的数据,更没有挤进大多数广告预算的方法。

特纳面对一面倒的不利状况并不着急。他深信特纳传播集团这种混合型媒体将是未来潮流(混合型即电视广告与户外广告相结合),最终的胜利将属于他。而他总能取胜的原因,不是由于他的勇敢、强壮或举世无双的睿智,而是因为他永远坚持到底。

他不知道放弃是一个怎样的字眼儿,只知道奋斗到形势改变并且胜利的那一刻。

做生意犹如买衣服,流行服装款式在不断地改变,追求时尚只能跟着时尚跑一趟。也有人曾说追不到的东西跟着跑一趟也安逸,但做生意要是跟着跑一趟就麻烦了。所以,只要认定目标,就要坚持,锲而不舍,直至胜利一刻的到来。

特纳认准目标毫不气馁,他发动闪电促销战,拨出50万元广告促销经费,并说服各地有线电视业者替超级台做广告,以巩固自己的订户基础,获得极佳效果。

特纳还利用自身日增的知名度为自己的服务全国超级台做广告。他参加“60分钟”节目采访和斯奈德主持的深夜电视访谈节目,毫不羞愧地声称自己的超级台将是全美国乃至全世界最好的选择。

也许果真得力于特纳的闪电促销,利用卫星传送之后6个月,特纳的服务全国超级台观众以每个月25万户的速度剧增。

当初只花了几万股特纳广告公司股票取得的特纳传播集团,已经从不起眼的小规模公司发展到价值超过了2500万元而且正以每月100万元速度增长的殷实企业机构。

超级台不断扩大影响,广大广告商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特纳同时作出决定,降低广告收费标准,使得超级台的标准价格远远低于三大电视网的收费价格。特纳作出许诺:“以最低的价格做最好的广告。”

正在扩展广告的丰田汽车找到了特纳,成为超级台的首位全国性广告客户。为了表示感谢,此后十年,特纳都只开一部1976年的白色丰田小车。

广告商们纷纷看到了超级台的实惠以及特纳本人的诚意,纷纷涌向超级台。《时代》周刊小试一种新的订阅方法,在超级台做广告,取得良好效果,令该杂志大受震撼,于是在超级台的广告业务扩大了8倍。

这正中特纳下怀。全国性广告增多等于是人们开始承认超级台的地位,地位提高势必带来众多的观众。一旦能够证明超级台拥有众多有线电视观众群,便可将广告费用从地方台层次提高到全国性收费率。如此良性循环,特纳岂不乐哉。

然而,情形并没有如特纳所预期的那样发展下去,三大电视网已经开始挤兑服务全国超级台,负责全国业务的8名公司主管因种种原因辞职一半。特纳腹背受敌。

特纳超级台的膨胀引起了三大电视网的仇视,他们视超级台为“超级恶棍台”;职业棒球联盟对特纳通过卫星把“勇土”队的比赛传送到别人的地盘上一事也很生气;好莱坞方面也传出反弹,特纳付费在亚特兰大播映他们的影片,却传送到整个北美。

不久后,三家开始联手,共同对付这个一开始和有线电视网结盟,现在又自订规则的乐观冒险家。

特纳传媒再次处于危急存亡之秋。但作为船长的特纳可谓心知肚明,经过他反复权衡,发觉他事实上的敌人只有三大电视网。并作出决定:既然敌人已经攻上来了,就要给他迎头痛击。

而三大电视网这时也恰恰在特纳面前露出要害。

根据1980年盖洛普民意调查发现,全美有2/3的人认为电视特别是三大电视网是大部分甚至全部新闻和信息的来源。而巨额的经济利益使得三大电视网摒弃原来的理想主义立场,不再以捍卫公众了解实情之权利为己任。其管理阶层也避而不谈新闻的获利能力,借故不肯制作较复杂、严肃且不甚吸引人的新闻节目。为了保住收视率,三大电视网都不得不向最粗俗的喜剧看齐,利字当头。这样造成的结果是新闻越来越少,花边消息成为主流。

由于巨额钞票源源涌入,新闻部预算即使失控地飞涨,也没有人眨一下眼。人们急着追求高收视率和高利润,很少有人静下来想一想:二位数的增长并不可能永远持续下去,而作为自下而上根基的公众信心已经开始缓慢而无情地消退。

这一切当然逃不过特纳猎鹰般的眼睛,这是痛击三大电视网的重要突破口。特纳告诉员工:“我们继超级台之后,提供有线电视的下一个重要服务,显然该是24小时的新闻频道。”他决定让他来重建公众信心,然后让人们说:“特纳集团远远胜过三大电视网。”

特纳说干就于,随即便向美国无线公司订上最后一个有空的卫星传播器。但特纳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资金不足,尤其糟糕的是在1978年12月的西部有线电视大会上特纳作出的关于建立新闻频道的提案没有人理会。尽管他强调服务大众的重要性及对新订户的吸引力,而且还给从业者一个没有风险的许诺。显然,没有人相信特纳的新闻频道会给自己带来利润而作不必要的投资。

特纳只好孤军奋战。他又一次把自己推向了悬崖边上。

特纳找到了被他多次拒绝参与独立新闻台的舍恩菲尔德,一个声名远播的新闻狂热分子。两人一拍即合,并达成共识:不再签约使用别人的新闻或节目,而自行掌握这盘生意。他们要改写“新闻”两个字的定义,新闻不再是既成事实,而是正在发生的事,他们将要办成一个举世惟一可以做到这一点的电视台。这种高标准势必造成大量资金的耗费,但特纳却不以为然,他已经把赌注推向了台面。

舍恩菲尔德这时估计,有线新闻网筹备及开播头一年的花费至少要3000万元。其实,这是一个全新的领域,没有人知道究竟要耗资多少。但特纳已为这个高风险游戏做好了准备,他把10年前买下的北卡罗纳电视台卖给了西屋公司,并没法将银行贷款额提高了2000万美元。特纳的不动产和金币等个人资产都得作为担保。深具冒险精神的特纳说:“每件事都会有风险。天会塌,屋会倒,谁能预知未来的事?我要以令全世界耳目一新的方式做新闻。”特纳的这种不计后果的冲刺令其他媒体瞠目,许多具备10倍财力于特纳传播公司的媒体全都龟缩于一边,眼睁睁地看着特纳的有线新闻网正式开播。

1980年6月1日星期天那个湿热的下午,在军乐队奏完美国国歌之后,身高1.88米的特德·特纳庄严地宣布:有线新闻网开播。一如特纳做出的承诺,新闻的水龙头就此打开,不停歇地播出。

那天最大的插播新闻,是卡特总统前往探视被刺的黑人领袖乔丹,这真是老天爷对特纳的恩赐与奖赏。但当该台的第一则广告不得不因此而被打断时,特纳自豪地告诉舍恩菲尔德:“这表示我们不向广告客户卑躬屈膝,是真正的新闻台!”

上天真的眷顾有线新闻网,一开播大新闻便接连不断,而舍恩菲尔德靠的便是频繁地插播最新消息,作为胜过三大电视网的利器。一年之内,圣海伦火山不但爆发,还拖延月余不息;加勒比海20年来最严重的艾伦暴风肆虐;共和党及民主党大会召开……到1980年总统大选开始,有线新闻网不但找到了自己的节奏,并开始抢到独家新闻。

对于有线新闻网的入侵,三大电视网深感忧虑。他们要扼杀有线新闻网于摇篮之中,趁着特纳内部极为空虚,他们不断散布:有线新闻网日益增加的开支正在拖垮特纳传播集团的财务。

但特纳却泰然置之,因为不久后,发布的一项观众满意度调查结果表明:在有线电视观众的心目中,有线新闻网的表现和三大电视网的新闻比较之下毫不逊色,甚至更佳。

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三大电视网也不是省油的灯。原本有线新闻网已被视为第四电视网,能够与三大电视网平起平坐,一同采访里根总统入主白宫。现在三大电视网越看有线新闻网越碍眼,于是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率先动用影响力,把有线新闻网排除于外。这样,有线新闻网不但无法取得总统的现场转播画面,而且也有损有线新闻网在人们眼中的地位。

三大电视网为此得意洋洋,特纳则大为光火。

1981年5月11日,特德·特纳向联邦法院提出控诉,被告是三大电视网、美国总统里根、白宫办公厅主任贝克、代理新闻秘书斯皮克斯及国务卿黑格。指控三大电视网和白宫违宪、违背言论自由和反托拉斯法、妨碍有线新闻网公平竞争和交易的权利。

他还指控现行的三大电视网节目,对美国安全产生的威胁不亚于石油输出国所订的油价。他攻击三大网:“以联合手段运作,完全不负责任,正在有意或无意地摧毁和分裂国家。”他为了让气势更旺,还特地飞往华府举行记者招待会,呼吁国会调查三大网的节目“是否有危害社会人心之影响”。他同时表示:“为了新闻事业和美国人民的福祉,我们责无旁贷地走上这一步。”

1982年初,佐治亚州地方法院给了有线新闻网一剂强心针,认为把它排斥在白宫联合小组外,是违反美国宪法修正案第一条保障公众和媒体取得信息渠道的权利的,庭外调解时三大电视网作出让步,同意接纳有线新闻网重回联合小组,并承认“有线新闻网和三大网之间在人员、器材或能力上均无差异”。

特纳却并不善罢甘休,他视白宫事件为耻辱。在一场座无虚席的全国市长和市议员大会上,特纳尖锐地指出:“三大电视网节目的主要部分是低俗的性和暴力,造成了各地的道德沦丧。三大网的新闻把重点放在负面消息上,令民众沮丧……只有发生丑闻时他们才会提及政府官员……”他甚至要求众议院审查电视暴力小组委员会,立即吊销三大网的牌照。

虽然特纳的这些泼皮无赖般的指控并没有也不可能令三大电视网倒闭,但在事实上却提高了有线新闻网的地位,人们普遍接受特纳广播公司。特德·特纳也因此而走上了亿万富翁的道路。

1983年特纳广播公司的股份涨幅超过四成,占有87%股份的特纳账面资产暴增1.5亿美元。重点新闻台和有线新闻网的订户超过3000多万户。

失败是下一次崛起的阶梯

有的人曾在距成功一步之遥时因缺乏恒心而放弃,最终成为失败者;有的人则在一千次失败之后,不屈不挠,终于获得了成功。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一念之差,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特别是在人生的关键时刻。这要命的“一念之差”使一个人在面临人生转折关头,选择了一个最糟糕的命运。

或许放弃努力的人并不知道:放弃也是一种选择。

英国入霍布代尔是一所中学的一位勤勤恳恳的清洁工,已经在那所学校工作多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学校新来的校长发现霍布代尔是个文盲,这位校长不能容忍自己的学校中有一个文盲,于是,将他解雇了。霍布代尔痛苦万分,因为,对于他这样一个文盲,到哪儿去工作都将面临困难。痛苦中的霍布代尔并没有自暴自弃,他开始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真的一无是处了吗?突然,他高兴起来了。原来他想到了他的手艺——做腊肠。霍布代尔做的腊肠曾深受学校师生的欢迎。基于此,霍布代尔产生了做腊肠生意的念头。他做得很好,几年后,在英国有人不知道莎士比亚,不知道劳斯莱斯,但没有人不知道霍布代尔的腊肠。

如果霍布代尔被学校解雇后,不是以积极的心态反省自己,而是痛苦、消沉,那他就不会产生做腊肠的想法,更不可能成功了。

横扫欧洲大陆的拿破仑,曾经遭受过一次挫折。那次差点使他自杀。他为自己一一列举了赞成自杀和反对自杀的种种理由,幸运的是,对照思考的结果还是反对自杀的理由占了上风。从此,他走出困境,浓墨重彩地谱写了自己的英雄传奇。

人们的成功往往会有偶然因素,似乎就在那“一念之差”,但这幸运的“一念之差”的内涵和实质正是发展积极心态,树立成功心态。

一个人如果保持积极心态,哪怕是一丝的积极心态,那么,他就会容易克服困难,走入顺境,并创造出自己的富豪人生。

置之死地而后生

在商品经济的汪洋大海中,谁也不敢保证一帆风顺,永不陷入迷茫的绝境。因此,“绝处求生”的素质就显得至关重要。

死地求生当然需要一些外在机遇,也可以说是客观条件,但更为重要的是,经营者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要具有战略家高瞻远瞩的眼光、发明家于平凡中见惊奇的创造性思维和艺术家无处不在的灵感。

商海中难免会有激流和暗礁,谁能从绝境中捕获机遇和希望,谁就能在这片神秘的大海里自由航行。

1970~1979年发生了全球性石油危机,石油价格由10年前的每桶18美元,剧增到每桶32美元。

在这一次次的冲击下,西方许多企业纷纷落马,经营陷入一片混乱。经济战略家们苦思冥想,或公开对抗,或谴责咒骂,或肆意恫吓,或屈膝投降,但都不是彻底摆脱困境的良方妙策。

而日本的一些企业则不然,它们经受住了冲击的考验,把危机变成了发展的契机,使其经济更有竞争能力,在危机中谋求生存和发展的道路。

其成功的秘密在于它没有同石油生产国进行针锋相对的对抗,而是以他人意想不到的方式独辟蹊径。

一方面,它频频向石油生产大国暗送秋波,大力显示殷勤,以确保在危机之中有可靠稳定的石油来源;另一方面,他们却大力研制节约能源的产品,减少对石油的消耗。

这样,它们不但没有在这场危机中倒下去,反而通过节能产品的研制迅速占领了欧美市场,企业也因此而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

纵观中外的许多成名企业家,我们可以发现,他们都具有这样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都有迎难而上的无畏胆略、逆境中求生存、求发展的高超经营艺术,和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大智大勇。

被誉为“橡胶大王”的陈嘉庚先生就是这些成名企业家中的佼佼者。

20世纪20年代初,陈嘉庚已拥有5000英亩橡胶园。这时,一个巨大的逆浪向他袭来,一时间,橡胶园在南洋星罗棋布,产量大幅增加,市场供过于求,价格急剧下跌。

陈嘉庚的橡胶厂也发生亏损甚至部分停产的现象。在这种不利形势下,他并未退缩,而是通过分析,从满天阴云中看到了.无限光明。他认为,橡胶用途之广无与伦比,20世纪将是橡胶时代,眼前的过剩和利润降低只是暂时现象。而且,南洋一带的橡胶业是英国政府的重要税收来源,英国殖民者对橡胶价格剧跌现象决不会坐视不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