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现实国宝传奇
24772800000076

第76章 几经努力之唐家血脉

“吴门画派”,明代中、晚期中国画坛最具代表性的画派之一,苏州画坛盛世绽放之艳花,其主要特点是重视传承,关注作品的气韵神采,对中国画的传承和创新都有着不可磨灭之贡献!

与“吴门画派”相关联的一些知识从叔叔脑际汩汩渗出。

“叔叔也想跟着学一点,纪琴你不反对吧?”

叔叔微微笑着,柔柔地说,纪琴一愣,但还是衿持地点着头。

“有你这样做叔叔的吗?应该帮帮纪琴才对呀。纪琴,咱们不理他。”

奶奶看着似笑非笑的儿子,轻轻将纪琴拉到身边护着。

“奶奶。”

“哈、哈、哈……”

一阵笑声在家中传出。

简单地吃了个中饭后,应纪琴再三要求,奶奶、妈妈早凑在一起,研究她们的女红去了。爷爷、叔叔、纪琴三人便围着山里人特有的火炉(就是前面章节说到过的火锅),坐在了一起,就‘吴门画派’、吴门画派代表人物、代表作品展开了探讨。

冬夜、火炉、山水沏就的茶、老中青三个人,也可以说是三代人……

以至于多年后叔叔提及那夜,还说当时真正有点“红泥小火炉”的味道。

“吴门画派”起因、名称来源、人物的渊源、画图的构成……在爷爷的年龄层次、掌握的知识结构和对“吴门画派”了解的程度下,仔仔细细地向纪琴作了介绍。

自元始,江南平民生活相对稳定,以苏州为代表的这些个苏南小城,山水温柔,水利交通便捷,极具江南代表性的城市,文化生活也就丰富起来,江苏绘画进人黄金时代,这时,以苏州为中心,加上周边江阴、杨州、吴县等小城,因差不多的地理环境、人文素养而形成了一个画家群。随着历史的发展,这个画家群一些代表性的人物开始次第崛起,托起了江苏历史上最有名的画派之一。

元人画迹,趋重神逸,尤以山水画为极盛,中国山水画至元代已臻于炉火纯青,其特点是重内蕴而轻形质,此便是文人画旨趣之要义。笔苍墨润,清逸遒劲笔势纵横,淋漓洒落层次清晰。明中叶前后,在元代画的基础上,吴门画派继元四家而兴起。所谓吴门画派,乃是指从明代成(化)、弘(治)以降,直至万历之初,差不多百余年间出现于苏州地区(当时吴县、长洲二县分治)的画家群。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画家为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四大家,又称“明四家”,而开山的人物,则是沈周,其中唐寅也是不可或缺的代表人物。人物、花鸟、山水无一不精。笔墨秀润峭利,景物清雅生动,工笔、写意俱佳,其作品兼采元四家笔意,变斧劈皴法而为细长清劲之线条皴法。

吴门画派阵容强大,画手如林。今据资料统计,吴门画派中先后成名的画家几有100余人。经后人考证记录,有名有姓,有作品流传后世的,至少有73人。这个数字占了当时全国画家总数的三分之—以上。

总之,吴门画派是中国绘画史上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其对绘画史作出的贡献不可磨灭,直至明末清初,吴门画派流风余韵尚在。

在爷爷的讲叙,叔叔看似提问,实际是用更加专业、更加精典、更加文学的方式从侧面提点阐述中,“吴门画派”掘起的历史原由、“吴门画派”百数年来代表人物、代表作品以及对中国画坛的贡献等似一幅多彩的画卷展现在纪琴眼前。

“吴门画派是中国绘画史上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吴门画派中有名有姓,有作品流传后世的,至少有73人……”

在爷爷认真的介绍和叔叔穿插叙述中,吴门画派一个个代表人物的风采,一幅幅代表画作的流风,徐徐在纪琴眼前展开,在心中涌动……

小筠(现在的纪琴)从祖藉这样的角度出发来说,肯定也算是苏州唐家的一份子,但因社会动荡,家庭变故,实际上就是小筠的父母也早就离开了苏州生活在了苏北,小筠就出生在苏北荒凉的农村,在小桥流水、鸟语花香的苏州没有生活过一天,那廊桥回转进第连阁的深庭小院更是连见也没见过。

尽管略懂事后在母亲有事没事的叙述中,特别是奶奶全身心的教育下,对唐家的历史传承、对吴门画派、对唐寅书画作品、名望听说也不少,但毕竟是年幼无知,特别是生活窘迫,对那些根本没有系统的了解,更不要说掌握了,今天突然听爷爷说了那么多,心中犹似翻江倒海般浪花直鼓,波纹震荡。

“我们文化馆收藏有一幅吴门画派代表人物之一,对吴门画派来说,无论是传承、创新、升华都闪耀光辉的唐寅巅峰时期的作品,是一幅猛虎图,据考证,是唐寅生前最后第二幅猛虎图。文化馆在大年初一至大年初三时会对外开放,如果方便,可以到现场瞻仰一下。”

见纪琴对吴门画派及中国画相关的知识如饥似渴的吸收要求,爷爷选择了最有实际效果、对“吴门画派”能够实际指点的方式告诉纪琴。

“县文化馆保存有唐寅生前第二幅猛虎图?谁鉴定得出的结论、经专家考证过吗、春节时还会对外开放任谁都可以前往瞻仰?”

“真的,爷爷?”

一听说县文化馆收藏有“吴门画派”代表人物,而且是最有故事、最有民间传奇色彩的唐寅生前第二幅猛虎图,春节还会公开开放展览,普通百姓都能前往瞻仰,叔叔、纪琴都被震惊莫名,又突然喜形于色。

“唐寅生前第二幅猛虎图?谁鉴定得出的结论、经专家考证过吗?!”

听儿子大为震惊地一呼,爷爷心中猛一阵悸动:儿子高中时就读的,就是在市一中,也曾加入过“新芽文学社”,也写过“吴门画派”、“中国画”这方面的文章,进入大学主修古典文学,特别重视的就是明清文化,留校后教古典文献,也完全可以算是明清史的专业人士了。但对于唐寅猛虎图这样具体书画作品,绝对是不可能完全知晓的。自己与老徐,甚至是古宫博物院的专家不也是考证不出画中的一些疑点嘛。

爷爷恍然大悟地摇下头又赶快点下头:“经过专家鉴定的。”

“纪琴,爷爷想问下,奶奶到北边去前,与你说起过你的身世吗?”

“爷爷,那时我还小,没听奶奶说过。”

纪琴连忙回答。

“纪琴,爷爷不知你奶奶当时是怎么想的,也不知你奶奶现在情况如何,但奶奶既然把你留在了这里,把你身世的一些情况告知了我们。我想,奶奶一定是想等你长大后,将一些情况通过我们告知你的。有些事情,还是应该让你知道,你现在也慢慢长大,是该知道一些事情的时候了。”

爷爷象自言自语,又象是亟力在搬开心中压住的大石块,让心挺起来,也象是拉开心灵的闸门,让封闭已久的洪水能没有阻挡、畅快地奔流出来。

“奶奶是唐家人,你也是,你和奶奶都是吴门画派代表人物唐寅唐家的后人。”

唐寅唐家后人?

爷爷刚一开口,叔叔心脏猛一跳,忍不住抬眼瞄向纪琴。

奶奶和我都是唐家人?!

听爷爷讲起奶奶,脑海中刚随爷爷的思路朦朦胧胧出现奶奶面目的纪琴似被这突然的消息猛一震,说什么也不能一下回过神来。

“是的,你们都是唐家的传人,你奶奶、爸爸、妈妈,都是为保护唐家,为唐家的宝贝才离开苏州,远居苏北而出生入死的。奶奶与你一起出来,也是为了唐家的宝贝。希望奶奶能实现心愿安全回来,那一段历史让奶奶亲口告诉你。”

爷爷停一下,拨动一下面前的柴火,让眼前的火焰更亮一点。

叔叔、纪琴二人,都抬眼望着爷爷,静静的等着爷爷的后续。

“奶奶去北边前,亲自到文化馆考察并认证过这猛虎图,不但合理地解释了画图中的几个几无人可释的疑点,还亲口说:‘有先人的口口相传,那肯定是真的’!作为唐家人,纪琴她奶奶应该是这方面最可信的专家之一。”

爷爷深情地看了看纪琴,将话题从纪琴的身世转换到了文化馆的藏画上,同时也恰到好处地回答了儿子的提问。

“纪琴的奶奶、纪琴都是唐家人?!如纪琴的奶奶用唐家人口口相传的事实能确定那一幅猛虎图是唐寅生前最后第二幅,那么,唐寅生前最后一幅猛虎图呢?!”

儿子毕竟是明清文化史的专业人士,听到纪琴的奶奶、纪琴都是唐家后人这样惊人的消息,除了一刹那的惊骇外,提的问题更是直接明了。

唐寅生前第一幅?一直藏在我们文化馆!

爷爷非常想自豪地回答,但这第一幅,也一直藏在几人的心底,文化馆遵循唐家奶奶的意愿,至今没有向局外人透露过一点。知晓的几人间有一个不成文、但却刻在心底的承诺:绝对保密!在唐家奶奶寻回另一半,能使画作复原,有百分之百保证画作安全的前提前,绝不透露分毫!

画作进入文化馆,一晃数年过去了,几人都不折不扣地执行着这个承诺,每年的除湿保护,也都是馆长亲自操作,绝不假手他人。

那怕是亲生儿子,那怕是唐家传人!爷爷也是严格执行着这刻在心底的规定和承诺。

“这最后一幅,纪琴她奶奶应该知悉,那年她毅然上路到北方去,就是为唐家去寻宝,寻回那唐寅生前最后一幅猛虎图的。可数年过去了,我们文化馆写出了好多封信,拍出了多个电报,请北边的文化馆、文化局帮忙打听一下,但至今仍没有任何音讯。”

爷爷缓缓地回答着儿子的问题,抬头向外,爬满绉纹的额头在火光的映射下,似那老毛竹根须般条条坚硬,每一条都是更加深层次的线条展现,已是深陷的双眼,甚至让人感觉到有闪闪发光的东西在流转。

说完了那些,爷爷吁一口气,轻轻地拨动一下火堆中的木柴,让拨开木柴的火焰在柴堆中一亮一亮地闪着,人,却陷入静默之中。

听说自己和奶奶都是唐家人,文化馆保存的唐寅生前第二幅猛虎图与自己有着密切的关联,奶奶还亲自到文化馆鉴定过,自己与自己正探究的“吴门画派”代表人物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拿现今时髦的话说:纪琴几已醉了。

妈妈曾经不知一次地对自己说过唐家的事,让自己记住,奶奶更是多次向自己表露过这方面的事情,但妈妈、奶奶都没有明确告知过自己就是唐家人,自己与今天自己要探究的“吴门画派”竟是这样的关联,纪琴已经激动的没有话说了。

叔叔听了爷爷的叙述,想着眼前这个聪慧的小姑娘为探究“吴门画派”而特意来请教自己的父亲,想不到小姑娘竟然是唐家人,与“吴门画派”有着无论怎样都无法割裂的至亲关联,特别是看到父亲在隐隐的柴火映照下所展现的神态,激动不已,但强压着感情,也隐入肃静之中,只能低头面对火焰。

三人的面前,只有木柴在火焰中轻轻炸裂时发出的咇咇驳驳的声响,在这声响过后是一闪一闪的炭火在火盆中闪动,有如自己的心脏在一跳一跳……

“吉人自有天相,纪琴她奶奶有文化、有毅力,相信她一定能完成家族交待的任务,使宝贝复原而重见天日的。”

良久良久,爷爷抬起头来,象是对自己,也象是对叔叔、对纪琴坚定地说。

叔叔、纪琴也坚毅地点下头。

“纪琴,等下我与你妈妈商量一下,大年三十,到我们家来陪爷爷奶奶一起过年,大年初一,我们一早就到文化馆,去瞻仰唐家先祖留下的瑰宝,完成你和你们学校的探索研究工作。”

“好的,爷爷。”

说什么也不会想到,奶奶与自己相信依为命,教自己识字,教自己文化,教自己生存,却没有透露自己就是唐家人,而自己,竟然与唐家有着最亲的血脉关系,清晰地了解到这一些的纪琴只有点头的份了。

“纪琴,听爸爸妈妈话,长大一定要孝敬爸爸妈妈。”

那最后的满含关切的声音是留在纪琴心灵中那丝丝暖暖的亲情,唐家的亲缘……纪琴似乎更明白了一些什么。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