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中国古代,帝王和手下文臣武将之间的关系很是微妙。历代帝王需要文臣处理国家大事,需要武将卫边疆,但武将是又怕他们不服从自己。特别是对武将相当的忌讳,生怕他们带着士兵造自己的反。历代帝王不怕处理政务的文官,也不怕莽撞的武将,就怕文武官员联手,一起和帝王作对。
纵观中国古帝王,也不乏一些聪明的帝王。首先是始皇帝嬴政,他建立了一个相对完善的中央机构。丞相是文官之首,也是百官之首,处理日常事务,直接对皇帝负责。太尉是武将的老大,平时管理军队的训练和后勤保障。战事一起的时候,太尉就是国家的大元帅,军队的总司令。但是在平时太尉只有训练和管理士兵的权利,没有指挥士兵作战的权利。除了这文武两巨头之外,还有一个御史。不要小看当时御史,他可是一个可以和丞相平起平坐的大官。他的主要职责有对内对外两方面,首先他要帮着皇帝,纠正一些错误的言行,时时刻刻提醒皇帝不要犯错。第二的职能就是监督和弹劾文武官员。对于官员的言行和手下的管理,起到了监督的职能。凡是有不利于国家或者君王的言论,御史不但有权利密报皇帝,而且可以在朝会上直接责问官员。只要证据确实,只要理由充分,御史就可以把这个官员告倒。轻者免去一切职务,重者杀头、抄家、灭门。自从有了御史之后,官员们更不敢小看皇帝,也不敢人前人后议论皇帝和皇室的是是非非了。换句话说,御史的作用就是防微杜渐的作用。
汉高祖刘邦也不错,他想到了两个影响后世的好点子。首先他大量分封自己的家人,将自己的弟弟和儿子们一个个都封为王爷,而且是有封地的王爷。这样一来不但可以更好地控制国家,而且避免了一些不臣之人的威胁。只要刘家的人不死光,只要还有最后一块封地在手,刘家人就能东山再起,就有可能重新掌握天下。第二件大事就是利用高官厚禄换得军权。刘邦将汉朝的爵位分为王、公、侯等,每一等又分为三级。就连最低一级的侯,他的俸禄和地位都要比丞相或者大将军高。刘邦利用这种只有地位和名誉的空架子,套取将军手里的军权和兵权。逐渐将全国的军权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并委派自己信得过的武将掌管军队。这种做法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被后世的君王学习和利用着对付手下的开国功臣们。
汉武帝刘彻也不多让于他的这位祖先,他想出了一条制衡之法。他发觉君王要是太弱小,手下的官员就会自大,就会有不臣之心。君王要是过于强大的话,手下的官员就会相对的无能,这样一来君王又会太累。不但要事事亲力亲为,而且要照顾太多的废物官员。所以刘彻第一次,也是首次开始了对自己手下的分化行为。他有意无意地培养和纵容一些手下,使他们的权利扩大化。把他们树立起来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转移或者分化一些官员或者百姓对君王的敌视。让这些人做君王的挡箭牌和替罪羊。培养一股势力去对付不受控制的势力,再用另一股势力制衡自己的势力,这样一来皇帝不但地位稳固了,而且也轻松了。不管是自己的势力还是敌对势力,他们都要拼命表现自己,不用担心尸位素餐的事情发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