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现实西湖梦
24095000000039

第39章

在东南省东隐市南湖边,人们可以找到一条不起眼的古弄,叫坛弄。该古弄至今还在,弄内有一所老牌中学,名叫坛弄中学。坛弄中学座落在坛弄北侧严家弄底头,原名是毓秀初等小学堂,原为清末东隐名人熬嘉熊所创办,解放初改名为坛弄中学。

1956年9月1日,这天,“铃铃铃……”随着校园内上课的钟声敲响,同学们此刻已挤满了上音乐课的大礼堂内,整齐地坐在课桌上,迎接音乐老师的到来。少先队员们胸前那鲜艳的红领巾点缀在礼堂中,象朵朵耀眼的小红花。坛弄中学音乐课的课堂设在一座大礼堂内,新中国缔造者***的画像悬挂在大礼堂正中。

这时,在同学们的注目下,一位扎着二条马尾短辫,纤长身材,上穿白色短袖,腰系黑色长裙的刚满21岁的漂亮女教师迈动轻盈的步伐登上了这堂音乐课的讲台。

此刻,女教师用她那双明亮又美丽的大眼扫视了一下整个礼堂,面对下面一排排木条凳上坐着的全年级约百来名学生,微笑地用标准的普通话说道:“同学们,我叫贾老师,是刚来坛弄中学的新老师,今天我教大家一首歌曲,歌名叫《流水歌》,歌词大意要同学们从小就要珍惜宝贵的年华,不要虚度光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说着,只见这位年轻女教师拖着黑色长裙缓缓走向墙边一台约一米多宽的老式脚踏台式风琴边,用她那细嫩的尖尖玉指飞速熟练地按下每个音符琴健,顿时整个礼堂内充满了悠扬的风琴声,贾老师不时抬头面对同学们,吟唱了起来:“门前一道清流,夹岸两旁垂柳,风景年年依旧,只有那流水总是一去不回头,流水呀,请你莫把光阴带走……”

年轻女教师她那忽高、忽低,忽快、忽慢、抑扬顿挫的风琴声加上清纯、啭啭婉转、白灵鸟般的歌声充满了整个礼堂的每一寸空间,歌声击打着在座的每位学生的幼小心灵,歌声使听者充满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宝贵光阴的留恋……

满堂的同学们端坐着,静静地听着,整个教室鸦雀无声,每双眼睛都紧紧盯着眼前这位年轻貌美的女教师,聚精会神地听着,学生们的眼前浮现江南水乡那一道道盈盈的水波,那石桥、那木船、那芦苇、那水草、那河埠……

这位年轻能歌善舞的女教师,就是当年荣国府的小福妹—贾丽华,此时此刻,只见她:打理着女孩子们流行的马尾短辫,亭亭玉立,齿白唇红,清纯可爱,正值妙龄。

原来她在1953年东隐一中毕业后,顺利考取了在省城的东南师范学院音乐系,1956年刚毕业,分配在东隐市坛弄中学当音乐教师,今天是丽华走上教师岗位的第一堂音乐课……

转眼到了1964年,丽华也从一个大姑娘转眼间变成了29岁的美丽少妇,她二年前已从东隐市坛弄中学来到了杭州长桥中学教书,那雪芹的小弟弟,小婴儿雨芹也在杭州西湖旁的长桥中学的校园内一天天长大了,这小毛头长得特别机灵可爱,特别是那双滚圆的乌黑大眼睛特别惹人爱,长桥中学的老师、学生都喜欢有事无事跑到学校大铁门边贾老师的家里,去抢着抱抱那才3个月大的雨芹,特别是有一个出身贫农家庭的教美术书法课的年轻教师叫边新法的天天来抱小雪芹,逗他玩……

日子过得飞快,长桥中学新学期也已开学上课一个月了,丽华这新学年开始担任初一年级的班主任,她自从1961年底,从东隐市来到HZ市工作热情仍如坛弄中学一样,每天上班从不迟到、早退。那时的学校,晚上还要经常不回家,集中在教师办公室晚上备课,批改学生作业,丽华总是认真准备第二天的教学,认真做备课笔记,她的备课笔记多次作为示范笔记给新教师们参考,她总是在晚上九点钟最后一个离开教师办公室,所以,贾丽华来到长桥中学的几年来,年年被学校教师、领导评为学校先进,多次获得HZ市文教战线先进工作者的光荣称号,是学校音乐教研组长,学校教学骨干。学生、家长、老师们都很喜欢这位来自东隐市的年青女教师……

这天,在长桥中学校门边自己家里吃晚饭的时侯,贾丽华点亮了灯,把烧好了饭,盛在碗里端了放在桌子上,贾延龄烧好了几碗菜,有青菜、豆腐,盛在碗里也端了上来,两人坐下正吃着饭菜,丽华兴冲冲地说:“延龄,我的一位学生叫戚成妹,她的家长今天对我说,长桥穿过南山路对面的渡庆庵旁住着一位老奶奶,姓泮,叫泮阿巧,大家都叫她泮奶奶,人很慈祥、善良,她是个没有儿女的孤老太太,学生家长戚师母对我说,泮奶奶愿意看管我家小毛头雨芹!”

原来一位名叫戚成妹的长桥中学的初一年级新生的家就住在长桥中学穿过南山路对面二三十米远的南山村不到的渡庆庵村。今年下半年,丽华是初一年级的班主任,新学期刚开学,丽华这几天下午学生放学后,经常去渡庆庵村、南山村、玉皇村、净寺村等附近方圆几里开外的村庄的长桥中学的学生们的家中进行家访。今天下午三、四点钟,丽华走进了渡庆庵村,有三、四个学生的家在那村子。当来到村口的戚成妹家,家访中,成妹妈—成师母知道了贾老师有个小毛头,就向丽华推荐了泮奶奶,她说泮奶奶快八十岁了,一辈子是个苦命人,饱经风霜。

原来这杭州西湖边长桥附近,解放前建有许多寺、庵,现存最大的就是雷峰塔对面的净慈寺,再远点的虎跑寺,当年(1917年后)李叔同辞了杭州两级师范学堂(原杭一中)的教鞭,就跑到了虎跑寺出家做起了和尚,取名弘一法师,名震中外。

说起那杭州,古往今来也是个佛教胜地,最有名的就是灵隐寺,城内郊外寺院林立,1949年解放,杭州寺院庵堂内的大小和尚、方丈、尼姑有数千人,后来许多寺院拆除或改建学校等,寺庙内许多和尚、尼姑也不做和尚、尼姑了,成了平民百姓,他们离开寺庵自食其力,自谋职业。

这泮奶奶是诸暨县人,解放前随父母亲讨饭到了杭州净寺,因家境贫穷,养不活她,父母亲不得已把她送给了长桥对面的渡庆庵做了个小尼姑,那泮阿巧来到长桥东边的渡庆庵后,天长日久,后来有了一个中意的的师付,原是净慈禅寺里日夜敲钟的小和尚,人也挺善良,两个人寺里庵外相依为命,他们在庵堂边,南屏山脚下的**塔前的山坡上,开垦荒地种了些瓜果蔬菜。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度着贫寒的日子。那老和尚可惜前几年生病死了,二个人又没有子女,泮奶奶从此成了孤寡老人,生活上没有了经济来源,常常饱一顿、饥一顿的,最近想找个长桥附近的需要托管的小伢儿住在她家里帮助看管,赚点生活费维持生计。

贾延龄挟着菜,听了贾丽华的话,脸露喜色说:“丽华,这太好了,我正为此事发愁呢,雨芹白天让他一个人放在家里不安全,我俩在单位里上班不放心,明天一早,我们就带雨芹去见泮奶奶吧……”

第二天拂晓,贾延龄又去长桥下西湖边给雨芹洗完衣物,擦干了手,抱起了宝贝儿子,因为外面风大,又给雨芹披了件连帽的披风大衣,与贾丽华一起,走出长桥中学铁门,二人走上甬道台阶,穿过南山路,沿长桥边朝东的潺潺小溪流,又走了约五六分钟就来到了渡庆庵村,丽华夫妇走进了半圆形的古老石砌门洞,原来里弄还有酱酒店、副食品店,好不热闹,这里有几户人家就是丽华的学生的家,他们到长桥中学上学只要穿过南山路就到校了。

“贾老师,您来了!”

“贾老师,这小伢儿是你的孩子?”

“贾老师,泮奶奶家在这排房子的最里头……”

“贾老师,我领路,带你去见泮奶奶,她家在最里头……”

这里是世代的解放前逃荒来的农家子弟,乡风纯朴,村民们七嘴八舌地站在村口,许多家长和学生老远见丽华抱着小毛头进了村庄,都纷纷热情地走来与美华夫妇打起了招呼,丽华、延龄一面与村民们招手示意,一面走进了那长长的一排油漆斑驳的木结构院落。原来这渡庆庵村周围有十几户人家,是一排狭长的古老木结构房子,这些老房子看上去少说也有二三百年了,青瓦白墙,它们都属净慈禅寺的厢房,过去香客们来净慈禅寺烧香拜佛,晚上就住在这些厢房里吃饭过夜。

丽华、延龄抱着雨芹一直往渡庆庵村尽头走去,当路过里弄的小副食品店时,店中的戚成妹的学生家长咸先生和戚师母乐呵呵地跑出店来,把一大把水果糖塞到了小雨芹的兜风袍里,丽华不住地道谢,抬头远远望见那排老房的尽头,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正在自家门口站着,早就等着丽华夫妇,正满脸微笑向他俩招手呢……

“奶奶!”“奶奶!”

贾丽华夫妇一面朝泮奶奶大声叫道,一面抱着小雨芹急步走去……

“贾老师好……”

泮奶奶满脸笑容,远远看到丽华夫妇抱着小毛头雨芹走来,她一面叫,一面急冲冲三步并二步跑出屋来,迎接丽华夫妇……

泮奶奶走近丽华,只见她用苍老的双手伸了过来,一把把雨芹接了过来,抱在自己怀里,边看着小毛头雨芹,边对丽华微笑地说:“贾老师,雨芹这孩子真有趣,特别是那乌黑的大眼睛滚圆滚圆的,你把小孩交给我,你俩就放心教书工作,一心干你们的工作,我一定把他养胖养好……”

这时,丽华夫妇打量起了眼前的这位老尼姑泮阿巧,只见她:花白的头发梳得齐齐的,看上去很光滑清爽,在后脑勺处打了个发髻,老人背脊稍佗,胖胖的、圆圆的脸,精神很好,穿了件半褪色的蓝布罩衫,面容慈善可亲。

“快请屋里坐,贾老师,贾同志!”

泮奶奶热情地叫着抱着小雨芹,转身要进屋,延龄进屋前偷眼一看,原来这渡庆庵的庵堂,紧靠着泮奶奶的家,就在泮奶奶家的右侧,是一间约20平方米大小的老庵,庵内林立着大小菩萨佛像。

“嘎吱……”一声门响,泮奶奶边说边笑推开了自家陈旧的木栅栏门进了屋,丽华夫妇也随后走了进去,屋内是泥地皮,最里面是一张老式棕棚床,中间是吃饭的老式八仙桌,几张小竹凳,加上靠墙的旧式碗橱等,这就是泮奶奶的全部家产。丽华正站着看这昏暗的的平房,那位戚成娣的妈妈戚师母从奶奶屋内灶台上的锅内舀了二碗开水递给了丽华、延龄,丽华、延龄接过碗,道过谢,喝了起来。

那小雨芹被泮奶奶抱着,第一次来到这陌生的地方,他还不明白为什么要带他到这儿来了,眨巴着乌黑大眼睛,不停地扭头紧张地张望起了这个陌生的地方……

“哦……哦……”那在泮奶奶怀中的雨芹忽然叫了起来,丽华寻着雨芹惊奇的眼光望去,原来,雨芹他看到了奶奶家陈旧的白墙上张贴着一幅古画,画中一只山中猛兽——大老虎正龇牙咧嘴张着血盆大口向他扑来,雨芹惊呆了……

这时,门外一阵喧闹,原来左邻右舍听说泮奶奶家来了个小毛头,还是长桥中学贾老师的刚出生的小儿子,大家都争着跑到泮奶奶家来看热闹,瞧瞧这新来的小宝宝,学生们争相抢着抱小雨芹,有的学生家长还泡来了红糖水给小雨芹喝,这一下可乐坏了小毛头。

“咯咯咯……”他甜甜地咧开一张小嘴巴,朝陌生的渡庆庵村民们笑了起来。

日子每天流逝着,小雨芹每天早晨由丽华、延龄抱着穿过南山路,到渡庆庵的泮奶奶家,由泮奶奶照顾看护,中午也吃在泮奶奶家,平时中午,泮奶奶喜欢喝点自酿的杨梅烧酒,她还经常让抱在她怀中的小雨芹的嘴上也沾上一点杨梅烧酒味,逗得小毛头常笑。

傍晚,掌灯时分,在暮色霭霭中,丽华夫妇再把小雨芹接回长桥中学住所与爸爸妈妈一起睡,刚开始几个月,丽华还要每天中午饭后,穿过南山路去泮奶奶家给小雨芹喂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