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春秋
22673100000025

第25章 25、田间的野草

舜的出现,首先为我们描述了一个黄帝家族的秘密。舜是黄帝的八世孙,颛顼的六世孙。从舜的五世祖穷蝉开始,就一直是普通的百姓,既没有做过君主,也没有封地。作为颛顼的儿子,穷蝉竟然是一个普通百姓,这在后世是很难想象的。这说明颛顼帝在分封的问题上,有着哲学家理想主义的思考。颛顼认为,任何君主和部落首领都应该首先考虑德行能力而不应该考虑家世,所以他宁愿让穷蝉做百姓而不愿意他得到分封。在这一点上面,帝喾又较颛顼不如了,他的四个儿子都得到了分封,唐尧甚至15岁就被封到唐部落。不过帝喾的儿子,也有可能是被帝挚分封的,例如唐尧15岁的时候,正是帝挚当政。所以说,黄帝以后,大量分封的情况只在帝挚朝出现过。而其他君主的时代,除了做君主的,一般很少分封儿子或者兄弟。

也正是这个有着原始社会传统的制度,才导致了舜的祖先一直在民间打拼。而流落在民间的这一支颛顼后人,到了舜的父亲瞽叟的时候,道德状况已经大大恶化,甚至可以用穷凶极恶来加以形容。舜生活在这个险恶的家庭中,却可以成为后来跟尧齐名的圣主,实在是不容易。

传说舜的父亲瞽叟是个盲人,这个盲人不但目盲,而且心也瞎了。舜的母亲早死,瞽叟后来又娶了一个妻子,生了一个儿子叫象。夫妻三口也不知道吃错了什么药,居然成天盘算着如何将舜杀死。后世学者认为,舜的故事应该是编造出来的,我觉得至少这一部分很可能是编造。因为后世的道德学家为了宣扬仁孝,需要找一个故事出来对枯燥的道德进行生动的解读。故事成型之后,上古的圣主舜就负责成为主角。

但这个故事也有合理之处,舜居之世,正是洪水后世风日下的时代,生存艰难,道德受到极大的挑战。瞽叟的后妻依靠娘家的势力将舜看成眼中钉肉中刺也就毫不奇怪。但当时瞽叟盲,后妻是女流,象年幼,舜作为家里的主要劳动力,就是全家人的依靠,舜的三个家人要杀他又失去了合理性。唯一的解释就是象逐渐长大之后,不知道因为什么原因跟舜发生冲突,后来这种冲突发展成仇恨,以致三个家人都要置舜于死地。

但无论三个家人如何陷害,舜总是能够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及时逃避。一旦到了家里需要自己的时候,舜又总是能够及时回来帮手。

传说中,正是因为舜在这样险恶的环境中还能坚持仁孝,所以得到举荐,被尧帝内定为继承人。尧帝六十岁而舜被举荐,被举荐时舜20岁,所以舜的出生年大约在公元前2315年左右。舜姓姚,名重华,后来被尧分封到虞,所以又叫虞舜,号有虞氏。“舜”本是一种蔓草的名字,后人以之名舜,大约就是说舜是一棵来自田间的野草。

舜被举荐的时候,尧帝对舜并不十分信任。这不是尧帝苛刻,而是源于尧帝的理想主义情结。他对他自己都不满意,更不可能随便相信一个二十岁的年轻人。尧帝必须确保自己的天下所托得人。于是尧帝做了一件奇怪的事情,把自己的两个女儿都嫁给舜,却并不立刻解决舜的生活问题,让自己的女儿跟舜同甘共苦,借以磨砺舜的德行。并打算从舜治家的行为中考察其是否可以治国。

以舜的聪明,当然明白尧帝的意思。所以他并没有认为尧帝苛刻,相反,他极力跟尧帝的两个女儿融洽相处,并千方百计维持生计。

由于舜出生微贱,所以他为生计干过很多事情,曾经在历山耕种,雷泽打渔,黄河之滨制作陶器。这一方面反映了舜艰苦的生活,另外一方面也反映了洪水之后人们的生活现实。农业只能在山上,原本富饶的黄河中下游平原,成为千里的鱼塘。而淤泥冲积之后,倒正好有些地方淤积了陶土,可以用来烧制陶器。

无论是做什么事情,舜都充分展现了自己的高尚德行和人格魅力。当他在历山耕种的时候,历山的居民主动将接界的田地让给他。在雷泽打渔的时候,雷泽的渔民又主动将房屋让给他居住。在他的带动之下,人们纷纷兴起礼让之风。而在手工制作中,他又带领手工业劳动者兴起了精益求精的制作风气。

其实这个问题要分为两个方面来看。一方面,这正说明了舜的德行和人格魅力;另外一个方面,这也说明当时的民风还是淳朴的。这些居民都是拥护尧的统治,希望能够保持黄帝列朝的道德,舜在这些地方自然受到优待。

也正是因为拥护尧帝统治的民众拥有强烈的道德需求,所以对于舜这样的道德典范,不仅受到尊重,还受到追捧。舜呆在一个地方,因为民众纷纷搬来跟他一起居住,一年就可以形成一个村落,两年可以形成城镇,三年就可以形成一个大城市。可以说,舜是黄帝朝以来,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个拥有庞大粉丝群的道德典范。

不过有关这个问题,也可以有另外一种解读。之所以舜的人格魅力得到更多追捧,跟尧帝的安排是分不开的。舜既然娶了尧帝的女儿,民众又愿意跟他一起居住,他的生活应该不会那么窘迫才对。而他后来从事的打渔制陶等工作,多半是受尧帝的派遣。这跟当初少昊和昌意被黄帝和嫘祖派到民间历练是一个意思。

舜先后在三个荒凉的地方建成了三个大城市,这让尧非常高兴,正式将他封为有虞氏的部落首领,并赐予他代表贵族身份的黑色衣服、琴和大群的牛羊,还为他修筑了仓房。

而对于这个问题,同样还可以有另外的解读。洪水之后,所有的大城市都毁于一旦。舜大约是尧帝派出去重新建立城市的。因为他的道德能力和人格魅力,从前那些城市建设的高手都很乐意帮助他,所以他总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将城市建成。也就是说,尧帝不仅是对舜的一种历练,同时也是给舜发布了一种任务,让舜能够在完成任务之中积累声望。

而舜在建设城市的过程之中,在带领大家共同发展的同时,不可能自己依然贫穷,他的牛羊和仓房,多半就是在这个过程中积累起来的,而不需要尧帝的赏赐。只不过尧帝封给他的有虞氏部落,还是一个洪水之后尚未开发的部落,所以尧帝才从其他已经发展起来的地方给他调来了牛羊,修建了仓库。

舜正式有了自己的封地,也高兴坏了三个人。这三个人就是瞽叟、后母和象。由于尧帝对舜的厚爱,大约这三人这些年有些收敛,所以他们没有机会加害舜。而现在舜分封到有虞氏,相当于整个家族得到分封。按照当时的封建制,部落首领死后继任者多半就是亲属。瞽叟等三人决定在神不知鬼不觉之中害死舜,抢夺舜的财产和地位。在这个传说中,人性的丑恶暴露无遗,尽管很可能是后世编造,却很有人性真实性。

舜的家人重新对舜进行阴谋陷害,传说**有两次。第一次是仓库纵火案。他们故意将仓库的屋顶弄坏,让舜去进行修补,然后在仓库里纵火,并抽掉梯子。没有想到舜依靠斗笠的浮力直接从屋顶跳下,第一次陷害失败了。

接着,舜的家人又让舜打井。舜在井里的时候,三个人就在上面填土,试图将舜活埋。但这一次,三人的阴谋依旧没有得逞。舜大约在打渔期间学会了长时间在水下闭气,所以在井被封闭之后,舜不仅没有死,还从旁边挖了一个斜通道,从井里跑出来了。

舜从井里出来后,回到家里,正听到三个人在商量分赃的故事。象觉得主意是自己出的,所以不但要舜的那张琴,还要尧帝的两个女儿做老婆。而舜的牛羊和房子则分给了瞽叟和后妻。

象正在舜的房间里弹着舜的琴,一边胡思乱想未来的美好生活,忽然看见舜走了进来。舜没有揭破他们的阴谋,反而笑着问候了象。象虽然心里有鬼,却丝毫没有愧色,反而大谈特谈对舜的想念。

而舜此后却仿佛没事人一样,依旧跟三个家人和平相处。三个家人也彻底死心,这样都害不死舜,岂不是天意。而舜对父亲和后母比以前更加孝顺,对于象也比以前更加友爱。

这些事情后来流传出来,让人们更加对舜刮目相看。

尧帝现在对舜是非常满意的了。但尧帝依然觉得舜这个人不可捉摸。所以本来千方百计要让位的尧帝现在反而不急了。他没有立刻将君主之位让给舜,而是让舜管理国家,但君主之位还是自己的。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垂帘听政。原来的君主继续做君主,而继承人却尝试着管理国家。这种政治体制是尧帝的一个创造性发明,后来舜也继承了这种政治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