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没有休息好的道光皇帝,得知英国人不听话,不但不交还定海,还在广东炮轰中国船只大怒,拍着龙案,对众大臣说:
“我一定要严惩这些不知高低的洋毛子!”
“是呀,老虎不发威,总以为我们是病猫。”大臣们在下面窃窃私语起来。
于是,道光皇帝调兵谴将。
道光皇帝调兵谴将,琦善却是脓包一个,琦善在与义律的交涉中,在英国赔偿烟价、开放口岸等问题上,对英国俯首屈从。
1840年11月29日,琦善到达广州,中英广州谈判开始。但由于双方开价差距悬殊,一开始就进入了扯皮阶段。
1840年12月,义律提出割让香港岛(广东新安县南部小岛)作为贸易根据地的无理要求时,琦善急奏道光皇帝,道光皇帝接到琦善奏折,见英国人无理要求中国的领土,他不能答应,他不能当败家子,骨子里的反抗情绪,一触即发起来,大怒:
“娘卖匹的,这些洋人贪得无厌,竟妄想想我中国领土!寸土不让!打!”
于是,决定对英国一战,急谕琦善:
“痛加征剿,以张国势!”
琦善怕被满门抄斩,于是在1840年12月11日、14日、26日及1841年1月2日致义律的照会中,多次予以断然拒绝割让香港岛。1840年12月14日照会义律称:
因通商而转予之以地,无论于理不顺,亦复于情不协,且从未与他国,独能与贵国乎?
1840年12月25日,道光帝收到琦善的第一期奏折,得知英人的要求如此过分(和南京条约的内容相似),下令琦善备战。
1840年12月26日致义律的照会中,琦善即已向义律宣布,中国的寸疆尺土均属朝廷所有,朝廷的疆土绝不可与私人财产相比,“处于臣下之人绝不敢稍自专擅”。
英国全权代表义律、英军驻中国代司令伯麦,因要求割让香港岛屡遭拒绝,极为不满。
1840年12月30日,道光帝收到琦善第二期奏折,认为谈判已无希望,下令琦善“勿得示弱”,同时命令川、湘、黔三省向广东派援军。
1841年1月5日,英军驻中国代司令伯麦向琦善发出最后通牒:限一日内答复,如不满足割岛等要求,英国“将立即采取战争行动。”
1841年1月6日,道光帝收到琦善第三期奏折,对琦善下严令:“洋鬼子要求过分,我们集大军,坚决打出洋鬼子,偌再递谈判公文,拒收,我主意已定,决不再有丝毫的犹豫。”同时重新启用被革职的林则徐等。在谈判期间,琦善不断从广东各地调兵至虎门,虎门兵力达到11000人。虎门也成为中国在鸦片战争中火力最强大的炮台。
1月7日,未等琦善回文到达,义律利派出大小战船20多艘,突然向虎门外沿阵地——穿鼻洋的大角、沙角两个炮台发动猛攻,英军2000多人由汉奸带路,抄清军背后险要处,架起竹梯,攀登上形势险要的沙角后山,并焚毁山下三江口守军和水师船。陈连升亲自坐镇炮台后卫,凭着自己丰富的战斗经验,使用杠炮及事先埋藏的地雷,炸伤爬山而上的英兵数百人。驻守靖远炮台的广东水师关天培,威远炮台的总兵李廷钰都只有数百兵力,进不能攻,退不能守,无法前往支援。陈连升率领600多名守岛官兵,使用着掺杂炭屑的劣质炮弹,与数倍于自己的英兵作殊死斗争,并用弓箭堵击来犯的英军,英军在箭雨下被击退数次。陈连升“请备兵与火药”,琦善不许。由于琦善不发援兵,坐视海防被突破,英军炸毁中国兵船11艘,陈连升及其所属兵勇终因兵力单薄,难以抵挡已占据山顶阵地的英军,仍致死不退,终因敌我悬殊,陈连升之子武举人陈举鹏、守备张清龄都拿出中国武术的真本事,英勇奋战,血拼到底,杀死英军多人,直至战死。
中国守军此战非常勇敢,共计战死282人,受伤462人,沉没战船11艘,直至炮台被打塌后,才开始后退。英军仅受伤38人,占的是船坚炮坚的优势,并不是他们能打。
穿鼻洋的沙角、大角两个炮台,相继陷落。
诗人张维屏作《三将军歌》:
英夷犯粤寇氛恶,将军奉檄守沙角。
奋前击贼贼稍却,公奋无如兵力弱。
凶徒蜂拥向公扑,短兵相接乱刀落。
乱刀斫公肢体分,公体虽分神则完。
公子救父死阵前,父子两世忠孝全。
战后,广东人民将陈连升入祀“昭忠祠”,又收殓了阵亡将士的遗体,建立了“节兵义坟”安葬,作为永久纪念。陈连升家乡恩施的乡亲们,也集资建立纪念碑,纪念他们父子。
1月8日,琦善要求重开谈判,英军同意,暂时停战。此后一直在谈判。8日当天,义律、伯麦再次提出中方停止备战、恢复广州商务、割让沙角等最后通牒式的要求,限琦善3日内答复,否则“将立即重新开战”。
英国全权代表义律、英国远征中国军司令伯麦提出割让沙角的要求,并非真意,其目的是以此为要挟,迫使琦善同意割让香港岛。当时,义律相当看好香港这个独立的岛屿,水深浪静,适合泊船,对于海运贸易,香港简直是一块金子宝地,不过,当时也有相当一部分人,没有看到这一点,无论是中国人还是英国人,几十年后,证明义律是英明的,香港成为世界贸易名城。
此时,英方此举使琦善惶恐万分。沙角、大角两炮台地扼珠江咽喉,割让沙角,广州将失去屏障,琦善断不敢将沙角擅自答应给英国人。但如不对英国割地要求作出某种表示,英国必然要“重新开战”,而琦善却根本没有率领军民誓死抗敌的勇气。在此情况下,琦善一面下令撤兵,一面向查理·义律乞和。在义律、伯麦1月8日发出的限期3天的最后通牒期满之日,即1月11日,派鲍鹏持文前往英舰会见义律,表示中国不同意割让沙角,但在给予英人“外洋寄居一所”的事情上,他可以“代为奏恳”。
琦善在敌人军事外交的双重压力下,对于割地一事,态度已开始发生变化,但琦善此言,仅是同意“代为奏恳”,关于“外洋寄居一所”,究指何处,亦语义含混。义律得此复照后,于当日照会琦善称,他所要求的地方,系指香港岛、尖沙咀及两者之间的港湾,如以此等地方“代换沙角予给,事尚可行。若除此外别处,则断不能收领,”企图越出香港岛扩大割占范围。
1月15日,琦善又派鲍鹏持文面见义律,当面说:
“尖沙咀与香港系属两个地方,他很难为义律同时割让两地的要求奏报皇帝,他只同意为英方代奏:仅选择一处作为居住和泊船的地方。”
16日,义律照会琦善,不再坚持割占尖沙咀,但强调说“以香港一岛接收”,即要割占香港全岛,如果中方同意,英方“退还舟山、沙角和大角。”
1月18日,琦善向道光帝请求,“允许英国人在香港泊舟寄居,仍然可以前来广东通商”。
道光帝看了琦善的奏章,非常生气,谕令琦善:英国人“所求无厌,日肆猖獗,若非痛剿示威,恐贻后患”,敕令他于接旨后“钦遵办理”。
19日,道光帝以琦善对御敌“全未准备”,甚为愤慨,谕令将他“摘顶严议”,并责成其将军队“分布要隘,按段拒守,毋许再有疏虞。”
道光帝决意对英作战,不断地从各省调兵遣将,并派宗室、正白旗领侍卫内大臣奕山加靖逆将军,户部尚书隆文、湖南提督杨芳为参赞大臣,驰赴广州,督办征剿,准备在广东,与英军决一死战。
道光皇帝对于奕山、隆文、杨芳,寄予厚望,希望他们打得英军“片帆不返,尽数殄灭”。湖南提督杨芳仍是清庭一代名将,曾直接捕获新疆叛王张格尔,道光皇帝日夜盼望捷报的到来,然而,琦善欺上瞒下,尽弄假战报上奏糊弄道光皇帝。
1841年1月20日,中英鸦片战争正在进行之际,英国“驻华商务监督兼全权大臣”义律,无中生有,突然在澳门发布一份题为《给英国女王陛下臣民的通知》的公告,声称他与清政府钦差大臣琦善“达成了初步协议”,“协议”中除了赔偿英国烟价600万元、开放广州贸易等内容外,还规定“将香港岛和港口割给英国。”
其实,义律和琦善之间,并不存在任何“协议”,义律先声夺人。
“义律害我不浅,皇上要是知道了怎么得了!”琦善闻讯,双手揉搓太阳穴,叫苦不迭,又惊又怕,对左右说。
1月21日,道光帝主剿的谕旨送抵广州,琦善被求和之心迷了心窍,竟然违旨与义律在莲花城和蛇头湾(均在虎门以内),先后举行两次谈判(1月27日—28日、2月11—12日)。但在这两次谈判中,琦善虑及道光帝对他的妥协行径的严重不满,对义律割占香港岛的要求进行了抵制。
25日,英舰“硫磺号”舰长贝尔彻,奉英国侵略军代总司令官伯麦准将之命,将该舰驶往香港岛进行勘察。当天上午8时15分,英军在今上环水坑口街附近的大笪地登陆,擅自将此地命名为PossessionMont(占领峰),狂妄的英军欢呼雀跃,并为维多利亚女王的健康“三次干杯”。
26日,英国一支舰队开来香港岛,大批海军陆战队随即登陆,在岛上升起英国国旗。代总司令伯麦准将在舰队众军官的簇拥下和隆隆的礼炮声中,宣布英国军队正式占领了中国香港岛。
琦善闻讯,此时如梦方醒,惊呆不已。
1月27日,义律在莲花城将一份包括割让香港岛的《条约草案》中译本交给琦善,要求逐条讨论,也称《穿鼻条约》。琦善指出,企图割占香港岛是完全没有道理的,要求义律撤回这项要求。义律对此极为反感,坚决反对修改他《条约草案》中有关香港的条款,硬要由英国“完全据有香港”,双方争执不下。
28日,义律又前往琦善住处逼他屈服,会谈几个小时仍无结果。最后,琦善以患病为名,拖延时间,谈判无果而散。在2月11日~12日蛇头湾的下一轮会谈前,琦善将义律提出的《条约草案》修改为四条草案(未签名)送交义律:
一、割让沙角与英国;
二、割让香港(广东新安县南部小岛)给英国,但税收仍归中国;
三、补偿没收英国商人的鸦片价款银币600万两。
四、承认中英两国的地位平等。
琦善将其中第二条关于香港的条款,改为准许英国人“就新安县属之香港地方一处寄居”。义律对此大动肝火,气冲冲地说:
“琦善的修改草案,在形式和内容方面都是完全不能接受的。”
在这轮会谈中,义律对琦善施加了极大的压力,逼他在英方草案上盖印。
琦善进退两难,如不盖印,英军必将再次发动进攻;如盖印,他本人必遭道光皇帝严惩,身家性命难保是小,如果满门抄斩,大大小小有100多条人命。琦善对左右说:
“我现在左右不是人了,要达到英国人满意,必将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皇上不愿意;要达到皇上满意,英国人一无所获,必将开战,战火一起,又是我的罪过。唉,难办啦!”
出于万般无奈,琦善再次施行拖延战术,恳求将盖印时间“再延迟10天。”
1月29日,义律单方面发布公告称:
经清朝大学士兼钦差大臣(琦善)盖印,香港岛已割让给英国君主。
义律单方面宣布:
在该香港岛内和岛上,所有女王陛下的各种权利、特权和特惠,无论是对于或关于土地、港口、财产或个人的利益,都完全保留给女王陛下。
义律一口咬定琦善已在割让香港岛的“文据”上“盖印”。
30日,英军代司令官伯麦照会清军大鹏协副将(从二品)赖恩爵,也说琦善和义律已“说定诸事,议将香港等处全岛地方,让给英国主掌,已有文据在案”,并要求他“速将该岛各处所有贵国官兵撤回。”
1月30日,道光帝得知虎门战事,革除琦善职,授奕山为靖逆将军,南下统兵,并派两个名将、“强硬派”的裕谦和颜伯焘分别负责两江和闽浙,为奕山侧翼,策应奕山。川、湘、黔三省向广东派援军,均已到位。
裕谦也是清朝贵族,裕谦,1793年生,博罗忒氏,蒙古镶黄旗人,出身于将门世家,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进士,选为庶吉士,散馆后任礼部主事、员外郎。道光六年(1826年)出任湖北荆州知府,后调武昌知府、荆宜施道。道光十四年(1834年)升为江苏按察使。道光十九年(1839年)以江苏布政使署理江苏巡抚。鸦片战争时期,由江苏巡抚署理两江总督,此时实授。
颜伯焘,1792年生,广东连平元善镇人,出身于颇有“政声”的官僚世家,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考取举人。嘉庆十九年(1814年)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不久,又依次任武英殿提调、戊寅恩科四川副主考,道光二年(1822年)出任陕西延榆绥道。继而,先后调任陕西督粮道、按察使,甘肃、直隶布政使,陕西巡抚。道光十七年任云南巡抚,兼署云贵总督。道光二十年任闽浙总督。诰授荣禄大夫,赏戴花翎。著有《回字楼奏议》及诗文集。颜伯焘出身于官僚家庭,自幼受祖、父辈的良好思想影响,秉性刚正不阿,“娴习吏治,所至有声”。道光十七年(1837年),他在云贵总督任上,力排众议,改址建造云南滇池石碑,使大片农田得以保全,当地群众感恩颂德,此时颜伯焘调任闽浙总督。
2月1日,义律、伯麦又联名发出公告,向香港岛的居民宣布,义律、琦善已达成“明白的公开协议”,香港岛“现已成为英国女王领土的一部分;在该岛居住的所有中国人已是英国女王的臣民,必须对女王及其官员们表示敬意和服从”。
2月13日,琦善接到道光帝任命奕山为靖逆将军,赴粤主持战事的谕旨,琦善方寸大乱,更不敢在“条约”上盖印。
2月14日,琦善奏报他与义律会谈情况,并呈上他拟就的允予英人寄居香港的章程底稿。道光帝阅过奏折后,怒斥琦善“败家子”,“丧心病狂”。对琦善所拟上述“章程”,斥为“一片呓语”。
因义律对外宣称,琦善已在条约上盖了印,而实际是没有的事,义律在国内外舆论界,也是骑虎难下。
2月16日,义律再次逼迫琦善盖印,照会琦善:
如果在下月(1841年3月)1日以前和约还没有盖印,必将重新开战,并已经调动好了部队进行准备。
2月16日,道光皇帝又痛斥琦善“甘受逆夷欺侮戏弄,迷而不返”,“代逆恳求,……甘为此遗臭万年之事”,“无能不堪之至!”
2月26日,广东巡抚(从二品)怡良毅然独力上疏道光帝,揭发琦善对英妥协,私订《穿鼻草约》,擅割香港的卖国罪行,道光皇帝见了奏章,气得吐血,大叫:
“这些败家子误我!这些败家子误我!”
道光皇帝吐血后,从此落下病根。
道光帝立即降旨将琦善革职,锁拿进京,暂由广东巡抚怡良兼署两广总督。
30日,琦善在广东被革职。
道光皇帝认为琦善有损国威,发布对英宣战诏令(时为农历年的正月),命伊里布进兵,“收复定海”,但伊里布浪得虚名,并没有真才干,畏缩不前,一再要求对敌妥协,被道光帝严斥,改派江苏巡抚裕谦为钦差大臣代替伊里布主持浙江军务,负责浙江前线指挥,派皇族宗室出身的奕山到广东主持军事。
义律企图迫使琦善,于1841年3月1日以前在割让香港岛的条约上盖印,已经来不及了。
对义律的要求,已被革职的琦善不敢接受。
此时说中国,不能不说此时中国政府的一把手——道光皇帝,还有禁烟钦差大臣林则徐、中国思想家龚自珍、魏源等一批人。
道光皇帝,姓爱新觉罗,名旻宁,年号:道光,故称道光皇帝,生于1782年9月16日,即乾隆四十七年八月初十,属虎。1820年,其父嘉庆皇帝,于嘉庆二十五年七月二十五日病死,终年60岁,爱新觉罗旻宁于同日继位,时年37岁,第二年改年号为“道光”,是清入关后的第6个皇帝。是清朝唯一一位以嫡长子的身份继位的皇帝。
爱新觉罗旻宁,自小较聪明,嘉庆皇帝很喜欢他这个儿子,15岁时,父亲嘉庆帝即位之日,为他娶妻钮祜禄氏,是户部尚书布彦达赉之女,嘉庆十八年(公元1813年),反清复明的组织天理教,在京畿非常活跃,一部分义军准备趁嘉庆皇帝出宫之际,拿下北京,他们的主攻目标是紫禁城,而且已经买通了几个太监做内应,义军按计划混入城中,准备从东、西华门冲入紫禁城,但东华门的义军过早暴露了身份,不得已总攻提前开始,义军在太监的带领下迅速冲进了宫中,有几名起义者由廊房越墙,靠近养心门,此时嘉庆皇帝正在避暑山庄,宫内一切由太子旻宁掌管,正在乾清宫上书房读书的太子旻宁得到报告后,31岁的太子旻宁,非常镇定,临危不惧,立即召集亲王兄弟——皇三子锦恺,振振有声说:
“父皇不在,正是考验我们的时候,我们必须稳住,我们不要慌,我们一慌,下面的人没了主心骨,就更慌,你随我前往”。
两位王子兄弟,手持鸟铳火枪,冲了出去,太子旻宁边走边大呼:
“大家不要慌!大家不要慌!有我在,大家不要慌,紧闭城门,一会援军就来了,大家听我指挥”。
大家见太子亲临,不慌不忙,遂稳下心,听太子指挥,进行抵抗,当时内宫的大门已经关上,太子旻宁、皇三子锦恺冲到苍震门,用鸟铳,太子旻宁当场击毙了2个义军,皇三子也发鸟铳射击,由于太子勇往直前,皇宫人员也神勇起来。
留在京城的礼亲王昭梿、仪亲王永璇、成亲王永瑆等人闻警,急率禁卫军由神武门入内,援兵到了,冲进紫禁城的义军被全部杀死。由于太子旻宁的机智勇敢,保住了内宫女眷没有受到伤害,得到了嘉庆皇帝的高度评价,并封他为智亲王。
道光即位之初,中国正面临最重的内外危机:
在内,清王朝经“康乾盛世”后已经走下坡,到嘉庆皇帝,已是千疮百孔,吏治腐败,武备张弛,国库空虚,许多官员阳奉阴违,疲沓敷衍,欺蒙推诿,官商勾结,明禁暗纵,特别是沿海地区,大大小小的官员,贪污腐败,将走私雅片,当作谋利之途,民众反清斗争频频,史称“嘉道中衰”。早在乾隆十四年(1749年)时,吴敬梓的长篇小说《儒林外史》就描写了清朝政府的黑暗,又经过了百年的腐败,政府更加无能;
在外,欧美各国正在进行工业革命,技术突飞猛进,工业发达,经济腾飞,列强势力东侵,鸦片荼毒中国人民。
道光皇帝雄心勃勃,勤政节俭,颇想有一番作为,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企图中兴,一登极亲政即收拾了旧臣——东阁大学士、正白旗领待内卫大臣、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都统托津,文渊阁大学士、上书房总师傅、协办大学士戴均元,巩固了皇权;命伊犁将军长龄为扬威将军、提督杨遇春为钦差大臣并参赞军务,调陕、甘、宁、乌鲁木齐、伊犁等处精兵强将2万人,平定新疆张格尔叛乱,前后用兵4万将士,击败张格尔10多万叛军,花费了1千万两白银,历时7年,活捉了张格尔,在北京枭首示众,巩固了西北边陲。他虽然朝纲独断,事必躬亲,以俭德著称,但内政事物,如吏治、河工、漕运、禁烟等均无起色,勤政图治而鲜有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