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军集中兵力乘机反击,进攻大宝山,驻守大宝山的主将是余步云,还有朱贵率领的清军、段永福率领撤退下来的清军、哈克里率的藏族远征军,中国各族军队,誓死不再退,在大宝山之战中,68岁的一品大员余步云,临阵溃逃,朱贵因有上次迷路,误了战机,这次拼死也要挽回面子,誓死不退,余步云逃了,他就孤军奋战,直至体无完肤,壮烈牺牲(五月余步云被押至京,拟斩监候。次年,道光帝批复,69岁的余步云,被处斩弃市)。中国军队,伤亡惨重,特别是藏族远征军全部阵亡,无一生还。英军也伤亡惨重,不敢再次进攻,慈溪县城才得以保全。当地百姓为纪念清军的功绩,募捐建立了“交节祠”,祭奠为国捐躯的清军官兵。阿木穰、哈克里等藏族勇士的英名,也被安置在祠中祭祀。
而奕经反攻三城之役失败,导致全局损失,军威大大受挫。当时人愤慨讥讽奕经:
“生长深宫,不知世事,膏粱纨绔子弟,何足与谋大事哉?如何能成大事矣?”
反攻宁波、镇海两路失败之后,奕经就退驻杭州,如坐针毡,以浙江巡抚刘韵珂坚持“和议”为是,“凡事必咨商而后行”,并且,命令尽撤定海水勇战火诸船。
二月四日,浙东反攻战役失败,也称大宝山战斗失利。
浙江巡抚刘韵珂在十日向道光帝上奏浙省局势非常危急:
人心涣散,愈甚于前,该逆火器之精,……亦无不猛烈异常,无可抵御,而目前之大局,深属可危。
浙江巡抚刘韵珂奏请将已革职的伊里布,改发浙江军营效力,以使英军“不复内犯”。
道光帝即著所谓“为逆夷所倾服”的伊里布由耆英带往浙江。
二月二十九日,奕经与刘韵珂相呼应,也向道光帝上奏:
惟我兵新挫之馀,士气未复,诚恐逆夷鸱张,难于收拾,不得不设法羁縻,藉免四出滋扰。
38岁的郑鼎臣,正是英雄壮年,主张大军再渡海反击英军,却遭奕经的亲信诬陷,没有批准行动,奕经率大军后撤。
唯独郑鼎臣,在临时校场对所部大喊:
“父仇未报,我非人子,国仇不报,我非人臣,国仇家恨,无惜我头。”
“我们与大使(郑鼎臣的官衔)同进退,誓死与洋鬼子拼到底!”部下群起大呼。
郑鼎臣部士气高涨。
郑鼎臣决定冒杀头之罪,不听奕经的军令,仍率部往返岱山、大嵩山,来往逡巡,伺机进攻,调整战术,联络部众收购放火小船、杂草、煤油之类,伺机进攻英军,
奕经随员参将(正三品)周士法,对奕经说:
“郑鼎臣无视军纪,当以处斩,以肃军纪。”
奕经本是纨绔子弟,但他需要胜利,于是正声地说:
“郑鼎臣是无视军纪,当以处斩,可是子报父仇是为孝,为国杀敌是为忠,人家正在忠孝两全,疲于奔命,你却坐在家里鼓动舌头,要杀人家,说得通吗?”
参将周士法作声不得,他那里知道,奕经也需要胜利,需要战功,同时,奕经彼偏爱郑鼎臣,原来下过令,给郑鼎臣“特令统领水勇,并发饷银22万两,听其出洋,相机行事”的特权。
参赞文蔚说:“让郑鼎臣去打,胜了,免其罪,败了,两罪俱罚。”
奕经点头,同意参赞文蔚的观点,参赞文蔚私下也大力支持郑鼎臣作战物质。
从此,奕经、文蔚知道周士法心胸狭窄。
三月四日,东南风起。
机会来了,郑鼎臣要借风放火,学周瑜火烧赤壁。
郑鼎臣督率水勇,火攻船只数十,各船都装载柴草、火药,从船只聚集地大嵩港出发,先驶至梅山港。黄昏,东南风大作,郑鼎臣率部出港,分成三路,向北前进:
第一路,郑鼎臣令守备(正五品)徐槚宝,率火攻船飞速驶向十六门地方,分作七排,奋勇放进定海道头,围攻该处停泊的英军三艘大船。英军见头排船只逼近,立即开放枪炮,而七排火攻船冒着炮火,乘风急潮紧,重重继进,各船同时发火。除两排船只随潮驶过外,其余五排船只,围住英船火攻。顿时,火光冲天,照耀如同白天一般,人声鼎沸。英军一面扑火,一面开炮四面轰击,但见篷索燃烧,火势益盛,便纷纷跳入舢板船逃窜。这时正好郑鼎臣派来接应的后路兵勇赶到,开枪放炮,迎击逃窜英军。部分惊慌失措的英军,又逃回已经烧着的军舰上,被烧死者不计其数年,部分逃脱的英军,驾着舢板船,驶向竹山门,又遇到从小渠山驶来的中国火攻船。英军便向火攻船射击,岂知是放火的草油船,船上柴草立即燃烧,风催火,火借风,烟焰迷天,直向英船喷烧,势不可挡,英军船逃避不及,又被焚烧多只。
第二路,专攻蟹峙港,这里停泊着一艘最大的英舰——正在进行修理的“复仇神”号。郑鼎臣亲自督率大号火攻船20多只,从小五奎山与五奎山之间水道,一齐放进,然后又分为三路,乘风放火,向“复仇神”号进行火攻。结果,烧断该舰大桅、篷索,连舰上舢板船也被烧着,烈焰飞腾,把英军烧得焦头烂额,势如鼠窜,纷纷凫水逃生。转瞬间,该舰火药库燃烧爆炸,声如巨雷,几十里都听得到,烟焰飞过山顶,很快,“复仇神”号桅倒船沉,不见踪迹;
正是中国古话:风高好放火,夜黑好做贼。那英军最精锐的海军陆战队官兵,被烧得哇哇大叫,哭爹叫娘,烧死者、落水淹死者不计其数,惨不忍睹。
第三路是定海城。事先埋伏定海城内的兵勇,望见东南海面火焰冲天,知系火攻船只火攻得手,便在城内放火焚烧英军住宿,并乘英军扑火之机,奋勇出击,杀伤英军数十,缴获刀、枪等物。
郑鼎臣分兵三路火攻船发出后,便登上螺头门山顶侦察,了解到五奎山有英军屯扎,立即指挥弁勇奋力上山进攻。因该山英军屯扎不多,一攻即溃,兵勇乘胜追击,又杀死英军10多人,缴获武器和衣物数十件,郑鼎臣站在山上险要处看火调度。
郑鼎臣看着熊熊大火,震天雷式的轰天爆炸,沉下去的英国大军舰,指着狼奔豕突的英军,对左右说:
“这才解我心头之恨!”
一夜好风,三场好火,只烧得定海一带的英军,从此夜夜做恶梦。
睡梦中被爆炸惊醒的中国百姓,纷纷起来站在高处观看,看到冲天大火烧在英国军舰,英国大兵狼奔豕突,无不拍手称好,大快人心。
当夜火攻,直到次日黎明,大获全胜后,郑鼎臣才肯率部渐次撤回大嵩港。
郑鼎臣回营后,查点各路弁勇,只有10多人受伤,并无一人阵亡。烧毁英军大军船4只,其中“复仇神”号沉没,舢板船烧毁及触沉者共有数十只,烧毙沉溺并城内击杀英军,约有三四百人,这次郑鼎臣打得有勇有谋。打得定海英军胆膻心惊,对往来船只严加盘查,“处处查问官兵现屯何地,颇有畏我火攻之意”,“而我军亦倍加气壮”。
战报传到钦差大臣奕经大营,奕经大喜,他要的就是这个结果,不过这个结果,比他预想的要好得太多。胜利的消息象长了翅膀,很快传遍了江浙一带。
参将(正三品)周士法心怀嫉妒地对奕经说:
“郑鼎臣肯定虚报战功,哪会有这么大的战果,从来没有我方不死一人,而英军被毙数百人的战例,纯属胡夸!”。
这话,让奕经也对这莫大的胜利也产生了怀疑,立即命令最信得过的侍卫容照等人,组成一个调查小组,前往乍浦,密访其事。随即,又派州判(从七品)李恩浣等人,组成另一调查小组,出海查勘验实。
郑鼎臣闻讯,气愤已极,当即出具英军四舰物资送来核查,尽载所杀英军首级,缴获衣服,烧毁船木及焦烂器械等物,送到钦差大臣署,并以书面结具申明:“稍有虚诬,甘当死罪!”
经侍卫容照、州判李恩浣两个调查小组查实,人证、物证证明,战果属实,英军实际损失是400人以上,伤者更是无法统计,比上报的战果要大。
奕经大喜。
奕经以“海港焚攻夷船”上奏,道光帝看后大喜,终于打了一个大胜仗,立即下旨奖赏奕经双眼翎,奖赏参赞文蔚一品顶戴,奖赏郑鼎臣晋升四品衔,赏戴一眼花翎,郑鼎臣部将及参战人员,都有不同的奖赏。参将周士法探报不明,革职留任,观其后效。
赏花翎,在清朝是非常高的荣誉,对于花翎,当时有明确而又严格的规定:
贝子和固伦额驸马(即皇后所生公主的丈夫)戴三眼花翎;
镇国公、辅国公、硕额驸马(即妃嫔所生公主的丈夫)戴双眼花翎;
内大臣,一、二、三、四等侍卫、前锋营和护军营的各统领、参领(必须是满洲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这上三旗出身)等均戴一眼花翎。
蓝翎一般都赐予六品以下、在皇宫和王府当差的侍卫官员享戴,也可以赏赐建有军功的低级军官。
皇帝赐给臣下花翎是非常审慎的,乾隆至清末被赐三眼花翎的大臣只有傅恒、福康安、和琳、长龄、禧恩、李鸿章、徐桐7人,被赐双眼花翎只有20多人。
这一仗下来,皇帝奖赏奕经双眼翎、参赞文蔚一品顶戴、郑鼎臣晋升四品衔、戴一眼花翎,可谓道光皇帝欣喜至致。
真是一将功成,三将有封。
钦差大臣奕经专门宴请郑鼎臣及部将,只说了一句话就升为一品的参赞文蔚,更是喜在眉梢,频频举杯敬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