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不期而遇
嫣雪没敢把鲜花拿回寝室,她知道那样做的后果,寝室里那一帮死党绝对会让这件事成为一起娱乐性“事件”的。
星期五的学术研讨会如期举办,嫣雪听说国内有很多高校的学科带头人也来参加了,这让她心头那点“爱国”的情节有点抑制不住了。而实际情况也远非如此。
一年一度的“中新两国高端科技学术研讨会”最近已经成为两国媒体报道的热点话题了,而今年中方最神秘的军方科研单位也参加了这次研讨会,也正因为如此,此次的研讨会的安保任务也是由双方共同担负的。
嫣雪的导师是此次研讨会的主要成员,而嫣雪也借着这个机会成为了导师助理,可以同导师一同参加这次的研讨会。为此,这几日她成天都在为研讨会的事忙碌。关于那束鲜花,她也无暇顾及是谁送的了。
星期五一早,嫣雪按照导师的安排,要把事先准备的一摞资料送进会议室,因为昨晚熬夜,一早起来,她的脸色非常不好。随意洗漱了一下,便抱着整摞的资料往会议室奔去。
“站住,你有什么事?”
“嗯!I…我…哎…!”
还在自我思想中纠结的嫣雪被这一声好久没听到的国语给问傻了,又是英语,又是国语的连一句完整的回复都没有说清楚,又觉得自己是不是走错了路。抬头一看,就是自己平常学习得科研楼啊!!!不对呀,刚刚明明听到的是国语啊!
一头雾水的嫣雪这才刻意观察了一番站在自己正前方的“拦路者”。黑皮高腰军靴,一条迷彩裤,黑色紧身T恤,T恤左胸处一面ZG五星红旗,红旗下侧一排“ZG人民解放军”的白色针织汉字。皮肤黝黑,地包天嘴唇,教堂鼻子,黄豆眼,3寸平头。
“对不起,这里目前是军事管辖区,请问你有什么事,哦,DOYOUSPEAKCHINS?”拦路者这才意识到对方可能听不懂汉话。
嫣雪咯咯的差点笑出声来,因为这是她听到过最别口的英语。压抑着笑,嫣雪回答到:“自家人你都不认得啊,呵呵,我不懂英语,只会汉语”,说完她看着一脸尴尬和害羞的“拦路者”实在忍不住笑出了声。不会英语,那是她的一句玩笑话。
她这一笑不要紧,眼前这位第一次出国,参加安保任务的现任ZG人民解放军,LZ军区第四十六十师特战连队的谭斌可是如热锅上的蚂蚁。出国前,首长再三指示,在国外要时刻注意自身形象。眼前这位看似朴素但很美貌的女孩这么一笑,谭斌心里可是发了毛,他觉得自己是不是在刚才的交谈中出现了什么差错。
谭斌一紧张有一个非常特别的习惯,就是喜欢把舌头塞进下嘴唇和下颚齿之间。本就有点地包天的下嘴唇经过这么一修饰,那整张脸就着实的“可爱”。
嫣雪一见这表情,本来还能压抑住的笑直接崩溃了,抱着的一摞资料被笑的夸张而抖动的身体给抖落掉散了一地。
往往我们能从很多的电影作品中看到这样的场景,但实际我们的生活中这样的事还是的的确确存在的,毕竟任何的艺术作品都是取材于现实社会的。
资料掉落倒不要紧,可嫣雪还没来得及喝的一包早餐牛奶也掉在了地上,着急的嫣雪没注意盖在资料下的牛奶,当他和谭斌一同把最后一份资料捡起时,刚一动脚,那包牛奶就硬生生的被嫣雪一脚踩爆了。
这包牛奶似乎懂点恶作剧,一穝牛奶径直飞溅了谭斌一脸。乳白色的牛奶,黝黑的皮肤,一脸的无奈。这回想笑的就不只是嫣雪一人了。
嫣雪平日里就大大咧咧的,从来不在乎一个女孩应该有哪些素养和装备,她甚至都不懂得化妆,此时更别期望她会随身携带着纸巾。谭斌无奈,只好用那双粗犷的手在脸上来了回“干洗”。脸上的尴尬和羞涩也荡然无存,满脸写着“严肃”二字。加重语气说到:
“小姐,请问你有什么事?”
嫣雪还在为自己刚刚无意的恶作剧放肆的傻笑呢,当听到对方的语气都变了时,她这才收敛住自己的笑,忙回答:
“我是我们导师的助理,我来给他送资料,这是我的入场证”。说话间她把胸前挂着的“入场证”递上前去。
“嫣雪,中国人啊!”谭斌一脸的严肃又迅速缓解了很多,语气也变得更加亲切了。
谭斌拿起对讲机喊到:
“01,到我这里来一下,带上小宝”。站在离谭斌不远处的另一名安保人员牵着一条警犬很快就赶来了。
嫣雪从小就怕狗,眼前这条看似温顺的比利时马里努阿犬虽然是训练有素的警犬,但怕狗的情节不是说能消失就能消失的。嫣雪大喊到:
“干什么,你要干什么?快把它弄走,我怕!!!快啊…,”嫣雪的声音几乎是沙哑的狂叫。喊叫中她一步步往后退缩着。
“你不用怕,她不会伤害你的,这是例行公务,请你配合检查。”
“你说不怕就不怕啊,它万一兽性突发,那我还不成了它的第一顿美餐了!”埋怨也无济于事,嫣雪紧闭着双眼,两手紧紧的抱着资料,任凭警犬在它周围嗅了一遍。
“好了,你可以进场了,感谢你的配合。”话音刚落,谭斌转身跨立一站,双眼注视另一侧,似乎刚刚发生的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事了,眼前这位女孩如同陌生人一样。
嫣雪撇着嘴,斜视着从他身边走过,只有那只比利时马里努阿犬目送了她一段。
通往教学楼的最后一段小道散漫着橘红的樟树叶,栀子花的香味在这个早上尤其的浓郁,嫣雪的身影是那样的单薄,小道的另一头,那健壮的身躯在晨光的映射下是那种扭曲的高大。
谁能料到,自己某一日某一地的一次谋面会是自己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插肩而过”。我们试图去在茫茫人海中找寻一些特别,而这样的特别又往往不期而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