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青春重生梦幻之都
20919900000146

第146章 分蛋糕

那这个就比较好理解了,固定跟非固定的区别而已。公司上市后肯定会面临融资的问题,融资是什么,就是接受土豪的投资而已,人家给你投钱,那肯定是要拿股份跟分红的。

也就是说公司上市,就是原来那些股东中有的人的股份被稀释,挤出来,用来在股票市场换取新的注入资金,这对公司来说是很好的,在国外算是十分正常情况,但在国内就不一样了。这里面很显然涉及到股东的问题,被稀释出来的股份肯定就是流通股份了,而那些股份被稀释的股东也就是流动股东了,当然也不全然如此,有的固定股东他可能在上市的时候会让利出来,以保证公司股东的心里平衡也是常有的事情,但之后还是会保证自己的绝对控股。

没错,固定股东一般都是公司的大股东,也就是保证自己拥有50-51的绝对股权,上市之前或许他拥有70——80%甚至是百分之百的股权,上市融资后仍旧保证自己51以上的股权,那让出去的股份成了流通股,但他自己不是流动股东。

那做空跟这些屁事的关系是怎么回事?

还得从上市说起,上市融资是别人投钱进来,你让出一定股份,这没问题。但问题在于,人家投多少钱,占多少股份,你们稀释的股份是如何算估值的。

而且一些大企业的股东往往不止一个,他们上市,为什么那些被稀释股份的股东会心甘情愿的让出股份,要知道能上市的公司大多数都是有潜力有价值的,那些闹眼子的骗子公司咱就不说了。正常的公司,上市的时候,都是很抢手的,毕竟国内这些年说实话发展的很快,加上天然的市场跟逐渐膨胀的内需,实际上各个行当都是很有潜力的,无非是利润的倍率问题,这里不细说了。

那既然有价值,那些股东还愿意让出股份是怎么回事儿?这就要说下风投了,风险投资公司的眼光咱们是毋庸置疑的,都是精英,一个人或许拿不准,但多个人、一群人的决策跟判断还是很容易找到潜力股的,因此在内地实际上很多上市公司的股东里面都有风投的影子,另外一个大股东就是官方了。这两个股东基本上是代表了典型的两种股东身份,官方九成多都是固定股东的很少被稀释股份,风投就是最常见的股东了,本来就是等着捞钱闪人的。

不过风投的一般都是在第二次以后的融资才会被股份稀释,因为他们是做金融的,只有在公司上市后才会成为股东,这里咱们就拿第二次融资举例。

融资的时候,股东的股份是如何被稀释?

一般来说就是看融资的目标跟公司的估值。在股票市场,公司上市前会被估价,会产生一个公司的股指,这股指往往就决定了公司能够融资到多少钱,也就是那些投机者圈钱者能圈到多少钱,所以实际上这些有能力的圈钱商,在自己投资的公司估值的时候,公司的价值一般不会低,这里面的弯弯绕绕咱们不讨论了。

一个大公司假如被估价完后,他想融资到一亿,他的公司上市估算的时候,一股只有10块钱,他们一共的市值是1E的话,那么他们刚好是有一千万股,假如有十个股东,那么上市的时候,这里面的股东他们想要占多少股份,也得掏钱,一般来说,大股东想要占百分之五十一,而要融资到一个亿,那显然这些原始股东融资完后,他们的持股加起来正常来说应该只有百分之五十,可实际上融资完,他们的持股总量一般都在百分之八十以上,而投资了一个亿的新股东实际上只能占到不到百分之20的股份。

这是怎么回事儿?

笔者不是学金融的,也不玩股票,但家里有亲戚玩这个,当初了解过一些,不可能像专业的金融讲师给大家解释了,就通俗的说说吧,简单来说就是,原股东他们可以以公司经营的前辈身份入股,这公司毕竟是他们弄起来的,现在不过是做大了,你们进来分蛋糕,那你就得多掏入场费,就是这样。话虽如此,实际上是这些原股东的圈钱手段而已。

在国外,公司的股份上市的时候,该掏钱的都掏,绝不会像国内这样。那国内是如何掏法?

就拿着一亿的融资来说,公司本身只值一个亿,人家投一亿不说占你一半,那我占百分之四十没问题吧?但实际上就是由问题,因为国内的公司融资的时候,多少股份会优先低价拿到内部来融资,那这内部的优惠价有多低呢?

内部股东的认购价确实没有固定的,这就看他们要圈多少钱了,狠心的或者仗着自己公司潜力大的,或许一股会以2-3块的价格让自己内部股东认购,差出的部分很显然就摊到了股市上了。也就是说,那些流通股东的进入实际上会以远远高于10块钱一股的股价来购买这个公司股票,没办法人家公司利好,你看上了就得掏钱,这就是国内公司的做法。、

那做空跟这的关系?做空机制就是看跌,在国内市场,一般来说,除非是真正的行业出现了问题,不然一般是很少会出现股票直接跳水的,虽然也会有大大鳄狙击的情况,但一般官方户出面保护这种恶性狙击,但如果出现了做空机制,那因为国内的企业众多,上市公司过多,官方想要保护也不一定来得及,到时候,肯定会有公司遭到大鳄的绞杀,做空可以让你的公司股票一夜之间跳水,固定股东的股份是不会变,但你所持的股份有可能会一夜之间变的跟废纸一样,这对于这些拿股市当圈钱的人来说,是显然无法接受的,而对于那些风投来说他们就有可能在股票走低的跌幅中获利了,甚至有可能他们自己就是做空的操纵者以此来抢夺固定股东的利益。

因此,在国内的股市,潜规则就是国内股市只能做多不能做空。

说了这么多,可以看出,国内商业模式,注定了是一块大家一起分蛋糕的游戏,谁不守规矩就玩不下去,那商业圈就成了这些一起玩游戏的一个重要模式,麦当劳肯德基的成功跟他们进入这种商业圈模式是很有关系的(商业圈的模式,这里就不废话了,已经用了差不多一章解释股票问题了,我也不想废话太多,股票问题,因为猪脚的路线马上会遇到所以才多说了点,商业圈大家还是自行去了解吧)。

不知不觉间,马金也不知道写了多少,半年没拿笔杆子了,还真是有点手腕酸胀的赶脚,不过马金很满意,至少对于餐饮有了新的方向。

没有人是不想要成功的,或许你可要没有兴趣爱好,但哪怕你是无奈的工作,如果可以,你也会想要把工作做好,尽管正常情况我们会因为各种因素而得过且过,但本质的内心还是想要做好的。

马金的餐厅也是如此,他难道不想要做好餐饮?当然不是,但明眼人看得出来,马金的这家餐厅很显然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从一开始马金就知道了,一意识到了,原本他是想去请大厨的,因为两个叔父的手艺虽然还不错,至少是老手,味道上真的没什么,可高档餐厅必须的菜肴精致、独特,有自己的风格跟招牌菜,这些叔父们是显然做不到的。不过后来因为鲁奇他们的出现,倒是让马金将错就错了,对于这种家庭作坊的构造,马金也是能接受的,应该说更加容易接受,但在赚钱上显然是跟马金的想法背道而驰了,所以后来马金推行的低价策略是很好的保证了餐厅的运营,也让自己不用那么早的动用自己的作弊手段。

如果真的要做成高档餐厅,显然是不会有那么多的盈利的,三楼也不可能变成员工宿舍而该变成客房了,而且马金还得自己出道去为餐厅做推广,出道?出什么道?肯定是自己闯荡演艺圈了,但现在马金不用,如果不是为了筹集资金马金甚至现在也不会去混迹娱乐圈,而是会等到网络时代的到来。

为什么?因为娱乐圈现在其实已经在走下坡路了,咱们心中的港娱时代已经是走到了尽头了,只要网络铺开,香江娱乐就是走向终结了,虽然如此,但显然早点进入的话,哪怕到了新时代也有优势不是?

没错,对于一般人来说是这样,可别忘记了,马金只是个小孩,不管马金跟林智尹是多么像,多么的童颜不老,但你们不能否认的就是人长大后跟小时是有天安之别的。

小孩天生的灵动跟稚嫩,过早的被人接受后,大了是很难让人转变过来的,最典型的就是四小龙了,他长大后其实不算丑吧,西装革履的算起来还是个帅哥,不过不是依然被人喷长残了么?没错,这就是马金不喜欢这么早进入的原因,要不是预算吃紧,那部《小鬼当家》马金也不会亲自上阵,就是不想让他自己的形象那么早被确定下来。

不过,其实这都是马金的多心了,马金不知道的是,他现在的形象在港台东南亚以及欧美都已经被认定了……他低估了《小鬼当家》的影响力,这个时代,童星是有的,但像马金这样演绎的入木三分的真的是很少,马金自称没拍过戏,不会演戏,是新人,但真的是这样吗?一个从重生开始一直在扮演小孩的人,将小孩演成了自然的人,会不懂怎么样小孩?有了6年演绎经验的人会是新人?哪个导演的要求会比父母对孩子的要求更为严苛?

马金演别的或许不敢保证,让他演小孩,那绝对是小菜一碟,信手拈来的事情,因此,作为喜剧片导演的王京童鞋,对马金这小戏骨兼投资人,那是赞不绝口的,7天一部戏就拍完了,你能想象,票房那么好的一部电影只用了七天?没错就是七天,王京本身是快枪手,这部电影的难度其实也就是桥段包袱的安排,但这些对马金来说都是已经解决了的,虽然因为王京本身也是个包袱好手的原因,添加了一些港式的无厘头,但依旧是很快的完成了拍摄,要不然也不会半年完成三部剧,其实要不是第三部是龙哥的戏,那要的了那么长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