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监狱中那段寂寞的日子中,老人每天以这本《莫扎特传》度日,那书并不厚,不到三百页,老人开始也以为会有人在书里藏下玄机,让他离开监狱。
不过书里,既没有藏下一把斧子,也没有藏下一张地图。书里面只有一个很普通的蜻蜓标本。对此,老人有一些失望,不过这本书毕竟陪伴着老人捱过了那段最寂寞的日子。
所以出狱的时候,老人把监狱里的所有东西都分给了狱友,唯独带出了这本书。
带回来之后也是很随意的放在书柜的一角。今天却不知道怎么鬼使神差的又想起了这本书。
或许因为这样的夜,和老人在监狱的夜,一样寂寞吧。
“你知道莫扎特吗?”老人一边漫不经心的翻书,一边问管家。
其实书中的内容老人已经能够倒背如流了,但他还是习惯性的翻书,这不仅是一种习惯,更是一种迷恋,他发现,每次都能够在那个音乐天才的身上发现不同的东西。
“只是听过他的音乐。”管家老实的回答。
老人干笑了笑,然后说:“当人们听着莫扎特的音乐尽情的陶醉的时候,或许没有人会想到,莫扎特其实是一个举止粗俗、长相丑陋的矮子,尤其是在他笑的时候,仿佛一个多动的猴子。”
吴管家也笑了,他从未想过莫扎特居然是这副模样。
然而,老人却突然变得一脸的严肃:“他的全部天才都集中在音乐上。以至于你若爱的是他的天才而不是他的全部时,他在你眼中多半是一个疯子。”
这个时候吴总管只是安静地略带些憨的笑着,他知道自己的职能只是站在这里听,而并非听懂,就好像田野里的稻草人,职能就是站在那里,能吓到麻雀最好,吓不到也不算失职。
而老人也只是自顾自地说下去,同样,他也只是想说,而并非让某个人明白他说的是什么。
“即便如此还是有人爱着像莫扎特这样的天才,贪恋散发在他们身上奇迹般的光芒,沐浴在这种光芒中,哪怕只是一瞬间,也会感到无比的幸福。萨切特终其一生都生活在这种光芒之下,但同样作为一个音乐家,伴随着这种幸福而来的,还有因为嫉妒而产生的痛苦。
“萨切特是一个庸才,是夹在天才与庸人之间的人。做一个庸才是痛苦的,甚至比做一个庸人还要痛苦,因为庸人会很快乐地活在混沌的世界中,不能认出天才,也不会想成为天才;而庸才的最大痛苦就是,他能够认出天才,却永远也不能成为天才。所以,萨切特会愤怒地质问上帝,为什么他如此虔诚,而上帝却选择莫扎特唱出了神的声音?这种愤怒缘于,当辛勤而虔诚的人们渴望着上天赐予他再多一点点灵感时,莫扎特却任意挥霍着上天赐予他的天分。
“显然,这个世界更多的是被像萨切特这样的庸才操纵着的,和大多数天才穷困潦倒的一生相比,他们的生活像天堂,所有的庸人们都在为他们喝彩,奉上鲜花和敬意。但他们却无法欺骗自己,天才的出现,仿佛神的光芒,让他们不得不仰视,不得不对这个世界存在着一丝敬畏之心。于是一方面他们嫉恨着天才,像萨切特嫉恨着莫扎特——千方百计地诋毁和掩盖莫扎特的才华;另一方面,他们是爱着天才的,像萨切特爱着莫扎特——于是,在莫扎特临终前他们在一起写稿子的那个夜晚,成为了萨切特一生度过的最美好的一个夜晚;于是,在他毁灭了自己用整个灵魂去爱过的东西——莫扎特之后,陷入深深的死亡黑暗当中去的不是莫扎特,而恰恰是他自己;于是,在莫扎特死后,萨切特,用刀片,割破了自己的喉咙,血流满地……”
这是《莫扎特传》的结尾,老人已经看了七遍,却依旧不能倒背如流,不过老人并不懊悔,因为他清楚自己真正要记得的并不是书上写什么,而是自己和上次想到的有哪些不同。
上一次老人想到:“嫉恨和贪恋,说过来,说过去,哪个也逃不掉!”这一次,老人头脑中一片空白。
“能帮我描述一下什么是天才吗?”老人对管家说。于是,在凌晨三点,早已困意浓浓的管家立刻开始苦思冥想,搜肠刮肚。
天才,仅仅只有两个字,解释起来却并不容易,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幸遇到天才的,更不是每个人都有幸在遇到天才的同时能够认出天才。幸好,这世界上有许多关于天才的传说;幸好,管家刚好听过。
“一个男青年,形容消瘦,面色惨败,一手叼着烟,一手抱着乐谱,身上的风衣还带着四月的霉味,他刚刚从精神病院里走出来,穿过一条长长的街,来到了一家有钢琴的小饭馆,他浑身发抖地走进饭馆,径自坐在钢琴前边,手指碰到钢琴的刹那,整个世界消失了,他不再发抖,而是变得旁若无人。琴声响起,瞬间,那个充满了烟草和胭脂的小屋子,被神的光芒点亮了,小饭馆里的每一个观众都静止在琴声响起时的那个动作,呆若木鸡,甚至连汪汪叫着讨骨头的狗都安静了下来。世界上一切能够发出的声响都在悲伤和汗颜。”
这个传说在世界上流传了很久,可除了惊讶之外并未改变什么,直到白老先生听到了这个故事,在他听到这则故事的刹那,那张曾经沧海而波澜不惊的睿智面孔,立刻焕发了初恋时才有的光彩。
与别人不一样,白老先生并没有关注故事中琴声的出神入化,他最关注的是那个年轻人是从疯人院中走出来的,因为白先生也与疯人院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发生那场意外事件之前,他一直是这个国家最大的疯人院的院长,遗憾的是,他在做院长的几十年里,所有的精力都耗费在如何筹集经费上,而不是如何治疗这些疯人。更遗憾的是,他直到现在终于明白,自己真的是守着天大的财富,却在讨饭吃。
所幸,终究是明白了。
于是一个巨大的梦想,在他那已经即将枯萎的头脑中诞生出来。一个疯狂的想法,让他焕发了人生的第二个青春。梦想总是这样,当人心怀梦想的时候,就会忘记自己的年龄,以为自己永远年轻。
“准备车子,我要去一趟疯人院。”老人对吴管家说。
“您不能去!”管家坚定地说。现在是凌晨四点,但这不是最重要的原因。最重要的原因是,十九年前,老人因为擅自给一个年轻的女病人实行了安乐死,而被判二十年牢狱之刑,在老人在监狱里度过十五个年头之后,老人获得了保外就医的机会——就是可以住在自己的房子中,有人照料,但一步都不能离开这座房子。
“更何况现在的院长还是李森,尽管已经过去了十九年,但您不要忘记当初是他把您送到了监狱里。”管家的声音透着怯弱,但仍然坚定地把自己想说的话说了出来。
“所有的事情都是需要代价的,去吧!”老人轻描淡写的语气,显露出不容置疑的坚定。
管家跟了老人几十年,了解老人的个性,于是只能叹着气,照做。
“你也不要忘记,我进监狱之前做的最后一件事情,就是把李森送到院长的位子上。”老人解释一下自己对李森的恩德——管家不知道的,为的是给这个忠诚的管家一点安慰。
为了这个梦想,白老先生又一次来到了疯人院,李森不是目的,他要来这里面找到他想要的天才。
尽管他知道,天才是奇迹,可遇不可求。
但天才真的是确实存在着,他们骄横跋扈,不懂事理,目空一切,或明或暗的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招摇过市,从不肯为任何人改变。
疯人院在郊区,开车要一个小时。
故地重游,老人心中有些忐忑,再加上那个让自己激动万分的念头,把老人身上没一个原本已经沉睡的细胞都给唤醒了,狂欢着。
车子驶进了疯人院的院门,石碑还在,熟悉又陌生,老人的眼中透出难以名状的感慨。像这样三四米高,底座成正方形的石碑,在院落中实在很少见,更特别的是,石碑的四壁都密密麻麻地刻着老人亲笔题写的院训:
我们是最伟大的,因为只有我们有足够的精神力量来搭建自己的世界,只有我们始终坚持自己的生存方式,坚持自己的做人准则,坚持每一个人都应该像鸟儿一样可以自由地飞翔。然而,我们还是受到了伤害,因为我们要改变世界,因为我们对这个世界还善良地心存幻想。必须承认,许多的时候,我们软弱得没有任何还击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