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玉珍不知道荣太太是怎样说服荣斌的。他们结婚以后很久,他都避免与她谈及此事。
也许是他性格中不与荣太太争执的部分起了作用,也许他对婚姻生活已经失望、谁做他的下一任太太他都无所谓,而吴玉珍是那个不那么令他讨厌的一个。总而言之,荣太太去世半年后,她嫁入了荣家。
吴玉珍永远记得那一天,荣太太跟她说的最后一句话是:好好生活,你会幸福的。她说完这句话,就疲惫的闭上了眼睛,似乎与她的这一番谈话,已经耗尽了她的最后一点生命。但她的语气中,仍然有着一丝求而不得的苦痛和看透一切、怜惜世人忧难的悲悯。她当然不甘心,不甘心年纪轻轻就要失去生命,不甘心会有另一个女人占据她的位置,与她的丈夫和儿子组成一个新的家庭。而这一切,还是在她自己的安排之下。可是,她太累了,没有力气再支撑下去。她不想再斤斤计较、计算利益得失、为所有的事费心,也许永远的休息对她来说也是一种解脱。而说不定以吴玉珍的个性,会比她更容易得到幸福。
吴玉珍的婚姻生活,正如荣太太所料,是快乐美满的。但这也是多年以后,随着岁月的渐渐流逝,她才逐渐品味出来。
吴玉珍与荣斌,从开始时的相敬如宾,变成了后来的相濡以沫、同德同心。朝夕相处、日夜陪伴的生活,相近的人生目标,相同的道德观念,让两个人越走越近。他是她孩子的父亲,原来早就注定她要与他携手一生。
但是,直到真正失去他的那一天,吴玉珍才意识到,原来自己对他不只是尊重敬佩,还有深深的爱慕和依恋。
吴玉珍永远都记得荣斌去世的那个晚上。她突然接到电话,通知说荣斌突发疾病,已经被送进了医院。
那天晚上下着瓢泼大雨,天早早就黑了。吴玉珍心急如焚,没等司机撑伞就冲下了车。等她到病房时,已经浑身湿透,雨水顺着衣服滴滴答答的流到地上。
白色的病房中,吴玉珍一眼就看到了躺在病床上的荣斌。他的面色就象是他身下的床单一样苍白。她握住他的手,但生怕自己僵硬冰冷的手会冻着他。可他的手跟她的手一样,早已不复往昔的柔软温暖,没有任何温度。她看到他的嘴唇在蠕动,虽然很多人都发誓那只是她的幻觉。她不能确定自己是否曾看到,他的眼角缓缓的滑落一滴泪水,顺着他的脸侧滑入头发,“倏”的一下消逝不见。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吴玉珍死死的咬住自己的嘴唇,想把泪水咽回去。因为她听老人们说过,不能让自己的泪水落在死者的身上,这样他会走的不安生。她能感觉那眼泪顺着鼻腔流到了舌头根上。原来泪水是这样咸这样苦又这样涩。
为什么,人们总是喜欢后知后觉。总是在失去时,才会真正认清道理。吴玉珍自问珍惜了与他相处的每一天,但还是觉得远远不够。如果可以,她宁愿拿自己的命去换他。
荣太太比她更有眼光,有见识,看问题也更透彻。她早就知道,荣斌要强过杨人杰百倍。几十年过去了,那个回国以后了解到真相、指责吴玉珍背叛、一度痛苦得无法自拔的杨人杰,随着时间的流逝,不再伤心愤怒,不再激动挣扎。由于阿义的关系,他逐渐恢复了与荣家的来往,见到吴玉珍也能够维持表面上的礼节。但是,岁月磨平了他的性格上的棱角,他的个性变得圆滑懦弱。这一切决定了他最终成为76号的门下,新政府的走狗。他早就没有了骨气,失去了一个中国人应有的品格!
如果吴玉珍一直与杨人杰在一起,不知道人生会走向哪里。是会改变影响杨人杰,让他成为一个具有正义感的人;还是自己也会随波逐流,变换立场;抑或是与杨人杰终成一对怨偶,分道扬镳?
荣太太最放心不下的阿义,如果她能够看到,应该会为他骄傲吧。阿义一向是一个懂事的孩子,也是最有主见的那个。他非常聪明,成绩永远是最好的,学东西也是最快的。他从小就表现出超越同龄孩子的成熟和睿智,不允许自己犯错,对自己严格得让人心疼。有时候,吴玉珍甚至偶尔希望他能象别的孩子那样放松一下,证明他也只是个食人间烟火的凡人。
一如她母亲所愿,他平安健康的长大了。吴玉珍代替不了她的母亲,可她已经尽了全力想弥补他从小失去母亲的缺憾,尽了全力想让他不辜负他母亲的期望。相比自己亲生的一对儿女,她放在他身上的精力恐怕要更多些。但他仍然如同他的母亲一般,总想与她保持距离。
但这一切,不妨碍他成为一个优秀的人。他聪慧正直,行千里路,读万卷书,眼界开阔,阅历深厚;他善良真挚,还是孩子的时候,就能够将街上沦落成乞丐的孤儿阿忠捡回家里,当弟弟一样抚养;他学业优异,成为了著名的专家学者、大学教授。一直到此为止,吴玉珍都是欣慰的,也很满足。有一天,阿义会娶妻生子,组成一个美满的家庭。她终究没有违背自己在荣太太的病床前立下的誓言!
尽管,现在的荣太太是吴玉珍自己。她已经做了几十年的荣太太,但还是偶尔会恍惚,自己是不是占了别人的位置。她也一度犹疑,荣斌爱的是自己,还是前妻的替身,或者只是遵从前任荣太太的安排。公爹荣老太爷,从来也没有叫对她的名字。如她所愿,接替她成为荣家女主人的,是一个家世、美貌、才干都不如她的女人,是按照她的安排,一步步走下来的听话的替身。
如果她在地下有知,也应该知足了吧。
只是聪明智慧如她,同样有预料不到的事情。
那就是这场战争!
她没有想到会发生战争!可是,谁又预料得到呢?
战争摧毁了人们的家园,也摧毁了很多人的信念。它让原本正常的人生曲线划出了诡异莫测的弧线,对错是非的界限突然就模糊了,人们开始疯狂扭曲而不自知。
阿义就是这样。
为了进新政府工作,替日本人卖命,他不惜与家人反目。他持着似是而非的观念,做汉奸而不自知,还能振振有词的讲出一大堆道理。事实证明,越是聪明的人,往往越是自负。他们只顾听从自己的意愿,而不会听取别人的意见,坚持己见,一意孤行。他继承了他母亲那种外柔内刚的强硬个性。可是,他怎么能够保证,他选择的路就一定是对的呢?在吴玉珍看来,他在他自己选择的道路上,已经越走越偏。
更令吴玉珍焦虑的,是阿义将矛盾的焦点指向荣家家产。因为,荣家的家产是理不清的!就象是她无法回答阿孝的提问一样,公司所得的一部分早已不知去向。她曾经听丈夫说过,他在帐务上做过一点手脚,将部分利润分离出荣氏企业,另作他途。
但说到什么用途,丈夫三缄其口。无论吴玉珍怎么逼问这一大笔钱的去向,他也不回答,只是说,是用在了正途。
但倒底是什么正途,直到他离世,也没有来得及告诉自己!
吴玉珍有过猜测。荣斌为人正直善良,她对他的人品没有丝毫怀疑,他绝不会将钱用在邪门歪道上。但是,如果只是做投资或慈善,是犯不上对妻子儿子也隐瞒的。那么,究竟是什么事,不可为人知,对家人也需要保密?
吴玉珍做过一个结论,但马上又推翻了。她不敢相信,丈夫会将全家人的性命和祖宗的家业,都当成赌注做一场豪赌。他一定有他的理由,有迫不得已的原因。
吴玉珍经常日思夜想,彻夜难眠。她觉得自己变得软弱了,也许是因为失去了荣斌的支撑。
她总是模模糊糊的想起,那时候不知道是几岁的阿义,一张胖乎乎的小脸。他捧着一束刚刚从花园摘下来的玫瑰,小嫩手被花茎上的刺扎了好几个血洞洞。可他毫不在乎。他说,他要去看姆妈,姆妈最喜欢玫瑰。
还有一次,九个月的阿孝,不知道从哪里来的力气,突然就从婴儿床里站了起来,攀着床沿眼瞅着要栽到地上。是阿义一个箭步冲了上去。他自己虽然也摔倒了,膝盖卡破了,却成功的接到了阿孝。阿孝圆圆的面庞,倚在阿义怀里,流着口水傻笑。
她记得,阿义将破衣烂衫的阿忠从街上捡回来的时候,也不过十三、四岁的样子,却已经拿起了可以当家作主的风范。他根本不听荣斌要将阿忠送去福利院的劝阻,而是斩钉截铁的道:“从此以后,他就是我们家的一员,是我的另一个弟弟!”他坚决起来,谁对他都没有办法。
她更忘不了,当阿义带着阿忠远渡重洋,开始留学生涯的时候,他对她说:“太太,请您照顾好父亲和弟妹。也请您放心,我一定会回来的。”她记得他眼中对故国家人的留恋、对未来生活的向往和少年得志的意气风发。
只是不知,曾几何时,人还是那个人,却变得陌生起来,甚至陌生得让她害怕。
吴玉珍也觉得可笑。归根结底,他是自己一手带大的,怎么也不致于会做出什么十恶不赦、罪大恶极的事来。她怎么就会觉得他可怕,他毕竟是从小长在身边的孩子啊。
可是,她看不透他。也许正是这种琢磨不清,才令她害怕担心……
往事一幕幕,如同翻着一本泛黄的旧书。回忆展开了,不再是照片中留存的黑白影像,他们爱的,他们怕的,他们付出的、他们失去的,全都立体鲜活起来。吴玉珍讲累了,便和荣梓义两个人干脆倚着树干,坐在玉兰树下。直到凉风袭来,他们才意识到,时间已近黄昏。
荣梓义静静听着,仿佛在听着不相干的人的故事,仿佛讲述的这些人不是与他血脉相连的至亲。玉兰树的绿叶下,光影斑驳,他轮廓分明的脸上看不出任何神情。只是偶尔,他嘴唇翕动,眉毛微挑,才证明他的确真的在听,也的确有所触动。
人们常说往事如烟。过去的一切,终将有一天会如青烟般消逝不见、不留一丝痕迹吗?不会!在有些人心里,这是一辈子无法抹去的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