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现实石头村传
17902900000022

第22章 缘分

在世上,人与人之间,讲究的是缘分。正是有缘千里能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2012年10月一个秋风送爽的阳光灿烂日子,王一文下乡到广东石氏集团办完公干,想不到与阔别了20多年的石云志又见面了。

王一文与石云志初次认识是在县委办公大楼王健兴的办公室,当时,王一文刚进县委调研室不久,与王健兴是同事;石云志正值十八青春年华,书生意气,风华正茂,以优异成绩考入了华南农业大学。他此次专程而来是向王健兴道别的。想不到自那次匆匆一别,光阴似箭,转眼之间,竟已逝去了20多年光阴,石云志也已成长为广东石氏集团总裁。

甫一见面,王一文几乎已认不出他了。当年那个弱质少年,已成长为一位气宇轩昂的英俊青年。一副强健体魄,天庭饱满,面如冠玉,国字脸,一头圆形短发,显得特别有精、气、神;英挺的鼻梁架着一副金边眼镜,眼镜后面乌黑深邃的眼眸炯炯有神;那棱角分明的英俊脸庞,剑一般的眉毛斜斜飞入鬓角,绝美的唇形,无一不在透着一种真诚与纯朴,高贵与优雅的气质。

“王主任,很久不见了。”石云志很有风度地与王一文打招呼。

“呵呵,石总裁好记性,还记当年我这个主任仔。”王一文打趣着说。

在聊天中,石云志与王一文提到的,最多的是他的人生感悟,而对于他自己的辉煌成就只是一笑而过。

在聊天中,石云志表现出来的平和谦虚的态度让王一文更愿意与他亲近,他大学毕业出来纵横商20多年累积的营商之道与沉淀下来的人生智慧和气度,让王一文深深为之敬佩。

石云志的才华,不但表现在出色的企业管理上,而且还体现在他的诗词歌赋的精辟见解中。

石云志是一位非常感性而有魅力的“诗人”。

走进他的办公室,王一文看到,书柜上的书籍品种繁多,除了现代企业管理和贯通中外的《资治通鉴》、《史记》、《六祖法宝坛经》的书籍外,其余大部分是唐诗宋词等文学书籍。业余时间,石云志喜欢吟诗作对,从一首首的诗词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石云志深厚的文学功底和深刻独到的人生感悟以及睿智、豁达乐观的心态。

石云志的才华,还体现在他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中的禅宗六祖文化的精辟见解中。

2012年深秋一个月色融融的晚上,王一文与石云志聚在一起品茗聊天,他被石云志的渊博学识以及对禅宗六祖文化的透切理解所折服。

他们从洪荒之初聊到盘古开天辟地;从周易聊到儒、道、佛……聊得十分投缘。

石云志推崇禅宗六祖指出的人性最难以克服的三大弱点(无知、贪欲、憎恨)以及五大贡献(即非暴力、平等心、生死观、包容性、和谐论)。

王一文想,这也许是石云志秉承的经世之道吧。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大影响的是儒、道、佛三家。儒家首先认为‘人之初性本善’,认为人天生具有善良的本性,人人都有恻隐之心,具有同情心。社会之所以出现混乱,之所以出现道德败坏、私心严重的现象,是因为人们的良心善心丢失了,要把它找回来。所以孟子说‘有人养的鸡和狗丢失了,知道要去寻找,但是,有的人心丧失了,却不知道去寻找,悲哀呀!’这就引出了儒家所建立的道德文化、伦理与孝道文化,所以说,儒家文化是以道德、伦理、孝道为基本点的。”石云志侃侃而谈。

“那么,我国佛家文化又是怎样的呢?”王一文问。

“佛家即佛教,中国的佛教就是佛教的中国化。”聊到这里,石云志呷了一口六祖禅茶,润了润喉:“说到佛教的中国化,应是我们新兴人的骄傲。因为出生于广东新州(现在新兴县)的惠能,使得发源于印度的佛教真正开始走上了中国化的道路,并且使禅宗成为影响最深远、流传时间最长的中国佛教。”

“惠能对于佛教发展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王一文拿起茶壶,为石云志添了大半杯热茶后又问。

石云志习惯地用左手拿起那杯清香四溢的六祖禅茶,品尝了几口,然后放下茶杯说:“我认为,作用主要有三点:一是人人都具有佛性。只要人人修身向佛,就可以立地成佛。所谓‘苦海无边,回头是岸’。这就将佛教大众化了;二是佛教的中国化。惠能认为只要人具有佛性并内心空灵无念,抛弃人间苦恼善恶就可立地成佛,不必再到西方世界去成佛;三是创立顿悟成佛说。传统佛教(如北宗神秀)是讲究渐修成佛的,这就给予人们漫长而痛苦的修佛过程。而惠能认为只要人清静无为,无念无求,就到了佛的境界,而且成佛不必限于寺庙,在家里修炼也能成佛。惠能认为佛是悟出来的,不是修出来的。”

“那么,禅宗六祖文化对现代人究竟有什么用处呢?”王一文又问。

“问得好!”石云志双手一拍道:“在聊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聊聊中国的历史。”

“鸦片战争之后,社会生活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大变局。先是洋务派人物引入西方科学技术,至‘五四’时期,又提出民主与科学的口号,全面学习西方文明,与传统文化决裂。上世纪60一一70年代,各种政治运动不断,树欲静而风不止。改革开放后,各种新思潮层出不穷。总之,近代以来,人们被时代的浪潮推揉着往前走。历史不再平静,昔日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在现代社会已经很难找寻,代之而来的,是与现代都市综合症相联系的、极其紧张和压力极大的生存状态。远古的明月虽然还高高挂在天空,而大地山川已改,中国人记忆之中昔日的牧童吹箫暮霭里,浣妇挫衣山溪旁之悠闲的田园生活,早已被今日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所代替。尤其是现代都市,人人生活得这般紧张,那般压抑……人人都希望有一个和谐而幸福的家庭,一个和谐而宁静的工作环境,但生存压力使人际的善意越来越小,每个人承受的生存压力于是越来越大。面对压力,西方科学无能为力,最新的科技电脑和网络无能为力,法律条文无能为力。”石云志一口气说到这里,停了下来。

“解决这个如同拯救地球、消除环境污染一样的宏观难题的方法在哪里呢?这等于问,有没有办法使污染的河水重新变得洁净呢?石云志双眼注视着王一文,似乎在反问。

“能,只要方法得当。”王一文肯定地回答。

“什么方法?”石云志紧追着问。

“一种能使人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都变得宁静和谐的禅宗文化。不知对否?请石总指正。”王一文说完后,微笑着也来了个反问。

“对!答得非常对!不愧是个文化人,有悟性。不妨对你说,这个问题我问了有几十人,能回答的无几人,答对的你算是第一人。”石云志边说边竖起了大拇指。

茶过三巡,人更兴奋。“六祖惠能,其禅学思想精华是启迪智慧,净化人心。”王一文颇有体会地说。

“禅学的豁达是通向内心和人际和谐的坦途。”石云志概括得更直观、更进一步。

“禅学是这样一种大道,它教导每一个人,世界便是我,我便是世界,世界美好我也美好,世界痛苦我也痛苦,人人都应该宁静地生活,自自然然地生活,如鱼在清水里,如云在蓝天上,如花盛开在阳春三月,如雪飘落在数九寒冬,顺乎自然、宁静地生活,与天空、与大地、与人、与动物、与静物和谐相处,和谐得如同鱼与水、云与天。如果人人心如明镜般通透,如湖水般平和,如高山般安祥,那么,上面列举的困扰着几乎每一个现代人的哪些无时不在的难题,也就被不知不觉地消除于每一个尚未萌发根芽的初始状态之中了。”听了石云志这么一点拨,王一文犹如醍醐灌顶。

“但是,现代社会物欲横流,竞争激烈,人们的妄想执著更为强烈,人心一念之间,就可以有截然不同的两种境界、两重天地。”石云志说到这里,举了一个例子:

二年前,有一位才华出众的青年叫李一凡来找我诉说心事:由于他不善于拉关系,跑官要官,因此,不但在原单位升职没有他的份,而且还被交流到一个偏远的山区镇。

于是他抑郁、悲愤、消沉颓废。为消愁解闷,他未到新单位报到前,只身外出游览了几处名山大川。但沿途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游客们的谈笑风生没能激发他的兴致,反而更令他落寞感叹;青山绿水,在他的眼里全无灵气与生机。

他万念俱灰,决定最后去一座偶尔听过却不大出名的山,不是为了观赏,只为选择一个不为亲朋所知的地方去结束生命。

当他到达那座山时,他惊呆了:光秃秃的山,只有一座简朴的古寺,哪有风光!却见游人如织,一律虔诚地顶礼膜拜。他从未到过佛门,觉得这些人的行为不可思议,便好奇地问他们为何来此山。尽管答说不一,但都表达了善良而美好的愿望。李一凡既震惊又疑惑:人人都有希望,我却万念俱灰??我应该怎么办?

后来,李一凡无意中在那间古寺看到一本《六祖坛经》,于是,身不由己地翻开看了一遍。出乎他的意料,他竟然从中幡然醒悟,毅然投入到新的工作之中。

他说,是博大精深的禅宗文化使他明白了“看破、放下、自在”的禅机妙理,帮助他越过满目苍凉,转入了一片充满生机的新天地。

“唐代诗人杜甫的名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表达了诗人在国破亲离中的悲怆。因为感时伤情,所以诗人因情生境,看到花也觉得‘溅泪’,听到鸟鸣也觉得惊心。从心理生发机制上说,这和我列举的例子李一凡因万念俱灰而满目苍凉是一致的。”石云志浅析着说。

“众生因妄想执著,为种种境所迷,心为追逐而流转。因贪、瞋、痴不断,就有喜、怒、哀、乐,迷时境转人,悟时人转境,境由心生和因境生情,都说明了人心的难以调治。”王一文顺着石云志的话题说。

“禅宗六祖文化正是疗救人心的一剂良方。有的人一叶悲秋,因为恐惧生命的短暂,耽虑人生中的失落;而禅宗六祖文化可以从一片落叶中感悟出生命无常、万法皆空的真谛。古人感叹‘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实是出于人生苦短、追求不足的无奈;现代叶剑英元帅的‘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诗句,则反映出一位生命充实、胸怀豁达的智者豪迈的情怀。所以说,迷时境转人,悟时人转境。”石云志富有禅意地说。

“对此,处于失意、迷茫中的人们,应该多抽点时间研读一下《六祖坛经》,从博大精深的禅宗文化中去感悟人生真谛。”王一文忍不住插了一句。

“从李一凡经历的事例中可以看出,现代人虽处名利凡尘也能脱却俗念,保持一颗平常的真心。以恬静、祥和的心态去面对一切,就可以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就可以做到‘失意不失志,得意不忘形’,就可以领悟到‘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思想碰撞,引发禅思禅想,迸发出智慧火花,石云志妙语连珠。

“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王一文引用六祖慧能说过的一句作答后,又说“我们相信,超越满目苍凉的境地,人人都可以进入一片生机的新境界!”

聊着聊着,不觉东方已露出片片鱼肚白。淡淡的晨雾朦朦胧胧,一轮红日冉冉升起,似乎透着无限生机。

最后,石云志归纳:这便是禅宗六祖文化对现代人的有用之处。套用两句古语加以修改创新,禅宗六祖文化对于现代社会中的你、我、他,正所谓:古禅不知今时人,今人可用古时禅。

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临别依依,王一文发出了由衷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