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心理司马
17611700000002

第2章 拒绝需要大智慧

傲慢与偏见往往会导致人们在自以为正确的情况下错失良机。司马懿就是这样断然拒绝了曹操的征召。

不过,他的运气似乎还不错。七年之后,曹操的使者又一次登门请他出山。

这不得不让人们相信,拒绝往往就是诱引的代名词。不过,在整个三国中,最擅长这一手法的并非司马懿,而是诸葛亮。

诸葛亮隐居隆中,摆出了一副绝不想出山的架势,对求贤若渴的刘备避而不见。这反而让刘备更加坚定地想要得到诸葛亮。他一再亲自登门,连吃两记闭门羹后,终于在第三次见到了诸葛亮的真颜。刘备折节下交,盛情相邀,诸葛亮这才答应出山辅佐刘备。

巧合的是,刘备“三顾茅庐”和曹操“二请司马懿”发生的时间就在前后脚。东汉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刘备从隆中卧龙岗请出了诸葛亮。不到一年后,刚刚荣任大汉丞相的曹操也再度派出了延请司马懿的使者。

司马懿和诸葛亮,这两个日后分别接替曹操和刘备而成为直接对手的三国风云人物,几乎在同一时间登上了东汉末年变幻莫测的历史舞台。这也许不仅仅只是一种巧合。司马懿和诸葛亮能力不相上下,而且年岁相仿。诸葛亮出山的时候是二十八岁,司马懿比他大两岁,正好是三十而立。

看起来,曹操和刘备这两个敌对阵营同时上演了“求贤若渴”的一幕。但其实大大不然。诸葛亮和司马懿的职业生涯之旅,有着一个相似的开头,但却走向了完全不同的历程,而最终的结果也是大相径庭。

诸葛亮一出山,就是星光灿烂。刘备请他担任军师一职,放手将军政大权交给了他。而司马懿却是星光黯淡,曹操并不怎么待见他,只是安排他担任丞相府的文学掾。文学掾不过是一个品秩很低的小小文吏,和诸葛亮一步到位获得的高管职位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既然曹操并不重用司马懿,为什么却又要在时隔七年后,再次派人延请他呢?

事实上,曹操在派出使者的时候,还曾经特别交代过一句:“如果司马懿还是抗命不来,就直接把他捆起来,押到监狱问罪。”(原话为:若复盘桓,便收之。)

类似的话,在刘备三顾茅庐的过程中也出现过。当时,张飞陪同刘备二次延请诸葛亮不得后,十分生气,对刘备说:“哥哥,你这一次不要自己去了。他如不来,我只用一条麻绳就将他缚来见你。”

但两者的区别在于,一个是张飞说的,并不代表刘备自己的意思。而一个却是曹操本人说的,正是他内心意图的真实表现。

话语的背后,是掩藏不住的负面情绪。这其实已经说明,曹操对司马懿前一次的拒绝始终是耿耿于怀的。

那么,曹操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理反应呢?

这还要从曹操当时的人生状态说起。

曹操第一次征召司马懿的时候,正好攀上了他人生的第一个巅峰。曹操在官渡之战中,与袁绍对抗,在极为不利的情势下,浴血奋战,以弱胜强,竟然击败了实力最为雄厚的袁绍。这可以说是古今中外战争史上一次奇迹般的胜利,也从此确立了曹操傲视天下的霸主地位。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重大的成功会极大地提升人们的自尊。曹操本来就是一个喜怒均形于色,胜必骄,败不馁的激情之人。在这巨大的胜果刺激下,曹操当然是兴高采烈,志得意满了。

被曹操控制的汉献帝随即提升曹操担任司空。司空和太尉、司徒并称为“三公”,是东汉时期位爵最尊的官职。三公拥有的一项特权就是可以自行开府,征辟僚属。也就是说,曹操当了司空之后,就有权力在全天下的范围内征召他认为是贤良的人才,作为他的掾属,为他个人效力,而无须经过皇帝的批准。

这一项特权,足以炫示曹操奋斗有成的优越感。曹操当然不会轻易放过。于是,他开始大举征召贤才。

司马懿的父亲司马防生有八个儿子。老大是司马朗,字伯达。司马懿是老二,字仲达。接下来是老三司马孚,字叔达;老四司马馗,字季达;老五司马恂,字显达;老六司马进,字惠达;老七司马通,字雅达;老八司马敏,字幼达。

司马防的这八个儿子,个个才能出众,因为每个人的名字中都有一个“达”字,时人雅称为“八达”,名动天下。

曹操刚刚出仕的时候,曾受过司马防的提携。当时,司马防担任京兆尹之职,他大力举荐曹操,曹操也因此迈出了漫漫仕途的第一步,担任京都洛阳的北部县尉。曹操因为和司马防有过这样一段的渊源,所以早就听说了“司马八达”的美名。

当曹操拥有了自辟僚属的权力后,他立即就想到了司马八达中的老大司马朗。这时,司马朗已经三十一岁了。对于渴望三十而立的司马朗来说,曹操的征召简直就是一场及时雨。

东汉末年自董卓作乱以来,战争频仍,很多像司马朗这样身怀大才的年轻人都失去了正常的仕进之路。

曹操在击败袁绍后,一时间人望高涨。所以,司马朗毫不犹豫就接受了曹操的邀请。

司马朗随后表现出来的品性才干让曹操十分满意。曹操他的弟弟司马懿也已经二十三岁了,不由见贤思齐,向司马懿发出了热烈的邀请。

但是,曹操绝没有想到,自己的热脸贴到了司马懿的冷屁股上——司马懿竟然断然拒绝了他的盛情相邀!

一般而言,低自尊是各类攻击行为和对他人抱有消极态度的重要原因。但是,当高自尊的人遭到别人的拒绝时,往往比低自尊的人更容易表现出暴力行为。这是因为,高自尊意味着相对于他人的某种优越感,而他人的拒绝,则挫伤了这种优越感。出于维护自尊的本能,暴力性的报复行为也就随之而生。这就是高自尊暴力倾向。

任何一个人,在春风得意的时候,被人泼了冷水,都会恼羞成怒,更何况是情绪激动亢奋远烈于常人的曹操?

曹操的第一反应当然就是愤怒,马上就想对司马懿施以报复。不过,曹操倒也心知肚明,自己的成功之幕刚刚拉开,袁绍虽败于官渡,实力犹存,依然不可掉以轻心。和如许军国大事相比,司马懿的拒绝实在算不上什么太大的事情。但尽管如此,曹操还是对司马懿实施了报复,好在司马懿有备在先,巧妙逃过一劫。

此后,曹操继续与袁绍对抗,终于在几年后,彻底肃清了袁绍的势力,并攻占了袁绍的大本营冀州。袁绍手下的一大批文臣武将、贤能之士都归了曹操。

这其中就有名士崔琰。

曹操得了冀州,十分高兴,眉飞色舞地就把心里话说出来了:“我昨天审查了一下冀州的户籍,总共有三十万人,这可真是个大州啊!”曹操的言下之意无非是说可以从冀州大量征兵调粮,增强自己的军事实力。

曹操的这句话被崔琰听到了,他丝毫不顾及曹操作为一个胜利者的得意之情,神情严肃地对曹操说:“现在天下大乱,袁尚、袁谭兄弟互相残杀,冀州百姓苦不堪言。您来到这里,也不先问问百姓疾苦,救他们于水火之中,反而先问户籍兵甲,这难道是冀州百姓所希望的吗?”

旁边的人听崔琰如此犯颜直言,忍不住为他捏了一把冷汗。但曹操却丝毫没有怪罪崔琰,而是立即向崔琰谢罪。崔琰也由此赢得了曹操的敬重。

崔琰归入曹操帐下之后,有一次和司马朗闲谈,说到了司马懿。

崔琰对司马朗说:“你的二弟仲达,聪明果决,刚强勇毅,将来的成就恐怕不是你所能比得上的。”

司马朗正值盛年,自信满满,对崔琰的话很不以为然。但曹操得知了他们俩的对话后,心思却又活络开了。

司马朗在曹操麾下已有多年,他的学识才干早已赢得了曹操的认同。如果司马懿比司马朗还要精明强干,志在千里的曹操是不会放过这样的顶级人才的。而崔琰一向以善于识人著称,再加上此刻他在曹操心目中的份量很重,所以,曹操立即信了崔琰的话,再度动了征召司马懿的念头。这时,距离他第一次征召司马懿已经过去了整整七年。

在这七年中,曹操的征服之路顺风顺水,接连扫平了一系列对手,基本平定了中国的北方。曹操为了独掌大权,一举废掉了三公制度,改设丞相。这个丞相尊位,当然是曹操为自己量身定做的。丞相既然取代了三公,当然也拥有开府用事,征辟僚属的权力。

于是,司马懿再一次迎来了曹操的使者。

根据“拒绝往往等同于诱惑”的人际交往法则,曹操应该对二请而来的司马懿更加热情才对,为什么司马懿对曹操的拒绝就没能像诸葛亮对刘备的拒绝那样,换来更加笑语殷勤的邀请,相反却让曹操怀恨在心呢?

……

心理感悟:拒绝是人生的必修课之一。

高自尊暴力倾向当遭到他人的拒绝或否定时,高自尊的人比低自尊的人更容易表现出暴力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