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心理孙权
17611500000015

第15章 送上门来的机会

鲁肃不可能擅自前来,必是孙权所派。鲁肃主动登门吊孝,微妙地透露了江东心中没底、惶恐不安的情绪。诸葛亮由此对江东新主孙权的个性特征和心理动态有了一个基本的判断。这为他下一步在夹缝中施展腾挪手段,为刘备争夺利益奠定了基础。

鲁肃遇到如此厉害的对手,却不自知,一味根据自己的需要向刘备打听曹操的虚实及意图。刘备故作不知,把诸葛亮推到了前台。

鲁肃见了诸葛亮,很客气地说:“我是子瑜(诸葛亮长兄诸葛瑾之字)的好朋友。早就听说了您的大名,今日有幸相遇,希望您能好好地教导我。”

诸葛亮既然知道了鲁肃的底牌,应答起来自然是得心应手。诸葛亮说:“曹操的奸谋,我知道得一清二楚,只恨我家主公目前实力不及,只好暂且避其锋芒了。”

这就是在吊鲁肃的胃口了。用这种手法来对付一向直来直往的鲁肃,是最有效的。鲁肃在不知不觉中就成了相声中那个“捧哏”的角色。凡是诸葛亮想要表达的意思,都经由鲁肃的率先发问而自动带出。

鲁肃问:“刘皇叔下一步有什么打算?”

诸葛亮说:“我家主公与苍梧太守吴臣有点老交情,正打算去投奔他呢。”

鲁肃心想:“苍梧远在南蛮,逃到那里,曹操一时半会倒是力不能及的。”但是鲁肃也不想一想,如果刘备有心逃难,为什么不赶快动身呢?怎么还会有工夫在这里和你闲言碎语呢?所以说,一个再聪明的人,如果紧紧盯着自己的需求去思考,往往会束缚住自己的洞察力。

鲁肃根本就没想到这只是诸葛亮的托辞,而是为自己发现了刘备的需求而大感兴奋,急忙说:“吴臣兵微粮少,连自保也很困难。皇叔去投奔他,岂不是明珠暗投?”

当鲁肃这么说的时候,他心里已经“擅自”做好了一个决定。这句话就是一个铺垫。

鲁肃和孙权相处已经有五六年了,他从自身的经历中,深深地感知到了孙权的内心世界。鲁肃和孙权的第一次谈话,就赢得了他的好感,但却受制于张昭的托孤权威而不敢重用鲁肃。这足以说明,孙权是是一个缺乏魄力的人。只有外部的推动力足够强大,孙权才可能因之而动。鲁肃一直是主张孙权自立为帝的,当然不可能主张孙权向曹操投降。

但是,要想激励孙权与曹操开战,鲁肃知道,单凭自己的力量是不足以推动的。当初,他提出来见刘备,就有心让刘备为自己的主张站台撑腰。他本来预备带几句刘备这个抗曹老手说的话回去,以便坚定孙权的抗曹意志。但诸葛亮透露的刘备新动向却让鲁肃的心思更活络了。

刘备既然已经落魄到连苍梧吴臣都要去投奔了,那为什么不投奔尽在咫尺的江东孙权呢?孙权的实力可比吴臣强得太多了。而如果自己能够说动刘备投奔东吴,也是奇功一件。刘备虽然家底单薄,但名声响彻四海。说归刘备,不但能增强江东抗曹实力,坚定孙权抗曹之心,更能给孙权脸上贴金,可谓是名利双收,何乐而不为呢?而对鲁肃本人来说,立下这件大功,就足以和张昭相抗衡,不用再受他的气了。

鲁肃强忍着兴奋,立即就说:“我家孙将军,聪明仁惠,敬贤礼士。江表英雄,纷纷归附。现在占据江东六郡,兵精粮足,文武俱备。如果要我来给皇叔做打算,还真不如派一个心腹之人去和孙将军连结,共图大业。”

诸葛亮等的就是这句话,但他自诩管仲乐毅,从一开始就是要帮刘备自立门户的,怎么肯屈居人下呢?鲁肃一厢情愿地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从根本上忽略了这一点。诸葛亮真正想要的是,借助江东的力量,共图曹操,然后从中得利。

鲁肃毫不隐讳地代替主人发出邀请后,诸葛亮如获至宝,但这个深谙人性心理的绝顶高手还是要欲擒故纵一番。

诸葛亮说:“我们向来和孙将军没有交情,就算派人去江东,恐怕也是枉费口舌。”

鲁肃急忙说:“您的兄长诸葛瑾就在江东,深得孙将军信任。他一直在盼望见到您,怎么能说没有交情呢?鲁肃不才,我愿意代表孙将军邀请您去江东,共议大事,如何?”

诸葛亮大喜,他怎么会放过这个唯一可能绝地求生的机会呢?正想答应,旁边的刘备却不干了。

此时此刻,诸葛亮就是刘备唯一的心灵寄托。刘备在遭逢当阳惨败后,之所以还能屹立不倒,就是因为还有诸葛亮在。诸葛亮此前连放两把火,帮助刘备取得了抗曹斗争的历史性胜利,也让刘备对诸葛亮的期望高企。刘备坚信,只要有诸葛亮在,自己就一定能够东山再起。但是,鲁肃用身在江东的诸葛瑾来鼓动诸葛亮入吴,刘备的心立刻就悬起来了。

刘备心想,孙权的家底明显比自己强多了,再加上兄弟情深,诸葛亮只要一去江东,难保不被孙权挖了墙角。

刘备这么一想,立即就劝阻说:“孔明先生是我的老师,顷刻不能相离,怎么能跟你去东吴呢?”

刘备越是拒绝,鲁肃越是心痒难搔。双方来回数个回合,诸葛亮看看,不能再僵持下去了,于是用目光示意刘备,说:“情况已经很危急了,还是让我去江东走一趟吧。”

刘备听懂了这句话的份量,也从诸葛亮的眼神中看到了必不离叛的坚定。刘备只好说:“先生,请尽快回夏口相会。”诸葛亮点头同意,以安刘备之心。

诸葛亮的欲擒故纵和刘备的真心挽留,帮助鲁肃塑造出了强烈的成就感。鲁肃急于回家表功,于是和诸葛亮不再停留,立即上船,往江东而去。诸葛亮这个没有船票的乘客,就这样登上了他梦寐以求的救命之舟。

在客船中,鲁肃的兴奋劲渐渐消退,思维也变得理性起来了。他猛然想起,刘备身为大汉皇叔,一直东奔西走,投靠了很多人,但却没有一个善终的。如果自己把他引荐到江东,日后出了问题,岂不是要怪罪到自己头上?

鲁肃又想到,刘备之所以和那么多人都不能善始善终,就是因为他不甘屈身人下,时时有自立之心。孙权此时刚刚二十七岁,而刘备已经四十七岁了。孙权未经沧桑,而刘备却已饱尝艰辛。以孙权此刻的威望,恐怕是很难让见惯世面的刘备心服口服的。

鲁肃这么一想,就明白自己此前的想法太过一厢情愿了,心情不由冷淡下来。可是,他自己擅自做主邀请的“嘉宾”诸葛亮已经登船入舱了,又该如何收场呢?

解铃必得系铃人,鲁肃焦灼万分,左思右想,终于让他想到了一个“好”主意。他决定,对诸葛亮先行提出约束条件,让他见了孙权后不要胡言乱语。

鲁肃急于弥补自己的过失,非常生硬地对诸葛亮说:“你要是见了孙将军,千万不要据实而言,说曹操兵多将广。如果他问你曹操有没有攻占江东的意图,你就说不知道!”

诸葛亮见鲁肃的态度骤然转变,心里清楚鲁肃是突然想明白了。但是,诸葛亮接受你的邀请到东吴,并不是为了“公费旅游”而来的。你不让他说这个,不让他说那个,他心中早有定念,怎么可能听你的摆布呢?

但诸葛亮知道,如果此刻就和鲁肃翻脸,自己到岸后就会被遣送回夏口。这个面见孙权的机会是唯一可以让刘备绝地逢生的机会,绝对不容错过。因此,诸葛亮只是回答说:“不须子敬叮咛,我自有对答之语。”

诸葛亮也只能这样回答。要是虚伪承诺,顺了眼前的鲁肃,当然可以蒙蔽鲁肃一时。但诸葛亮早已想好了与鲁肃所嘱截然不同的答辞,不可能自缚手脚。所以只能含糊应对,以免日后落了当面欺骗鲁肃的口实。诸葛一生唯谨慎,就是体现在这种种的细节之中。

鲁肃见诸葛亮不肯承诺,心里更着急了,一连嘱托了几遍。诸葛亮却只是含笑不语。这个举动惹毛了鲁肃。鲁肃心想:“你要是做不到,那我就不让去见孙权了。”

鲁肃这招也算是釜底抽薪,任诸葛亮再神通广大,也没有任何施展的可能。眼看诸葛亮的江东之行,就要成为“软禁之旅”了,但是情势的发展最终超过了所有人的预料。

就在鲁肃赶赴夏口这短短几天中,整个江东已经陷入了一场漫天遍地的超级恐怖之中。其肇因就是曹操给孙权写了一封信。

就是这封信,改变了整个情势的走向,也最终改变了整个天下的格局。

……

心理感悟:一心只为自己做嫁衣裳的人,往往是在为他人作嫁衣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