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穿帮:民国军史中的以讹传讹
17607500000011

第11章 抗战时国军没有团参谋长

团级设参谋长职,在我军是始终如此。但国军的情况并不如此,除北伐战争的一个短时期曾在团这一级设置参谋长以外,豆多的时期则并没有团参谋长的设霞。像电视剧《亮剑》中出现的团参谋长,还有《苍天》中出现的少校参谋长等,都是与史实不符的。

有关日军队中参谋长的话题,想再多说几句。

一、参谋长是什么时候开始有的

尽管说古代的军师就相当于今天的参谋长,但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参谋长在中国的出现,是自清末编练新军开始的。

在这之前的军队,湘、淮军和八旗、绿营、巡防营等,都是以营为基本单位。营的幕僚一般有文案人,委员3人等组成。营之上的军队单位系临时编组,其幕僚亦多带有临时性质,基本也全由类似文案的文人主事。这文案,就是个幕僚长,类似于军师,硬要将其比作军队中的参谋长,极勉强,因为他距现代意义的参谋氏差得太远太远了。

1895年,极具划时代意义的小站练兵开始了。袁世凯在这个时候,国开始了全面模仿德国日本的建军模式进行新式建军。经过近十年的摸索,到1904年,清廷以袁世凯的奏折为样本,颁布了新的军制,开天辟地有了镇(师)、协(旅)、标(团)、营、队(连)、排、棚(班)的编制体制。伴随而来的,便也有了参谋长的编制。

不过参谋长的名称开始时却并不一致,也不是这个叫法。新军中,以镇为平时最大编制,镇的指挥官称作统制宫,统制官以下,设一正参谋宫辅佐统制官进行指挥,“赞佐号令,参画机宜。”

那时还有军的编成,为战时临时编组军的指挥官(称总统宫)之下设司令处。该处内设总参谋官一员,执行和镇的正参谋官完全一样的职能。

这军的总参谋宫、镇的正参谋宫,完全就从德日军中的军参谋长、师参谋长照搬而来,其职能、作用、在军中的地位等,与德日军中的参谋长完全相同。

儿年后,暴发了辛亥革命,南方各省纷纷独立,创建民军,不久又在南京成立临时政府。各省民军开始采用了军、师、旅、园、营、连、排、班这样的称到今天也没改变的编制层次与名称。由于当时领导革命的军中骨干,基本全是留日士官生,于是日军中的参谋长编制便也全部照搬到民军中来,在军、师两级,便也都建有类似的参谋长一职。因各省均是以独立革命的形式各摘各的,也可能是因为各自翻译时不尽相同的原因,因而其参谋长的称呼便也五花八门,有的称总参谋,有的称正参谋,有的称参谋正长,有的称参谋部长,有的称参谋总长,也有的就叫参谋长,但其职责地位等,也全与德日军中的参谋长完全一致。

民国建成后的1912年11月,上述纷杂的称谓统一更名为参谋长。自此开始,中国军队现代意义的参谋长得以确定其称谓。后来历经北洋军阀统治、国民政府统治,再后来新中国成立,参谋长一称便再也没有改变过。

二、参谋挠的阶级

因北洋建军是仿照德日陆军的,而德日军队中都只在师和混成旅以上才编制参谋长,故此时部队的参谋长总共有三级,即军参谋长、师参谋长和混成旅参谋长,在师辖旅以下各级,则没有参谋长的编制。

也由于向德日学习,因而此时各级参谋长的编制军衔也与今天我军的情况相比要低一些。当时,军司令官的编制军衔是上将,师长为中将,混成旅长为少将(中将),而军参谋氏的编制军衔仅仅是少将,师参谋氏的军衔仅仅是上校,混成旅的参谋长则仅仅是中校这也就是说,军参谋长的军衔低于师长而略等于旅长,师参谋长的军衔低于旅长而与团长等齐,混成旅参谋长的军衔低于团长而相当于营长。这与德日两军中参谋长的编制情况是完全致的。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结束后,中国历史跨入到国民政府时期。军队编造时,其编制体制有了些许的变化,其中的参谋长的编制也有变化。当时仍然以师为最高平时编制单位。参谋长仍然只在师或独立(混成)旅以上才编,师辖旅以下则不编。规定师长的编制军衔为中将,旅长少将,团长上校,师参谋长少将(上校),后改为上校(少将)。

可见此时的师参谋长的阶级地位,虽然仍然低于旅长,但已明显高于团长。混成旅或独立旅的参谋长,其编制军衔则基本以上校居多,少数为中校担任,和北洋时相比,虽然仍然低于团长,113.己明显高于曹长。

到了抗战开始后不久,师的编制改变,旅一级撤销,师直接辖团,此时的师参谋长规定的军衔仍然是上校(少将),参谋长的阶级已经高于下一级主宫。这是参谋民阶级地位抬升的一个大的表现,但也仅限于师这一级,军以上单位的参谋长仍然与下两级主官等同。如集团军参谋长的阶级略等于师长,战区参谋长的阶级略等于军长。

抗战时还有大量的独立旅,和十年内战时一样,独立旅参谋长基本是上校,中校可能也会有,但己极其罕见。因为团级没有参谋长,少校参谋长是断断不会再有了。

到了抗战后期,美军制式的参谋长开始进入国军编制,但直到国军在大陆溃败时止,这种体制却只在极个别的中央军中得以实施。美式参谋长所拥有的阶级仍然无法与我军的情况相比,即它的参谋长仍然只等于甚至略低于下一级的主宫。也就是说,从阶级上看,师参谋长赂等于低于团长,军参谋长略低于师长,兵团参谋长则明显低于军长。和以往德式参谋长一样,美式参谋长编制亦只设到师(整编旅)一级,再往下的团一级则仍然没有参谋长的编制。整编旅的参谋长基本全是上校。因为已经不存在更低级的单位编配参谋长,所以此时参谋长的最低军衔也就是上校了。

三、团参谋是什么时候布的

什么时候没的鼠然大陆时期的中国军队主要执行的是德军参谋长体制,但有那么一个短时期,则是执行的苏军体制。太革命时,因受苏联影响,黄埔建军便也有了苏军的影子,参谋长的编制亦是如此。一个最大的变化,就是参谋长往下设,在团一级也设参谋长。而且还有一个与前不同的,是参谋长的编制与地位要高于下一级的主霄,即闭的参谋长的地位高于营长,师参谋长的地位高于团长,军参谋氏的地位高于师长。当然这是理想化的情况,实际运行中,则因为习惯的原因,却未必全部如此了。到是后来国共分家,中共建军,则一直沿袭了这一体制,从红军时起,便有参谋长,而且参谋长的阶级直高于下卢级主宫,直到今天,没有大的改变。而且还有一个短时期,即新中国成立后的一个很短的时期,志愿军中的营一级还曾编有参谋长,这怕是世界参谋长历史上最低级别的参谋长了不过这一参谋长的设置时间极短,便又取消了。

这种苏联和式的参谋体制,在国军中只是罢花一现。北伐还没结束,也没有什么明文规定,由于“四一二”政变后,苏联的影响降低,部队扩充太快,团这一级参谋长也就无形中取消了。而实际上,即使在北伐途中,许多后来收编的军队,仍然还是北洋时的旧制,团一级、旅一级都没有参谋长。

至于抗战时,国军中更是不可能在团一级还有参谋长了。由于国民政府时期军系庞杂,军政各行其是,印象中,似乎有的军阀部队中曾将参谋长设到旅一级,但极罕见,亦极短暂。团一级,则除了中共领导的军队外,任何军系中都绝对从来没有过参谋长的编制。

四、参谋佳的人蛊

从1904年开始,到整个民国时期,军队的合成化已逐渐形成。指挥这样的军队,指挥官可以由行伍出身和军官担任,而参谋长就必须得由毕业于军官学校的军官担任不町,不然你没法完成那专业性极强的参谋作业。就是纯粹全以老粗担任指挥官而看不起军校生的西北军、直鲁联军等军队中,各级参谋长,也全是由以保定军校毕业生为主的军官担任就是全以步枪为装备的军队中,由于你的对手未必也全都只有步枪,所以对参谋长在参谋作业上的要求仍然很高,故即使在装备极端落后的军队中担任参谋长的,仍然全部是军校学生。

北洋建军初期,部队各级的参谋长多由留学日本的士官生们担任,到了二十年代后,则基本以保定军校毕业的军官为主,到抗战时,有陆军大学学历而担任参谋长的又多起来。这期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公布陆军参谋任职规则令》中规定,“各部队参谋长、副参谋长、参谋处长(作战参谋),以选用陆军大学毕业学员为原则”军事委员会曾先后在武汉、重庆两次召集全国军以上参谋长开会,到会的一百多个参谋长中,陆军大学毕业的学生占了绝大多数,几乎成了清一色。

在旧中国,除苏、美制式的参谋长曾极短暂地应用于旧军队外,德军参谋长的模式长期占据着统治地位。德军认为,参谋人材在学识、修养、业务乃至个人性格、气质等方面都应区别于指挥官而另有要求如对指挥官来说,要求的是忠诚、承担全部责任的勇气、胆量、果敢、自信等。而对参谋来说,要求的则是博学、缤密、细心、慎重、协调等。日军建军完全是向德军学来的,对参谋与对将帅也有着完全不同的要求。如日军著名军事教义《统帅参考》,使认为一个好的参谋长可能正好是一个不称职的指挥官,所以战前的日军一直不主张参谋与指挥官的岗位是可以调换的这思想,长期以来对日中国的军队造成了相当深重的影响。这一影响所产生的后果,从好的方面说,对于提高参谋队伍的修养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是有利于司令部暨参谋队伍建设的。从不好的方面说,则在较长时间内限制了参谋长转任指挥官的机会,使之多数成为终身的参谋长。特别是冯玉祥的西北军、张宗昌的直鲁联军、西北马家军、孙殿英匪军、刘振华的镇寓军中,这种情况就更显突出,许多在这些部队中的参谋长,终至该军覆没时止,都得不到带兵的机会,除极少数与军队首领建立了某种特殊关系者外,绝大多数自始至终都只是担任参谋长。

五、参谋长的地位

在军阀部队中担任参谋长,其作用与地位如何,受制于指挥官的因素极大。

他要是一个放权的人,你的作用发挥就大:你和他处得好,下面就听你的,你说什么都算数;他要是一个不喜欢放权的人,你就什么也干不成:你要是和他处得不好,你说什么也不好使,甚至连马夫、伙夫可能都要欺负你。

这也就是说,由于各派系首领的出身不同,用人方式的不同,各军队中参谋长所能发挥的作用和地位也是不同的一般来说,在湘军、川军、粤军、桂军、东北军、晋绥军等部队中,参谋长的地位要高一些,作用发挥的要大一些,不少参谋长可以升任指挥官,上述军系中各主妥将领均由保定生担任,也说明了这一点。而在如冯玉祥部队、张宗昌部队、西北马家军、刘镇华部队、孙殿英部队中,参谋长在地位上是偏低的,在作用上是发挥得不够的。在这些部队中服务的参谋长,只是受雇于军队指挥官,代行作战、训练等参谋业务并对指挥官定下决心提出建议而已。他们普遍被看作外人、佣人,而不被当作自己人,不能进入部队的领导核心。在有关军队的旗帜问题、建军的方略问题和用兵选将问题等重大决策上,他们是无权建议的。即使有的指挥官也会征询他们的意见,也只是出于个人的原因,而不是必需的程序与准则。即使他们和指挥官的关系十分的密切,也只能作为私人贵宾那般受到礼遇与尊重,而不是以参谋长的身份受到应有的敬畏。

在中央军中,因为部队指挥官与参谋人员的政治派别同出一脉,故早在抗战之前,各级部队的参谋长的性质和地位便与地方派系军队中的参谋长有了较大的不同。一个是地位有了提升。当时曾明文规定,参谋长是指挥官的主要助手,指挥官下达命令,须与参谋长联署,如果参谋长认为某个命令与上峰意旨不符,有权拒绝签署,这就无形中提高了参谋长的地位和权威。再有每个是转为队官成为必然。颁行了“经历调任”制度,即今天所说的岗位轮换,规定队官(部队带兵主官)与参谋(广义的参谋)职务定期调换,以增加军官阅历虽然此项制度落实得并不好,但参谋长升任带兵主官的可能已经从法规上得到了保证,也有了较多的实际的例子解放战争时期曾担任军长等高级指挥官的符昭毒、赵秀昆、赵子立、郭汝瑰、盛文,罗列、吴鹤云等,便都是多年担任参谋长又转任指挥官的。

总之,旧时参谋长的地位与作用,全无一定,牛上天去的,有的窝囊到家的,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