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为了更好地出发
17598300000013

第13章 魅力北湖(7)

北湖区交通部门注重统筹兼顾,坚持建管并重,加强公路管理,优化重点工程施工环境,不断推进交通企业改制改革,激发内生动力,形成交通事业共赢发展的强大合力,开创了交通事业发展的新局面。一是大力协调,优化工程建设环境。专门成立了区武广办、厦蓉办、G107绕城线协调指挥部,会同区优化办及公路沿线乡镇建立了区、乡、村和项目业主“四级联动”机制,全力以赴抓协调,每周定期召开工作例会,会商解决问题,三年来共协调解决3200多个项目建设问题,没有发生一起越级集访事件,为重点工程提供了良好的施工环境。二是加强公路管理,强力推进车辆超限超载治理。2010年3月,北湖区全面启动车辆超限超载治理。由区政府主要领导挂帅,分管领导带队,从区政府办、交通部门等单位抽选120余人,分成3个固定点和1个流动巡查队,实行全天候24小时治超,强力推进治超工作深入开展。经过近两年的艰苦努力,共出动执法人员6.1人次,上路巡查过往运输车辆45.7万台次,处罚违规车辆1.2万台次车,卸载货物1.15万吨。同时大力从源头上治超,查处、拆毁、整顿和关闭88个违规改装运输车的厂家、违法装载货场煤场251家,查处非法改拼装车辆2500多台。全区车辆超限超载率由去年3月份的80%下降到目前的0.10%以下。三是加快改制改革,形成交通建管合力。区交通局加强双联工作,局属企业市一运公司改制工作取得重大进展,改制工作进入攻坚阶段。同时,从2009年起,北湖区全面稳妥地接收了公路管理局、107国道管理处、运管一所、交通建设安全质量管理站等6家下放单位,共接收安置520多名干部职工,并开展正常工作,为加快北湖交通建设和管理迈向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奠定了基础,凝聚了合力。

【思考与分析】

一是政府高度重视。北湖区政府将公路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列入月度工作安排,近年来,北湖区先后制定并实施了农村公路建设工作方案、交通大会战、交通大建设工作方案等一系列工作方案,对交通工作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建立了激励机制,与领导的工作业绩、职务升迁挂钩,奖优罚劣,严格考核,大的工程项目均成立指挥部,由区级领导担任指挥长,工作力度大。

二是加大投资力度。北湖区采取财政拨款,银行贷款,干部职工集资,向上级争取,村民“一事一议”等集资办法,多渠道筹集公路建设资金。财政先后按3.5-10万元/公里分不同的乡镇安排通村公路砂改砼工程配套资金,先后按14-24万元/公里安排通乡公路砂改砼工程配套资金,共配套资金4965万元。2010年,成立区交通建设投资公司,以此为交通建设资金平台,采取BT模式建设,大大推进了重大工程项目建设。2012年9月,北湖区委、区政府为解决交通建设项目资金周转不畅、流动资金短缺的状况,制定并实施单一资金信托货款工作方案,计划实现受托认购信托产品资金3万元,实现单一资金信托货款3亿元。成立区四家班子主要领导担任顾问,区分管领导任组长,区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实施北湖建区以来最大规模交通公路建设资金筹集工作,为交通项目建设提供坚强的资金支持。

三是建设良好环境。“大路大富,小路小富,无路不富”已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共识,按照工程项目成立相应指挥部及协调部门,公路建设沿线乡镇均成立协调机构,政府相关部门通力配合。同时,创新协调工作方法,建立一案一研究、一事一交办、一周一调度、一月一讲评“四个一”工作机制,实行项目联系人制度及项目联系卡制度。完善的协调工作机制,为公路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施工环境。

【他山之石】

深圳创新五项机制 推进交通基础设施项目提速提质提效

一是构建网络化交通大建设工作机制。按照“三统三分”(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筹盘子、分级管理、分级负责、分块实施)的原则,形成棋盘式、网络化、全覆盖的交通建设工作局面,构建市政府与各区政府在交通公用设施建设、养护工作上的无缝对接和快速联动机制,大大加快了交通建设和养护的工作效率。

二是创新“规、立、动”推进机制。充分发挥交通建设项目一体化管理的体制优势,统一协调推进项目规划、立项、建设工作。构建“交通规划—项目库—年度计划—项目前期—动工建设”的工作链条,实现了交通建设项目从以往分散、无序、割裂、低效的交通建设模式向集约、有序、统一、高效的建设模式转变。

三是实施“批量处理”工作机制。实施《交通建设工程批量招标管理办法》,对中小型项目的咨询、勘察、设计、环评、水保等前期工作进行批量招标,节省前期工作时间,加快了项目推进速度;推进实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管线迁改工作合作框架协议》,规范固化全市路网电力、燃气、水务等管线迁改工作模式,改变以往一路一议、一事一议的管理方式,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四是推进项目精细化管理机制。建立了工程项目汇总表、工程项目重点表、工程项目进度倒排表和项目档案。集成交通建设工程项目所涉及的规划、立项、建设等相关信息,以表格为载体,以数据为支撑,定性转为定量,直观、动态、精准地反映工作状况,大大提高了管理效能。建立健全工程例会制度,把所有涉及工程项目的分散事项集中通过例会讨论、研究,集体决策,实现工程项目决策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集中化。交通建设项目全面纳入三级责任体系,实行编码管理、刚性督查。

五是完善部门协调联动机制。不定期组织召开市发改、规划国土、财政、监察、审计等部门参加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联席会议,协调解决了部分项目的征地拆迁难以及项目资金拨付难等问题,形成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

【延伸阅读】

《北湖区交通大建设工作实施方案》内容摘要

通过全力开展交通基础设施大建设,不断提高公路等级,优化路网结构,提升交通运输能力,构建对内大循环、对外大联通的交通网络,加强管养,全力打造平安和谐交通,促进我区转型跨越发展。

1、加快干线公路建设,畅通进出口道路。协调配合厦蓉高速北湖段、桂宁高速北湖段、G107国道绕城线等境内主干道建设;抓紧谋划桂阳团结经同和至华塘、保和的17公里郴城西环线公路建设;完成郴州至桂阳(北湖段)16公里、G107板子楼至造纸厂、城前岭至万寿桥公路13公里、X057华塘至保和段10公里升级改造建设。

2、优化农村公路路网结构。打通断头路、完善联网线、全面实现乡与乡之间互通;实施“以奖代补”机制,逐步启动通组公路建设、构建区内循环的路网结构,完成农村公路通畅工程55公里。

3、提高普通路网养护水平。全面完成普通公路大中修任务和农村公路日常养护工作;完成危桥改造工作任务,消灭五类危桥;公路养护实现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干线公路路况优良率达85%以上,农村公路路况优良率达70%以上。

4、加快公路通道绿化建设。全面完成市下达的文明样板路建设任务,完成干线公路绿化32.77公里,农村公路绿化180.17公里。

5、加快农村客运站场建设。90%的乡镇有农村客运站,50%的行政村有招呼站。

老工业区的新生命

——下湄桥街道致力打造郴州市“老街新区”典范

【背景】

转型发展——这是正在焕发新生命的城市老区下湄桥的最精确描述。下湄桥过去是老旧的街道和陈旧的厂房汇集的老式工业区,现在却是崭新的城市功能区。

过去的下湄桥,街情可谓“一穷二复杂”:“穷”既表现为基础差、居民穷,又表现为街道收入不高、财政困难;“复杂”则表现在下湄桥是个社会问题集中、管理最为棘手的城郊结合部,存在“工农兵杂毒病”众多人数的社会特殊群体(即改制企业移交给社区的单位人多、农转非居民多、涉军上访人员多、租住的社会闲杂人员多、往来的涉毒人员多、智障人及残疾人多)。尽管特殊的街情带来种种艰难,但街道全体干部职工团结奋进、攻坚克难,抢抓机遇,乘势大干,奋力建设了一个不仅在地域面积上,更是在经济社会上实现大发展、大跨越的新街道。

【探索与实践】

魅力下湄桥——焕然一新

下湄桥街道以城市北提和“三区”建设提质改造为契机,着力抓好“三个突出”,即突出管理机制的创新,强化工作责任;突出宣传工作的力度,全面提高城管意识;突出重拳整治,不达目的决不收兵,大力开展市容整治和美化亮化工作,如:背街小巷的改造、南岭大道下湄桥段的提质、马路市场的整治、查违控违、扬尘治理等等。如今,辖区面貌焕然一新,摘掉了“脏乱差”的帽子。

区划调整带来巨大的机遇,下湄桥不但成为郴州“西扩北提”的北提主战场,北湖区的“三区”建设焦点,而且“三城品牌”中的“龙女温泉城”更是一场重头戏。以龙女温泉城为核心的地域是通过开展“两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专项改革试验,打造一个以“一化三区”为框架的示范区。“三区”:以龙女温泉为中心的休闲区,重点发展以温泉文化为主的旅游休闲度假集群产业,打造温泉养生之都,探索文化体育旅游资源整合与共享的新机制;宜居区重点发展现代商务、教育产业和服务产业,通过开展迁村腾地、土地增减挂钩试点,探索城郊村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新机制;商贸区重点构建一个商业要素集中、能充分满足城市发展方向和特色商务需求的物理空间,将“商贸拉动”成为三大发展战略之一强力推动,让全新的商贸格局在创新中崛起。

实力下湄桥——退二进三

随着郴州经济的快速发展,下湄桥老工业区的部分区块早与城市发展不相适应。区块内企业规模小,老式住宅、厂房参错其间,形成了不伦不类的混杂区,影响城市品位的同时,阻碍了城市商业及居住区的扩张。

街道通过近年的退“二”进“三”(退出第二产业,发展第三产业),加快老工业区的腾飞;通过对商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开发区的建设,配套建设规模性的商务、旅游、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转型升级示范基地,促进老工业区企业的全面转型升级。

随着硬件环境的提升,下湄桥街道吸引了新泓信等一批大集团入驻,产业的转型升级进一步提升了人口结构,缓解了社会管理、资源供应、环境承载的压力,形成了环境提升推动产业转型,产业升级带动城市发展的良好互动。

生态下湄桥——休闲地标

下湄桥拥有郴州市区最大的生态片区:龙女温泉城。龙女旅游综合区主要呈现为“一心”(旅游服务中心)、“三轴”(旅游发展轴、居住发展轴、生态发展轴)、“五片”(休闲商务会议区、健康体育区、温泉文化区、温泉度假区、高尚温泉居住区)的结构,突出发展生态旅游、休闲度假、景观地产,打造了全国利用温泉新典范。

“红花尚需绿叶配”,有核心生态区更需要周边城区有同样高档次的配套设施和管理。街道抓住郴州“两城”建设、“三城”创建和城市扩容提质的有利时机,开展了“门前三包”、“限摩规电”、“治超”、“查违”等专项行动;107国道提质改造完工,12条背街小巷改造完工,另8条背街小巷的改造已报批即将动工;同心河治理已进扫尾阶段,温泉路改造已作规划;公厕、垃圾站、路灯、绿化等一大批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相继实施;辖区卫生实行精细化管理和网格化管理,为每条背街小巷、小区庭院配备了清扫员,积极开展整治活动和实施美化、亮化、净化工程,辖区卫生和环境有了明显改善。

环境优美、社会和谐,下湄桥林木覆盖率已达30%,居民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随着温泉文化与绿色生态相融合的休闲旅游文化体育业的兴起,下湄桥正逐步成为融自然与人文内涵于一体的新兴绿色生态宜居街道。

开放下湄桥——投资洼地

随着区划调整,下湄桥地域面积由原来的8.16平方公里增加到19.32平方公里,人口状况复杂、商业改造拆迁成本较高等原来阻扰经济社会发展的负面因素被减弱,为推行新模式提供有利的物理条件。街道探索融资新机制,采用BT、BOT等模式,拓宽了融资渠道,变资源为资产、变资产为资本,盘活地热、水及土地资源,使生态、经济、社会综合效益最大化。通过新的融资模式,街道已全面推进南岭大道线和龙女温泉城建设,启动新行政服务中心建设,发展势头日益强劲。按照北湖区委区政府制定的奋斗目标,街道办事处将结合生态环境建设以及项目建设,以产业为支持,以项目为抓手,以生态为屏障,促进城郊一体化建设,做大做强园林城市建设,力争通过3至5年的努力,把下湄桥建设成为宜居、宜游、宜商、宜政的和谐幸福新城区。

幸福下湄桥——居民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