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并不严肃,细尝瘦瘦的幸福
不管到了哪里,我都一直留恋那令人愉快的悠闲生活,对唾手可得的荣华富贵毫无兴趣,甚至厌恶。
——(法国)卢梭
有位网友在博客里提到了一件温暖的小事:在肯德基门口,一位年老的乞丐进去买了一支甜筒给自己的乞丐老伴,然后,自己坐在旁边默默地看着她吃。作为消费者,他们自然是有权利在里面坐着吃的,但他们没有。当他们悄悄地坐在门外品尝这“卑微”的幸福时,我想,在他们的爱面前,在那个动人的瞬间,我们才是卑微的。
当我们穿行在陌生城市里的熟悉街道,当我们出入于高楼大厦里的小小格子间,当我们在每个清晨的车水马龙里昏昏沉沉,当我们在每个夜晚的灯火辉煌里疲惫不堪……也许,我们早在匆忙中遗失了这种“爱”和“被爱”的能力了吧,更不必说用细微的心去观察这个世界,发现她的温柔和美丽了。这就难怪在中国的《幸福白皮书》里,四川、福建等地的幸福指数最高,而经济最发达的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的指数反而最低。这样的“不够幸福”,或说富庶表面之下的“伪幸福”,虽是人们心照不宣的共识,却不是我们最初追寻的真实。我们渴望的是像“小王子”一样,守护着一个小小的星球和星球上唯一的玫瑰。每天的工作则是:坐在自己的星球上,看日出和日落……
真正的幸福可能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难,它甚至和梦想、圆满、成功这些宏大的词汇无关。林语堂先生说他的幸福就是:“一是睡在自家的床上,二是吃父母做的饭菜,三是听爱人给你说情话,四是跟孩子做游戏。”仔细想来,有哪一条很困难呢?我们也许只是还没来得及发现这些茶米油盐的滋味而已。其实,不管是大明星,还是小老百姓,只有安心品尝自己的生活,不管咸淡,不论苦甜,始终甘之如饴,才能从任何一种境遇里都尝出幸福的味道。
海明威在海边欣赏波浪,看海鸥飞翔,能从中找到生活的情趣;史怀哲非洲行医,虽然生活条件艰苦,但丰富的精神生活带给他无比充实的人生。有的人天天吃喝应酬,却兴味索然。这些人活得很累,也缺乏适当的轻松感和幽默感,他们像在身上穿着一件厚重的铠甲,既不能活动自如,又不能果断摆脱,只好于重负之下步履蹒跚。
其实,生活没有那么严肃,我们的心灵也具备幸福所需的一切要素。唯一的问题是:你打算何时停下脚步,回头细尝这份专属于你的幸福温度呢?
彼得拿着刚买的牛奶冰激凌,边走边吃,感到十分快乐。忽然一不小心,整支冰激凌掉在了地上,和泥沙混在一起。
彼得愣愣地站在那里,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只是睁大了眼睛看着地上的冰激凌。
这时,一个老太太走过来,对彼得说:“好吧,既然你碰到这样坏的遭遇,脱下鞋子,我给你看一件有意思的事情!”
老太太说:“用脚踩冰激凌,重重地踩,看冰激凌从你脚趾缝隙中冒出来。”彼得照着她的话去做了。
老太太笑着说:“我敢打赌,这里没有一个孩子尝过脚踩冰激凌的滋味!现在跑回家去,把这有趣的经验告诉你妈妈。”
彼得微笑了起来,老太太补充说:“要记住!不管遭遇到什么,你总可以在其中找到乐趣!”
这件事使彼得很受启发,让他很快学会了这种处世方法。
不久后的一天午后,一场大雨在地面上形成一个个小水坑。彼得的妈妈带着他,小心翼翼地避开人行道上的积水。不料,一辆计程车从身边疾驶而过,将两人的身上溅满了水。
彼得的妈妈很生气,旁边的彼得却兴奋地对妈妈说:“遇水则发,我们要发了。”
正在生气的妈妈听到这样可爱的童言稚语,不禁莞尔一笑,两人快快乐乐地踩着积水回家了。
我们常常喜欢用一成不变的方式来处理问题,当心爱的冰激凌掉地上的时候,第一个反应就是生气;当一大早穿上漂亮的衣服准备上班的时候,却莫名其妙地被污水弄脏,第一个反应就是抱怨,总觉得生活对我们不公平,总是有一些令人气愤的事情来搅乱我们的安排。其实,这些事只是偶然,关键在于我们如何看待。
以智慧著称的犹太人说:“这个世界上卖豆子的人应该是最快乐的!因为他们永远不必担心豆子卖不出去。”假如他们的豆子卖不出去,可以拿回家磨成豆浆,然后拿出来卖给行人;如果豆浆卖不完,可以制成豆腐;如果豆腐卖不成,变硬了,就当作豆腐干来卖;如果豆腐干卖不出去,就把这些豆腐干腌制起来变成腐乳。
是的,智者从来不把生活严肃化,他们总是感谢上苍给予他们的现有的一切,将手头的每一份瘦瘦的幸福,都仔细品尝一番,久而久之,他们自然也拥有了尝遍人间百味的能力和机会。
幸福就是找个温暖的人过一辈子
如果我们没有这样深情地爱过,盲目地爱过,我们应该就不会伤心了。可这样的人生,还有什么意义?
——(英国)彭斯
关于爱情的魔力,有人做过很有趣的总结:“人吵架为什么嗓门会那么大?因为彼此心的距离太远了,要大声才会听见。为什么相恋时的情侣都是细声细语的,我们旁人却听不清?因为他们心在一起,所以无须大声也能彼此相通。”的确如此,爱情就是这么神奇,相爱的人之间,总是萦绕着各种奇妙的温暖。
高晓松在《恋恋风尘》里写道:“午夜的电影,写满古老的恋情,在黑暗中,为年轻歌唱。”爱情正是讴歌青春最动人的音符,是书写年轻最华美的形容词。只是,大千世界,上哪去找这么一个愿意与你一起唱歌写诗的人呢?又有多少人在青春的电影散场后,无奈地将那些没能唱出的歌曲,没能念诵的诗篇,悄悄封在心底?
我们的一生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也许,刚好够我们去找一个这样的人,安度余生。
一个男孩对一个女孩说:“如果我只有一碗粥,我会把一半给我的母亲,另一半给你。”小女孩喜欢上了小男孩。那一年他12岁,她10岁。
他们村子被洪水淹没了,他不停地救人,有老人、有孩子、有认识的、有不认识的,唯独没有亲自去救她。当她被别人救出后,有人问他:“你既然喜欢她,为什么不救她?”他轻轻地说:“正是因为我爱她,我才先去救别人。她死了,我也不会独活。”于是他们在那一年结了婚。那一年他22岁,她20岁。
那年闹饥荒,他们穷得揭不开锅,最后只剩下一点点面了,做了一碗汤面。他舍不得吃,让她吃;她舍不得吃,让他吃!三天后,那碗汤面发霉了。当时,他42岁,她40岁。
许多年过去了,他和她为了锻炼身体一起学习太极。这时他们调到了城里,每天早上乘公共汽车去市中心的公园,当一个青年人给他们让座时,他们都不愿坐下而让对方站着。于是两人靠在一起,手里抓着扶手,脸上都带着满足的微笑,车上的人竟不由自主地全都站了起来。那一年,他72岁,她70岁。
她说:“10年后如果我们都已死了,我一定变成他,他一定变成我,然后他再来喝我送他的半碗粥!”
最美的爱情,莫过如此。
其实,何止人类,就连许多动物都会用一生的时间去追寻自己的爱情。同心鸟、比目鱼,都是自然界中最具深情的动物。
法布尔在《昆虫记》里也提到了一种美得让人心醉的痴情昆虫——孔雀蛾。孔雀蛾全身披着红棕色的绒毛,脖子上还扎有一个白色的领结,翅膀上洒着灰色和褐色的小点儿。而他们之所以被称为“孔雀蛾”,是因为翅膀周围有一圈灰白色的边,中央有一个大眼睛,有黑得发亮的瞳孔和许多色彩镶成的眼帘,看起来就像是孔雀的羽毛一样。
孔雀蛾的生命十分短暂,只有两三个晚上,所以它们一生中唯一的目的就是寻找配偶。为了这一目标,它们继承了一种很特别的天赋:不管路途多么遥远,天色怎样黑暗,它总能找到它的对象。即使在最恶劣的天气条件下,孔雀蛾也会果断地飞出来,穿过层层树林的阻隔,顺利地到达目的地。
法布尔曾在某个五月初把一只刚孵化的雌性孔雀蛾罩在一个金属丝做的钟罩里。他当时这么做并没有特别的目的,只是一种习惯而已。可等到第二天早晨,当他再次来到这里时,发现满屋子都是雄性孔雀蛾。他惊喜地感叹道:“一共有多少蛾子?这个房间里大约有二十只,加上别的房间里的,至少四十只。四十个情人来向这位那天早晨才出生的新娘致敬——这位关在象牙塔里的公主!”
而在那之后的一个星期里,每天晚上这些大蛾们总要来觐见它们美丽的公主。那时正值暴雨季节,晚上更是一片漆黑,而法布尔的屋子又被遮在许多大树后面,很难找到。可是,那些孔雀蛾却不管这些,它们穿过无尽的黑暗和艰难的路程,只为见到自己的“心上人”。
法布尔最后深情地写道:“孔雀蛾不懂得吃。当许多别的蛾成群结队地在花园里飞来飞去吮吸蜜汁的时候,它从不会想到吃东西这回事。这样,它的寿命当然是不会长的了,只不过是两三天的时间,只来得及找一个伴侣而已。”
其实,我们的寿命又比它们长多久呢?几十年光阴,可能也就刚好够找一个可人的伴侣吧。许多年前,电视上有两只手表的广告词很流行,一个是飞亚达的“一旦拥有,别无所求”;另一个是铁时达的“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前一个是“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圆满,后一个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浪漫。
若不以浪子为职业,想必很多人都会选择前者,尤其是新婚之妇。三毛初嫁荷西时,一次新年钟声敲响之际,荷西让她快随着钟声许下12个愿望,三毛就默念道:“但愿人长久,但愿人长久,但愿人长久……”每个人都希望与自己心爱的人于携手处,只见花明月满,如鸳鸯、蝴蝶那般双宿双飞,最好能同化灰、化尘,博得个地久天长、生生世世。
其实,我们的一生都在奢求什么呢?大富大贵?流芳百世?都不是。我们不过是想和一个人过着再平常不过的生活,与他(她)一起坐卧行停,看云之光彩、竹之摇曳、群雀之噪鸣、行人之容颜——从这一切日常的琐事里,体味出无上的美好,有微妙的享乐,也有微妙的受苦。
是的,真正的幸福,就是找个温暖的人,过一辈子。我眼望住你,你伸手向我,这世间,就不再需要任何多余的温暖和美丽。
你的第一个恋爱对象应该是自己
如果说爱是一门艺术,那么,恰如其分的自爱便是一种素质,唯有具备这种素质的人才能成为爱的艺术家。
——(中国)周国平
有人说:“学会自爱,才是浪漫一生的开始。”当我们从别人那寻求安全感的庇护,找寻浪漫和幸福时,其实,我们更应该从自身出发,自尊自爱,自我滋养。我们必须先学会爱惜自己的身体,才能有体力承受周游世界的快意;我们必须先学会好好照顾自己的情绪,才能有心情接受不期而遇的美好事物;我们必须先学会充实自己的生活,才能有信心去面对人生的种种变幻和风雨;我们必须先学会爱上自己,才能以满满的爱意和笃定去和别人浪漫相遇、厮守终老。
劳拉和自己的男朋友相恋5年了,他们终于决定订婚。然而,就在订婚前的一个星期六,在商场,劳拉看到未婚夫和另外一个女孩拥抱在一起。劳拉很生气,跑上前拽住未婚夫,大叫道:“你最好给我解释清楚!”“没有什么好解释的,正如你看到的那样,我喜欢她,她比你漂亮、比你年轻得多。”劳拉快崩溃了,大哭了起来,引来了围观。
“可是,你明明答应要和我结婚的!”劳拉哭着说。
“对不起,我根本不适合结婚,我讨厌一成不变的婚姻生活。”未婚夫说。
“5年前你怎么不说?”劳拉大叫起来,接着拉住了未婚夫的衣领,威胁着说,“既然如此,那么,我要让你陪我一起去死。反正我已经浪费了5年的青春了,再也找不回来了”。她边说,边把未婚夫往马路上拉。还好,保安及时赶到,分了开他们。
他们分手了,劳拉开始暴饮暴食,她要把过去5年里想吃的东西都吃遍,为了保持一个令男朋友满意的身材,在那5年里劳拉每天都吃得很少。劳拉还剪掉了长长的秀发,因为那是为男朋友而留的。朋友们看到劳拉这样,都很伤心。
或许劳拉并不是因为失去了未婚夫而伤心,而是在那5年里,她没能真正地爱过自己,她一直以别人的标准过生活。然而,那个别人却并不感动于她的改变和付出,甚至正是因此而看低她、忽略她。这才是她如此伤心的原因:为了别人而放弃自我,最后反而被别人放弃。
作家素黑说:“自爱是生命最基本的原动力,像吃饭呼吸一样自然和重要,偏偏我们却失去自爱的本能,经常自虐危害自己。”的确,真正的爱,需要自我完善,需要付出必要的精力,而我们的精力毕竟有限,不可能狂热地去爱每一个人。在有限的生命里,有限的爱只能给予少数特定的对象,而这些特定的对象中首先应是我们自己。
从小到大,我们所受到的教育都是“与集体、与他人相比,我不重要”。因为害怕来自别人异样的眼光,害怕被批判,我们不敢大声地说出“我很重要”。我们的地位或许很卑微,我们的身份或许很渺小,工作也可能并不出色,但是这些并不意味着我们不重要。重要并不是什么自恋的词汇,它只是一颗心灵对自己生命的肯定和允诺。人最大的心病不是被人离弃,而是自我否定,不接受自己,而寻找别人爱自己。人的不完整不是因为失落了另一半,而是自我分裂,不懂自爱。
学习自爱的第一步,就是要懂得转移不良情绪,将大脑调到一个积极的频道。碰到不顺心的事情或在家中与亲人发生争吵,不妨暂时离开现场,换个环境,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或者同别人去侃大山;或者听听音乐,看看自己喜欢的书;或者将这种压抑的情绪向好友痛快淋漓地倾诉出来;或者采用剧烈运动,把某些无用的东西当作泄愤对象。总之,把注意力转移到别的方面去。只有把原来的不良情绪冲淡赶走,才能重新恢复心情的平静和稳定。
自爱也需要决绝和狠心。人们之所以不能做到自爱就是因为人太懦弱,宁愿花很多时间和精力叫苦,也不愿意行动来拯救自己。自爱是行动,马上行动。先与自己建立良好关系,相信自己,相信自己内在有个神圣的空间,相信自己有能力自我改善。然后,感激身体对自己的不离不弃,为自己默默地付出,散发内在的慈悲。要知道,对自己的生命完完全全地负责,才是真正的爱。相信自己的未来会很美好,让自己时刻处于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不管面对什么样的困难和挫折,都能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去处理。不管现实多么残忍,都应该相信光明的未来就在前头,相信明天会更加美好。
最后,自爱还要学会筛选记忆。在人生的旅途中,有时荆棘丛生,有时铺满鲜花,有时忧心如焚,有时其乐融融,对此应进行精心的筛选,不能让那些悲哀、凄凉、恐惧、忧虑、彷徨的心境困扰我们。对那些幸福、美好、快乐的往事要常常回忆,以便在心中泛起层层涟漪,激发开拓未来的信心,而对那些不愉快的事情、诸多的烦恼,则要尽量从头脑中抹掉,切不可让阴影笼罩心头,导致丧失前进的动力。
懂得并学会爱自己,并不是夜郎自大的无知和狭隘,而是源自对生命本身的崇尚和珍重。这可以让我们的生命更为丰满和健康;可以让我们的灵魂更为自由和强大;可以让我们在无房无居的时候,亲手建造起我们自己的宫殿,成为自己精神家园的主人。
自爱是一切爱的基础,一个不懂得爱自己的人更加不会爱别人。
人生不设限,做个“随性素食者”
我相信他们只是为了责任而吃,倒不是为了热望而吃。这些人当然和一切极端的,一本正经的素食者一样是白痴。
——佚名
人生本是一场自由的冒险,是一段惬意的旅程,但许多人总是被固有的限制约束住手脚,无法挪动自由前行的脚步,自然无法在幸福的田园快乐漫步。在他们眼中,有些规定就是金科玉律,不能触碰和违反,一旦违反,自己就会受到谴责。但是在林语堂先生看来,很多规定都是人为的限制,是对心的束缚。他曾经在《一个素食者的自白》中谈到,他是个随性素食者,不是“主义素食者”。“主义素食者”为了某些所谓的责任和戒律而强制吃或者不吃什么。随性素食者则吃肉可,吃菜也可,他们不会强硬地限制自己和强迫自己。林语堂先生自诩做一个素食者是好的,但别做一个极端的素食者。理性的戒酒者有时也会喝上几杯。问题随时都有,关键是要灵活处理,不要自我限制。
随性素食主义者和“主义素食主义者”反映的是限制与灵活应对的问题。无论怎样的事,都不能让心受到限制,一旦挣脱不了心灵的缰绳,生活就会遇到麻烦。
一个小孩在看完马戏团精彩的表演后,随着父亲到帐篷外拿干草喂养表演完的动物。小孩注意到一旁的大象群,问父亲:“爸,大象那么有力气,为什么它们的脚上只系着一条小小的铁链,难道它无法挣开那条铁链逃脱吗?”
父亲笑了笑,耐心为孩子解释:“没错,大象是挣不开那条细细的铁链。在大象还小的时候,驯兽师就是用同样的铁链来系住小象,那时候的小象,力气还不够大,小象起初也想挣开铁链的束缚,可是试过几次之后,知道自己的力气不足以挣开铁链,也就放弃了挣脱的念头。等小象长成大象后,它就甘心受那条铁链的限制,而不再想逃脱了。”
在大象成长的过程中,人类聪明地利用一条铁链限制了它,虽然那样的铁链根本系不住有力的大象。在我们成长的环境中,是否也有许多肉眼看不见的铁链在系住我们?而我们也就自然将这些链条当成习惯,视为理所当然。于是,我们独特的创意被自己抹杀,认为自己无法成功致富。我们告诉自己,难以成为配偶心目中理想的另一半,无法成为孩子心目中理想的父母,无法成为父母心目中理想的孩子。然后,我们开始向环境低头,甚至开始认命、怨天尤人。
所有的限制都源于内心,所有的难以突破都是自认为无法突破。就像林语堂先生说的素食主义者,当我们做每件事前都在想着主义里的教条思维,那么每做一件事都会被限制在“主义”里,我们会变得拘谨、不敢创新和尝试,这样的状态下,做事和生活就很少有快乐与成功的感觉。所以,我们要摆脱自我设限,要敢于突破心的穹隆。
科学家曾经做过一个实验:把跳蚤放在桌子上,然后一拍桌子,跳蚤条件反射地跳起来,跳得很高。然后,科学家在跳蚤的上方放一块玻璃罩,再拍桌子,跳蚤再跳就撞到了玻璃。跳蚤发现有障碍,就开始调整自己的高度。然后科学家再把玻璃罩往下压,然后再拍桌子。跳蚤再跳上去,再撞上去,再调整高度。就这样,科学家不断地调整玻璃罩的高度,跳蚤就不断地撞上去,不断地调整高度。直到玻璃罩与桌子高度几乎相平,这时,科学家把玻璃罩拿开,再拍桌子,跳蚤已经不会跳了,变成了“爬蚤”。
跳蚤之所以变成“爬蚤”,并非它已丧失了跳跃能力,而是由于它为自己设了一个限,认为自己永远也跳不出去。尽管后来玻璃罩已经不存在了,但玻璃罩已经“罩”在它的潜意识里,罩在它的心上,变得根深蒂固。行动的欲望和潜能被固定的心态扼杀了,它认为自己永远丧失了跳跃的能力。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自我设限”。
你是否也有类似的遭遇?生活中,无论是遭遇挫折还是受到方方面面的限制,你是否会在遭遇打击后变得“乖”了起来?是否会屈从于“主义”,还是做出另外的选择?一个人只有善于打破“主义”的限制,率先从思想上解放自己,大胆思考,大胆做事,人生才能有所突破,才会更加快乐。随性而为,才能找到最适合生命的给养。
幸福不必“零存整取”,要“随挣随花”
最明亮的欢乐火焰大概是由意外的火花点燃的。人生道路上不时散发出芳香的花朵,也是由偶然落下的种子自然生长出来的。
——(美国)约翰·塞尔
我们的民族是个吃苦耐劳的民族。从古至今,我们的文化里都在宣传一种承受痛苦的精神,比如“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头悬梁,锥刺股”等,强调的是一种克己、勤勉的生活方式。这种文化无疑是有着积极意义的,但有时也会给现代人带来过重的心理负担。
生活中许多人都有意无意地将幸福当作一种奢侈品,认为自己只能在储存了足够的“苦”后,才能有资格享受“昂贵”的“乐”。比如有的人在读书的时候,明明家里不缺钱,还省吃俭用,每天用白菜、萝卜打发伙食。这种精神虽然可嘉,可青春期的你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平时学习又辛苦,不注意调节营养怎么行呢?到头来,不少人落下了胃痛或体质虚弱的毛病。
还有的人更厉害,竟然采取一种自虐性的进取方式,他们规定自己每天工作或学习要达到12个小时,也不管身体是不是受得了,一旦某天工作或学习状态不理想,尤其在受到别人“奋发图强”精神的刺激后,他们会义无反顾地甚至“开夜车”到天亮,用以惩罚自己的“不刻苦”。这种人我们在这里可能觉得难以置信,可真正用心一想,其实生活中到处都是。经常加班的你,不也是如此吗?
其实,这些人一般来说意志力都很坚强,品性也不错,却用功过头了。日复一日地惩罚和约束自己,会令大脑失去创造热情,意志力虽在坚持着,心智却是消极的,在这种状态下,能量虽然被大量地消耗着,但效率不高,因为大脑的兴奋度不够。另外也会加重身心的负担,不利于个人健康。
生命就像一场旅行,有既定的路线也有路旁美丽的风景。有时候,人太在乎目的本身,一门心思扑入其中,就会忘记生命中还有许多美好的事物同样值得珍惜。等到老去的时候,才惊觉自己只顾着追求和赶路,却从来没有轻松地享受过。这难道不是人生的悲哀吗?任何人的生命都只有一次,任何一秒对于人来说都是弥足珍贵无法再生的。幸福无法“零存整取”,你需要在每分每秒中去体会幸福,而不是把所有的幸福“储存”起来,尝遍了所有的苦再一次性享受幸福。
我们常常会对自己说“如果我考上理想的大学……”“如果我进了知名的外资企业……”“如果我付清住房的贷款……”“如果我得到提升……”“如果我退休,我就可以永远地享受人生”。但或迟或早,我们全会明白,生活中根本不存在什么驿站,也没有什么既定的路线。
生活中真正的乐趣就是旅行,就是不断遇见。与其反复后悔与幸福擦肩而过的机会,为什么当初不好好珍惜呢?寻找生命本真的乐趣,不因任何顾虑而战战兢兢,不为任何流俗而生活压抑,这样在生命的终点,就不会因为突然觉悟而痛悔不已。
那究竟如何随挣随花我们的幸福,珍惜我们的每次际遇,又能不受到挫折和逆境的打扰呢?其实,转个观念就行。
如果有一串葡萄,你无论如何都吃不到,那么就理直气壮地把它想象成酸的吧。葡萄没有吃到,如果再失去快乐,那是多么不值得啊!既然我们最需要的是快乐,就可以在心里骗自己一次。人生中总有我们永远都得不到的东西,在种种难以得到的事物面前,“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也堪称保持内心平衡的积极心态。有了积极乐观的心态,快乐就不会去往别处,它只能留在我们身边。
艾玛陪伴丈夫驻扎在沙漠的陆军基地里。丈夫奉命去学习,她一个人留在小铁皮房子里,天气热得受不了——在仙人掌的阴影下也有43℃。她没有人可谈天——身边只有墨西哥人和印第安人,而他们不会说英语。她非常难过,于是就写信给父母,说要丢开一切回家去。她父亲的回信只有一句话,这一句话却永远留在她内心,完全改变了她的生活:
“两个人从牢中的铁窗望出去,一个看到泥土,一个却看到了星星。”
艾玛反复读这封信,觉得非常惭愧。她决定要在沙漠中找到星星。
艾玛开始和当地人交朋友,他们的反应使她非常惊奇,她对他们的纺织、陶器表示感兴趣,他们就把自己最喜欢但舍不得卖给观光客人的纺织品和陶器送给了她。艾玛研究那些引人入胜的仙人掌和各种沙漠植物、动物,又学习有关土拨鼠的知识。她观看沙漠日落,还寻找海螺壳,这些海螺壳是几万年前——这里还是海洋时留下来的,原来难以忍受的环境变成了令人兴奋、流连忘返的奇景。艾玛觉得自己已不再难过,而是每天都在快乐中度过。
是什么使艾玛变得快乐了呢?沙漠没有改变,印第安人也没有改变,但是艾玛的心理改变了,心态改变了。一念之差,她把原先认为恶劣的情况变为一生中最有意义的冒险。她为发现新世界而兴奋不已,并为此写了一本书《快乐的城堡》。她终于从自己造的“牢房”里看出去,看到了星星。
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生活里有许许多多的美好事物,许许多多的快乐,关键在于我们能不能发现。每时每刻保持一颗敏感的心,简单的心,快乐的心,就能随时随地发现美好的事物,挣得幸福的资粮。
快乐很简单,是我们想得太复杂
世界上没有比快乐更能使人美丽的化妆品。
——(美国)布雷顿
生活中的你有没有类似的体验,有时候会刻意去压抑自己的情感,不让喜怒哀乐在自己的脸上表现得太明显,有时候是因为工作,不想让上司看自己像个什么都不懂的小孩儿,所以故作深沉;有时候为了一份合同,所以即使遇到百般挑剔的客户,心里讨厌得要死,也要在他面前把自己的脸挤成一朵向日葵,表现得很热情;有时候是为了让家人看起来放心,所以即使有烦恼也会佯装没事儿;还有可能为了所谓的形象,所以不敢放声大笑,怕别人瞟到自己的“丑态”。
太多时候我们给自己套上一个又一个假面具去应付身边的人,可事实却是:我们能骗过所有人,却骗不过我们自己。表面上我们因为这些“面具”,暂时达到了目的,可内心的苦处只有我们自己知道。这样的我们会快乐吗?这样的我们不快乐!
有个女孩儿经人介绍好不容易遇到个心仪的男子,而这个男人明显也对她有意思,拼命讲笑话给她听,她却担心自己的形象,生怕自己笑起来自己的眼角会绽开“一朵花”以及能看到几乎所有牙齿的大嘴把对方吓到。所以她不敢大笑,只是像淑女般略微矜持的微微一笑。结果对方误以为女孩儿对自己没意思,于是就没有再联系她。结果,一对“一见钟情”的男女就此擦肩而过了。其实这个时候女孩儿如果能放声大笑,那么对方也一定会感受到她的热情,也许一段美好的爱情就此开始了。
所以,当你觉得开心时,不要担心你心仪的人会看到你的“丑态”,如果你想笑,就使劲地笑吧,尽情释放内心的快乐,也让他看到真实的自己,真正爱你的人爱的本来就是最真实的你。
我们要想得到快乐,有时候就要适度地将自己的真实感受表达出来,让别人看到你真实的一面,也会为此更加信任你,同时也能促进两个人的关系更进一步。
我们小的时候,为什么过得那么快乐,因为我们想问题都很简单,看到好笑的,就大声地笑出来。我们长大了,为什么不快乐?因为我们想得多了,我们在意的太多了,我们用自己发明的一套“保护机制”将自己保护起来,觉得这样就会天下太平,相安无事。就像著名女作家波伏娃的那句深得女性赞同的话:“我渴望能见你一面,但请你记得,我不会开口要求见你。这不是因为骄傲,你知道我在你面前毫无骄傲可言。而是因为,唯有你也想见我的时候,我们见面才有意义。”可是,如果双方都这么想,那谁来第一个张口呢?
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为的就是安安全全、不受伤害吗?就像是乘坐一趟列车,当你到达终点时,你是想感叹“啊!终于安全地到了”,还是想说“啊!这次旅程可真有意思,遇到那么多有趣的人,笑得我肚子都疼了”?
聪明的你,自然知道如何选择。
除了放下心中的面具,想笑就笑之外,我们还要学会重拾往日的童真,这样才能感受到更纯粹的快乐。举个例子,如果你现在已经28岁,你还会去游乐场玩吗?当你跟你的朋友提出去游乐场玩的建议,可能他们会用一种非常鄙夷的眼神看着你,说:你都28的人了,还去什么游乐场,别再闪了腰!当时你会不会无地自容,然后因此就放弃这个想法?
相信很多年龄稍大些的人都会在心里有一些隐忧,担心自己的装扮或是行为给人一种“装嫩”的嫌疑,所以不免有些“缩头缩脑”。其实这大可不必,你可以这样告诉自己:难道我28了就失去去游乐场的权利了?游乐场都没规定年龄限制,我又何必给自己加那么多要求呢?
是啊,只要自己开心,去哪玩都成。如果你走进游乐场,你会发现,每个人的脸上都写着“HAPPY”,即使有的人因为玩了一个惊险的项目,脸上露出恐惧的表情,可是当他落地之后,无不是满心欢喜的,可能嘴里还直呼:真是太刺激了。
所以,如果你还在纠结我该不该去游乐场玩,我要是坐旋转木马,会不会被旁边的人取笑,我给自己买个冰激淋吃,再举个V形手势拍张照片会不会太傻了?我坐上云霄飞车,并且吓得大喊大叫,会不会像个疯子?当你有这些想法时,只能说你真是活得太没有“营养”了。
快乐不是别人说你很快乐,快乐是自己觉得真的很快乐!去疯一天,玩得出汗,玩得尽兴,你身边的中年人看到,也许还会想:这个人身体真好啊,真有体力啊,谁说他们不会为此嫉妒你呢?
除了娱乐,日常生活也有诸多的情景,是我们自己限制了自己。很多年龄稍微大的女人,都会有这样的纠结:处在这样一个尴尬的年龄,穿衣服穿得太成熟了显得自己老,穿得年轻一点又怕别人说自己装嫩。想找个又高又帅的男朋友,很多朋友会劝她:你醒醒吧,可是为此就找个“钻石老头”吧,自己又不甘心。碰上比自己年轻的男人向自己表白,会本能地拒绝,临了还会微笑地对那位“弟弟”说:我可不想“老牛”吃“嫩草”。瞅瞅,自己就把自己比喻成“老牛”了。这是大多数大龄女的痛苦根源,就是让年龄这座“大山”压得自己透不过气来,大到感情问题,小到是不是能去游乐场玩,这些大大小小的问题因为年龄而让大龄女们无比纠结痛苦。
现在的人无不是带着自己的年龄、称谓、身份来跟他人互动,但其实,这些东西都是很虚幻的。无论对人还是对己,都是贵在真实与真心的互动上,对你自己时,你要问自己的心,你的心里想不想这样做,这样做你会不会快乐,如果你的心给出的是肯定答案,那就去做。对别人,只要你在对方面前呈现的是真实的自己,不去考虑太多,你就会很自如地与对方相处,如果太过于计较自己的年龄、身份或是社会地位,那么你能得到的乐趣就会少很多很多。
所以这一切,其实都可以幻化成浮云,只要你肯让自己从它们的桎梏中解脱出来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