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幼儿教育学
17471100000001

第1章 幼儿教育学概述

一、幼儿教育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

因为教育对象的年龄不同,所以人们把教育区分为学前教育(包括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等不同的教育阶段。而各个教育阶段的教育任务、教育内容与方法又各不相同,具有各自的特点与规律,需要分别进行研究。

幼儿教育学是研究3~6岁幼儿教育规律和幼儿教育机构教育工作规律的一门学科。幼儿教育学的研究范围涉及幼儿园、家庭和社会,它的基本理论,不仅对幼儿园教育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且对家庭教育也有较大的指导作用。

幼儿教育学的任务是:总结我国幼儿教育的实践经验,研究幼儿教育的基本理论,引进国外幼儿教育的先进思想,探讨幼儿教育的运行规律,把握幼儿教育的发展趋势;通过对幼儿教育实践的理论研究,用科学的教育观念指导幼儿教育实践,不断提高幼儿园和家庭的科学育儿水平;为国家和有关部门制定幼儿教育政策、措施和进行幼儿教育改革提供理论依据。

二、幼儿教育学的特点

幼儿教育学源于古老的哲学思想,后又散见于17、18世纪的教育理论,直到19世纪中叶,才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至今不过100多年的历史。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幼儿教育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还很不成熟,需要不断完善。

幼儿教育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的构建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幼儿教育实践。幼儿教育学与幼儿教育实践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它的实践性表现在其理论研究面向实践、指导实践。同时不断发展着的幼儿教育实践又丰富了幼儿教育学的理论,所以幼儿教育学的理论来源于幼儿教育实践。

幼儿教育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幼儿教育学与其他相邻学科如哲学、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遗传学、生态学、伦理学、语言学、生理学、卫生学、美学等学科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幼儿教育学是在充分利用上述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最新科研成果,多维度、综合性地研究与探讨幼儿教育问题的基础上形成的独立学科体系。

幼儿教育学是一门不断发展着的学科。随着幼儿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幼儿教育的内容、方法在不断地完善、创新,教育经验在不断积累,教育理论在不断丰富,这必将推动幼儿教育学不断发展、完善。

三、幼儿教育学的形成与发展

在19世纪中叶,工业革命所带来的生产力的发展对幼儿教育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这在客观上促进了幼儿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与此同时,生理学、心理学研究的发展为幼儿教育学的独立提供了基础,使得幼儿教育学得以从教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学科。此时,专门的幼儿教育机构的建立和发展,积累了相应的教育经验;同时也急需要有系统的幼儿教育理论的指导。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幼儿教育学获得了自己独立的,快速的发展。幼儿教育学的形成与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一)孕育阶段

这一阶段从原始社会开始直到15世纪前,其主要特征是幼儿教育学的思想散见于各种论述之中,尤其是散见在相关的哲学著作中。

从人类的原始社会开始,人们就积累了教养儿童的经验,最初有关儿童教育思想的萌芽散见在谚语中。例如“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教儿婴孩,教妇初来”等。在我国古代早就有一些思想家总结了胎教和儿童出生后的家庭教育的实践经验,提出了宝贵的儿童教育思想。例如,西汉贾谊(公元前220~168年)在《新书》中记载了公元前11世纪周成王母注意胎教之说。《大戴礼·保傅》篇中曾记有殷周统治者如何注意胎教,如何为太子选择保傅人员。又如魏晋南北朝的颜之推(公元531年—?)著有《颜氏家训》,在《教子篇》、《勤学篇》中论述了对幼小儿童的家庭教育。

在古代,国外也有一些哲学家、思想家提出了关于儿童教育的一些看法和主张。如哲学家柏拉图(公元前427~347年)在他的著作《理想国》中,论述建立贵族共和国理想的同时,提到了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凡事之开始,为最重要之点。而教育柔嫩之儿童,则更宜注意。盖其将来人格之如何,全在此时也。”并第一次提出了学前社会教育的主张:儿童出生后交给国家特设的养育所,由专门的保姆抚养,母亲去喂奶。三至六岁儿童集中到附设于神庙的儿童场院,国家委派优秀的女公民教育他们。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2~322年)在《政治论》中提出了胎教思想,并主张婴儿出生后用母乳喂养,从小要多运动并习惯于寒冷。他认为在5岁前不应要求儿童学习课业,以免妨碍其发育,还主张儿童应学习唱歌和演奏。他还第一个提出年龄分期的尝试,将出生后每7年划为一个阶段,到21岁为止。

罗马的教育家昆体良(1935~1996)提出人的教育应从摇篮开始。主张为儿童挑选好的乳母和教育者,强调周围环境对儿童最初观念形成的重大影响;重视婴儿期语言的发展,并指出游戏对增强儿童智慧,培养儿童品格的教育意义。

在这一阶段,虽然已经出现了诸多的关于儿童教育的观点与主张,但是大多都是零散的,不系统的,是处在经验积累阶级。然而其中有些教育思想对幼儿教育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二)萌芽阶段

这一阶段为16世纪后期至18世纪初期,随着教育学的建立,儿童教育的思想也不断丰富起来,并大量见诸于教育学的论著中。

在这一阶段,由于资产阶级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幼儿教育研究者受到资产阶级要求个性解放的影响,主张为儿童身体和智力发展提供有利条件,并越来越重视儿童的教育。此时教育实践与教育理论都有很大的发展,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教育家,出版了许多力作。教育学开始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并逐渐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在此阶段,教育学的有关思想集中反映在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英国哲学家洛克的《教育漫话》、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爱弥尔》、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的《人的教育》等著作之中。这些著作不仅对幼儿教育学的建立与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而且几乎都论及幼儿教育。其主要的观点是:第一,提出了尊重儿童,热爱儿童,按照儿童的特点发展儿童个性的观点,主张幼儿教育应有其特殊的内容与方法;第二,提出教育应“适应自然”,认为儿童一出生就具有一切道德的、理智的、身体的能力萌芽,如果用适当的教育加以培养,就能使儿童的一切内在能力和谐地发展起来;第三,重视儿童主动的参与活动,发展感官,获得直接经验,并提出直观的教学方法;第四,系统地提出了家庭教育的完整体系。如夸美纽斯在其所著的世界第一本学前教育专著《母育学校》(1632年出版)中就提出家庭是一所母育学校,母亲便是主要的教师等观点。上述观点虽然还不足以构成独立的幼儿教育学的学科体系,但为幼儿教育学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初创阶段

这一阶段从18世纪后期到20世纪前半期,幼儿教育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得到初步发展。

幼儿教育学是从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1782—1852)开始创立的。福禄贝尔原来从事学校教育,后又致力于幼儿教育。他不仅建立了幼儿教育机构,还设计了一套游戏与作业材料(原称恩物,意为神恩赐儿童的玩具),并研究了已有的幼儿教育思想和理论,系统地阐明了幼儿园的基本原理和教学方法。他著有《幼儿园教育学》、《慈母游戏和儿歌》及《幼儿园书信集》等著作。他提出了教育应当适应儿童的发展,教育是以儿童的自我活动为基础的观点,并认为游戏对儿童有重要的教育价值。此外,他还在幼儿园进行实践,热心地宣传幼儿教育,培训了第一批幼儿园教师。

福禄贝尔对幼儿教育所作的贡献,推动了幼儿园在欧洲各国的建立,同时使得幼儿教育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此外,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罗伯特·欧文(1771~1858年)也十分重视早期教育,认为人的性格的形成是受教育和环境影响的,从小培养儿童“是最容易形成性格的方法”。他主张让儿童尽可能多在户外活动,在教育中不应责罚儿童,也不要过多地约束儿童。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1823~1870年)认为:教育要考虑每个孩子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游戏的性质和内容受社会环境和儿童的影响;应重视向学前儿童进行认识大自然的教育以及美育和德育等。

在19世纪末及20世纪初,美国相继开展进步教育运动和儿童学运动,心理学家霍尔(1846~1924年)主张以儿童为中心,认为儿童的学习能力是天生不可改变的,幼儿园应提供儿童自然发展的条件。教育家杜威(1859~1952年)主张“教育即生活”,学校生活与儿童实际生活打成一片;“从做中学”,以儿童实际经验为起点,并使经验继续不断地改造,使儿童在实际生活中解决和处理实际问题,同时重视处理人与人关系的社会技能的发展。霍尔与杜威的教育思想对幼儿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1870~1952年)是继福禄贝尔之后对幼儿教育理论有重大影响的代表人物。当时生物学、生理学和心理学的建立和发展,改变了以往只能从观察和经验去认识儿童,研究教育的现象,从而为人们了解和认识儿童提供了科学基础。蒙台梭利作为一名医生,原是从事智力落后儿童的工作的,后来从事幼儿教育研究工作。她利用心理学和生理学的知识,采用系统观察法、实验法等科学研究方法,进行教育实验与研究,提出了自己的幼儿教育理论,推进了幼儿教育学的发展。她在1909年写出《蒙台梭利教学法》,此外还著有《蒙台梭利手则》、《童年的秘密》、《新世界的教育》、《蒙台梭利基本的教材》、《教育的自发活动》等著作。她认为儿童自身具有发展的能力,儿童的生长是内在生命潜力的发展,教师的任务在于提供一个环境。她强调儿童自我教育,让儿童通过与教学材料、学习玩具的相互作用来学习,鼓励儿童自我指导和个人创造,允许儿童按自己的步伐自由发展。她还特别重视感官教育,并设计了一套发展感官的教学材料,让儿童自己摆弄、自己练习、自我纠正,由此积极主动地发展感知觉与动作。

与蒙台梭利同时的还有比利时教育家德可乐利(1871~1932年),他原先的职业及经历与蒙台梭利相同。他赞同经验是人的有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提出“让儿童在生活中预备生活”。他与蒙台梭利的不同点则是主张儿童应在集体中活动,教师应采用设计教学法,为儿童计划和设计长时期与短时期的活动。他的教育思想对幼儿教育理论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上述教育家提出的幼儿教育理论对幼儿教育学的形成,以及建立和发展我国幼儿教育学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国幼儿教育学的建立与发展有着自己的道路。19世纪中叶以后,随着反帝反封建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及西方资产阶级教育思想的传入,传统的封建教育不能适应当时社会的要求:因此在主张改革旧教育制度,提倡西学,设学校的同时,也提出了实施学前社会教育的思想。在清末维新运动中,维新运动的领导人康有为(1858~1927年)在《大同书》中第一次提出在我国实施学前社会教育的主张。民主教育家蔡元培(1868~1940年)在对学校教育进行一系列重大改革的同时,也提出了学前社会教育体系,主张设立胎教院、乳儿院、幼稚园等一系列养育机构,以代替家庭教育。尽管这种代替是不现实的,但是其重视学前教育的思想是十分可贵的。

20世纪初期,福禄贝尔、蒙台梭利的幼儿教育思想以及杜威的教育思想相继传入我国,对我国幼稚园的建立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随着我国幼稚园的发展和幼儿教育理论的积累,一些教育家开始致力于研究与创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幼儿教育理论。著名的有陈鹤琴(1892~1982年)、陶行知(1891~1946年)、张雪门(1891~1974年)等。其中陈鹤琴的《儿童心理之研究》、《家庭教育》、《活教育理论与实施》,以及与陶行知、张宗麟合著的《幼稚园教育论文集》,还有张雪门的《幼稚园教育概论》、《新幼稚教育》、《幼稚园课程》、《幼稚园的研究》、《幼稚园组织法》等都对丰富幼儿教育理论,建立我国的幼儿教育学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四)发展阶段

20世纪中期以来,生态学、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生理学等相邻学科的发展,给幼儿教育理论的发展与完善带来了新的契机,幼儿教育学进入了理论化的发展阶段。幼儿教育学和相关学科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促进了对儿童智力的、身体的、情感的发展和教育进行多学科的综合研究。

当前教育改革已成为世界性的趋势,我们需要进一步探索和研究当前幼儿教育改革中重要的理论问题:幼儿的主动性和教师指导作用的研究;集体教育与因材施教的研究;发展幼儿智力潜力、培养幼儿独立能力及培养创造力的研究;发展幼儿情感的研究;幼儿社会化的研究;幼儿园各种分班方式的比较研究;农村幼儿教育的体制、组织管理、教育内容和方法的研究;残障儿童教育(或早期干预)的研究;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估的研究;幼儿园教师的能力结构、知识结构及其培养的研究,以及幼儿教育科研方法的研究等。

当前,我们要充分发挥我国当前社会的有利条件,进一步有计划地开展幼儿教育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工作;继承和发展我国的教育遗产;研究和分析国外幼儿教育理论和科研成果;以进一步健全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能指导实际工作的幼儿教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