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马化腾的资本
17122100000005

第5章 创新,在互联网生死时速中永葆青春(1)

1.微创新:表面类似,本质不同

在《致员工的一封信》中马化腾说:“大家都知道,腾讯的立业之本是我们的IM(即时通讯)平台。过去的组织结构都是从这个平台上长出来的,都是从这棵‘榕树’衍生出来的枝枝杈杈,枝杈变得越来越多并且落地生根。”马化腾的这句话不仅概括了腾讯的发展过程而且很好诠释了如今在互联网时代非常流行的一个词汇——“微创新”。

“微创新”一词,虽然不是互联网时代的产物,但它却因互联网时代而兴起,这是中国不少科技企业,尤其是互联网公司的创新方式。微创新的本质是整体上循规蹈矩,产品表面看上去并未有多大变化,但在某些局部细节上进行创新,致使产品在本质上发生改变。微创新,强调的是跟进、超越两种能力,在既有的产品上做改进和演化。

腾讯内部人士称:“腾讯从一开始就有了‘微创新’。”腾讯QQ并不是第一款IM,腾讯旗下的大多数业务都有先例。腾讯却可以在一些细节上将用户体验做到极致,凭借一个或者两个小功能胜出对手。腾讯的第一版OICQ(后于2001年更名为“QQ”)就有头像,能发送离线消息,好友列表展开时的动画效果和音效等创新功能是ICQ没有的。“在既有产品基础上进行‘微创新’,显然是一种更为经济的方式。我们快速研究对手的特点。我们快速发布,再快速修改,不断发布新版本,提升产品用户体验。同时,我们也基于QQ平台去发展其他业务,如QQ空间、QQ游戏等,我们的QQ平台为其他平台输送了超多的用户,最终发展出了社交、沟通、媒体、游戏等四个平台。而腾讯发展其他业务的方式,当然也离不开‘微创新’。”

显然,作为腾讯过去十几年中最为成功、最为核心的产品,QQ不仅为腾讯日后庞大的业务体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其后来的产品开发提供了路径参考,腾讯内部称之为“微创新”最好的体现。

和讯网前CEO、互联网资深人士谢文评价腾讯说:“绝对意义上,全面的、上游的、革命性的创新,中国任何一个网络公司,甚至各行各业任何公司都没有做过,这才是‘先抄后超’策略能够成功的根本原因,因为腾讯进行了相对意义上,局部的、应用层面的、进化式的创新。”

微创新不仅可以大幅提升效率、降低创新成本、节省时间、出错概率更小……还可以将某一点做到极致,实现单点突破。微创新兼容用户体验,并未大幅改变产品,包含了原有的体验,用户不需要重新学习,它是一种“渐进式改良”,是大众可接受的创新方式。

这种创新方式风险低、效果快,很适合企业的发展。因为企业要想获取成功就要服务好用户,要想得到客户认可就是先将产品做出来,呈现给客户。完全的创新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如今在产品更新速度极快的市场上,微创新的方式必然成为广大企业家的首选。马化腾说过:“对我们来说没有对谁抄谁,看谁能满足需求。”

2014年9月,百度在“百度世界”大会上正式发布百度最新智能可穿戴设备BaiduEye。有人认为BaiduEye是对谷歌眼镜的一种“抄袭”,但是实际上,BaiduEye更应该看作是中国企业对智能硬件的一种微创新。百度国际交流部主管郭怡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相比类似产品,BaiduEye能帮助用户分析图像,并提供相关信息。用户还可以发出语音命令或手势命令。同时,在一些特定场景中BaiduEye能分辨植物或手提包等物体,考虑到镜片会限制用户的视野,BaiduEye采取与应用程序相同步技术,用户可以在手机或平板等设备上直接查看信息,同时BaiduEye的能耗低,电池续航能力更强。”对于这样的微创新,百度显然做得很成功。

从互联网时代开始,微创新取得成功的例子就数不胜数:马化腾将OICQ成功取代ICQ;小米并没有自己的操作系统,而是基于Android定制MIUI,在模仿iOS等系统的主体验时,进行了一些微创新;暴风影音发布的“暴风魔镜”,暴风魔镜多少与索尼头戴式3D显示器型号HMZ-T1类似,但是与价格上万元的索尼产品相比,不仅价格低廉,更迎合了目前移动互联网的潮流,暴风魔镜无疑也做到了微创新方面的突破。

从互联网时代开始,即使在某个领域并不是最先做出突破,但是只要能够从用户出发进行有效的微创新,同样可以获得成功,而中国的互联网企业经过多年的技术发展和经验的积累,如今在微创新方面可谓已经取得了空前的成绩,运用微创新的手段制造出了属于自己的神话。这也许是中国互联网企业走向世界的又一个发展之路。

2.互联网行业的创新不是“炫技”

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马化腾说:“创新不是‘炫技’,也不是制造一时的热点爆款、提出几个抓眼球的概念,而是对解决问题脚踏实地的坚持。”中国互联网企业能够崛起,最主要的原因是基于本土消费者的创新。充分地理解中国用户的特点和发展方式,切合实际地从用户的角度想问题,持续地对用户产生价值,开发出真正适合国内用户的产品,企业才可能获得成功。

作为企鹅帝国领袖的马化腾很少在外面抛头露面,很少四处演讲,也从不大张旗鼓地出去炫耀自己的产品,而是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产品上,每天都以一个“宅男”的身份来体验自己公司的产品。据了解,马化腾只是给几百个产品之一的QQ邮箱产品就提出300多项改进提议,毫无保留地站在用户体验的角度上,进行产品的创新。从我们熟悉的QQ、微信上来看,从最初的简单功能到现在为用户打造的个性化功能,腾讯一步一步紧跟用户的需要,来对产品即时更新、改造。站在用户的位置上,脚踏实地进行产品的创新,是其成功的重要因素。马化腾就说过:“品牌不是自己封的,一定要有实实在在的产品,满足各个阶层的人,有口碑,用户认可了才会给你这个品牌。”

国内成功的企业家,无疑都是要求公司在满足用户的基础上稳步创新。作为创业者来说,不仅要学习成功企业怎样经营成功创新产品的案例,更重要的是学习他们获得成功过程中的心态。

在国内浮躁而且讲究快速消费的环境中,绝大多数创业者只是普普通通的现实主义者,他们之所以创业,最根本的目的无外乎是为了挣更多的钱。在这样的现实压力下,过度地追求创新,迫切想得到成功的心态,往往最终沦为不切实际的空想。

今天不少人还记得曾经在北京街头出现的大大小小的“今天你是否亿唐”的亿唐广告牌。亿唐力争做一个针对中国年轻人的包罗万象的互联网门户,打造中国年轻人为“明黄一代”。

刚刚获得哈佛商学院MBA的唐海带着由5个哈佛MBA和两个芝加哥大学MBA组成的“梦幻团队”致力于通过网络、零售和无线服务,创造和引进国际先进水平的生活时尚产品。亿唐网一夜之间横空出世,迅速在各大高校攻城略地,在全国范围快速“烧钱”,除了在北京、广州、深圳三地建立分公司外,亿唐还广招人手,并在各地进行规模浩大的宣传造势活动。但发展到最后,亿唐钱烧光了大半,仍然无法盈利,此后的转型也一直没有取得成功。2008年亿唐公司只剩下空壳,昔日的“梦幻团队”在公司烧光钱后也纷纷选择出走。亿唐失败的最大问题就是没有定位,浮夸,不愿意沉下心帮用户解决实际的问题,而想通过创新快速得到利益。凭钱就可以砸出一个互联网集团出来确实是一个不切实际的幻想。

自从2015年李克强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口号后,在被许多人看好的互联网行业创业狂潮一个接着一个,不仅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其中,就连国内的许多传统企业也正忙着向互联网转型。

传统企业初次触网,往往因不懂互联网而盲目创新。有时候行动力太大不一定是好事,反而让别人认为是在“炫耀”“摆弄”,导致事倍功半。

运动品牌李宁公司,几年前全面转型互联网,结果败得很惨。当时李宁推出“六代店”,提供“全新零售体验”,并向耐克、阿迪达斯等国际品牌发起进攻。为了这一次转型的成功,李宁将大部分精力放在了规划和传播上,品牌内涵主要体现在了大量的、持续的、策略统一的广告作品上,但是李宁在大张旗鼓搞转型的同时却忽略了“70后”“80后”老客户的感受,以致当时绝大多数消费者都认为李宁已经抛弃他们而来“讨好”“90后”,导致失去了大量客户。

企业在创新过程中如果一下迈步太大,一旦失败,可能连翻身的机会都没了,但往往惨痛的失败经历,会促使企业思考,认清为什么失败才不会犯同样的错误,但这样的代价是惨痛的。互联网时代下的创业创新从未停止过,创业中不切实际的想法,过激行动留下的教训我们应该谨记,从实际出发,务实创新的创业态度我们也不该忘记。

3.创新是站在前人的肩上

马化腾也曾说:“创新要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模仿并不丢人!”马化腾深知,模仿是需要创新的。他不盲目跟风,也不无端创新。他选择学习最佳的案例,然后超越他们。

和国内大多数成功的互联网公司相似,腾讯的成功也是从模仿开始的。但腾讯的不同之处是能够在模仿中进行学习和有效地创新。其实,创新和模仿并不矛盾,如韩国和日本的汽车工业,都是从引入、模仿做起然后才开始去创新。马化腾这样理解模仿:“模仿可以理解成是一种吸收,是一种取长补短的方法,况且模仿中也有创新。”

马化腾所提倡的不是死板的模仿,而是不断地在已有的产品基础上进行创新。腾讯的核心产品QQ即是这种模仿创新的典型案例。马化腾从不讳言说:“QQ起初是作为ICQ的一个模仿者出现在中国用户面前,但QQ绝不是因为模仿才取得成功的。虽然QQ本身是一个仿制品,但是像离线消息、QQ群、魔法表情、移动QQ、炫铃等都是腾讯通过不断地学、摸索出来的功能。正是有了创新的产品才有了QQ庞大的用户群,这成为撬动整个腾讯体系的支点。这些创新是QQ能够最终超越ICQ的关键所在。”

腾讯研究院副院长郑全战说:“技术上的成功并不等于商业上的成功。我们不应该重复发明,而是要在其基础上开发性能更好或者价格更低的东西,或者将现有的发明与其他的技术结合起来,创造更加实用的东西。”在我们身边有很多东西,甚至一些我们平时司空见惯的东西,它们在功能或易用性上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间。譬如Apple TV,它竟然可以做得如此小巧精致。

就拿小米的MIUI系统来说,国外科技博客网站Engadget对其评价说,“MIUI从外表来看,更像苹果的iOS”。雷军本人也坦言:“小米并没有像谷歌或者苹果那样石破天惊地创新,我们的创新是在前人的基础上一点一滴积累的。”小米的MIUI对短信、通讯录、手机设置界面做了多方面的修改和创新。例如,用户既可以方便地下载和更换主题、皮肤,将用户界面做得更人性化,而且MIUI每周的更新和支持机型的不断增长可使用户体验到更为新潮的东西。对于这种现状,创新工厂创始人李开复说:“利用开放的Android平台模仿封闭的iOS去创造利润。不管你是小米手机的支持者还是反对者,但是都无法忽视,小米手机的品牌营销和微创新思路,已经成为中国智能机手机市场的一种现象。它为互联网公司从事终端生产提出了一种新的思路。”

很多创业者往往一上来就陷入创新的误区,结果死于创新。有的人对在前人基础上进行模仿创新不屑一顾,但是,模仿并不丢人。模仿有两个基本的要诀:一是选择模仿学习的对象;二是把握时机。其中要反对盲目创新,一定要谋定而后发。吸取失败者的教训,学习成功者的经验,一定要选择已经证明有前景的“好东西”,因为模仿的目的是创新和颠覆。在进入一个领域的时机把握上,一定要跟进市场,一旦能看清楚,马上大部队跟进去,力争头筹。尽管这种理念有时会贻误更好的战机,但却保证了企业在战略方向上不会出现大偏差,这对于度过创业期进入发展期的企业很重要,尤其是在变幻莫测的互联网行业。

如今我们熟知的当当网就是对亚马逊网上书店进行模仿,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创新的。当当网创始人之一俞渝在接受专访时,大方地承认了这点并说明:“要以开阔的心态和眼界去模仿,并且在模仿中重新建立适合企业本地化生存的新规则。”创业准备时期,俞渝和她的先生就认真分析了亚马逊模型,开始筹备、制作书目信息数据库等。俞渝后来总结说:“当当在模仿亚马逊的过程中,根据现实的商业环境,并在收款模式、交货速度、配送环节上进行了创新。”当当复制亚马逊的成功经验,降低了企业初创时的风险,用创新的服务赢得了广大客户的认可。

仔细分析下,当当更在意的是模仿中获取成功而不是一味地效仿、复制。俞渝在实施模仿战略时认为“要以开阔的心态和眼界去模仿,并且在模仿中重新建立适合企业本地化生存的新规则”。我们其实不难看出,创新和模仿是企业发展过程中重要的两种战略,模仿和创新是企业以最小代价、最快速度追赶世界先进技术的现实途径。